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3 阅读:38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舰船水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舰船水下领域中为了舰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往的驱动装置主要放置于舷内通过传动机构及穿舱密封与外部设备相连接,避免了驱动装置直接与海水接触。随着现代舰船装备的发展,驱动装置放置于舷内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
3.驱动装置放置于舷外长期在海水中浸泡承受海洋附着物影响及海水压力的作用,海洋附着物会导致驱动装置卡死,而海水一旦进入驱动装置会导致驱动装置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因此防止海洋附着物生成和海水密封是驱动装置舷外放置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驱动装置难以应用于舷外海水环境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能够实现在舷外海水环境中的长期稳定驱动。
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包括左压盖、右压盖、左端盖、右端盖、顶杆和壳体;
7.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形结构;
8.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左端和右端;
9.顶杆包括杆状部分和杆状部分外侧的筒状部分,筒状部分与杆状部分同轴并连接为一体;杆状部分依次穿过左端盖和右端盖,筒状部分位于左端盖外表面和壳体内表面之间,筒状部分与壳体间隙配合;顶杆的杆状部分与左端盖之间通过第一填料函以及第一格来圈进行密封;顶杆的杆状部分与右端盖之间通过第二填料函以及第二格来圈进行密封,顶杆的杆状部分与左端盖之间通过第一填料函以及第一格来圈进行密封;第一填料函填充于左端盖的台阶孔内,由左压盖从左端压紧第一填料函;第二填料函填充于右端盖的台阶孔内,由右压盖从右端压紧第二填料函;左压盖与左端盖固定连接,右压盖与右端盖固定连接;
10.左端盖与筒状部分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油腔,右端盖、筒状部分外表面以及壳体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油腔;顶杆在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压差作用下进行相对于壳体的直线伸缩运动,顶杆的运动实现对外部设备的驱动。
11.进一步的,左端盖和顶杆的筒状部分之间利用第三格来圈密封。
12.进一步的,左端盖和右端盖均为一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左端盖的开口端朝向壳体外部,左端盖的开口端与壳体的左端固定连接,右端盖的开口端朝向壳体外部,右端盖的开口端与壳体的右端固定连接;
13.左端盖的开口端与壳体的左端之间、以及右端盖的开口端与壳体的右端之间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
14.进一步的,第一填料函位于第一格来圈左侧,第二填料函位于第二格来圈右侧;
15.第一填料函左端面与第一格来圈左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填料函右端面与第二格来圈右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1,l1大于顶杆的行程l。
16.进一步的,壳体上设有第一油腔通路和第二油腔通路,左端盖内部设有通油孔;
17.第一油腔通路与第一油腔连通,用于第一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
18.第二油腔通路与左端盖所设通油孔一端连通,通油孔另一端与第二油腔连通,第二油腔通路和通油孔用于第二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
19.第二油腔通路和通油孔一端连通处利用第二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
20.进一步的,顶杆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与壳体间隙配合的第一凸台,壳体内表面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位于第一凸台的左侧,右端盖左端设有第五凸台,第五凸台位于第一凸台右侧,顶杆向左运动过程中,第二凸台右端面和第一凸台左端面之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二凸台右端面和第一凸台左端面接触实现限位,顶杆向右运动过程中,第五凸台左端面和第一凸台右端面之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向右运动到位时,第五凸台左端面和第一凸台右端面接触实现限位。
21.进一步的,上述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还包括到位反馈结构;
22.顶杆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第三凸台位于第一凸台左侧,第四凸台位于第三凸台左侧;顶杆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触发到位反馈结构,顶杆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触发到位反馈结构,到位反馈结构触发时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
23.进一步的,到位反馈结构包括反馈壳体、对中弹簧、滑竿、拨叉、水密插座和微动开关;
24.反馈壳体固定安装于壳体外部,滑竿固定安装于反馈壳体内部,滑竿轴线与壳体轴线平行,壳体设有拨叉安装孔,拨叉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竿,拨叉第二端通过拨叉安装孔伸入壳体内部,顶杆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向左推动拨叉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左移触发微动开关,顶杆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向右推动拨叉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右移触发微动开关,微动开关被触发时通过水密插座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
25.对中弹簧一端固定于反馈壳体上,另一端与滑竿连接,对中弹簧用于在第三凸台或第四凸台与拨叉第二端分离后,使滑竿复位与微动开关分离,微动开关复位。
26.进一步的,上述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还包括防污机构;
27.防污机构包括防污罩,防污罩包括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设于壳体的左端和右端的外侧,顶杆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穿过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与顶杆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连接;
28.防污罩与壳体为间隙配合,顶杆带动防污罩相对于壳体进行运动,海水通过防污罩与壳体的间隙进入或排出防污罩,实现对壳体外表面的冲刷。
29.进一步的,防污罩与壳体配合处的边缘设为锐角,设为锐角的边缘用于在防污罩相对于壳体运动时刮除壳体上的海洋附着物。
3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1)本发明创造性的提出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利用两个油腔形成的压差
实现了驱动输出,同时利用密封结构实现了防海水动密封,实现了本发明装置在舷外海水环境中的长期稳定驱动;
32.(2)本发明针对海水环境的复杂性,设计了防污结构,可有效避免海洋附着物附着,有利于延长本发明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33.(3)本发明通过到位缓冲机构实现顶杆到位缓冲功能,避免造成部件之间的损伤,有利于延长本发明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34.(4)本发明通过到位反馈机构实现开关到位位置反馈,提高了驱动装置的可控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发明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结构图;
36.图2为本发明防海水密封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发明防污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发明到位缓冲示意图;
39.图5为本发明到位反馈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结构示意图,(b)为图(a)在a-a方向的剖视图,(c)为等效原理图;
40.图中,1-防污罩;2-左压盖;3-左端盖;4-到位反馈机构;5-顶杆;6-壳体;7-右端盖;8-右压盖;9-第一螺钉;10-第二螺钉;11-第二o型密封圈;12-第一o型密封圈;13-第三格来圈;14-第一填料涵;15-第一格来圈;16-螺堵;17-反馈壳体;18-对中弹簧;19-滑竿;20-拨叉;21-水密插座;22-微动开关,23-背母;31-通油孔,51-第一凸台,61-第二凸台,62-第五凸台,52-第三凸台,53-第四凸台,a-第二油腔,b-第一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通过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随着这些说明而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42.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43.本发明提供一种舷外放置于海水中驱动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海水中长期放置,并能够在海水中长期可靠工作,本发明采用独特的防海水密封结构能够长久放置于海水中使用,采用防污结构防止海洋物附着,采用缓冲结构利用节流效应实现到位液压缓冲,采用独特的到位反馈结构实现在海水中可靠运行和反馈到位信息,并采用合理布局集成优化了整体结构。
44.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4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一种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结构如附图1所示,主要包括壳体6、顶杆5、防污罩1、左压盖2、右压盖8、左端盖3、右端盖7、到位反馈机构4、第一填料涵14、第一格来圈15、第二填料涵、第二格来圈、第三格来圈13、第二o型密封圈11和第一o型密封圈12;
46.壳体6为两端开口的筒形结构;
47.左端盖3和右端盖7分别通过第一螺钉9固定连接于壳体6的左端和右端,且位于壳体6内部;
48.顶杆5包括杆状部分和杆状部分外侧的筒状部分,筒状部分与杆状部分同轴并焊接(或连接)为一体;杆状部分依次穿过左端盖3和右端盖7,筒状部分包括底面和侧面,其中底面垂直连接杆状部分,侧面位于左端盖3外表面和壳体6内表面之间,即由内到外依次为顶杆5的杆状部分、左端盖3、顶杆5的筒状部分和壳体6,筒状部分与壳体6间隙配合,筒状部分的台阶上有通孔,避免阻碍顶杆5运动;顶杆5的杆状部分与左端盖3之间通过第一填料函14以及第一格来圈15进行密封,顶杆5的杆状部分与右端盖7之间通过第二填料函以及第二格来圈进行密封;第一填料函的右端利用左端盖3所设限位台阶进行限位,左压盖2压紧第一填料函的左端,左压盖2与左端盖3通过第二螺钉10固定连接,第二填料函的左端利用右端盖7所设限位台阶进行限位,右压盖8压紧第二填料函的右端,右压盖8与右端盖7固定连接;
49.顶杆5的筒状部分外表面、右端盖7和壳体6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油腔b,顶杆5的筒状部分内表面和左端盖3右端之间形成第二油腔a,具体的说,筒状部分底面两侧的液压油形成的压差驱动顶杆5的伸缩运动。
50.壳体6上设有第一油腔通路和第二油腔通路,左端盖3内部设有通油孔31;
51.第一油腔通路与第一油腔连通,用于第一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第一油腔通路的出口为附图1中的油口b;
52.第二油腔通路与左端盖3所设通油孔31一端连通,通油孔31另一端与第二油腔连通,第二油腔通路和通油孔31用于第二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通油孔31为l型,第二油腔通路的出口为附图1中的油口a。
53.第二油腔通路与左端盖3所设通油孔31端面之间(即连接处)由第二o型密封圈11进行端面密封。第二o型密封圈11用于阻挡通油孔31内部液压油,使液压油不外漏。第二油腔通路与左端盖3所设通油孔31的位置相对应。
54.顶杆5在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压差作用下进行相对于壳体6的直线伸缩运动,顶杆5的运动实现对外部设备的驱动。进一步的,左端盖3和顶杆5的筒状部分之间利用第三格来圈13密封,第三格来圈13随顶杆5的筒状部分一起运动,第三格来圈13用于隔离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液压油,使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产生压差作用。
55.进一步的,左端盖3和右端盖7均为一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左端盖3的开口端朝向壳体6外部,左端盖3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左端固定连接,右端盖7的开口端朝向壳体6外部,右端盖7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右端固定连接;
56.左端盖3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左端之间、以及右端盖7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右端之间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12,第一o型密封圈12用于阻挡壳体6内部液压油和壳体6外部海水,使海水不渗入,液压油不外漏。
57.进一步的,第一填料函14位于第一格来圈15左侧,第二填料函位于第二格来圈右侧;第一填料函14用于阻挡外部海水,使海水不渗入。第一格来圈15用于阻挡内部液压油,使液压油不外漏。第二填料函用于阻挡外部海水,使海水不渗入。第二格来圈用于阻挡内部液压油,使液压油不外漏。第一填料函左端面与第一格来圈左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填料函右端面与第二格来圈右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1,l1大于顶杆5的行程l,l为顶杆5位于
最左端时的第一凸台51右端与第五凸台62左端之间的距离。
58.顶杆5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与壳体6间隙配合的第一凸台51,壳体6内表面设有第二凸台61,第二凸台61位于第一凸台51的左侧,右端盖7设有第五凸台62,第五凸台62位于第一凸台51右侧,顶杆5向左运动即将到位的过程中,第二凸台61右端面和第一凸台51左端面之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5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二凸台61右端面和第一凸台51左端面接触实现限位,顶杆5向右运动即将到位的过程中,第五凸台62左端面和第一凸台51右端面之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5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五凸台62左端面和第一凸台51右端面接触实现限位,如果将第五凸台62看作是右端盖7左端设置向右的凹槽后形成的,那么第一凸台51右端面接触第五凸台62左端面时,可认为顶杆5筒状部分右端进入了所述凹槽。
59.进一步的,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还包括到位反馈结构4;
60.顶杆5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凸台52和第四凸台53,第三凸台52位于第一凸台51左侧,第四凸台53位于第三凸台52左侧;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52触发到位反馈结构,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53触发到位反馈结构,到位反馈结构触发时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
61.进一步的,到位反馈结构4包括反馈壳体17、对中弹簧18、滑竿19、拨叉20、水密插座21和微动开关22;
62.反馈壳体17固定安装于壳体6外部,滑竿19固定安装于反馈壳体17内部,滑竿19轴线与壳体6轴线平行,壳体6设有拨叉安装孔,拨叉20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竿19,拨叉20第二端通过拨叉安装孔伸入壳体6内部,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向左推动拨叉20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19左移触发微动开关22,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向右推动拨叉20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19右移触发微动开关22,微动开关22被触发时通过水密插座21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滑竿19利用螺堵16固定于反馈壳体17上。
63.对中弹簧19一端固定于反馈壳体17上,另一端与滑竿19连接,对中弹簧19用于在第三凸台或第四凸台与拨叉20第二端分离后,使滑竿19复位与微动开关22分离,微动开关22关闭。
64.进一步的,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还包括防污机构;
65.防污机构包括防污罩1,防污罩1包括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设于壳体6的左端和右端的外侧,顶杆5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穿过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与顶杆5的左端和右端通过背母23固定连接;
66.防污罩1与壳体6为间隙配合,顶杆5带动防污罩1相对于壳体6进行运动,海水通过防污罩1与壳体6的间隙进入或排出防污罩1,实现对壳体6外表面的冲刷。
67.进一步的,防污罩1与壳体6配合处的边缘设为锐角。顶杆5带动防污罩1相对于壳体6进行运动,防污罩刮除壳体6上的海洋附着物。
68.工作原理:管接头连接油口a,第二油腔通过油口a输入(或输出)高压液压油,第一油腔通过油口b输出(或输入)高压液压油,在液压油的作用下顶杆5向外伸出(或缩回),顶杆通过连杆机构驱动设备(如阀门等)开启(或关闭)。通过防海水密封结构实现防海水动密封,通过防污结构实现避免海洋附着物附着,通过到位缓冲机构实现顶杆到位缓冲功能。通
过到位反馈机构实现开关到位位置反馈。
69.防海水密封结构:该装置对外静密封采用o型密封圈,对外动密封采用了格来圈和填料函组合密封的形式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使用填料函密封是目前舰船对外海水密封采用的主要方式,经过长久的考核防海水的可靠性高。其中l1大于顶杆行程l,由于顶杆置于海水中被海水侵蚀的部分,在运动过程中先经过填料函,而填料函和格来圈之间的距离大于顶杆的行程,因此顶杆被海水侵蚀的部分到达不了格来圈,通过该设计可以保证顶杆被海水侵蚀的部分不经过格来圈,避免格来圈在恶劣工况下使用,使得防海水密封更加有效和可靠。
70.防污结构:为了防止顶杆曝露在海水中的部分生成海洋附着物设置了防污机构如附图3所示,防污罩1与顶杆5通过背母23固连并随顶杆5一起运动,防污罩1与壳体6为间隙配合,防止海洋生物进入防污罩内部;防污罩1与壳体6配合的地方带有锐角边缘,如图3中,锐角α=45
°
,可以刮除壳体6上的海洋附着物;在顶杆5伸缩运动时,形成了挤压或抽吸防污罩1内部的海水,形成冲刷作用进一步清理海洋附着物。
71.到位缓冲结构:为了防止驱动装置到位撞击设置了到位缓冲机构如附图4所示,顶杆5的台阶(第一凸台51)与壳体6的台阶(第二凸台61)和右端盖7(第五凸台62)之间设置节流间隙,当顶杆5向左运动快到位时,第一凸台51与第二凸台61形成容腔,当顶杆5向右运动块到位时,第一凸台51与第五凸台62形成容腔,容腔内部充满液压油,顶杆继续运动会挤压液压油从节流间隙流出,通过节流效应实现顶杆缓冲。
72.到位反馈结构:为了能够判断本发明外置式驱动装置驱动下的通气阀是否完全打开或关闭,本发明设置了到位反馈机构如附图5所示,顶杆5上设置两个台阶(第三凸台52和第四凸台53),在驱动装置快到位的时候,顶杆的一个台阶(或另一个台阶)会碰触拨叉20并带动拨叉20移动直到到位,拨叉20插入滑杆19,因此滑杆19发生移动,滑杆19头部的锥面会推动微动开关22关闭并发出到位信号。当驱动装置在开启或关闭的中间过程中时,套筒(顶杆的筒状部分)的两个台阶远离拨叉20,此时滑杆19在对中弹簧18的作用下回到中间位置,此时滑杆19头部的锥面远离微动开关,微动开关恢复原状态不发送到位信号。
73.总体的结构形式:通过防海水密封机构、防污机构、到位缓冲机构、反馈机构和壳体顶杆等合理集成在一起,合理的布置形式使得总体结构最优化。
7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75.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压盖(2)、右压盖(8)、左端盖(3)、右端盖(7)、顶杆(5)和壳体(6);壳体(6)为两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左端盖(3)和右端盖(7)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6)的左端和右端;顶杆(5)包括杆状部分和杆状部分外侧的筒状部分,筒状部分与杆状部分同轴并连接为一体;杆状部分依次穿过左端盖(3)和右端盖(7),筒状部分位于左端盖(3)外表面和壳体(6)内表面之间,筒状部分与壳体(6)间隙配合;顶杆(5)的杆状部分与左端盖(3)之间通过第一填料函以及第一格来圈进行密封;顶杆(5)的杆状部分与右端盖(7)之间通过第二填料函以及第二格来圈进行密封,顶杆(5)的杆状部分与左端盖(3)之间通过第一填料函以及第一格来圈进行密封;第一填料函填充于左端盖(3)的台阶孔内,由左压盖(2)从左端压紧第一填料函;第二填料函填充于右端盖(7)的台阶孔内,由右压盖(8)从右端压紧第二填料函;左压盖(2)与左端盖(3)固定连接,右压盖(8)与右端盖(7)固定连接;左端盖(3)与筒状部分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油腔,右端盖(7)、筒状部分外表面以及壳体(6)之间形成第一油腔;顶杆(5)在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压差作用下进行相对于壳体(6)的直线伸缩运动,顶杆(5)的运动实现对外部设备的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左端盖(3)和顶杆(5)的筒状部分之间利用第三格来圈(13)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左端盖(3)和右端盖(7)均为一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左端盖(3)的开口端朝向壳体(6)外部,左端盖(3)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左端固定连接,右端盖(7)的开口端朝向壳体(6)外部,右端盖(7)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右端固定连接;左端盖(3)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左端之间、以及右端盖(7)的开口端与壳体(6)的右端之间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填料函位于第一格来圈左侧,第二填料函位于第二格来圈右侧;第一填料函左端面与第一格来圈左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填料函右端面与第二格来圈右端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1,l1大于顶杆(5)的行程l。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6)上设有第一油腔通路和第二油腔通路,左端盖(3)内部设有通油孔(31);第一油腔通路与第一油腔连通,用于第一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第二油腔通路与左端盖(3)所设通油孔(31)一端连通,通油孔(31)另一端与第二油腔连通,第二油腔通路和通油孔(31)用于第二油腔中的液压油进出;第二油腔通路和通油孔(31)一端连通处利用第二o型密封圈(11)进行密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顶杆(5)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与壳体(6)间隙配合的第一凸台,壳体(6)内表面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位于第一凸台的左侧,右端盖(7)左端设有第五凸台,第五凸台位于第一凸台右侧,顶杆(5)向左运动过程中,第二凸台右端面和第一凸台左端面之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5)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二凸台右端面和第一凸台左端面接触实现限位,顶杆(5)向右运动过程中,第五凸台左端面和第一凸台右端面之
间形成到位缓冲腔,所述到位缓冲腔用于对顶杆(5)的运动进行到位缓冲,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五凸台左端面和第一凸台右端面接触实现限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到位反馈结构(4);顶杆(5)的筒状部分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第三凸台位于第一凸台左侧,第四凸台位于第三凸台左侧;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触发到位反馈结构,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触发到位反馈结构,到位反馈结构触发时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到位反馈结构(4)包括反馈壳体(17)、对中弹簧(18)、滑竿(19)、拨叉(20)、水密插座(21)和微动开关(22);反馈壳体(17)固定安装于壳体(6)外部,滑竿(19)固定安装于反馈壳体(17)内部,滑竿(19)轴线与壳体(6)轴线平行,壳体(6)设有拨叉安装孔,拨叉(20)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竿(19),拨叉(20)第二端通过拨叉安装孔伸入壳体(6)内部,顶杆(5)向左运动到位时,第三凸台向左推动拨叉(20)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19)左移触发微动开关(22),顶杆(5)向右运动到位时,第四凸台向右推动拨叉(20)第二端,进而带动滑竿(19)右移触发微动开关(22),微动开关(22)被触发时通过水密插座(21)向外部设备输出到位信号;对中弹簧(19)一端固定于反馈壳体(17)上,另一端与滑竿(19)连接,对中弹簧(19)用于在第三凸台或第四凸台与拨叉(20)第二端分离后,使滑竿(19)复位与微动开关(22)分离,微动开关(22)复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污机构;防污机构包括防污罩(1),防污罩(1)包括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设于壳体(6)的左端和右端的外侧,顶杆(5)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穿过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左防污罩和右防污罩分别与顶杆(5)的左端和右端固定连接;防污罩(1)与壳体(6)为间隙配合,顶杆(5)带动防污罩(1)相对于壳体(6)进行运动,海水通过防污罩(1)与壳体(6)的间隙进入或排出防污罩(1),实现对壳体(6)外表面的冲刷。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污罩(1)与壳体(6)配合处的边缘设为锐角,设为锐角的边缘用于在防污罩(1)相对于壳体(6)运动时刮除壳体(6)上的海洋附着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海水外置式驱动装置,包括左压盖、右压盖、左端盖、右端盖、顶杆和壳体;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左端和右端;顶杆的杆状部分依次穿过左端盖和右端盖,筒状部分位于左端盖外表面和壳体内表面之间;顶杆与端盖之间通过填料函以及格来圈进行密封,左压盖和右压盖用于压紧填料函;左端盖与筒状部分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二油腔,右端盖、筒状部分外表面、壳体之间形成第一油腔;顶杆在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压差作用下进行相对于壳体的直线伸缩运动。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防污机构、到位反馈结构和到位缓冲机构。本发明能够实现在舷外海水环境中的长期稳定驱动。明能够实现在舷外海水环境中的长期稳定驱动。明能够实现在舷外海水环境中的长期稳定驱动。


技术研发人员:韩旭 张阳 赵宇涵 王晓杰 李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10.28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