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形熔断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3 阅读:100 评论:0


1.本说明书公开一种涉及圆筒形熔断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圆筒形熔断器,其连接于配电线与高压设备侧配线之间。该圆筒形熔断器具备: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上部电极部,其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上侧;下部电极部,其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下侧;以及保险丝筒,其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并且将上部电极部与下部电极部电连接。上部电极部与配电线电连接,下部电极部与高压设备侧配线电连接。
3.若过电流在圆筒形熔断器中流通,则保险丝筒熔断而使得配电线与高压设备侧配线之间断线。由此,能够防止过电流在高压设备中流通。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78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利用在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延伸的导线将下部电极部和高压设备侧配线电连接。这样的导线在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弯曲,并与下部电极部及高压设备侧配线分别连接。因而,当下部电极部安装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时,需要用于使导线在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弯曲的作业。然而,特别是线径较大的导线的挠性较差,所以,存在下部电极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容易地安装的下部电极部的圆筒形熔断器。
8.本明说明书公开的圆筒形熔断器连接于配电线与设备侧配线之间。该圆筒形熔断器可以具备: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上部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上侧、且与所述配电线电连接;下部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的下侧、且与所述设备侧配线电连接;以及保险丝筒,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且将所述上部电极部与所述下部电极部电连接。所述下部电极部可以具有:筒状的基座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环状电极,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上部、且沿所述基座部件的周向延伸;电极接触片,其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且构成为对所述保险丝筒进行保持;弹簧部件,其朝向所述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对所述电极接触片中的对所述保险丝筒进行保持的部分施力;以及导电板,其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沿轴向在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延伸,并且将所述环状电极与所述设备侧配线电连接。
附图说明
9.图1表示圆筒形熔断器的剖视图。
10.图2表示下部电极部的立体图。
11.图3表示下部电极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12.图4表示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13.图5表示包括环状电极、电极接触片及变形限制部件在内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14.图6表示包括环状电极、电极接触片及变形限制部件在内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5.图7表示导电板的立体图。
16.图8表示圆筒形熔断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7.图9表示包括环状电极及导电板在内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4…
上部电极部;5

主体绝缘子;6

下部电极部;10

保险丝筒;20

基座部件;30

环状电极;40

电极接触片;50

导电板;100

圆筒形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本说明书公开的圆筒形熔断器用于与配电线与设备侧配线之间连接。该圆筒形熔断器可以具备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上部电极部、下部电极部以及保险丝筒。上部电极部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上侧、且与配电线电连接。下部电极部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下侧、且与设备侧配线电连接。保险丝筒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且将上部电极部与下部电极部电连接。下部电极部可以具有筒状的基座部件、环状电极、电极接触片、弹簧部件以及导电板。基座部件固定于主体绝缘子。环状电极固定于基座部件的上部、且沿基座部件的周向延伸。电极接触片固定于环状电极、且构成为对保险丝筒进行保持。弹簧部件朝向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对电极接触片中的保持保险丝筒的部分施力。导电板固定于环状电极,沿轴向在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延伸,并且将环状电极与设备侧配线电连接。该圆筒形熔断器构成为:取代导线而利用导电板将下部电极部与设备侧配线电连接。因而,下部电极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0021]
环状电极和导电板可以构成为:在环状电极和导电板中的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环状电极和导电板中的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卡合。凸部与凹部卡合而能够相对于环状电极准确地对导电板进行定位。
[0022]
环状电极和电极接触片可以构成为:在环状电极和电极接触片中的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环状电极和电极接触片中的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卡合。凸部与凹部卡合而能够相对于环状电极准确地对电极接触片进行定位。
[0023]
可以在环状电极的与电极接触片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切口部。电极接触片的一部分可以从切口部通过而延伸。当电极接触片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与环状电极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的破损。
[0024]
电极接触片可以包括外侧延伸部、内侧延伸部、弯曲部、卡止凸部以及倾斜部。外侧延伸部沿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内侧延伸部沿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与外侧延伸部对置,并配置成比外侧延伸部更靠近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弯曲部将外侧延伸部与内侧延伸部连接。卡止凸部与内侧延伸部连接,并且比内侧延伸部更向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突出。倾斜部从卡止凸部朝向基座部件的径向外侧下方倾斜地延伸。内侧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卡止凸部以及倾斜部可以由沿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的狭缝而分割。关于该电极接触片,外侧延伸部、弯曲部以及内侧延伸部构成截面呈u字状的板簧。该电极接触片能够利用该板簧的弹力而对保险丝筒进行保持。
[0025]
下部电极部可以还具有变形限制部件。变形限制部件固定于环状电极,并且配置成与电极接触片的内侧延伸部隔开规定距离地对置。若设置这样的变形限制部件,则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超过弹性极限地变形。
[0026]
电极接触片和变形限制部件可以利用同一紧固件而固定于环状电极。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件数而将电极接触片和变形限制部件固定于环状电极。
[0027]
【实施例】
[0028]
(圆筒形熔断器)
[0029]
参照图1,对圆筒形熔断器100的概况进行说明。圆筒熔断器100设置于配电线路上,用于保护变压器等高压设备。圆筒形熔断器100具备:瓷器制的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5;设置于主体绝缘子5内部的上侧且与配电线侧连接的上部电极部4;设置于主体绝缘子5内部的下侧且与设备侧连接的下部电极部6;以及将上部电极部4与下部电极部6连接的保险丝筒10。以将形成于主体绝缘子5上端部的开口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上部模锥3。上部电极部4与配置于上部模锥3内的引出线2电连接。上部模锥3内的引出线2与配电线电连接。以将形成于主体绝缘子5下部侧壁的开口覆盖的方式设置有下部模锥7。下部电极部6经由导电板50而与配置于下部模锥7内的引出线8电连接。下部模锥7内的引出线8与高压设备侧配线电连接。形成于主体绝缘子5下端部的开口由罩部件9覆盖。
[0030]
在保险丝筒10的上部设置有上部固定接触件11。上部固定接触件11嵌合于上部电极部4且与上部电极部4电连接。在上部固定接触件11的下端固定有圆筒状的绝缘筒13。在绝缘筒13的内部收容有一端与上部固定接触件11连接的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在保险丝筒10的下部设置有圆筒状的下部可动接触件14。下部可动接触件14嵌合于下部电极部6且与下部电极部6电连接。绝缘筒13插通于下部可动接触件14。因而,绝缘筒13与下部可动接触件14构成为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不过,绝缘筒13的大径部分与下部可动接触件14接触而限制绝缘筒13向轴向下方移动。在绝缘筒13的下端固定有显示筒17。在下部可动接触件14与显示筒17之间设置有向主体绝缘子5的外侧对绝缘筒13施力的弹簧15。与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连接的保险丝导线16从显示筒17的下端向上方折返,并且在将弹簧15压缩的状态下固定于下部可动接触件14。这样,上部电极部4与下部电极部6借助上部固定接触件11、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保险丝导线16以及下部可动接触件14而电连接。
[0031]
若过电流在圆筒形熔断器100中流通,则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熔断而使得上部电极部4与下部电极部6之间、即配电线与高压设备侧配线之间断线。由此,能够防止过电流在高压设备中流通。另外,若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熔断,则保险丝导线16的张紧状态被解除,使得保险丝筒10的绝缘筒13因弹簧15的弹力而朝向主体绝缘子5的轴向下方移动。上部固定接触件11从上部电极部4脱离而允许绝缘筒13向轴向下方移动。绝缘筒13向轴向下方移动至与下部可动接触件14接触的位置。此时,通过显示筒17的按压而使得罩部件9打开,进而使得显示筒17从主体绝缘子5的下端部的开口突出。由此,通报圆筒形熔断器100的高压熔断用保险丝12已熔断。
[0032]
(下部电极部)
[0033]
以下,参照附图对下部电极部6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下部电极部6具备圆筒状的基座部件20、环状电极30、多个电极接触片40(在该例中为3个电极接触片40)以及导电板50。环状电极30固定于基座部件20的上部且沿基座部件20的周向延伸。多个电极接触片40
分别固定于环状电极30。导电板50固定于环状电极30且沿基座部件20的轴向朝向基座部件20的下方延伸。如图1所示,多个电极接触片40构成为:对保险丝筒10的下部可动接触件14进行夹持。另外,如图1所示,导电板50从下部电极部6的环状电极30沿轴向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延伸,将环状电极30与配置于下部模锥7内的引出线8电连接。
[0034]
(下部电极部的基座部件)
[0035]
如图3及图4所示,基座部件20具有:圆筒状的侧壁22;以及设置于侧壁22内部的引导壁24。基座部件20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树脂作为材料而形成。
[0036]
在基座部件20的侧壁22的上部内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21。凹部21形成为:沿着基座部件20的周向环绕一圈。环状电极30嵌合于基座部件20的凹部21而固定于基座部件20。对凹部21的上壁进行区划的部分的内表面21a朝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下方而倾斜。因而,当从基座部件20的上方朝向凹部21对环状电极30进行压入嵌合时,能够使得环状电极30顺畅地移动至凹部21内。
[0037]
另外,在对凹部21的上壁进行区划的部分形成有沿周向均匀地配置的多个上侧切口部23(在该例中为4个上侧切口部23)。这些上侧切口部23分别从侧壁22的上端到达对凹部21进行区划的下壁。通过设置这样的上侧切口部23,能够使得对凹部21进行区划的部分容易地弹性变形。因而,当从基座部件20的上方朝向凹部21对环状电极30进行压入嵌合时,能够使得环状电极30顺畅地移动至凹部21内。
[0038]
在基座部件20的侧壁22的下端部外表面形成有朝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6。凸部26形成为:沿着基座部件20的周向环绕一圈。基座部件20通过使其凸部26嵌合于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表面形成的凹部而固定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这样,基座部件20以侧壁22的外表面与主体绝缘子5的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固定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
[0039]
在凸部26形成有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在该例中为6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此外,在图4的立体图中,只能看到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中的一部分(在该例中为3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分别形成为:在周向上将凸部26切断。
[0040]
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分别形成为:比侧壁22与引导壁24连接的部分的上端更低的高度(参照图3中的虚线25)。另外,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分别是:与形成于侧壁22上端部的上侧切口部23相同的形状。另外,多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中的几个(在该例中为4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配置于对应的上侧切口部23的下方、即配置为沿着基座部件20的轴向与对应的上侧切口部23的下方对置。剩余的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分别配置于对应的2个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之间的中间位置。若设置这样的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则能够使得基座部件20的侧壁22的下端部容易地弹性变形。因而,当使得包括基座部件20在内的下部电极部6嵌合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时,能够使下部电极部6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顺畅地移动。
[0041]
在基座部件20的侧壁22还形成有2个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的宽度及深度均大于小尺寸下侧切口部25的宽度及深度。2个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配置于相对于基座部件20的轴心而对称的位置。2个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分别形成为:从侧壁22的下端部到达形成于侧壁22上部的凹部21。如后面叙述的那样,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提供用于使导电板50通过的通路。
[0042]
引导壁24从侧壁22的下端部内表面朝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上方倾斜地延伸,
并具有圆锥台状的形态。引导壁24构成为:从基座部件20的下方朝向上方而末端变细。当将保险丝筒10从主体绝缘子5的下方朝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引导壁24能够以将保险丝筒10的上部固定接触件11(参照图1)的末端部分向主体绝缘子5的轴心引导的方式进行引导。
[0043]
(下部电极的环状电极)
[0044]
如图2及图3所示,环状电极30具有环状的形态且嵌合于在基座部件20上部内表面形成的凹部21。环状电极30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将铜作为材料而形成。如后面叙述的那样,多个电极接触片40以及导电板50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于环状电极30。由此,多个电极接触片40与导电板50借助环状电极30而电连接。
[0045]
(下部电极部的电极接触片)
[0046]
如图3所示,电极接触片40具有固定部41、外侧延伸部42、弯曲部43、内侧延伸部44、卡止凸部45、倾斜部46以及末端部47。电极接触片40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将铜作为材料而形成。
[0047]
固定部41配置于环状电极30的下表面侧。在固定部41形成有供铆接件31插通的贯通孔。电极接触片40的固定部41借助铆接件31而固定于环状电极30。
[0048]
外侧延伸部42的一端与固定部41连接,外侧延伸部42的另一端与弯曲部43连接。外侧延伸部42从环状电极30的下方朝向上方沿着基座部件20的轴向在环状电极30的内侧延伸。
[0049]
弯曲部43的一端与外侧延伸部42连接,弯曲部43的另一端与内侧延伸部44连接。弯曲部43以在基座部件20的轴向上折曲大约180
°
的方式构成为倒u字状。
[0050]
内侧延伸部44的一端与弯曲部43连接,内侧延伸部44的另一端与卡止凸部45连接。内侧延伸部44从环状电极30的上方朝向下方沿着基座部件20的轴向在环状电极30的内侧延伸。内侧延伸部44配置成比外侧延伸部42更靠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沿基座部件20的径向与外侧延伸部42对置。内侧延伸部44与保险丝筒10的下部可动接触件14的外径形状匹配地形成为圆弧形状。弯曲部43及外侧延伸部42也与内侧延伸部44匹配地形成为圆弧形状。在下部电极部6对保险丝筒1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保险丝筒10的下部可动接触件14与内侧延伸部44的整个面接触(参照图1)。
[0051]
卡止凸部45的一端与内侧延伸部44连接,卡止凸部45的另一端与倾斜部46连接。卡止凸部45以朝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折曲地形成。另外,卡止凸部45配置成:比从基座部件20的引导壁24的末端沿着引导壁24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参照图3中的虚线)更靠上方。在下部电极部6对保险丝筒1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卡止凸部45与保险丝筒10的下部可动接触件14的阶梯部接触(参照图1)。由此,电极接触片40能够稳定地对保险丝筒10进行保持。
[0052]
倾斜部46的一端与卡止凸部45连接,倾斜部46的另一端与末端部47连接。倾斜部46从卡止凸部45朝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外侧下方倾斜地延伸。倾斜部46的倾斜角度与基座部件20的引导壁24的倾斜角度相等。当将保险丝筒10向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倾斜部46能够以将保险丝筒10的上部固定接触件11的末端部分向主体绝缘子5的轴心引导的方式进行引导。
[0053]
末端部47的一端与倾斜部46连接,末端部47的另一端是自由端。末端部47沿基座
部件20的径向延伸。末端部47配置成:比基座部件20的引导壁24的末端更靠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外侧。因而,当从基座部件20的下方观察时,末端部47配置于被引导壁24遮挡的位置。
[0054]
这样,关于电极接触片40,外侧延伸部42、弯曲部43以及内侧延伸部44构成截面呈u字状的板簧。因而,当将保险丝筒10向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电极接触片40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能够利用其弹力而对保险丝筒10进行夹持。
[0055]
如图5所示,在电极接触片40中,形成有从末端部47到达内侧延伸部44的一部分的狭缝48。狭缝48沿基座部件20的轴向延伸。当电极接触片40固定于环状电极30时,狭缝48从末端部47延伸到环状电极30的侧方位置。这样,内侧延伸部44的至少一部分、卡止凸部45、倾斜部46以及末端部47被狭缝48分割成2个。如图3所示,在卡止凸部45的基座部件2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圆环状的弹簧部件70。具体而言,弹簧部件70嵌合装配于由卡止凸部45形成的折曲部,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对包括卡止凸部45在内的内侧延伸部44施力。弹簧部件70是一端至另一端的角度为360度以上的单重卷绕环状弹簧。弹簧部件70能够使得电极接触片40对保险丝筒10进行夹持的夹持力增大,从而能够降低保险丝筒10因圆筒形熔断器的振动等而意外掉落的可能性。此外,弹簧部件70可以适当地变更为双重卷绕环状弹簧或三重卷绕环状弹簧以便产生期望的夹持力。
[0056]
如图5所示,在环状电极30与多个电极接触片40分别对应地形成有切口部32。切口部32通过使对环状电极30的内径进行区划的内侧面30s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多个电极接触片40各自的外侧延伸部42以从对应的切口部32通过的方式延伸。由此,当将保险丝筒10从主体绝缘子5的下方朝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即便因粗糙的插入操作而使得电极接触片40大幅地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40与环状电极30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40的破损。
[0057]
如图3及图5所示,下部电极部6还具有变形限制部件34。变形限制部件34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将不锈钢作为材料而形成。变形限制部件34利用用于对电极接触片40进行固定的铆接件31而固定于环状电极30。变形限制部件34沿基座部件20的径向延伸,并且沿基座部件20的径向与由电极接触片40分割的内侧延伸部44分别对置。变形限制部件34比电极接触片40的固定部41更向基座部件20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与电极接触片40的内侧延伸部44隔开规定距离地对置。若设置这样的变形限制部件34,则在将保险丝筒10向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40超过弹性极限地变形。
[0058]
如图5所示,变形限制部件34的内侧面34s(在电极接触片40已弹性变形时供电极接触片40的内侧延伸部44接触的面)形成为圆弧状。变形限制部件34的内侧面34s的圆弧状与环状电极30的内侧面30s的形状大致一致。关于这样的变形限制部件34,当将保险丝筒10向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插入时,能够允许电极接触片40弹性变形,并且能够抑制电极接触片40超过弹性极限地变形。
[0059]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变形限制部件34形成有卡合孔35。如图6所示,在电极接触片40的固定部41也形成有卡合孔49。形成于环状电极30的凸部36与变形限制部件34的卡合孔35以及电极接触片40的卡合孔49卡合。在组装下部电极部6时,首先,以使环状电极30的凸部36与变形限制部件34的卡合孔35以及电极接触片40的卡合孔49卡合的方式,相对于环状电极30而对变形限制部件34以及电极接触片40进行定位。接下来,利用铆接件31而将电极
接触片40以及变形限制部件34固定于环状电极30。通过设置这样的定位构造,能够相对于环状电极30而将电极接触片40以及变形限制部件34固定于准确的位置。
[0060]
(下部电极部的导电板)
[0061]
如图2、7、8所示,导电板50具有l字状的形态,并具有:形成有螺孔53及卡合孔55的短边部52;以及形成有长孔56的长边部54。导电板50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将铜作为材料而形成。
[0062]
如图2所示,导电板50配置为:插通于基座部件20的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导电板50的短边部52沿基座部件20的径向延伸,导电板50的长边部54沿基座部件20的轴向延伸。导电板50的横宽与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的横宽大致相等(比大尺寸下侧切口部27的横宽稍小)。因而,能够禁止导电板50沿基座部件20的周向移动。其结果,能够禁止固定于导电板50的环状电极30也沿基座部件20的周向移动。
[0063]
如图2、图8及图9所示,导电板50利用螺钉57而固定于环状电极30的下表面。另外,形成于环状电极30的凸部37与导电板50的卡合孔55卡合。在组装下部电极部6时,首先,以使导电板50的卡合孔55与形成于环状电极30的凸部37卡合的方式,相对于环状电极30对导电板50进行定位。接下来,利用螺钉57而将导电板50固定于环状电极30。通过设置这样的定位构造,能够相对于环状电极30而将导电板50固定于准确的位置。
[0064]
如图8所示,与下部模锥7内的引出线8电连接的连接配件60设置为:向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露出。连接配件60埋设于下部模锥7内,并借助下部模锥7而固定于主体绝缘子5。六角螺栓62将导电板50的长孔56插通且旋拧固定于连接配件60。在将下部电极部6安装于主体绝缘子5内部的作业中,使得在环状电极30预先固定有导电板50的下部电极部6嵌合固定于主体绝缘子5内。然后,使下部电极部6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转动,使导电板50的长孔56与连接配件60的螺孔对准,最后,利用六角螺栓62而将导电板50固定于连接配件60。
[0065]
在现有技术中,取代导电板50而使用导线。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当将下部电极部6安装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时,必须使导线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弯曲。然而,特别是线径较大的导线的挠性较差,所以,存在导线向下部电极部6安装的作业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另外,对导线进行固定的作业是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的里侧进行的,所以,难以进行安装作业。在进行安装作业时导线还有可能损伤。
[0066]
另一方面,在利用导电板50的技术中,使得预先固定有导电板50的下部电极部6嵌合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所以,能够抑制导电板50损伤这样的事态。另外,利用六角螺栓62而将导电板50固定于连接配件的作业是在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的近前侧进行的,所以安装作业比较容易。在利用导电板50的技术中,能够在抑制损伤的同时将下部电极部6容易地安装于主体绝缘子5的内部。
[0067]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些仅为示例而已,并未对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中还包括:对以上举例示出的具体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后的方案。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可以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而发挥技术有用性,并不局限于申请时记载的权利要求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举例示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实现其中之一的目的本身便具有技术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圆筒形熔断器,其连接于配电线与设备侧配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形熔断器具备: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上部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上侧、且与所述配电线电连接;下部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的下侧、且与所述设备侧配线电连接;以及保险丝筒,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且将所述上部电极部与所述下部电极部电连接,所述下部电极部具有:筒状的基座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主体绝缘子;环状电极,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上部、且沿所述基座部件的周向延伸;电极接触片,其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且构成为对所述保险丝筒进行保持;弹簧部件,其朝向所述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对所述电极接触片中的对所述保险丝筒进行保持的部分施力;以及导电板,其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沿轴向在所述主体绝缘子的所述内部延伸,并且将所述环状电极与所述设备侧配线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导电板构成为:在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导电板中的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导电板中的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电极接触片构成为:在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电极接触片中的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所述环状电极和所述电极接触片中的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卡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状电极的与所述电极接触片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切口部,所述电极接触片的一部分从所述切口部通过而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接触片包括:外侧延伸部,其沿所述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内侧延伸部,其沿所述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与所述外侧延伸部对置,并配置成比所述外侧延伸部更靠近所述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弯曲部,其将所述外侧延伸部与所述内侧延伸部连接;卡止凸部,其与所述内侧延伸部连接,并且比所述内侧延伸部更向所述基座部件的径向内侧突出;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卡止凸部朝向所述基座部件的径向外侧下方倾斜地延伸,所述内侧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卡止凸部以及所述倾斜部由沿所述基座部件的轴向延伸的狭缝分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电极部还具有变形限制部件,该变形限制部件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并且配置成与所述电极接触片的所述内侧延伸部隔开规定距离地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筒形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接触片和所述变形限制部件利用同一紧固件而固定于所述环状电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容易地安装的下部电极部的圆筒形熔断器。连接于配电线与设备侧配线之间的圆筒形熔断器具备:圆筒状的主体绝缘子;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上侧且与配电线电连接的上部电极部;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的下侧且与设备侧配线电连接的下部电极部;以及设置于主体绝缘子的内部且将上部电极部与下部电极部电连接的保险丝筒,下部电极部具有:固定于主体绝缘子的筒状的基座部件;固定于基座部件的上部且沿基座部件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电极;固定于环状电极且构成为保持保险丝筒的电极接触片;嵌合装配于所述电极接触片的弹簧部件;以及导电板,其固定于环状电极,沿轴向在主体绝缘子的内部延伸,并将环状电极与设备侧配线电连接。设备侧配线电连接。设备侧配线电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博光 藤森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爱那其斯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3.18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