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3 阅读:3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室内装修材料、家具、甚至摆件、食品等散发的气体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空气净化逐渐被重视。目前,主要的净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净化模块对循环在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一种是通过引入室外新风更新室内空气。然而,对于密闭性较好的室内环境来说,在引入新风时,室内气压逐渐增大,室内空气只能通过门窗的缝隙流向室外,造成室内外气压不平衡,影响引入新风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能够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平衡室内外气压的新风风机。
4.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引入新风的效率。
5.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包括:
7.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室外新风进入其内部的新风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内部的室内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内的室内出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外的室外出风口;以及
8.叶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启动运行,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同时驱动进入所述外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向室内、进入所述外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
9.可选地,所述外壳内限定有与所述叶轮的气流出口相连通的出风腔、以及与所述叶轮的气流入口相连通的新风进风腔和室内进风腔;其中
10.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与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之间通过分隔板隔开,以使得经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的室外新风和经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室内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向所述叶轮;且
11.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所述新风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所述室外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所述室内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
12.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其中
13.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后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叶轮的蜗壳,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限定的空间被所述分隔板分成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
14.可选地,所述叶轮为离心叶轮;且
15.所述蜗壳具有第一蜗舌部和第二蜗舌部,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蜗壳的与所述第一蜗舌部和所述第二蜗舌部相邻接的位置。
16.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的第一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蜗舌部或与所述第一蜗舌部邻近的位置,所述分隔板的第二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蜗舌部或与所述第二蜗舌部邻近的位置。
17.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由所述第一端部沿弧形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部;且
18.所述弧形曲线的形状设置成使得所述新风进风腔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内进风腔的容积。
19.可选地,所述弧形曲线包括在由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第二圆弧区段和第三圆弧区段;其中
20.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且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在的圆的圆心位于所述弧形曲线的朝向所述室内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所述弧形曲线的朝向所述新风进风腔的一侧。
21.可选地,所述新风风机还包括:
22.净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腔内,以使得经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新风进风腔内的气流经所述净化装置净化后再流向所述叶轮;以及
23.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其中
24.所述净化装置安装支撑在所述支架上。
25.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子分隔板,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二子分隔板,所述第三壳体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形成有具有第三宽度的第三子分隔板;其中
26.所述第一子分隔板、所述第二子分隔板和所述第三子分隔板的形状相同,所述分隔板由所述第一子分隔板、所述第二子分隔板和所述第三子分隔板依次密封地对接形成,且所述分隔板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和所述第三宽度之和。
2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壳和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为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新风风机。
28.本发明的新风风机不但具有传统的用于引入新风的新风进风口和用于向室内送风的室内出风口,而且还特别地设计了用于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外壳内部的室内进风口和用于供气外壳内的气流流向室外环境的室外出风口。当外壳内的叶轮转动时,可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进入外壳内,进入外壳内的大部分气流会经室内出风口流向室内环境以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从而更新室内空气,同时,进入外壳内的少部分气流会经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环境以平衡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后引起的室内压力变化,维持室内外压力平衡,从而使得室外新风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室内,确保了正常的引入新风的效率。
29.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在外壳内设置分隔板将新风进风腔和室内进风腔隔离开,可使得经新风进风口进入的室外新风和经室内进风口进入的室内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向叶轮,即避免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在叶轮的上游侧混合。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将室内出风口设置成与出风腔的邻近新风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将室外出风口设置成与出风腔的邻近室
内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也就是说,室内出风口更加邻近新风进风腔,室外出风口更加邻近室内进风腔。由此,从新风进风腔流向叶轮的几乎全部室外新风在经过叶轮的驱动后都会通过室内出风口流向室内环境,经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环境的气流几乎全部来自于叶轮从室内进风腔吸入的室内空气。也就是说,本发明在将新风进风腔和室内进风腔隔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室内出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的位置进行特别设计可使得进入外壳内的几乎全部室外新风都流向室内环境、使得为了平衡室内外压力而流向室外的气流几乎全部为室内环境中原有的室内空气,不但提高了引入新风的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室内空气更新的效率。
30.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1.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2.图1和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在不同方位下的示意性结构图;
33.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34.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另一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35.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沿水平剖切面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36.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37.图7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38.图8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39.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弧形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
40.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壳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41.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图1和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在不同方位下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另一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1包括外壳10和叶轮20。
43.外壳10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室外新风进入其内部的新风进风口11、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内部的室内进风口12、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内的室内出风口13、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外的室外出风口14。
44.叶轮20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启动运行,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新风进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进入外壳10内,同时驱动进入外壳10内的部分气流经室内出风口13流向室内、进入外壳10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经室外出风口14流向室外。
45.本发明的新风风机1不但具有传统的用于引入新风的新风进风口11和用于向室内送风的室内出风口13,而且还特别地设计了用于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外壳10内部的室内进风
口12和用于供气外壳10内的气流流向室外环境的室外出风口14。当外壳10内的叶轮转动时,可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新风进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进入外壳10内,进入外壳10内的大部分气流会经室内出风口13流向室内环境以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从而更新室内空气,同时,进入外壳10内的少部分气流会经室外出风口14流向室外环境以平衡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后引起的室内压力变化,维持室内外压力平衡,从而使得室外新风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室内,确保了正常的引入新风的效率,解决了室内密封严密时仅靠新风风机1的微正压难以有效地向室内输送新风的问题。
46.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沿水平剖切面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示意性侧视图,图7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是沿图6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图7和图8中的直线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并且图7中符号
“⊕”
表示气流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内限定有与叶轮20的气流出口相连通的出风腔151、以及与叶轮20的气流入口相连通的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以允许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内的气流流向叶轮20,并在叶轮的20的驱动下流向出风腔151。
47.进一步地,新风进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分别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连通,以通过新风进风口11向新风进风腔152内引入室外新风、通过室内进风口12向室内进风腔153引入室内空气。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之间通过分隔板30隔开,以使得经新风进风口11进入新风进风腔152的室外新风和经室内进风口12进入室内进风腔153的室内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向叶轮20。
48.更进一步地,室内出风口13与出风腔151的邻近新风进风腔152的区域相连通,室外出风口14与出风腔151的邻近室内进风腔153的区域相连通。也就是说,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均与出风腔151相连通,以允许出风腔151内的气流经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分别送往室内和室外。室内出风口13更加邻近新风进风腔152,室外出风口14更加邻近室内进风腔153。
49.本发明通过在外壳10内设置分隔板30将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隔离开,可避免进入外壳10的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在叶轮20的上游侧混合。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将室内出风口13设置成更加邻近新风进风腔152、将室外出风口14设置成更加邻近室内进风腔153。由此,从新风进风腔152流向叶轮20的几乎全部室外新风在经过叶轮20的驱动后都会通过室内出风口13流向室内环境(参见图8中右上侧的直线箭头),经室外出风口14流向室外环境的气流几乎全部来自于叶轮20从室内进风腔153吸入的室内空气(参见图8中左下侧的直线箭头)。也就是说,本发明在将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隔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的位置进行特别设计可使得进入外壳20内的几乎全部室外新风都流向室内环境、使得为了平衡室内外压力而流向室外的气流几乎全部为室内环境中原有的室内空气,不但提高了引入新风的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室内空气更新的效率。
50.同时,本发明将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隔开还可以使得从室内进风腔153流向叶轮20的室内空气中的热量或冷量传递至叶轮20,再通过叶轮20传递至流经叶轮20的室外新风,从而改变流向室内的室外新风的温度,避免向室内引入的室外新风过冷或过热而影响室内环境温度。而且,还在引入外壳10内的室内空气从室外出风口14排出之前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了该部分室内空气所含的热量或冷量,避免能量浪费。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161、第二壳体162和第三壳体163。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61、第二壳体162和第三壳体163按照预设的位置和顺序装配在一起。第一壳体161和第二壳体162组装后形成用于容置叶轮20的蜗壳17,第二壳体162和第三壳体163之间限定的空间被分隔板30分成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也就是说,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位于叶轮20的同一侧,以便于叶轮20同时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中吸风。
52.由于外壳10内限定的空间被分隔成多个功能独立的腔室,且外壳10内需要容置叶轮20、分隔板30、净化装置等多个结构,因此,本发明改变传统的两层壳体结构,将外壳10分成三层,便于外壳10内各部件的安装,提高了新风风机1的装配效率。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叶轮20为离心叶轮,以便于通过位于其轴向上的气流入口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中吸风。叶轮20的气流出口分布在其外周缘,并朝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相应地,出风腔151可以为形成在叶轮20径向外侧的环形区域。
54.进一步地,蜗壳17具有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分别形成在蜗壳17的与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相邻接的位置,以便于气流快速地从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流出。
55.具体地,为了使得尽可能多的室外新风经室内出风口13流向室内、使得经室外出风口14流向室外的气流大都为室内空气,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地远。优选地,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之间的连线可大致经过叶轮20的中心,即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相对设置。由此,还可以避免气流之间相互干扰,也便于结构布局。
5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3位于外壳10的顶部,室外出风口14位于外壳10的底部。由此,当新风风机1安装于空气调节装置后,室内出风口13送出的气流可从空气调节装置的顶部流向室内环境,室外出风口14送出的气流可通过从空气调节装置的机壳底部引出的排风管排向室外环境,结构布局非常简便。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0的第一端部31延伸至第一蜗舌部171或与第一蜗舌部171邻近的位置,分隔板30的第二端部32延伸至第二蜗舌部172或与第二蜗舌部172邻近的位置。也就是说,分隔板30的始末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由此,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均位于出风腔151的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之间的邻接点相对应的位置,即室内出风口13和室外出风口14均位于出风腔151的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之间的邻接点相对应的位置。
58.具体地,出风腔151可分成分别与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相对应的两个相连通的出风区域。经叶轮20驱动的从新风进风腔152流过来的室外新风在流向出风腔151的与室内进风腔153对应的出风区域和室外出风口14之前已经几乎全部经室内出风口13流出,经叶轮20驱动的从室内出风口13流出的气流大都来自位于室内出风口13上游的出风腔151的与新风进风腔152对应的出风区域,而出风腔151的与新风进风腔152对应的出风区域内的气流几部全部是从室内进风腔153流过来的室内空气,进一步确保了经新风进风腔152进入出风腔151的几乎全部室外新风都尽可能地流向室内出风口13、经室外出风口14流向室外的气流几乎全部为室内环境中原有的室内空气。
59.可以理解的是,新风风机1引入室内空气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室内压力,新风风机1
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因此,必须确保足够大的向室内引入新风的能力。如前所述,第一蜗舌部171和第二蜗舌部172优选处在两个相对的位置,若分隔板30平直地延伸,则被分隔板30分隔开的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的容积相差不大,当叶轮20转动时,被驱动进入外壳10的室外新风量和室内空气量大致相当,一方面,限制了从室外引入的室外新风的量,另一方面,用于平衡压力的室内空气量过多,造成浪费,严重影响了引入新风的效率。
60.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0由第一端部31沿弧形曲线33延伸至第二端部32。弧形曲线33的形状设置成使得新风进风腔152的容积大于室内进风腔153的容积。本发明通过对分隔板30的形状进行特别设计,使得新风进风腔152的容积大于室内进风腔153的容积,既能够满足新风量的需求,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室内压力,以进一步确保引入新风的效率。
61.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弧形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地,弧形曲线33可包括在由第一端部31向第二端部32的方向上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331、第二圆弧区段332和第三圆弧区段333。第一圆弧区段331、第二圆弧区段332和第三圆弧区段333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也就是说,第一圆弧区段331、第二圆弧区段332和第三圆弧区段333的弯曲程度依次减小。第一圆弧区段331所在的圆的圆心位于弧形曲线33的朝向室内进风腔153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圆弧区段331朝向新风进风腔152的方向凸出弯曲,以便于与第一蜗舌部171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圆弧区段332和第三圆弧区段333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弧形曲线33的朝向新风进风腔152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圆弧区段332和第三圆弧区段333均朝向室内进风腔153的方向凸出弯曲,以便于增加新风进风腔152的容积。
62.优选地,第一圆弧区段331可与第一蜗舌部171的与第一圆弧区段331相邻接的区段平滑相接,第三圆弧区段333可与第二蜗舌部172的与第三圆弧区段333相邻接的区段平滑相接。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机1还包括净化装置40和支架50。净化装置40设置于新风进风腔152内,以使得经新风进风口11进入新风进风腔152内的气流经净化装置40净化后再流向叶轮20。支架50设置于第二壳体162和第三壳体163之间,净化装置40安装支撑在支架50上。
64.本发明将整个进风区域分隔成新风进风腔152和室内进风腔153,而室内空气不需要净化,因此,只需在新风进风腔152内设置净化装置40即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均引入同一个进风腔来说,本发明不但减小了净化装置40的体积从而减少了成本,而且还减小了室内空气在新风风机1中流动的阻力,提高了室内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只需要较小的室内进风腔153即可有效地缓解室内压力。
65.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壳体的示意性结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2的朝向支架50的一侧设有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子分隔板34,支架50上形成有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二子分隔板35,第三壳体163的朝向支架50的一侧形成有具有第三宽度的第三子分隔板36。其中,第一宽度、第二宽度和第三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子分隔板34、第二子分隔板35和第三子分隔板36的形状相同,分隔板30由第一子分隔板34、第二子分隔板35和第三子分隔板36依次密封地对接形成,且分隔板30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二宽度和第三宽度之和。也就是说,分隔板30是由三部分对接形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形成在第二
壳体162、支架50和第三壳体163上,当第二壳体162、支架50和第三壳体163组装完成后,第一子分隔板34、第二子分隔板35和第三子分隔板36依次密封地抵接在一起形成了分隔板30,结构简单,简化了分隔板30的设计和装配。
66.具体地,第一子分隔板34、第二子分隔板35和第三子分隔板36可分别与第二壳体162、支架50和第三壳体163一体成型。
67.进一步地,净化装置40可通过第二子分隔板35和支架50的部分边缘支撑。也即是,第二子分隔板35不但为分隔板30的一部分,而且还形成了净化装置40的支撑结构。
6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便于看清楚其内部结构,图11中的一端隐去了其部分外部结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包括机壳200和设置于机壳200内的新风风机,该新风风机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新风风机1,以通过新风风机1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
69.具体地,新风风机1可设置在机壳200内的其中一个横向侧部,机壳200上开设有与新风风机1的室内出风口13相连通的新风出口,以允许从室内出风口13流出的气流经新风出口201流向室内环境。新风出口可设置在机壳200的顶部、侧部或底部。
70.进一步地,机壳200上还开设有与新风风机1的新风进风口11相连通的通孔,该通孔处连接有通向室外的进风管300,以允许室外新风经进风管300流向新风进风口11。
71.进一步地,机壳200上还开设有与新风风机1的室外出风口14相连通的通孔,该通孔处连接有通向室外的排风管400,以允许从室外出风口14流出的气流通过排风管400排向室外环境。
72.进一步地,机壳200上还开设有与新风风机1的室内进风口12相连通的通孔,以使得室内进风口12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允许室内空气进入室内进风口12。
73.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特别地设有新风风机1,可以通过新风风机1驱动室外新风进入外壳10内从而更新室内空气,同时,还可通过新风风机1驱动室内空气流向室外环境以平衡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后引起的室内压力变化,维持室内外压力平衡,从而使得室外新风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室内,确保了正常的引入新风的效率,解决了室内密封严密时仅靠新风风机1的微正压难以有效地向室内输送新风的问题。
7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体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柜式空调室内机、桌面空调、新风机、中央空调等各种能够调节室内空气的装置。
75.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6.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室外新风进入其内部的新风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内部的室内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内的室内出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外的室外出风口;以及叶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启动运行,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同时驱动进入所述外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向室内、进入所述外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限定有与所述叶轮的气流出口相连通的出风腔、以及与所述叶轮的气流入口相连通的新风进风腔和室内进风腔;其中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与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之间通过分隔板隔开,以使得经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的室外新风和经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的室内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向所述叶轮;且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所述新风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所述室外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邻近所述室内进风腔的区域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后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叶轮的蜗壳,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限定的空间被所述分隔板分成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室内进风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为离心叶轮;且所述蜗壳具有第一蜗舌部和第二蜗舌部,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蜗壳的与所述第一蜗舌部和所述第二蜗舌部相邻接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一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蜗舌部或与所述第一蜗舌部邻近的位置,所述分隔板的第二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蜗舌部或与所述第二蜗舌部邻近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由所述第一端部沿弧形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部;且所述弧形曲线的形状设置成使得所述新风进风腔的容积大于所述室内进风腔的容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曲线包括在由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第二圆弧区段和第三圆弧区段;其中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且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在的圆的圆心位于所述弧形曲线的朝向所述室内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所述弧形曲线的朝向所述新风进风腔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净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腔内,以使得经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新风进风腔内的气流经所述净化装置净化后再流向所述叶轮;以及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其中所述净化装置安装支撑在所述支架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子分隔板,所述支架上形成有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二子分隔板,所述第三壳体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形成有具有第三宽度的第三子分隔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分隔板、所述第二子分隔板和所述第三子分隔板的形状相同,所述分隔板由所述第一子分隔板、所述第二子分隔板和所述第三子分隔板依次密封地对接形成,且所述分隔板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和所述第三宽度之和。1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机壳和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为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新风风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新风风机包括:外壳,外壳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室外新风进入其内部的新风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室内空气进入其内部的室内进风口、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内的室内出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以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向室外的室外出风口;以及叶轮,设置于外壳内部,且配置成受控地启动运行,以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经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进入外壳内,同时驱动进入外壳内的部分气流经室内出风口流向室内、进入外壳内的另一部分气流经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维持了室内外压力平衡,从而使得室外新风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室内。室内。室内。


技术研发人员:黄满良 王永涛 张鹏 张蕾 宋凤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6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