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未命名 09-24 阅读:8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血液透析是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法通过机器来代替肾脏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水分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液透析通常每周需要进行2-4次,每次持续3-5小时不等。为了做血液透析,需要提前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avf)具有长期透析效果好,生存率高,低感染率和低血栓形成率等优点,是较为常用的血管通路。
3.建立动静脉内瘘需要先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指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该处静脉就是动静脉瘘管。动静脉瘘管的血流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般说来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要求最低不能低于400-500ml/min,以保障血液透析的流速要求,同时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最高不能超过2000ml/min,否则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衰竭。
4.但原生的静脉血管较为细窄,直接用作动静脉瘘管无法满足血流量的要求,脆弱的原生静脉血管也容易因为血管壁损伤、感染等很快失去供血的效果,而一旦该处的内瘘失效,就只能在患者身上的其他部位重新做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一方面,多次手术必然加大了患者的身体负荷,另一方面,人体中适合做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位置是有限的。因此,尽量维持手术成形的瘘管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对其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发育的较为粗壮是一种较为主流的方法。
5.目前对动静脉瘘管的训练主要依赖于患者自主完成,一些患者可能因肢体不便无法灵活完成训练,一些患者可能因训练动作不规范达不到训练效果,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因精神状态不佳不愿依靠自身的力量自主完成训练,因此无法按时获得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导致血液透析无法及时开始,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控制第一、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两端的肢体分别施压、使其充压,实现了帮助患者被动训练瘘管至其成熟的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7.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在所述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以使所述瘘管内部充压;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
8.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当所述充压值小于
预设压力时,调整充压运动直至达到预设压力。
9.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所述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所述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均解除状态。
10.进一步,所述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所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施压和充压动作。
11.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所述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所述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在所述第二辅助模块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解除状态。
12.进一步,所述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所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充压动作。
13.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为: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手部握拳。
14.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具体为: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的手臂挤压。
15.进一步,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同步发出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语音提示。
16.本发明还具体提供了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包括:第一辅助模块,其作用于所述瘘管的一端,并具有带动肢体运动以使所述瘘管充压的第一施压状态、和可适配所述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一放松状态;第二辅助模块,其作用于所述瘘管的另一端,并具有对肢体进行施压以延长所述瘘管充压时长的第二施压状态、和可使所述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二放松状态;中控模块,其分别与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信号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在所述第一放松状态和第一施压状态之间切换、以及控制所述第二辅助模块在所述第二放松状态和第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
17.进一步,所述第一辅助模块作用于所述瘘管一端的手部,所述第一施压状态包括带动手指贴近手掌,所述第一放松状态包括可适配手部自由活动的状态;所述第二辅助模块作用于所述瘘管另一端的手臂,所述第二施压状态包括对手臂进行施压、所述第二放松状态包括可使手臂自由活动的状态。
18.本发明还具体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0.首先,本发明的控制方法首先获取相应的瘘管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预设次数或者预设训练时长,然后同时利用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控制瘘管两端的肢体,以使瘘管内部充压,多次执行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从而可以帮助患者被动完成对瘘管的训练。无需依靠患者的自主自发动作,即可按时获得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便于血液透析的及时进行,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21.其次,当动静脉瘘管成形于患者的手臂上,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利用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同时控制瘘管远心端的手部和瘘管近心端的手臂,通过控制手部的握拳和松拳、以及控制对手臂的挤压和释放,完成对瘘管的训练计划。此控制方法可在患者肢体不便地情况下帮助患者训练瘘管,且此控制方法按照训练计划控制患者的训练,动作规范,训练效果较好,即使在患者精神状态不佳不愿依靠自身的力量自主完成训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也可以控制患者的肢体被动的完成训练计划,按时获得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便于血液透析的及时进行。
22.最后,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其中中控模块通过对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的控制,使得手部可以循环握拳和松拳,同时手臂可以相配合的同时被压紧或者松开,患者动静脉瘘管所在的手可以在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的驱动下自动的完成对动静脉瘘管的循环训练,训练动作规范,可在患者上肢不灵活的状态下完成训练,也可以辅助精神状态不佳的患者被动完成训练,患者可以按时得到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及时进行血液透析,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4.图1是握球训练计划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25.图2是阻断训练计划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26.图3是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是图3中第一辅助模块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在所有的视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等同或类似的零件或部件。
29.1、中控模块;11、按钮;12、充电口;13、线路接口;14、屏幕;
30.2、第一线路;3、第二线路;
31.4、臂带;41、第一端;42、第二套环;
32.5、手掌限位件;51、腕带;52、握力球;53、指套;54、手指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

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

连接



安装



固定



设置



具有

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

连接

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在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以使瘘管内部充压;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
38.具体地,首先获取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预设次数或者预设训练时长,训练计划可以根据医生的医嘱设定,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和病情等会影响瘘管的位置和状态,根据瘘管位置和状态的不同,对瘘管的训练计划也会有所差异,且同一根瘘管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其训练计划也会有所变化。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首先获取相应的瘘管的训练计划,然后同时利用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控制瘘管两端的肢体,以使瘘管内部充压,可以帮助患者被动完成对瘘管的训练。无需依靠患者的自主自发动作,即可按时获得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便于血液透析的及时进行,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39.在其他实施例中,训练计划也可以是患者自主设定的计划,便于患者能够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随时展开瘘管的训练,提高瘘管训练发育的速度。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为: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手部握拳。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具体为: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的近心端的手臂挤压。本实施例中的动静脉瘘管成形于患者的手臂上,因此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利用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同时控制瘘管远心端的手部和瘘管近心端的手臂,通过控制手部的握拳和松拳、以及控制对手臂的挤压和释放,完成对瘘管的训练计划。此控制方法可在患者肢体不便地情况下帮助患者训练瘘管,且此控制方法按照训练计划控制患者的训练,动作规范,训练效果较好,即使在患者精神状态不佳不愿自主完成训练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也可以控制患者的肢体被动的完成训练计划,按时获得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便于血液透析的及时进行。
41.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当充压值小于预设压力时,调整充压运动直至达到预设压力。具体地,训练计划还包括预设压力,预设压力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设定。控制对握力球52的压力值达到预定压力,可以规范患者的训练,患者训练时同步用力效果较好,可以更快的达到训练目标,获得发育良好的瘘管。其中,可以在所述瘘管的远心端肢体充压运动的路径上设置握力球52,握力球52上设
置有压力传感器,利用此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辅助模块上。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确定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时长,当充压时长小于预设充压时长时,持续充压运动直至达到预设充压时长。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施压和充压动作。达到足够的充压时长和间歇时长,也可以更好的保证训练效果。
43.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均解除状态。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施压和充压动作。
44.一般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5天后,其瘘管经过一些初级的训练计划,此时可增大训练的强度,因此进行握球训练计划。握球训练计划包括预设压力、预设充压时长、间歇时长和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患者瘘管远心端的手部握拳挤压手心的握力球52,同时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患者瘘管近心端的大臂进行按压,到达预设压力且维持预设充压时长之后,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患者瘘管远心端的手部松拳并释放手心的握力球52,同时控制第二辅助模块解除对患者瘘管近心端的大臂的施压,维持间歇时长,此为一次训练。重复此训练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为完成一组训练。此实施例中的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被动的完成患者瘘管的中等强度的训练,促进瘘管进一步发育。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在第二辅助模块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第一辅助模块解除状态。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充压动作。
46.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5天后,除可进行握球训练计划之外,还可做强度进一步增大的阻断训练计划。阻断训练计划包括预设压力、预设充压时长、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和间歇时长。具体地,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患者瘘管近心端的大臂进行持续按压,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患者瘘管远心端的手部握拳并握住握力球52到达预设压力且维持预设充压时长后,控制第一辅助模块解除状态并持续间歇时长,第一辅助模块解除状态即手部处于松开握力球52的状态,控制第一辅助模块重复上述手部握球松球动作直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均解除状态,停止对瘘管两端肢体的干预,此为一次训练。此实施例中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强化患者瘘管,帮助其快速发育。
47.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同步发出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语音提示。具体地,在控制方法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患者握拳、松拳、握球、松球,以及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近心端的手臂施压和停止对手臂施压时,同步语音提示患者将进行的对应控制操作,可以缓解患者受力发生
突变时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可以心情更为轻松的完成训练计划。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需要训练的瘘管设置在足部区域时,语音提示将为对应的足部充压运动语音提示。
48.前述的实施例均为患者在控制方法的控制下的被动训练,在其他实施例中,患者若肢体和精神状态较好,还可以根据语音提示在控制方法的辅助下自主完成训练。一般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术后的三天内可进行早期锻炼,可做手指运动(自主训练),可根据语音提示每天进行握拳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或者空手握拳训练计划时,根据语音提示主动握拳,同时控制方法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患者瘘管近心端的手臂进行按压,维持3-5秒的时间之后,患者再根据语音提示主动松拳,同时控制方法控制第二辅助模块解除控制状态,同样维持3-5秒的时间,完成一次训练。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进行握球训练计划和阻断训练计划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语音提示在控制方法的辅助下自主完成训练。
49.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辅助模块,其作用于瘘管的一端,并具有带动肢体运动以使瘘管充压的第一施压状态、和可适配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一放松状态;第二辅助模块,其作用于瘘管的另一端,并具有对肢体进行施压以延长瘘管充压时长的第二施压状态、和可使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二放松状态;中控模块1,其分别与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信号连接,并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在第一放松状态和第一施压状态之间切换、以及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在第二放松状态和第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
50.具体地,第一辅助模块作用于瘘管一端的手部,第一施压状态包括带动手指贴近手掌,第一放松状态包括可适配手部自由活动的状态;第二辅助模块作用于瘘管另一端的手臂,第二施压状态包括对手臂进行施压、第二放松状态包括可使手臂自由活动的状态。
51.使用时,患者将手部置于第一辅助模块处,使得第一辅助模块可以作用于手部,同时将大臂的近心端置于第二辅助模块处,使得第二辅助模块可以作用于大臂的近心端,大臂的近心端是指形成有动静脉瘘管一侧手臂的大臂上靠近肩部的一端。中控模块1驱动第一辅助模块自第一放松状态切换到第一施压状态,使得手指贴近手掌,同时中控模块1驱动第二辅助模块自第二放松状态切换到第二施压状态,使得大臂近心端处于被挤压的状态,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配合,大臂近心端处于被挤压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增加血流量,手指贴近手掌呈握拳状态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张力,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重塑,进而促进瘘管变得粗壮成熟。
52.为了防止对手臂长时间加压或持续握拳可能会导致血管损伤或缺血等问题,中控模块1还会驱动第一辅助模块自第一施压状态切换会第一放松状态,使得手指自由伸展远离手掌,同时驱使第二辅助模块自第二施压状态切换到第二放松状态,使得大臂不再收到第二驱动模块的挤压,减少对血管的过度压迫,防止对血管的损伤,避免手臂因缺血而坏死。
53.中控模块1通过对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的控制,使得手部可以循环握拳和松拳,同时手臂可以相配合的同时被压紧或者松开,患者动静脉瘘管所在的手可以在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的驱动下自动的完成对动静脉瘘管的循环训练,训练动作规范,可在患者上肢不灵活的状态下完成训练,也可以辅助精神状态不佳的患者被动完成训练,患者可以按时得到可用于透析穿刺的动静脉瘘管,及时进行血液透析,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第一辅助模块包括与手掌适配的手掌限位件5、与手指适配的手指限位件54和第一驱动件,中控模块1和第一驱动件电连接,第一辅助模块由
第一放松状态向第一施压状态切换是,第一驱动件驱使手指限位件54固定于贴近所述手掌限位件5的位置。具体地,手指限位件54为柔性材质,手指限位件54的一端和手掌限位件5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手指限位件54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可充入气体。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气控机构,第一气控机构与第一空腔连通,第一气控机构用于向第一空腔充气或抽气。第一空腔充气后,手指限位件54绕转轴转动后位于贴近手掌限位件5的位置。
55.使用时,可以将手掌和手臂分别放置在手掌限位件5和手指限位件54上,中控模块1向第一气控机构发送指令,使得第一气控机构向第一空腔内充气,柔性的手指限位件54充气后可以到达预设的位置,即其可以贴近手掌限位件5,从而驱使放置在手指限位件54上的手指向放置在手掌限位件5上的手掌贴近,进行一个握拳的动作。中控模块1还会对第一气控机构发送指令,使得第一气控机构对第一空腔放气,第一空腔内充入的气体被释放掉,柔性的手指限位件54失去支撑力,进而手指限位件54也失去对手指的限制作用,手指可以自由的放松松拳。从而,中控模块1可以通过对第一气控机构发送指令,驱使第一气控机构对第一空腔充气或者放气,进而手指限位件54可以驱使手指贴近手掌进行握拳,以及手指限位件54可以取消对手指的限制,手部可以松拳,从而实现交替的握拳和松拳,完成对动静脉瘘管训练中的手部动作。
56.具体地,第一气控机构可以包括压缩气泵和真空气泵,压缩气泵可以将空气等气体压缩成高压气体,压缩气泵用于对第一空腔充气;真空气泵可以制造真空,真空气泵用于对第一空腔抽放气。其中,对第一空腔的放气还可以采用电子控制器和放气阀,电子控制器接收来自中控模块1的指令,控制放气阀打开,释放第一空腔内的气体,使得第一空腔回到无填充气体的初始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第一空腔通过充入水等流体来为手指限位件54提供支撑力,驱动手部握拳,之后再将充入的流体释放,手部即可自然的松拳。其中,压缩气泵和真空气泵可设置在手指限位件54的背面,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如设置在中控模块1上,压缩气泵和真空气泵可以分别通过气管和第一空腔连通,并分别对第一空腔充气和抽放气。
5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还可以为连杆和驱动连接连杆的液压缸,手指限位件54的一端和手掌限位件5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杆的输出端和手指限位件54远离手掌限位件5的一端驱动连接。液压杆驱动连杆伸缩,连杆驱动手指限位件54靠近或者远离手掌限位件5,实现手部握拳和松拳的交替循环训练。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手指限位件54上设置有指套53,手指可套设于指套53内、并被指套53固定在手指限位件54上。指套53可以设置在远离手掌限位件5的一端,可以充分的带动手指的运动握拳。指套53可以设置对应五个独立的手指设置五个手指空腔,使得手指驱动件对手指的控制更为精准。也可以将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设置在同一个指套53的空腔内,便于患者的穿戴。指套53还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全包手指或者半包手指,全包手指即可以将患者的手指全部包入指套53内,保暖性更好;半包手指也即手指的尖端可以漏出部分,透气性更好。指套53用于固定手指,使得手指在手指驱动件的驱动下可以稳定的握拳,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弹力绳、搭扣等机构将手指固定在手指限位件54上。
59.在一个实施例中,手掌限位件5远离手指限位件54的一端设置有腕带51,腕带51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子连接件,腕带51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和第一子连接件可拆配合的第一母连接件。腕带51可以缠绕在手腕上,通过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一母连接件的连接将腕带51固
定在手腕上,腕带51和指套53将手掌和手指分别固定在手掌限位件5和手指限位件54上,使得手指和手掌可以更规范的完成握拳松拳的训练。其中,第一子连接件可以为刺毛面魔术贴,第一母连接件可以为圆毛面魔术贴,两者也可以交换;第一子连接件还可以为子扣,第一母连接件为沿腕带51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母扣,两者也可以交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一母连接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可以相互配合连接固定的形式。腕带51的一端还可以垂直于其表面开设第一套环,腕带51的另一端可以穿过套环,而后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一母连接件可以连接。第一套环配合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一母连接件使得第一辅助模块可以和手部连接的更稳固。
6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辅助模块包括臂带4,臂带4可围成中空的环状,环状臂带4的中间面积缩小时,第二辅助模块处于第二施压状态,环状臂带4的中间面积增大时,第二辅助模块处于第二放松状态。具体地,臂带4为柔性材质,其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第二辅助模块还包括和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气控机构,第二气控机构用于向第二空腔内充气、驱使环状臂带4的中间面积缩小;第二气控机构还用于释放第二空腔内气体、驱使环状臂带4的中间面积放大。患者可以将臂带4套于瘘管手臂的近心端,通过第二气控机构对第二空腔的充气和放气实现对手臂的挤压和放松,配合手部的握拳松拳实现对动静脉瘘管的训练。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臂带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41和第二端,臂带4的第一端41上设置有第二子连接件,臂带4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母连接件,第二子连接件和第二子连接件相配合。臂带4的第二端上还开设有第二套环42,臂带4的第一端41可穿过套环,同时第二子连接件和第二母连接件连接固定。第二子连接件和第二母连接件可以参照第一子连接件和第一母连接件设置成多种形式。通过设置第二套环42、第二子连接件和第二母连接件,使得在对动静脉瘘管的训练中,臂带4也可以稳定的固定在手臂上预设的位置,保证了训练的效果,瘘管可以及时得到发育强化。
62.上述实施例中的指套53、腕带51和臂带4可以通过拉链、暗扣等活动连接在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上,因此均可以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清洗晾干后可以重新安装使用。
6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辅助模块还包括握力球52,握力球52设置在手掌限位件5或者手指限位件54上,手指限位件54的表面和手掌限位件5的表面贴近时,握力球52受到手指限位件54和手掌限位件5的挤压。使用时,手部在第一辅助模块的驱动下握拳松拳的同时,同时进行握紧握力球52和放松握力球52的操作,相对于空握拳训练,通过握握力球52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加瘘管周围的血流量和压力,从而有助于扩张瘘管。
64.在一个实施例中,中控模块1包括按钮11、充电口12、线路接口13和屏幕14。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护士等可以通过操作按钮11启动中控模块1,再通过操作不同的按钮11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进而中控模块1对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发出对应的指令。充电口12可以用于对中控模块1以及和中控模块1电连接的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充电,便于重复使用。中控模块1上设置的线路接口13用于电连接第一线路2和第二线路3,中控模块1通过第一线路2向第一辅助模块发送指令,通过第二线路3向第二辅助模块发送指令。中控模块1上还设置显示屏,可以用于显示训练时间、训练模式和训练次数等信息,便于患者合理安排时间。
6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辅助模块或者握力球52上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感应握拳的力度、握拳的次数、握拳持续的时间等等信息,传感器感应到的信息可以显示在中控
模块1的屏幕14上,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及时确认锻炼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66.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前述任一个实施例中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
67.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程序指令或代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的处理器从存储介质读取程序指令或代码,加载并执行该程序指令或代码,使得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实现如上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
68.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发明技术效果之外;

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发明技术效果相同;

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可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外;

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技术特征:
1.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在所述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以使所述瘘管内部充压;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当所述充压值小于预设压力时,调整充压运动直至达到预设压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检测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所述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所述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均解除状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所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施压和充压动作。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检测所述充压值和充压时长,当所述充压值达到预设压力、且所述充压时长达到预设充压时长时,在所述第二辅助模块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解除状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具体为:确定间歇时长,并在停止上一次充压运动达到所述间歇时长后,启动下一次充压动作。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为: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手部握拳。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具体为: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的手臂挤压。9.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具体还包括:同步发出肢体进行充压运动的语音提示。10.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辅助模块,其作用于所述瘘管的一端,并具有带动肢体运动以使所述瘘管充压的第一施压状态、和可适配所述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一放松状态;第二辅助模块,其作用于所述瘘管的另一端,并具有对肢体进行施压以延长所述瘘管充压时长的第二施压状态、和可使所述肢体自由活动的第二放松状态;中控模块,其分别与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和第二辅助模块信号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辅助模块在所述第一放松状态和第一施压状态之间切换、以及控制所述第二辅助模块在所述第二放松状态和第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模块作用于所述瘘管一端的手部,所述第一施压状态包括带动手指贴近手掌,所述第一放松状态包括可适配手部自由活动的状态;所述第二辅助模块作用于所述瘘管另一端的手臂,所述第二施压状态包括对手臂进行施压、所述第二放松状态包括可使手臂自由活动的状态。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或代码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静脉瘘管训练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其中,该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二辅助模块对所述瘘管的近心端肢体进行施压;在所述施压的持续时间内,控制第一辅助模块带动位于所述瘘管的远心端的肢体产生充压运动,以使所述瘘管内部充压;多次执行上述动作,直至达到预设次数/预设训练时长。本发明通过控制第一、第二辅助模块对瘘管两端的肢体分别施压、使其充压,实现了帮助患者被动训练瘘管至其成熟的效果。实现了帮助患者被动训练瘘管至其成熟的效果。实现了帮助患者被动训练瘘管至其成熟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焦海红 卢树芳 陈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汉菱(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8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