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75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门窗配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


背景技术:

2.门窗复合型材是一种通过将不同材料组合成一个材料,从而具有多种性能的材料,通常门窗复合型材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室内层、室外层和设置于室内层和室外层之间的隔热层,其中室内层和室外层常选用铝合金,隔热层选用聚氨酯发泡成型,以聚氨酯作为示例,根据门窗复合型材的层状结构,通常使用注塑模具生产,将门窗型材生产所用的聚氨酯注入到模具内腔中,通过发泡成型固化以与其他型材进行连接的工艺,形成表面光滑、外部精美、密度均匀的门窗复合型材。
3.现有技术中的模具通常分为上模和下模,在复合型材生产过程中,上模通过升降装置驱动,以实现与下模的合模或者分模操作,但是由于门窗复合型材长度较大,因此对应的上模长度和重量增加,导致装置驱动上模升降移动能耗高,驱动上模移动费力,导致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不仅如此,在取出产品时,需要使上模和下模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将原材料注入模具型腔内并在产品成型后从模具型腔中取出,但如此一来导致包括升降装置和模具的整个生产模架,所占用的高度空间增大;为此,将模具调整为翻转式,通过连杆机构驱动上模相对下模转动,虽然能够减少装置高度占用的空间,但是使用连杆机构驱动上模转动时,若连杆长度较大,虽然能有利于增加力矩,方便控制上模转动,但是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增大,若连杆长度过小,虽然能节省水平方向上装置所占用的空间,但是力矩减小,导致驱动上模转动需要使用更大的动力,驱动上模转动的装置负载增大,导致模架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下降。
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更加省力、提高操作安全性和稳定性且节约空间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
6.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包括:
7.模具,所述模具沿水平方向延伸,包括下模和与所述下模转动连接的上模,所述上模相对所述下模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为合模位置和分模位置,所述上模的端部为水平投影与所述下模水平投影相隔的受托部,所述上模转动轴心线所在铅垂面的两侧分别为合模侧和开模侧,所述上模的重心与自身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受托部与所述上模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合模位置的上模与下模围合形成模腔且所述上模的重心和受托部位于合模侧,分模位置的上模重心和受托部位于分模侧;
8.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升降装置和与所述升降装置输出端连接的支撑引导
件,所述支撑引导件具有用于支撑受托部的两个支撑引导部;
9.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支撑引导件升降移动并与所述受托部连接以支撑所述上模转动时,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分设于合模侧和开模侧且长度方向与所述上模的转动轴心线垂直,所述受托部和所述上模转动轴心线的水平距离与所述支撑引导件的升降高度正相关,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带动受托部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活动至合模侧支撑引导部,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带动受托部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活动至分模侧支撑引导部。
10.优选的,为了防止上模翻转过程中发生回转,所述上模的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过程中,分模侧支撑引导部位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的侧上方,所述上模的重心由合模侧转至分模侧过程中,合模侧支撑引导部位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的侧上方。
11.优选的,为了方便复合型材的生产,以控制上模向不同的方向转动,还包括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驱动所述模具沿垂直于所述上模转动轴心线的水平方向移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沿所述传输组件传输方向分布的两个升降装置,两个所述升降装置所对应的支撑引导件对称分布。
12.优选的,为了便于受托部顺利从其中一个支撑引导部移动至另一个支撑引导部,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圆弧过渡连接。
13.优选的,为了保证上模的顺利转动,以实现上模与下模的合模和分模操作,还包括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用于切换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的相对高度位置。
14.优选的,为了调整两个支撑引导部的相对高度位置,所述切换组件为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引导件绕铅垂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为180
°
的奇数倍。
15.优选的,为了调整两个支撑引导部的相对高度位置,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与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一一对应连接的两个升降单元。
16.优选的,为了保证支撑引导件升降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上模顺利转动且转动方向取决于支撑引导件的升降方向,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的两端均为谷端和峰端,所述谷端设置于所述峰端与所述上模转动轴心线之间,所述峰端高于所述谷端且所述峰端向所述谷端逐步过渡设置。
17.优选的,为了减小受托部与支撑引导件之间的磨损,所述受托部为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受托滚轮,所述受托滚轮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上模的转动轴心线。
18.优选的,为了实现上模的平稳转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模具的两端,所述上模的两端均设置有受托部且与所述驱动组件一一对应。
19.优选的,为了使上模的转动更加省力,以保证驱动上模转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综上所述,本发明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升降装置驱动支撑引导件升降移动,利用两个支撑引导部支撑受托部,带动上模平稳转动,以实现合模和分模,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由于增大了驱动上模转动的力矩,使得上模转动更省力,保障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1的侧视图;
24.图4是图1的a部放大图;
25.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合模和分模的示意图;
26.图6是图1第一实施例升降装置与支撑引导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与爆炸示意图;
27.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图7的b部放大图;
29.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图9的侧视图;
31.图中:100、下模;101、固定板;102、滑条;200、上模;201、受托部;202、锁紧轮;300、升降装置;400、支撑引导件;401、支撑引导部;4011、谷端;4012、峰端;402、单元板;500、传输组件;501、传输电机;502、驱动轴;503、驱动链轮;504、从动轴;505、从动链轮;506、传输链条;600、切换组件;601、切换油缸;700、铰链;800、支柱;900、锁紧组件;901、锁紧气缸;902、锁紧架;903、连接架;904、同步杆;110、缓冲组件;111、弹簧;112、定向杆;113、定向管;120、支撑轴承;13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3.第一实施例
34.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
35.模具,模具沿水平方向延伸,包括下模100和与下模100转动连接的上模200,上模200相对下模100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为合模位置和分模位置,上模200的端部为水平投影与下模100水平投影相隔的受托部201,上模200转动轴心线所在铅垂面的两侧分别为合模侧和开模侧,上模200的重心与自身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受托部201与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合模位置的上模200与下模100围合形成模腔且上模200的重心和受托部201位于合模侧,分模位置的上模200重心和受托部201位于分模侧;
36.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升降装置300和与升降装置300输出端连接的支撑引导件400,支撑引导件400具有用于支撑受托部201的两个支撑引导部401;
37.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升降移动并与受托部201连接以支撑上模200转动时,两个支撑引导部401分设于合模侧和开模侧且长度方向与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垂直,受托部201和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水平距离与支撑引导件400的升降高度正相关,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200带动受托部201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活动至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200带动受托部201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活动至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
38.具体而言,本发明中,下模100和上模200均为长条状,沿水平方向延伸,下模100的底部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支柱800,支柱800的底端固定于底面上,以将下模100水平支撑;下模100的顶部一侧通过铰链700与上模200连接,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上模200长度方向
39.当上模200转动至合模位置时,如图5(a)所示,上模200覆盖下模100的型腔开口,而当上模200转动至分模位置时,如图5(d)所示,上模200用于覆盖下模100型腔开口的一面朝上,即转动于分模位置和合模位置的上模200,其转动角度为180
°

40.如图3所示,图中虚线与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相交,并且二者共同确定了上模200转动轴心线所在的铅垂面,即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以及该虚线均位于上述铅垂面上,相应的,虚线的左侧,也即a侧为分模侧,虚线的右侧,也即b侧为合模侧。
41.上模200的端部设置有受托部201,受托部20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和下模100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隔,而升降装置300为升降油缸,其缸筒固定于底面上且向上设置,活塞杆顶部与支撑引导件400连接,支撑引导件400位于受托部201正下方且与下模100相隔,支撑引导件400为竖板状结构,两个支撑引导部401成型于支撑引导件400的顶面,使得升降装置300运行时,通过支撑引导件400作用于受托部201上,具体的,通过其中一个支撑引导部401作用于受托部201上,带动受托部201升降移动,进而带动上模200转动,上模200转动过程中,受托部201的运动方向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竖直方向,受支撑引导部401作用而升降运动,其二为水平方向,随着上模200的转动,受托部201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运动,进而使得受托部201从其中一个支撑引导部401移动至另一个支撑引导部401上,此时,上模200的重心位置从上模200转动轴心线所在铅垂面的一侧运动至另一侧,从而完成上模200的转动,实现与下模100的分模与合模操作。
4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生产模架,本发明模架占用的高度空间大幅度减小,并且通过升降装置300带动支撑引导件400升降移动作用于受托部201上,而后带动上模200转动,而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使得驱动上模200转动的力矩增大,因此,减小了驱动上模200转动的作用力,也即,减小了升降装置300的最大负载要求,从而使得模架运行更加完全稳定。
43.进一步的改进是,驱动组件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模具的两端,上模200的两端均设置有受托部201且与驱动组件一一对应。采用该结构后,在驱动上模200转动时,两端位置的升降装置300同时作用,使得上模200转动更稳定,不仅如此,两个升降装置300配合作用时,相比于单个升降装置300,能够共同分担上模200的重力作用力,进一步降低升降装置300的负荷要求。
44.进一步的改进是,受托部201为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受托滚轮,受托滚轮的轴心线平行于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受托部201为受托滚轮后,在驱动上模200转动时,受托滚轮抵接于支撑引导件400的支撑引导部401上,受托滚轮在支撑引导部401上滚动,减小了受托部201与支撑引导件400的磨损,使得上模200转动更平稳省力。
45.进一步的改进是,上模200的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过程中,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上模200的重心由合模侧转至分模侧过程中,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
46.采用上述结构后,当上模200的重心位于分模侧或者合模侧时,调整用于驱动上模200转动支撑引导件400上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使得升降装置300带动支撑引导件400升降运动过程中,受托部201从相对较高的支撑引导部401滚动至相对较低的支撑引导部401后,不会再移动至相对位置较高的支撑引导部401,避免了受托部201返回原来的位置,进而避免了上模200回转,从而保证上模200以固定方向转动。
47.进一步的改进是,两个支撑引导部401圆弧过渡连接。采用该结构后,保证受托部
201能够从位置较高的支撑引导部401上平稳运动至位置相对较低的支撑引导部401上,避免受托部201发生较大幅度的振动,保证了上模200的平稳转动。
48.进一步的改进是,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两端均为谷端4011和峰端4012,谷端4011设置于峰端4012与上模200转动轴心线之间,峰端4012高于谷端4011且峰端4012向谷端4011逐步过渡设置。本实施例中,支撑引导部401为倾斜设置的支撑引导面,使得谷端4011低于峰端4012,峰端4012向谷端4011逐步过渡设置,以保证支撑引导部401随支撑引导件400在升降装置300的驱动作用力下,带动受托部201转动的同时,使得受托部201在两个支撑引导部401上平稳滚动,进而保证了上模200的平稳转动。
49.进一步的改进是,还包括切换组件600,切换组件600用于切换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切换组件600为转动组件,转动组件驱动支撑引导件400绕铅垂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为180
°
的奇数倍。
50.具体的,切换组件600设置于升降装置300的输出端,切换组件600为步进电机,步距角为180
°
,步进电机的转轴与支撑引导件400连接。在采用上述结构后,当需要调整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后,仅需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支撑引导件400转动180
°
,即可使得位置较高的支撑引导部401和位置较低的支撑引导部401位置调换,即可改变合模侧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转动组件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械结构,使得支撑引导件400每次转动角度均为180
°
的奇数倍,即可调整合模侧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不仅如此,切换组件600还可以的输出端与升降装置300连接,即切换组件600通过升降装置300与支撑引导件400连接,同样能够达到上述技术效果。
51.本实施例的模架在采用所有上述结构后,其运行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a)至(g)七个状态,七个状态依次进行切换调整,形成闭环操作,以完成上模200与下模100的分模、合模的反复循环操作,且运行省力、平稳安全,为方便说明,上模200轴心线所在铅垂面以下简称为参考面,具体说明如下:
52.(a)状态下,上模200处于合模位置,上模200重心和受托部201位于合模侧,支撑引导件400位于下模100的侧下方,并且合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
53.(b)状态下,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向上移动,使得合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与受托部201接触,带动上模200向上转动,使得上模200重心靠向参考面的过程中,受托部201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峰端4012滚动至谷端4011,上模200保持逆时针转动;
54.(c)状态下,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上升至最高位置,使得上模200重心通过参考面后,受托部201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谷端4011滚动至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谷端4011,与分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接触,与此同时,上模200的重心也从合模侧通过参考面转动至分模侧,上模200依旧保持逆时针转动;
55.(d)状态下,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下降至与(a)状态同样的高度位置,在下降过程中,受托部201下压于分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上,且重心位于分模侧位置,受托部201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谷端4011滚动至峰端4012,直至上模200转动至分模位置,上模200依旧保持逆时针转动的状态,最后支撑引导件400下降至与(a)状态同样的高度位置;
56.(e)状态下,切换组件600,也即步进电机驱动支撑引导件400转动180
°
,调整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使得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
57.(f)状态下,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向上转动,使得分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与受托部201接触,带动上模200靠向顺时针转动,即上模200做顺时针转动,同时上模200重心靠向参考面,而受托部201沿着分模侧的支撑引导部401从峰端4012滚向谷端4011;
58.(g)状态下,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上升至最高位置,使得上模200重心通过参考面进入到分模侧,受托部201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谷端4011滚动至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上模200保持顺时针转动;之后升降装置300驱动支撑引导件400向下移动,使得上模200顺时针向下转动,受托部201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谷端4011滚动至峰端4012,上模200转动至如(a)状态所示的合模位置,支撑引导件400脱离受托部201,上模200与下模100合模,而后继续按照(a)-(g)状态进行相应操作。
59.进一步的改进是,切换组件600与支撑引导件400之间还设置有缓冲组件110,缓冲组件110包括滑动配合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定向杆112和定向管113以及套设于定向杆112和定向管113外且两端分别与支撑引导件400和步进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弹簧111,定向杆112固定于支撑引导件400的下方,定向管113固定于步进电机的输出端。
60.通过滑动配合的定向杆112和定向管113,避免了支撑引导件400水平方向上发生偏移,而在受托部201下压于支撑引导部401上时,通过弹簧111能够进行缓冲,特别是在上模200重心通过参考面、受托部201从其中一个支撑引导部401滚动至另一支撑引导部401上时,能够减少受托部201与支撑引导部401的碰撞。
61.进一步的改进是,模具上还设置有锁紧组件900,锁紧组件900用于将合模位置的上模200与下模100锁紧连接,以保证门窗复合型材的成型质量。
62.具体而言,锁紧组件900包括沿下模100长度方向分别固定于其中两个支柱800上的锁紧气缸901,锁紧气缸901的活塞杆通过连接架903固定连接有锁紧架902,活塞杆轴向平行于下模100的长度方向,两个锁紧架902之间通过同步杆904固定连接有三个锁紧架902,五个锁紧架902沿下模100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且结构方向相同,锁紧架902上设置有开口,开口朝向平行于下模100长度方向,上模200背对铰链700的一侧设置有与五个锁紧架902一一对应的五个锁紧轮202,上模200转动至合模位置时,开口朝向锁紧轮202且开口的内顶壁所在平面相切于锁紧轮202周向外缘的上方,锁紧气缸901驱动锁紧架902靠近锁紧轮202,最终使得锁紧轮202位于开口的内侧且锁紧轮202的周向外缘与开口的内顶壁抵接,如此,实现了对上模200的锁定,避免了上模200合模后发生转动,保证了门窗复合型材的成型质量。
63.为了保证锁紧气缸901驱动锁紧架902的移动方向,下模100与锁紧组件900相邻的一侧还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与锁紧架902一一对应的固定板101,固定板101上一体成型有沿下模100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条102,而锁紧架902与滑条102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滑条102与滑槽滑动配合,以固定锁紧架902的移动方向,进而保证门窗复合型材的成型质量。
64.第二实施例
65.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基于第一实施
例,区别在于,切换组件600包括与两个支撑引导部401一一对应连接的两个升降单元。
6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支撑引导件400包括两个相贴合连接的单元板402,分别位于合模侧和分模侧,两个单元板402的板面沿铅垂方向延伸,两个单元板402的顶面即为支撑引导件400的两个支撑引导部401,两个单元板402的顶面沿着相反的方向倾斜,且顶面与参考面相邻的一端为谷端4011,另一端为峰端4012;而切换组件600包括与两个单元板402一一对应的切换油缸601,切换油缸601的缸筒固定于升降装置300的输出端,活塞杆与单元板402的底部固定连接。
67.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控制两个切换油缸601的运行,从而改变两个单元板402的高度位置,进而能够调整合模侧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以实现如图5(a)至(g)所示的运行状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68.第三实施例
69.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基于第一实施例,区别在于,还包括传输组件500,传输组件500驱动模具沿垂直于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水平方向移动,驱动组件包括沿传输组件500传输方向分布的两个升降装置300,两个升降装置300所对应的支撑引导件400对称分布。
70.具体的,传输组件500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传输电机501,传输电机501的输出端同轴心线固定连接有驱动轴502,驱动轴502的周向外缘固定连接有沿自身轴向等间隔分布的驱动链轮503,驱动链轮503通过传输链条506与从动链轮505传动连接,从动链轮505之间通过从动轴504同轴心线固定连接,从动轴504的两端以及驱动轴502远离传输电机501的一端均设置有支撑轴承120,以支撑驱动轴502和从动轴504稳定转动。传输链条506上架设有沿平行于驱动轴502长度方向底板130,下模100长度方向与底板130一致且设置于底板130上。
71.传输电机501转动,通过驱动轴502带动多个驱动链轮503转动,配合从动轴504上的多个从动链轮505,使得传输链条506转动,进而通过底板130带动上方的模具移动。
72.传输链条506两端相邻处均设置有升降装置300,升降装置300输出端通过缓冲组件110与支撑引导件400连接,传输链条506两端位置所对应的支撑引导件400中,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分布方向相反,如图10所示,在左端位置,左侧支撑引导部401相对位置偏低,可用于进行如图5中(a)状态至(c)状态的操作,而后通过传输链条506将模具传输至右端位置,右端位置的支撑引导件400中,左侧支撑引导部401相对位置偏高,可用于进行如图5中(e)状态至(g)状态的操作,再将模具传输至左端位置,即可将模具进行合模与分模的循环操作,无需调整合模侧与分模侧两个支撑引导部401的位置调换。
73.当然,本实施例中,传输链条506上还可以放置两个以上的模具,当对其中一个模具进行开模操作,也即图5(a)至(c)中的操作时,对另一个模具进行关模操作,也即图5(e)至(g)中的操作,如此,提高了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效率。
7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所述模具沿水平方向延伸,包括下模(100)和与所述下模(100)转动连接的上模(200),所述上模(200)相对所述下模(100)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为合模位置和分模位置,所述上模(200)的端部为水平投影与所述下模(100)水平投影相隔的受托部(201),所述上模(200)转动轴心线所在铅垂面的两侧分别为合模侧和开模侧,所述上模(200)的重心与自身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受托部(201)与所述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合模位置的上模(200)与下模(100)围合形成模腔且所述上模(200)的重心和受托部(201)位于合模侧,分模位置的上模(200)重心和受托部(201)位于分模侧;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升降装置(300)和与所述升降装置(300)输出端连接的支撑引导件(400),所述支撑引导件(400)具有用于支撑受托部(201)的两个支撑引导部(401);所述升降装置(300)驱动所述支撑引导件(400)升降移动并与所述受托部连接以支撑所述上模(200)转动时,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401)分设于合模侧和开模侧且长度方向与所述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垂直,所述受托部(201)和所述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水平距离与所述支撑引导件(400)的升降高度正相关,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200)带动受托部(201)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活动至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的上模(200)带动受托部(201)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活动至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200)的重心由分模侧转至合模侧过程中,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所述上模(200)的重心由合模侧转至分模侧过程中,合模侧支撑引导部(401)位于分模侧支撑引导部(401)的侧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组件(500),所述传输组件(500)驱动所述模具沿垂直于所述上模(200)转动轴心线的水平方向移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沿所述传输组件(500)传输方向分布的两个升降装置(300),两个所述升降装置(300)所对应的支撑引导件(400)对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401)圆弧过渡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组件(600),所述切换组件(600)用于切换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401)的相对高度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600)为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驱动所述支撑引导件(400)绕铅垂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为180
°
的奇数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600)包括与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401)一一对应连接的两个升降单元。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引导部(401)的两端均为谷端(4011)和峰端(4012),所述谷端(4011)设置于所述峰端(4012)与所述上模(200)转动轴心线之间,所述峰端(4012)高于所述谷端(4011)且所述
峰端(4012)向所述谷端(4011)逐步过渡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托部(201)为绕自身轴心线转动的受托滚轮,所述受托滚轮的轴心线平行于所述上模(200)的转动轴心线。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模具的两端,所述上模(200)的两端均设置有受托部(201)且与所述驱动组件一一对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包括模具,包括下模和与下模转动连接的上模,上模相对下模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为合模位置和分模位置,上模的端部为受托部,上模的重心与自身转动轴心线的距离小于受托部与上模转动轴心线的距离;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升降装置和与升降装置输出端连接的支撑引导件,支撑引导件具有用于支撑受托部的两个支撑引导部。该本发明门窗复合型材的生产模架通过升降装置驱动支撑引导件升降移动,利用两个支撑引导部支撑受托部,带动上模平稳转动,以实现合模和分模,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由于增大了驱动上模转动的力矩,使得上模转动更省力,保障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障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障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金学 周旻洋 陈华明 凌晨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百恒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3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