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54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有生物学有效量的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以及它们用于防治农学和非农学环境中虫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各种作物虫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逐年增长,给农作物带来巨大危害,从而导致作物减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农民为了提高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加大用药量或者随意混配药剂,这种不科学用药,不仅达不到增效作用,反而导致农药的浪费、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导致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制一种针对害虫的增效组合物,能达到扩大防治对象范围、降低用药量、延缓抗性产生的效果。
3.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同一种药剂,害虫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加剧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与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虫剂品种进行复配,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扩大杀虫谱、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进行复配,使得各药物之间产生协同而非拮抗作用是一大难点。
4.专利文献cn 111909143 a公开了化合物i,其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尤其对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双翅目(diptera)、螨类等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未公开如何使其与其他药物复配以达到增效的目的。
5.化合物i结构式如下所示,
[0006][0007]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近年来杀虫剂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作用于昆虫的鱼尼汀受体,具有以下特点:(1)作用机制新颖、高效、与传统农药无交互抗性:双酰胺类杀虫剂在大田中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效非常突出,在卵期和低龄幼虫期使用防效较优,持效期长,保叶效果显著;(2)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和对环境相容性好:双酰胺类杀虫剂产品对蜜蜂、鱼类、天敌生物、人畜、鸟类等高度安全,对甲壳类动物有一定风险;(3)对成虫、幼虫均有效果:对幼虫主要通过胃毒作用,兼有触杀作用(胃毒作用强于触杀作用,其触杀作用不低于其他触杀性杀虫剂);对成虫主要通过触杀作用。对低龄幼虫具有极高活性,对高龄高活性,对成虫中等活性。具有极高卵/幼活性。
[0008]
然而,上述两种化合物仍存在抗药性,杀虫活性待提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所述双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氯氟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氟氧虫酰胺、噻虫酰胺、硫虫酰胺、氟氯虫双酰胺;
[0010]
化合物i结构式如下所示,
[0011][001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参考专利文献cn 111909143 a中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其全文引入本发明作为参考。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80~1:1~80。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50~1:1~50,例如为50:1、40:1、30:1、20:1、10:1、5:1、4:1、3:1、2:1、1:1、1:2、1:3、1:4、1:5、1:10、1:20、1:30、1:40或1:50。
[0015]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10~1:1~10。
[001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以所述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双酰胺类杀虫剂在组合物中的质量之和为1~80%,优选为2~70%,或者5~65%;10~60%,例如1%、5%、10%、15%、20%、25%、30%、35%、40%、45%或50%。
[001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制剂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5%~50%;固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10%~70%。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
[002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有效活性成分与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制备得到所述组合物。
[002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优选地,所述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乳油、微乳剂、可分散液剂、颗粒剂。
[002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双酰胺类杀虫剂1%~80%,分散剂0%~10%,润湿剂0%~8%,余量为填料。
[0023]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70%,5%~65%,10%~60%,15%~50%等;
[0024]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70%,5%~65%,10%~60%,15%~50%等;
[0025]
分散剂为1%~8%,2%~7%,3-6%或4%~5%;
[0026]
润湿剂为1%~8%,2%~7%,3-6%或4%~5%。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双酰胺类杀虫剂1%~80%,分散剂0%~10%,润湿剂0%~16%,崩解剂0%~20%,余量为填料。
[0028]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70%,5%~65%,10%~60%,15%~50%等;
[0029]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70%,5%~65%,10%~60%,15%~50%等;
[0030]
分散剂为1%~8%,2%~7%,3-6%或4%~5%;
[0031]
润湿剂为1%~8%,2%~7%,3-6%或4%~5%;
[0032]
崩解剂为1%~18%,2%~16%,3-15%,4%~12%,5%~10%或6-8%。
[003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分散剂0%~5%,润湿剂0%~8%,增稠剂0%~0.3%,抗冻剂0%~5%,余量为去离子水。
[0034]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35]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36]
分散剂为1%~4%或2%~3%;
[0037]
润湿剂为1%~8%,2%~7%,3-6%或4%~5%;
[0038]
增稠剂为0.1%~0.25%;
[0039]
抗冻剂1%~4%或2%~3%。
[004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有机溶剂0%~95%,乳化剂0%~10%,抗冻剂0%~5%,消泡剂0%~0.2%,增稠剂0%~0.5%,余量为去离子水。
[0041]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42]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43]
有机溶剂为1%~90%,2%~80%,5%~70%,10%~60%,15%~50%;20%~50%,30%~40%等;
[0044]
乳化剂1%~8%,2%~7%,3-6%或4%~5%;
[0045]
抗冻剂1%~4%或2%~3%;
[0046]
消泡剂0.05%~0.1%,或
[0047]
增稠剂为0.1%~0.4%,0.2%~0.3%。
[004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种衣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抗冻剂1~10%,抗结剂0.1~10%,助悬剂0.1~5%,成膜剂1~10%,防腐剂0.1~5%,着色剂1~30%,ph调节剂0.1%~5%,增稠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49]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50]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51]
分散剂为2%~10%,3%~8%,4%~7%,或者5%~6%;
[0052]
润湿剂为1%~8%,2%~7%,3-6%或4%~5%;
[0053]
抗冻剂为1%~8%,2%~7%,3-6%或4%~5%;
[0054]
抗结剂为0.5%~9%,1%~8%,2%~7%,3-6%或4%~5%;
[0055]
助悬剂为0.2~4%,0.5%~3.5%,1%~3%,1.5%~2.5%,或1.8%~2%;
[0056]
成膜剂为2%~9%,3%~8%,4%~7%,或者5%~6%;
[0057]
防腐剂为0.2~4%,0.5%~3.5%,1%~3%,1.5%~2.5%,或1.8%~2%;
[0058]
着色剂为2~25%,3%~20%,5%~15%,8%~12%,或者9%~10%;
[0059]
ph调节剂0.1%~5%,0.2~4%,0.5%~3.5%,1%~3%,1.5%~2.5%,或1.8%~2%;
[0060]
增稠剂为0.5%~7,1%~6%,2%~5%,或3%~4%。
[006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30%,分散剂2%~1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62]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中的化合物i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63]
双酰胺类杀虫剂为2%~45%,5%~40%,10%~35%,15%~30%;20%~25%等;
[0064]
高分子囊壁材料2~25%,5~20%,6~18%,或10~15%等;
[0065]
分散剂为3%~8%,4%~7%,或者5%~6%;
[0066]
有机溶剂为2%~45%,5%~40%,10%~35%,15%~30%;或20%~25%等;
[0067]
乳化剂为2%~6%或4%~5%;
[0068]
ph调节剂0.2~4%,0.5%~3.5%,1%~3%,1.5%~2.5%,或1.8%~2%;
[0069]
消泡剂为0.05~1.8%,0.1%~1.5%,0.5%~1.3%,0.8%~1.0%;
[0070]
增稠剂为0.2%~7,0.5%~6%,1%~5%,1.5%~4%或2%~3%;
[0071]
抗冻剂为0.5%~7%,1%~6%,2~5%或3%~4%。
[007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散剂1%
~12%,润湿剂1%~8%,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ph调节剂0.1%~5%,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007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乳油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乳化剂0~10%,抗冻剂0%~5%,稳定剂0%~0.5%,余量为有机溶剂;
[0074]
或者,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乳化剂0~12%,稳定剂0%~0.5%,余量为有机溶剂。
[007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007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分散液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双酰胺类杀虫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007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颗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0.1%~10%,双酰胺类杀虫剂0.1%~10%,分散剂0%~5%,润湿剂0%~5%,粘结剂0%~3%,余量为填料。
[007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农乳、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油酸酯(斯盘-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007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分散剂可以选用: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木质素磺酸钠、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00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润湿剂可以选用: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脂肪醇聚醚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008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可以选用:黄原胶、淀粉、脲醛树脂、明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
[008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崩解剂可以选用:碳酸氢钠、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镁中的至少一种。
[008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增稠剂可以选用:硅酸镁铝、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
[008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消泡剂可以选用:硅油、正-辛醇、硅酮、磷酸丁酯、磷酸异丁酯等中的至少一种。
[008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抗冻剂可以选用: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至少一种。
[008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稳定剂可以选用:三乙醇胺、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醋磺酸盐等中的至少一种。
[008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填料包括固体填料和液体填料,其中,所述固体填料可以选用: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滑石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液体填料可以选用大豆油、蓖麻油、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008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有机溶剂可以选用: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2,2,2-三氟乙醇、碳酸丙烯酯、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油(如150#溶剂油)中的至少一种。
[0089]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和非农业中虫害的用途。
[009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虫害为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双翅目(diptera)、螨类等害虫。
[0091]
作为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虫害选自如下:玉米粘虫、甘蓝甜菜夜蛾、甘蓝小菜蛾。
[009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农业或非农业虫害的方法,包括将如上组合物施用于存在虫害的植物上。
[0093]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可以以任何方式施用于作物上,例如喷施、植株根部灌施、涂抹等。具体应用时,也可以与其它药剂如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除草剂、杀线虫剂等混合使用。
[0094]
本发明还提供用于防治无脊椎害虫的组合物,其包含生物学有效量的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和至少一种选自表面活性剂、固体稀释剂和液体稀释剂的其他组分,所述组合物任选进一步含有有效量的至少一种其他生物学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剂,所述双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氯氟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氟氧虫酰胺、噻虫酰胺、硫虫酰胺、氟氯虫双酰胺。
[009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无脊椎害虫的方法,其包括使所述无脊椎害虫或其环境与生物学有效量的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接触。
[009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喷雾组合物,其包含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和抛射剂。
[0097]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饵料组合物,其包含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一种或多种食物材料;任选的诱虫剂;和任选的湿润剂。
[009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99]
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0100]
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害虫防治效果;2)扩大杀虫谱,田间虫害多混合发生,对害虫作用更强;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101]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
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0102]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103]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述组合物的杀虫效果进行性能测试。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104]
如下实施例中采用的化合物i参考专利文献cn 111909143 a中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0105]
下述制备例和实施例的制剂中各组分中的%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均是指质量百分含量。
[0106]
一、制剂制备例:
[0107]
制备例1:可湿性粉剂
[0108][0109][0110]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0111]
制备例2:水分散粒剂
[0112][0113]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0114]
制备例3:悬浮剂
[0115][0116]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并砂磨得到成品。
[0117]
制备例4:乳油
[0118][0119]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0120]
制备例5:水乳剂
[0121][0122]
按配方要求,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0123]
制备例6:乳油
[0124][0125]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0126]
制备例7:颗粒剂
[0127][0128]
按配方比例将各组分充分混合,粉碎,加水润湿后再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成品。
[0129]
如上制备例中所述双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氯氟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氟氧虫酰胺、噻虫酰胺、硫虫酰胺、氟氯虫双酰胺。
[0130]
二、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0131]
(1)供试害虫:甘蓝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甘蓝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0132]
(2)测定方法:
[0133]
害虫毒力测定方法
[0134]
害虫毒力测定以甘蓝小菜蛾、玉米粘虫和甘蓝甜菜夜蛾等害虫为试验材料,采用浸叶法对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0135]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4.14-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4部分:浸叶法,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5个浓度梯度(依据化合物对不同害虫的lc
50
值,按照等比或等差设置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分别按其lc
50
值按质量比例设置一系列比例,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总质量)。
[0136]
将叶碟或叶段浸于待测药剂溶液中,10s(可根据药剂特性适当延长或缩短浸渍时间)后取出晾干置于含有1%水琼脂或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处理不少于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所有有机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0137]
根据孙云沛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共毒系数(ctc值),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按式(1)、式(2)、式(3)计算:
[0138][0139]
式中:
[0140]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41]
s——标准杀虫剂的l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42]
m——混剂的l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43]
tti=tia×
pa+tib×
pbꢀꢀꢀꢀꢀꢀꢀꢀ
(2)
[0144]
式中:
[0145]
tti——混剂理论共毒指数;
[0146]
tia——a药剂毒力指数;
[0147]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48]
tib——b药剂毒力指数;
[0149]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50][0151]
式中:
[0152]
ctc——共毒系数;
[0153]
ati——混剂实际毒力指数;
[0154]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55]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双酰胺类杀虫剂为有效活性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0156]
甘蓝小菜蛾室内药剂活性测定试验
[0157]
本试验采用浸叶法进行了化合物对甘蓝小菜蛾室内活性测定试验,以测定实施例1~4的杀虫组合物对甘蓝小菜蛾活性。
[0158]
实施例1:为验证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小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59]
表1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60]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8787+2.1062x0.1282
‑‑
氯虫苯甲酰胺-y=5.7153+0.8334x0.1386
‑‑
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50:1y=5.9275+0.8716x0.0863148.77增效
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0:1y=6.7771+1.3375x0.0469275.22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5:1y=6.3984+1.1501x0.0608213.53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3:1y=6.1815+0.9319x0.0540241.95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1y=6.7579+1.2644x0.0407327.27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3y=6.4154+1.0802x0.0489277.80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5y=6.1344+0.9262x0.0596229.45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10y=6.4456+1.1930x0.0614224.08增效化合物i:氯虫苯甲酰胺1:50y=6.0658+1.0528x0.0972142.37增效
[0161]
由表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62]
实施例2:为验证化合物i和氯氟氰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小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氯氟氰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63]
表2化合物i和氯氟氰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64]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8787+2.1062x0.1282
‑‑
氯氟氰虫酰胺-y=6.1385+1.0609x0.0845
‑‑
化合物i:氯氟氰虫酰胺50:1y=5.9033+0.8952x0.0979129.64增效化合物i:氯氟氰虫酰胺10:1y=6.2752+1.0639x0.0633193.43增效化合物i:氯氟氰虫酰胺1:1y=6.6903+1.1801x0.0369276.05增效化合物i:氯氟氰虫酰胺1:10y=6.7710+1.2620x0.0395220.77增效化合物i:氯氟氰虫酰胺1:50y=6.4432+1.2430x0.0690123.29增效
[0165]
由表2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氯氟氰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66]
实施例3:为验证化合物i和溴氰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小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溴氰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67]
表3化合物i和溴氰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68]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8787+2.1062x0.1282
‑‑
溴氰虫酰胺-y=6.1022+0.9468x0.0685
‑‑
化合物i:溴氰虫酰胺50:1y=6.2445+1.1474x0.0823153.15增效化合物i:溴氰虫酰胺10:1y=6.3647+1.0284x0.0471252.20增效化合物i:溴氰虫酰胺1:1y=6.5000+1.1012x0.0434205.74增效化合物i:溴氰虫酰胺1:10y=6.4909+0.9961x0.0319224.23增效化合物i:溴氰虫酰胺1:50y=6.4229+1.1279x0.0548126.15增效
[0169]
由表3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溴氰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70]
实施例4: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氯虫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小菜蛾效果,进行
了化合物i和氟氯虫双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71]
表4化合物i和氟氯虫双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72][0173][0174]
由表4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氯虫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小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75]
玉米粘虫室内药剂活性测定试验
[0176]
本试验采用浸叶法进行了化合物对玉米粘虫室内活性测定试验,以测定实施例5-7的杀虫组合物对玉米粘虫活性。
[0177]
实施例5:为验证化合物i和四氯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玉米粘虫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四氯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玉米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78]
表5化合物i和四氯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玉米粘虫毒力测定结果
[0179]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5.7178+2.0073x0.4389
‑‑
四氯虫酰胺-y=5.3619+0.8025x0.3540
‑‑
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50:1y=5.5053+0.9662x0.2999145.66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0:1y=5.6563+0.9572x0.2063208.21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5:1y=5.6737+1.0292x0.2215190.53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3:1y=5.6864+1.0018x0.2065200.52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1y=5.8027+0.9132x0.1321296.67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3y=5.7124+0.9182x0.1675222.08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5y=5.7802+0.9570x0.1530239.08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10y=6.0566+1.2068x0.1332270.52增效化合物i:四氯虫酰胺1:50y=5.7362+1.0454x0.1976179.83增效
[0180]
由表5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四氯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玉米粘虫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81]
实施例6:为验证化合物i和环丙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玉米粘虫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环丙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玉米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82]
表6化合物i和环丙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玉米粘虫毒力测定结果
[0183][0184][0185]
由表6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环丙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玉米粘虫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86]
实施例7:为验证化合物i和四唑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玉米粘虫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四唑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玉米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87]
表7化合物i和四唑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玉米粘虫毒力测定结果
[0188]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5.7178+2.0073x0.4389
‑‑
四唑虫酰胺-y=5.3573+1.0980x0.4727
‑‑
化合物i:四唑虫酰胺50:1y=5.6068+1.2195x0.3180138.21增效化合物i:四唑虫酰胺10:1y=5.9459+1.3735x0.2048215.71增效化合物i:四唑虫酰胺1:1y=5.9190+1.2893x0.1937234.99增效化合物i:四唑虫酰胺1:10y=5.8547+1.3559x0.2342200.43增效化合物i:四唑虫酰胺1:50y=5.6206+1.3757x0.3539133.37增效
[0189]
由表7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四唑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玉米粘虫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90]
甘蓝甜菜夜蛾室内药剂活性测定试验
[0191]
本试验采用浸叶法进行了化合物对甘蓝甜菜夜蛾室内活性测定试验,以测定实施例8-11的杀虫组合物对甘蓝甜菜夜蛾活性。
[0192]
实施例8: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苯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甜菜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苯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93]
表8化合物i和氟苯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94]
[0195][0196]
由表8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苯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97]
实施例9: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氧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甜菜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氧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198]
表9化合物i和氟氧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0199]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9486+1.7989x0.0826
‑‑
氟氧虫酰胺-y=5.9346+0.9260x0.0979
‑‑
化合物i:氟氧虫酰胺50:1y=6.0448+0.8462x0.0583142.12增效化合物i:氟氧虫酰胺10:1y=6.5482+1.0692x0.0356235.37增效化合物i:氟氧虫酰胺1:1y=6.2703+0.9357x0.0439204.10增效化合物i:氟氧虫酰胺1:10y=6.7927+1.2407x0.0359268.19增效化合物i:氟氧虫酰胺1:50y=6.0614+0.9285x0.0719135.67增效
[0200]
由表9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氧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01]
实施例10:为验证化合物i和噻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甜菜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噻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202]
表10化合物i和噻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0203]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9486+1.7989x0.0826
‑‑
噻虫酰胺-y=4.5611+0.9048x3.0551
‑‑
化合物i:噻虫酰胺50:1y=6.3127+1.0484x0.0560150.37增效化合物i:噻虫酰胺10:1y=6.5371+1.1064x0.0408222.10增效化合物i:噻虫酰胺1:1y=6.2863+1.1327x0.0732219.74增效化合物i:噻虫酰胺1:10y=5.5475+0.9906x0.2801255.35增效化合物i:噻虫酰胺1:50y=4.9553+0.6608x1.1684153.30增效
[0204]
由表10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噻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05]
实施例11:为验证化合物i和硫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甘蓝甜菜夜蛾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硫虫酰胺不同配比对甘蓝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质量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杀虫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0206]
表11化合物i和硫虫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甘蓝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0207]
活性成分配比回归方程lc
50
共毒系数评价化合物i-y=6.9486+1.7989x0.0826
‑‑
硫虫酰胺-y=5.3701+1.4741x0.5610
‑‑
化合物i:硫虫酰胺50:1y=6.4396+1.1239x0.0524160.31增效化合物i:硫虫酰胺10:1y=6.3942+1.0424x0.0460194.66增效化合物i:硫虫酰胺1:1y=6.3697+1.0919x0.0557258.52增效化合物i:硫虫酰胺1:10y=5.7476+0.9513x0.1637224.50增效化合物i:硫虫酰胺1:50y=5.3794+0.7610x0.3173158.77增效
[0208]
由表1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硫虫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活性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09]
三、大田药效实施例
[0210]
为了明确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单剂和混剂对甘蓝小菜蛾、玉米粘虫及甘蓝甜菜夜蛾防治效果,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了多次药效试验。所用制剂均参照制备例1~7进行加工,以表12中的制剂为例(其他试验制剂参考相同剂型制备例),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0211]
表12化合物i
·
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不同配比制备
[0212][0213]
甘蓝小菜蛾、甘蓝甜菜夜蛾大田药效试验
[0214]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3-2000》规定施药方法。第一次施药在有足够数量幼虫时进行(每株上1~3头三龄前幼虫)。
[0215]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3-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计数每小区不少于10株作物上不同龄期的活幼虫数,调查整个植株。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分别于处理后1-3天、7-14天调查活虫数。防效(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
[0216][0217][0218]
玉米粘虫大田药效试验
[0219]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80-2004》规定施药方法。田间幼虫2、3龄时进行施药。
[0220]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8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1m2,调查作物上活虫数。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3、7d各调查一次。防效(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
[0221][0222][0223]
表13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蓝小菜蛾大田药效试验
[0224][0225]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0226]
上表中实施例12 10%化合物i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4)是参照制剂制备例3进行配制,其中10%是指活性物质(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总的质量百分数,而1:4则是指两个活性成分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
[0227]
实施例13中10%化合物i
·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是参照制备例3来配制的,其中10%是指活性物质(化合物i和氯虫苯甲酰胺)总的质量百分数,而1:3则是指两个活性成分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
[0228]
对比例1中10%化合物i悬浮剂同样是参照制备例3来配制的,其中10%是指活性物质化合物i的质量百分数。
[0229]
如下其他实施例和对比例也是参考这种方式来制备,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0230]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甘蓝小菜蛾时,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与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1和2对应实施例12-18),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的1天、3天防效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4.36%以上,持效期较长。
[0231]
表14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蓝甜菜夜蛾大田药效试验
[0232][0233]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甘蓝甜菜夜蛾时,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与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3和4对应实施例19-25),化合物i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对甘蓝甜菜夜蛾的1天、3天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4.23%以上,持效期较长。
[0234]
表15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对玉米粘虫大田药效试验
[0235][0236][0237]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玉米粘虫时,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5和6对应实施例26-32),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对玉米粘虫的1、3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3.60%以上,持效期较长。
[0238]
表16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大田药效试验
[0239][0240]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甘蓝小菜蛾时,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7和8对应实施例33-39),化合物i与四氯虫酰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的1、3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3.26%以上,持效期较长。
[0241]
表17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大田药效试验
[0242][0243]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甘蓝小菜蛾时,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与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9和10对应实施例40-46),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的1天、3天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3.22%以上,持效期较长。
[0244]
表18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对玉米粘虫大田药效试验
[0245][0246]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玉米粘虫时,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与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对比例11和12对应实施例47-53),化合物i与氟苯虫酰胺复配对玉米粘虫的1天、3天和7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7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2.70%以上,持效期较长。
[0247]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包含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氯氟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氟氧虫酰胺、噻虫酰胺、硫虫酰胺、氟氯虫双酰胺;所述化合物i结构如下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i和双酰胺类杀虫剂的质量比为80~1:1~8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所述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乳油、微乳剂、可分散液剂、或颗粒剂。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或非农业中虫害的用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虫害选自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双翅目(diptera)、螨类。7.一种防治农业或非农业中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组合物施用于存在虫害的植物上。8.一种用于防治无脊椎害虫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生物学有效量的化合物i,双酰胺类杀虫剂和至少一种选自表面活性剂、固体稀释剂和液体稀释剂的其他组分,所述组合物任选进一步含有有效量的至少一种其他生物学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剂,所述双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氯氟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氟氧虫酰胺、噻虫酰胺、硫虫酰胺、氟氯虫双酰胺。9.一种用于防治无脊椎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无脊椎害虫或其环境与生物学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接触。10.一种喷雾组合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和抛射剂;或者,一种饵料组合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一种或多种食物材料;任选的诱虫剂;和任选的湿润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含有生物学有效量的化合物I以及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以及它们用于防治农学和非农学环境中害虫的方法。所述化合物I与双酰胺类杀虫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害虫防治效果,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用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迟会伟 吴建挺 赵士胜 徐龙祥 赵宝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4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