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22 阅读:8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食粮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喂食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对于家禽、宠物等动物,目前可通过喂食器来进行喂食。喂食器通常包括用于储存饲料、谷物等食粮的容纳腔,容纳腔通过出粮通孔、出粮通道等结构将食粮向外输出。为了防止食粮由于受潮等原因而变质,通常需要使容纳腔形成负压,此时需要采用门体组件来将对应的出粮通道或出粮通孔遮盖住以保证容纳腔内的负压。
3.相关技术采用连杆机构来打开或关闭门体组件,并利用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固定门体组件。但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较容易被解除,例如施加轻微的侧向力即可解除;门体组件形成的密封较容易受到破坏,门体组件的密封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密封性好的喂食器。
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喂食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结合密封结构的设计,利用控制策略,能够提高喂食器的密封性。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喂食器,包括:安装座,安装座设有出粮通孔,出粮通孔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或平行;门体组件,门体组件包括:门板,门板适于闭合或打开出粮通孔,门板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在门板闭合出粮通孔的位置,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高于固定侧或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与固定侧平齐;第二转轴,门板的固定侧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与安装座转动连接,门板的活动侧能通过第二转轴相对安装座转动;施压件,施压件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施压件包括第一施压部,第一施压部可对门板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与出粮通孔的间隙减小。
7.本发明的喂食器,通过将门体组件设置为包括门板和施压件,如此,在门板的关闭过程中,待在门板转动至出粮通孔附近时,第一施压部通过对门板施加压力,如此有利于使门板到达与出粮通孔的预设配合位置,有利于提升门板与出粮通孔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有利于提升喂食器的密封性。
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喂食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喂食器,所述门体组件包括第一位置开关,当所述门板与所述出粮通孔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位置开关产生第一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获取关门指令,控制所述门板朝向靠近所述出粮通孔的方向移动;
10.响应第一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施压部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
11.本发明的喂食器的控制方法,结合喂食器的结构设计,在所述门板与出粮通孔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启动第一施压部对门板施加压力,使得门板与出粮通孔的间隙减小,不仅提高了喂食器的密封性还确保了喂食器运作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14.图2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门体组件与出粮通孔的配合示意图。
15.图3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仰视角度的立体图(隐藏部分结构)。
16.图4为图3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17.图5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门体组件与出粮通孔在另一状态下的配合示意图。
18.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门体组件的立体图(隐藏部分结构)。
19.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门体组件的剖视图。
20.图8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21.图9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桶体的局部示意图。
22.图10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23.图11为图10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12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横向拉板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25.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横向拉板的安装示意图。
26.图14为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15为本发明密封盖一实施例中盖体围板的安装示意图。
28.图16为本发明密封盖一实施例中第二盖板的安装示意图。
29.图17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30.图18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隐藏部分结构)。
31.图19为图1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20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仰视角度的立体图(隐藏部分结构)。
33.图21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桶体的安装示意图。
34.图22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机体的安装示意图。
35.图23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中机体的局部安装视图(隐藏部分结构)。
36.图24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仰视角度的局部示意图(隐藏部分结构)。
37.图25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38.图26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在另一状态下的仰视图。
39.图27为图25中位置d-d位置的剖视图。
40.图28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41.图29为图28中位置f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30为本发明喂食器一实施例在仰视角度下的爆炸图。
43.图31为图25中位置e-e位置的剖视图。
44.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6.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7.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8.相关技术采用连杆机构来打开或关闭门体组件,并利用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固定门体组件。但连杆机构的死点位置较容易受到解除,例如施加轻微的侧向力即可解除;门体组件形成的密封较容易受到破坏,门体组件的密封稳定性有待提升。
49.由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喂食器,以提升其中的门体组件的密封稳定性。
50.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喂食器包括安装座3510和门体组件3300,安装座3510内设有出粮通孔2021,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或平行;其中,该水平面是指喂食器在正常放置时所处在的平面,例如地面、台面或桌面等。参照图2,门体组件3300包括门板3310和施压件,门板3310适于闭合或打开出粮通孔2021,门板3310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在门板3310闭合出粮通孔2021的位置,门板3310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高于固定侧或门板3310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与固定侧平齐;门板3310的固定侧与第二转轴3312固定连接,第二转轴3312与安装座3510转动连接,门板3310的活动侧能通过第二转轴3312相对安装座3510转动
51.施压件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3510,施压件包括第一施压部3331,第一施压部3331可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减小,从而提升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其中,喂食器还可以设置为包括桶体2000,桶体2000限定出具有出容纳腔2001,从而通过容纳腔容纳食粮,并可以通过容纳腔2001连通出粮通孔2021而将食粮输出。此外,喂食器还可以设置出粮通道3200和食盆4000,出粮通道3200与出粮通孔2021连通,出粮通道3200的出口与食盆4000相对设置,以使食粮依次通过出粮通孔2021和出粮通道3200并到达食盆4000。喂食器通过出粮通道3200引导食粮的流动,能够降低食粮输出后的分散程度。当然,喂食器也可以不设置出粮通道3200,而是通过出粮通孔2021直接将食粮输出至食盆4000内。其中,门板3310可以设置在出粮通道3200内,以提升喂食器的整体结构紧凑性。需要说明的是,门板3310也可以设置在出粮通道3200的出口,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52.参照图2所示,门板3310的一侧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3510,门板3310设有凸台部3320,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适于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从而通过抵接来进行过盈配合等紧配合。
53.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门体组件3300设置为包括门板3310和施压件,如此,在门板3310的关闭过程中,待在门板3310枢转至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靠近或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后,第一施压部3331通过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如此有利于使门板3310及凸台部3320到达与出粮通孔2021的预设配合位置,有利于提升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有利于提升门体组件3300的密封稳定性。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压部3331可以设置为用于抵接门板3310相对于转动连接侧的另一侧,以使门板3310朝向出粮通孔2021移动;例如,图2中的门板3310的右侧为与安装座3510的转动连接侧,门板3310的左侧供第一施压部3331进行抵接。由于门板3310的一侧与安装座3510转动连接,例如采用枢接的方式,因此在将第一施压部3331设置为能够移动至门板3310的枢转的包络圆之外时,则能够解除对门板3310的枢转的限制;或者,第一施压部3331设置有较大的移动范围,以避免第一施压部3331过于限制门板3310的开启幅度,以使门板3310能够达到预设的开度。
55.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压部3331在门板3310相对于转动连接侧的另一侧进行抵接,作用力矩更大,在相同大小的作用力下更有利于提升凸台部332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有利于提升门体组件3300的密封稳定性。
56.具体而言,门体组件3300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二转轴3312,第二转轴3312与安装座3510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334和第二转轴3312设在出粮通孔2021相对的两侧,第一转轴3334对应门板3310与安装座3510的转动连接侧。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施压件还包括第二施压部,第二施压部可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增大。例如,将第二施压部设置为用于抵接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以使门板3310背向出粮通孔2021移动,从而降低凸台部332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增大,使门板3310翘起,让门板3310后续的转动打开更容易。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一施压部3331用于抵接门板3310背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以使门板3310朝向出粮通孔2021移动,以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减小。
58.其中,参照图3、图4,施压件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转轴3334,第一转轴3334与安装座3510转动连接。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可设于第一转轴3334的外周壁。参照图5、图6,第二施压部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可以设置在第一转轴3334的外周壁的同一母线上,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用于抵接门板3310,从而能够辅助开启门板3310。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能够作用到门板3310的两个间隔位置上,例如第二压条3332和第三压条3333分别抵接门板3310的两个边角。门板3310的两个间隔位置被抵接后,门板3310的板平面会发生轻微的翘曲变形,并带动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发生对应的翘曲变形,则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的抵接位置能够先在局部减轻抵紧程度,再减轻其他位置的抵紧程度,有利降低开启门板3310的作用力,有利于门体组件
3300的开启。在容纳腔2001内部还有残余负压时,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发生对应的翘曲变形后,还有利于更快地解除负压,从而更有利于门体组件3300的开启。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图6,第二压条3332呈l形,l形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334连接,l形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转轴3334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压条3332适于与门板3310靠近凸台部3320的板面抵靠以使得门板3310下沉。第二压条3332呈l形,能够降低干涉到门板3310的转动的风险,提高门板3310的转动顺畅性。其中,第二压条3332可以设置为包括相连接的纵伸段和横伸段,从而呈l形。其中,该纵伸段可以设置为沿第一转轴3334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并于第一转轴3334连接,该横伸段与纵伸段背向第一转轴3334的一端连接,横伸段用于移动至出粮通孔2021与门板3310靠近凸台部3320的板面之间的间隙内,从而通过横伸段抵靠门板3310靠近凸台部3320的板面,在增大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间隙的同时,降低对门板3310的转动的干涉。
60.此外,第一施压部3331可以设置为与第二施压部固定连接。例如,第一施压部3331直接固定连接在第二施压部上,或者第一施压部3331通过第一转轴3334等中间连接结构来与第二施压部进行固定连接。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还可以设置为与第一转轴3334的外周壁固定连接,例如将第一施压部3331、第二施压部和第一转轴3334设置为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采用螺栓连接、插槽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来与第一转轴3334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第一施压部3331与第二施压部可以在第一转轴3334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形成一个周向夹角,则第一转轴3334在第一施压部3331抵接门板3310的位置时,第一转轴3334继续转动一定的角度后第二施压部才作用到门板3310,降低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同时作用到门板3310的风险,降低门体组件3300在需要关闭时意外开启或在需要开启时受到卡紧阻碍的风险。
61.其中,参照图5、图6,第一施压部3331包括第一压条,第一压条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压条呈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第一压条适于与门板3310远离凸台部3320的板面抵靠以使得门板3310上抬。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压条能够用于抵靠门板3310背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以使门板3310朝向出粮通孔2021移动,即用于辅助关闭门板3310。在关闭门板3310前,出粮通孔2021处于开启状态,容纳腔2001内处于常压状态或者由于真空泵等真空泵的提前开启而处于轻微的负压状态,则门板3310关闭时阻力较小。第一压条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压条呈沿第一转轴3334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方形,能够增大与门板3310的作用面积,使门体组件3300更平整地去关闭出粮通孔2021,降低门体组件3300在与出粮通孔2021配合时的局部作用的大小,降低门体组件3300受到损坏的风险。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图6,凸台部3320包括凸台本体3321和弹性帽3322,该凸台本体3321可以设置为与门板3310一体成型,弹性帽3322可采用具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制成。弹性帽3322套设于凸台本体3321,弹性帽3322的外周壁适于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帽3322能够利用自身的弹性,在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抵接而形成紧配合后,提高弹性帽3322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之间的紧配合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门体组件3300封闭出粮通孔2021的稳定性。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图7,弹性帽332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弹性环板3323,弹性环板3323沿弹性帽3322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在门体组件3300的关闭过程中,弹性环
板3323能够在受到抵接作用时翻折,通过翻折后产生的弹力,进一步提高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之间的紧配合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门体组件3300封闭出粮通孔2021的稳定性。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弹性帽3322的外周壁倾斜设置,弹性帽3322的顶部横截面的面积小于弹性帽3322的底部横截面的面积,以使凸台部3320更方便地进入到出粮通孔2021内。对应地,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也可以设置为倾斜设置,且出粮通孔2021的直径沿背向容纳腔2001的方向增大。弹性环板3323的板面与弹性帽3322的底部外周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该夹角可参照图7中的角度n)。再该实施方式中,在关闭门体组件3300时,弹性环板3323更容易向后倒伏,从而在关闭到位后使弹性环板3323呈倒刺状,提高开启门体组件3300的阻力,进一步提高门体组件3300封闭出粮通孔2021的稳定性。其中,弹性帽3322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至少两个弹性环板3323,弹性环板3323沿弹性帽332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进一步提高开启门体组件3300的阻力,更进一步地提高门体组件3300封闭出粮通孔2021的稳定性。
65.参照图7,为了提高弹性帽3322套设在凸台本体3321上的稳定性,门板3310上可以设有连接通孔3311,弹性帽3322的底部设有连接柱3324和抵接块3325,抵接块3325设置在门板3310背向弹性帽3322的一侧。连接柱3324穿过连接通孔3311并与抵接块3325连接,抵接块3325与门板3310抵接,从而通过抵接块3325更好地防止弹性帽3322脱落。其中,可以采用包胶工艺等方式,将弹性帽3322、弹性环板3323、连接柱3324和抵接块3325一体成型在门板3310上。当然,也可以先将弹性帽3322、弹性环板3323、连接柱3324和抵接块3325一体成型,再利用抵接块3325的弹性将抵接块3325挤过连接通孔3311,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体组件3300还包括施压驱动装置3341,施压驱动装置3341通过第一转轴3334驱动施压件转动;门体组件3300还包括门体驱动装置3342,门体驱动装置3342通过第二转轴3312驱动门板3310转动。施压驱动装置3341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施压部3331连接,包括施压驱动装置3341直接与第一施压部3331连接、施压驱动装置3341通过上述第一转轴3334的中间连接结构来与第一施压部3331连接。由于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固定连接,施压驱动装置3341能够用于驱动第一施压部3331或第二施压部抵接门板3310。门体驱动装置3342可以设置为与门板3310连接,例如通过上述第二转轴3312与门板3310连接,从而驱动门板3310枢转。其中,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可以设置为驱动电机、驱动气缸、驱动液压缸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需要时,还可以在施压驱动装置3341与第一施压部3331或第二施压部之间,或者在门体驱动装置3342与门板3310之间增加传动机构、中间连接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能够独立驱动;例如,施压驱动装置3341由于需要将门体组件3300抵紧,可向施压驱动装置3341通入大于门体驱动装置3342的驱动电流或者驱动气压或者驱动液压。由此,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都可以选用功率范围、适用范围较小的型号,有利于降低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的成本。此外,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能够独立驱动,也减少了所需要的中间传动结构,有利于喂食器的小型化。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体组件3300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位置开关3351,第一位置开关3351用于检测门板3310的枢转角度,第一位置开关3351可设置为与施压驱动装置3341电性连接。其中,第一位置开关3351可设置为限位开关、行程开关、光电传感器、激光测距仪
或者驱动电机所对应的编码器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第一位置信息,施压驱动装置3341响应第一位置信息而驱动第一施压部3331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门体组件3300枢转靠近或抵接到出粮通孔2021时,通过第一位置信息来衔接第一施压部3331对门板3310的抵接动作,减少了第一施压部3331在门体组件3300的关闭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有利于提升门体组件3300的关闭效率。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体组件3300可以设置为还包括第二位置开关3353,由于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固定连接,第二位置开关3353能够用于检测第一施压部3331或第二施压部的其中一者的位置,从而换算出第一施压部3331和第二施压部中的另一者的位置。其中,第二位置开关3353可设置为限位开关、行程开关、光电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或者驱动电机所对应的编码器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第二位置开关3353可以设置为与施压驱动装置3341电性连接。在第一施压部3331抵接门板3310并移动到达预设位置时,即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的抵紧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位置开关3353产生第二位置信息,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停止运动、停止动力输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达到所需要的配合位置后,施压驱动装置3341能够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停止运动、停止动力输出,降低了施压驱动装置3341的动力消耗。
69.此外,第一位置开关3351还可以设置为与门体驱动装置3342电性连接,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第四位置信息,门体驱动装置3342根据第四位置信息驱动门板3310远离出粮通孔2021。在该实施方式中,门体组件3300在与出粮通孔2021相挤紧的位置开启到预设开度时,门体组件330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此时根据第四位置信息切换至由门体驱动装置3342驱动门板3310远离出粮通孔2021,可以节省采用较大功率的施压驱动装置3341的动力输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解除门体组件3300的紧配合、使门体组件继续打开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施压驱动装置3341、门体驱动装置3342之间的切换的等待时间较短,有利于提高门体组件3300的开启效率。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门体组件3300还可以包括第三位置开关3352。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三位置开关3352产生第三位置信息;其中,第二预设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三位置开关3352可以设置为与门体驱动装置3342电性连接,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时,门体驱动装置3342根据上述第三门体位置信号停止动力输出。在该实施方式中,门体驱动装置3342能够在门板3310开启到需要的较大的开度后停止动力输出,减少了门体驱动装置3342的能源损耗。
71.其中,参照图4,第二转轴3312的周壁可以设有适于触发第一位置开关3351及第三位置开关3352的第一凸块3313。门板3310、第一凸块3313和第二转轴3312可以设置为采用注塑、金属铸造等工艺一体成型设置。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凸块3313抵接第一位置开关3351,第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上述第一位置信息;在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凸块3313脱离第一位置开关3351,第
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上述第四位置信息。第一位置开关3351能够减少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提升了喂食器的结构紧凑程度。第三位置开关3352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也较小,也有利于减小喂食器的体积。
72.此外,第一转轴3334的周壁设有适于触发第二位置开关3353的第二凸块3335,第一转轴3334与第二凸块3335可以设置为采用注塑、金属铸造等工艺一体成型设置。在第一施压部3331抵接门板3310并移动到达预设位置时,第二凸块3335抵接第二位置开关3353,第二位置开关3353产生上述第二位置信息。第二位置开关3353能够减少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提升了喂食器的结构紧凑程度。
73.参照图3,喂食器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真空泵3361。喂食器还包括与容纳腔2001连通的第一通孔3371,真空泵3361通过排气管3381与第一通孔3371连通。第二位置开关3353与真空泵3361电性连接,真空泵3361用于根据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启动。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位置信息是在第一施压部3331抵接门板3310并移动到达预设位置时产生的,真空泵3361能够在门体组件3300关闭到位后启动而进行抽真空,减少了抽真空动作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抽真空的效率。
74.喂食器还可以设置为包括负压开关3363,负压开关3363可以设置为电子式压力开关等。喂食器还包括与容纳腔2001连通的第三通孔3373,负压开关3363通过负压管3383与第三通孔3373连通。负压开关3363可以设置为与真空泵3361电性连接,在容纳腔2001内的真空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真空度时,负压开关3363输出第一压力信号,真空泵3361根据第一压力信号停止,减少了真空泵3361的动力损耗。
75.喂食器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电磁阀3362,喂食器还包括与容纳腔2001连通的第二通孔3372,电磁阀3362通过进气管3382与第二通孔3372连通。电磁阀3362用于使容纳腔2001与外界连通或隔断,从而能够通过电磁阀3362对具有负压的容纳腔2001进行泄压或保压。负压开关3363可以设置为与施压驱动装置3341电性连接,在容纳腔2001内的真空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真空度时,负压开关3363输出第二压力信号;其中,第二预设真空度小于第一预设真空度。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开门指令和第二压力信号驱动第二施压部抵接门板3310,从而将门板3310翘起,便于门板3310的后续开启。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开门指令和第二压力信号驱动第二施压部抵接门板3310,既能够减少开门动作的衔接时间,又能够通过开门指令和第二压力信号的结合来避免误开启(例如在容纳腔2001破损而漏气至真空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真空度时,门体组件3300在没有开门指令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误开启)。
76.其中,喂食器包括桶体2000和真空泵3361,桶体2000安装于安装座3510,桶体2000内限定有用于存放食粮的容纳腔2001,出粮通孔与容纳腔2001连通,真空泵3361与容纳腔2001连通。
77.其中,喂食器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电控板,真空泵3361、负压开关3363、电磁阀3362、第一位置开关3351、第二位置开关3353、第三位置开关3352、施压驱动装置3341和门体驱动装置3342分别与电控板电性连接,从而通过电控板减少喂食器的连接导线的总长度,提高喂食器的空间利用率。
7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喂食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喂食器,门体组件3300包括第一位置开关3351,当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第一位置信息;其中,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9.获取关门指令,控制门板3310朝向靠近出粮通孔2021的方向移动;例如通过上述门体驱动装置3342驱动第二转轴3312转动,从而使门板3310朝向靠近出粮通孔2021的方向移动;
80.响应第一位置信息,控制第一施压部3331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例如通过上述施压驱动装置3341驱动第一施压部3331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
81.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门板3310的关闭过程中,待在门板3310枢转至出粮通孔2021附近时(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第一施压部3331通过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如此有利于使门板到达与出粮通孔2021的预设配合位置,有利于提升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之间的抵接紧密程度,有利于提升门体组件3300的密封稳定性。
82.在本实施例中,门板3310设有凸台部3320,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适于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门体组件3300还包括第二位置开关3353,当第一施压部3331到达预设位置时,第二位置开关3353产生第二位置信息;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83.在“响应第一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施压部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的步骤之后;
84.响应第二位置信息,控制第一施压部3331停止运动。例如通过上述施压驱动装置3341停止驱动第一施压部3331。
85.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门板3310的关闭过程中,第一施压部3331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抵靠到位后,停止第一施压部3331的运动,能够减少器件的损耗和干扰,增强设备的稳定性。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施压件还包括第二施压部,第二施压部可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增大;门体组件3300包括第三位置开关3352,当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三位置开关3352产生第三位置信息,第二预设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7.获取开门指令,控制第二施压部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例如通过上述施压驱动装置3341驱动第二施压部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的间隙增大;
88.控制门板3310朝向远离出粮通孔2021的方向移动;例如通过上述门体驱动装置3342驱动第二转轴3312转动,从而使门板3310朝向远离出粮通孔2021的方向移动;
89.响应第三位置信息,控制门板3310停止运动,例如使上述门体驱动装置3342停止。
90.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门板3310的打开过程中,第二施压部对门板3310施加压力而将门板3310翘起,让门板3310后续的转动打开更容易。
91.尤其是,喂食器设有真空泵3361,并在门板3310盖合后,利用真空泵3361对储粮仓抽真空时,第二施压部对门板3310的开启有很大的助力。此时,储粮仓处于负压状态,门板的开启较难,本实施例通过第二施压部对门板3310施加向下的压力,有利于减轻门体驱动装置3342的工作难度。
92.可以理解的是,即使喂食器没有抽真空设备,有时密封的储粮仓内有时会形成负压,导致门板较难打开。此时,也可以利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及控制方法,降低门体驱动装置
的工作难度,提高其稳定性和效率。
93.在本实施例中,门板3310设有凸台部3320,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适于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94.其中,喂食器在门体组件3300关闭时,可以根据关门指令,使门体驱动装置3342驱动门板3310从开度较大的位置(例如对应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一凸块3313抵接第三位置开关3352的位置),关闭到开度较小的位置(例如对应门板3310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凸块3313抵接第一位置开关3351的位置)。
95.在门板3310关闭到该开度较小的位置时,上述第一位置开关3351产生第一位置信息,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第一位置信息驱动第一施压部3331抵靠门板3310,进一步减小门板3310的开度并将门体组件3300抵靠到位。
96.可以理解的是,门板3310设有凸台部3320,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适于抵接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此时,上述将门体组件3300抵靠到位的位置是对应于凸台部3320的外周壁与出粮通孔2021的内周壁之间达到抵接程度的位置。
97.在门体组件3300被抵靠到位后(例如对应第一施压部3331抵靠门板3310并移动到达预设位置、第二凸块3335抵接第二位置开关3353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开关3353产生第二位置信息,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停止动力输出,完成门体组件3300的关闭。
98.在门体组件3300完成关闭后,可根据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对容纳腔2001进行抽真空(例如通过启动真空泵3361而抽真空),同时电磁阀3362可根据该第二位置信息使容纳腔2001与外界隔断;在容纳腔2001内的真空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真空度时,负压开关3363输出第一压力信号,真空泵3361根据第一压力信号停止,完成容纳腔2001的抽真空动作。
99.在需要开启门体组件3300时,可根据开门指令,使容纳腔2001与外界连通(例如通过将上述电磁阀3362切换至通路状态),对容纳腔2001内的负压进行泄压。在容纳腔2001内的真空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真空度时(第二预设真空度小于第一预设真空度),即泄压完成或基本完成时,负压开关3363输出第二压力信号;施压驱动装置3341根据开门指令和第二压力信号驱动第二施压部抵靠门板3310,从而将门板3310翘起。
100.在门板3310翘起到一定的开度后(本实施例中,例如对应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凸块3313脱离第一位置开关3351的位置),上述第一位置开关3351输出第四位置信息,门体驱动装置3342根据第四位置信息驱动门板3310远离出粮通孔2021,继续增大门板3310的开度。
101.在门板3310的开度增大到需要的位置后(本实施例中,例如对应门板3310朝向凸台部3320的板面与出粮通孔20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第一凸块3313抵接第三位置开关3352的位置),上述第三位置开关3352产生第三位置信息,门体驱动装置3342根据第三位置信息停止动力输出,完成门体组件3300的开启。
102.其中,该喂食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03.此外,参照图8、图9,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喂食器包括机体3000、食盆4000和储粮仓,喂食器还包括设在机体3000或储粮仓或密封盖的抽真空装置(图未示),从而利用该抽真空装置对储粮仓进行抽真空,以降低储粮仓内的食粮变质的风险。该储粮仓包括桶体2000和密封盖;参照图10,密封盖包括第一盖板1100和横向拉板1300。桶体2000限定出具有开口的容纳腔2001,容纳腔2001的腔壁设有卡口;第一盖板1100遮盖在开口上,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与卡口卡接,从而将第一盖板1100锁扣于桶体2000。
1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图10,容纳腔2001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台阶结构2110,卡口可以设置为扣位槽2111,扣位槽2111设置在第一台阶结构2110朝向第一盖板1100的侧边的表面上,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伸入至扣位槽2111内,从而通过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和扣位槽2111的壁面进行配合,对第一盖板1100进行锁扣,防止第一盖板1100向外脱出。扣位槽2111设置在第一台阶结构2110朝向第一盖板1100的侧边的表面,减少了桶体2000的实体结构,有利于提升桶体2000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对于容纳腔2001的腔壁的卡口,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台阶结构2110朝向第一盖板1100的侧边的表面设置两个间隔设置的凸条,通过两个凸条之间的间隔来与横向拉板1300进行卡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图11,第一盖板1100的边缘套设有第一密封环1140,第一密封环1140为环绕在第一盖板1100的外周壁的密封条;第一密封环1140的外侧面和第一密封环114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台阶结构2110抵接,例如参照图11,第一密封环1140的外侧面和第一密封环114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表面均与第一台阶结构2110抵接;当然,也可以设置为第一密封环1140的外侧面或第一密封环114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表面与第一台阶结构2110抵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环1140能够提高第一盖板1100的外周与桶体2000之间的密封性,便于容纳腔2001进行防异物或进行抽真空。
106.此外,喂食器还设有与容纳腔2001连通的出粮通道,出粮通道的出口与食盆4000相对设置,从而使出粮通道内的食粮能够达到食盆4000处。喂食器还包括分粮组件,分粮组件可设置为包括搅拌结构和对应的出粮电机,分粮组件用于使容纳腔2001内的食粮进入到出粮通道内。
107.其中,密封盖还包括阀芯组件和运动组件。参照图11,第一盖板1100设有第一盖体通孔1110,第一盖体通孔1110与容纳腔2001连通,以通过第一盖体通孔1110使桶体2000的容纳腔2001与外界连通,以便于解除容纳腔2001内的负压。阀芯组件1200包括阀座1210和阀芯体1220,阀座1210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包括阀座1210直接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阀座1210通过螺丝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以实现阀座1210与第一盖板1100的相对固定。
108.阀座1210与第一盖板1100相对位置固定。除了图11披露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将阀座1210固定于第二盖板1400,此时,由于第二盖板1400与第一盖板1100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此时固定于第二盖板1400的阀座也具有与第一盖板1100相对固定的位置。
109.阀芯体1220相对于阀座1210能纵向移动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参照图11,在第一位置,阀芯体1220封堵第一盖体通孔1110;参照图12,在第二位置,阀芯体1220与第一盖体1110通孔至少部分间隔开。阀芯体1220相对于阀座1210能纵向移动,从而能够通过阀芯体1220的移动来解除对于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封堵,或者恢复对于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封堵。其中,可以在阀座1210上设置导向孔,并在阀芯体1220上设置阀杆1223,该阀杆
1223套设在导向孔内,以实现阀芯体1220相对于阀座1210的定向移动。为了提高阀芯体1220封堵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密封程度,可以在阀芯体1220朝向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一端设置阀芯1224,该阀芯1224可采用胶体材料制成。
110.继续参照图11,阀芯体1220上设有第一倾斜面1221,第一倾斜面1221在纵向向上的方向上朝向远离第一盖板1100的方向倾斜。例如参照图11,在第一盖板1100设置在下侧时,第一倾斜面1221整体朝向左上方倾斜。
111.运动组件包括上述横向拉板1300,运动组件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横向拉板1300相对于第一盖板1100能横向移动且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横向移动即垂直于横向拉板的厚度方向的移动。其中,可以在横向拉板1300的移动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立板等阻挡结构,以降低横向拉板1300往移动方向的旁侧窜动的几率,提高横向拉板1300的移动效率。
112.参照图11,在第三位置,横向拉板1300远离阀芯体1220的一端伸出第一盖板1100的外侧,从而能够与容纳腔2001的腔壁的扣位槽2111等卡口进行卡接。相对应地,此时阀芯体1220可以处在上述封堵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第一位置。其中,阀芯体1220可以通过自身的重力而封堵在第一盖体通孔1110上,阀芯体1220也可以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而更稳定地封堵在第一盖体通孔1110上,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即,当第一盖板1100锁合于桶体2000时,在上述第三位置,横向拉板1300远离阀芯体1220的一端与上述卡口卡接。在第一盖体通孔1110与容纳腔2001连通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盖体通孔1110被阀芯体1220封堵,容纳腔2001与外界隔断。
113.参照图12,在第四位置,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与第一倾斜面1221抵接以使阀芯体1220远离第一盖体通孔1110,即让阀芯体1220处在上述与第一盖体1110通孔至少部分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从而打开第一盖体通孔1110而降低容纳腔2001内的负压。
114.在第四位置,横向拉板1300与阀芯体1220抵接以使阀芯体1220向第二位置移动。除了图12披露的方式外,至少还存在以下方式:方式1,在第四位置时,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设于阀芯体1220的底部,横向拉板1300将阀芯体1220纵向上向上抬起;方式2,在第四位置时,阀芯体1220设有第一倾斜面1221,第一倾斜面1221在纵向向上的方向上朝向远离第一盖板1100的方向倾斜,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的顶部抵靠于第一倾斜面1221;方式3:在第四位置时,横向拉板1300设有第二倾斜面1311,第二倾斜面1311在纵向向下的方向上朝向靠近第一盖板1100的方向倾斜,阀芯体1220的底端抵靠于第二倾斜面1311。
115.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需要打开桶体2000时,用户横向拉动横向拉板1300,横向拉板1300伸出第一盖板1100的外侧的一端回缩而解除第一盖板1100与桶体2000的卡接,同时横向拉板1300的另一端与第一倾斜面1221抵接从而促使阀芯体1220远离第一盖体通孔1110,使桶体2000内部和外界的空气流通以平衡气压,便于用户移动第一盖板100而打开桶体2000;当需要闭合桶体2000时,用户横向拉动横向拉板1300并将第一盖板1100盖合在桶体2000上,当用户松开横向拉板1300时,横向拉板1300伸出第一盖板1100的外侧的一端与桶体2000卡接,同时横向拉板1300的另一端与第一倾斜面1221分离从而促使阀芯体1220封堵第一盖体通孔1110,开盖较为方便。
116.现有技术中,用户使用的真空储食装置存在以下缺点:需要用户花较大的力气才
能打开储粮仓,比如盖体的锁扣滑板与盖体通气通道的密封件固定连接的方式中,用户在拖动滑板的时带动密封件使得储粮仓通气,如果只有1个滑板处设有密封件和对应的通气通道,也就意味着用户需要1个手指或1个滑板处的使力使得储粮仓盖体的开锁和通气同时完成,这非常不便于力气较小的用户完成开盖;如果2个滑板均设有密封件和对应的通气通道,尽管此时用户可以通过2个手指或2个滑板处的使力,但是通气通道数量的增加也增大了真空喂食器/储粮仓密封的难度;同时,在该技术方案中,滑板的运动轨迹与密封件的运动轨迹重合,这对真空储食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密封可靠性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17.该技术方案不仅降低了真空喂食器/储粮仓保持密封、负压的难度,其流畅的操作方式也使得用户更加轻松自如、省时省力。
1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第一盖板1100设有定位凹槽1101,定位凹槽1101与阀芯体1220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上述第一盖体通孔1110,阀芯体1220部分内嵌于定位凹槽1101内。在该实施方式中,定位凹槽1101为阀芯体1220的纵向移动提供了更多的行程空间。在设置相同行程空间要求的阀芯体1220的情况下,第一盖板1100与阀芯组件整体占用的高度空间更小,有利于喂食器的小型化。
1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阀芯体1220可设置为包括上述阀杆1223和阀芯1224,阀芯1224连接于阀杆1223的下端并通过阀杆1223带动阀芯1224朝向或远离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方向移动,阀杆1223纵向伸入阀座1210内的空腔,例如阀杆1223通过与上述导向孔配合而移动并伸入阀座1210内的空腔。
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芯组件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阀芯体1220朝向第一盖体通孔1110移动的第二弹性件1620,第二弹性件1620的一端与阀座1210连接,第二弹性件1620的另一端与阀芯体1220连接;第二弹性件1620可设置为弹簧、弹片、弹性胶柱或弹力绳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第二弹性件1620设置为弹簧等中空结构时,第二弹性件1620可以设置为套设于上述阀杆1223的外周侧,以减少占用的空间。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1620能够使阀芯体1220自动回位至封堵第一盖体通孔1110,又能够保持阀芯体1220对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封堵,提高第一盖体通孔1110处的密封性。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该第二弹性件1620,使用者可通过手动的方式使阀芯体1220回位,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1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运动组件可以设置为包括两个横向拉板1300,其中两个横向拉板1300可以设置为沿第一盖板1100的中心对称设置;当然,两个横向拉板13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90度且小于180度,例如两个横向拉板130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设置为90度、120度、150度、170度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阀芯体1220设有两个第一倾斜面1221,横向拉板1300与第一倾斜面1221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横向拉板1300既能够提高横向拉板1300与桶体2000之间的锁扣稳定性,又能够增大使阀芯体1220远离第一盖体通孔1110的作用力,进一步提高了解除负压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开盖的顺畅性。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单手操作,例如部分手指作用在其中一个横向拉板1300上,其他手指作用在另一个横向拉板1300上。当然,运动组件也可以设置为仅包括一个横向拉板1300,使用者可以将部分手指作用在该横向拉板上,将另一部分手指作用在第一盖板1100等结构上,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1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设有与上述第一倾斜面1221对应设置的第二倾斜面1311,其中第二倾斜面1311可设置为背向第一盖板
1100;例如在将第一盖板1100设置在下侧时,第二倾斜面1311朝向上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横向拉板1300横向移动而内缩时,第二倾斜面1311能够与第一倾斜面1221抵接,以使阀芯体1220远离第一盖体通孔1110。第二倾斜面1311与第一倾斜面1221抵接的方式,提高了阀芯体1220移动的平稳性。
123.其中,参照图11、图14,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上设有第二斜台1310,第二斜台1310的倾斜面上设有第二凸条1312,第二倾斜面1311设置在第二凸条1312上;即,第二倾斜面1311整体呈条状,从而降低第二倾斜面1311与第一倾斜面1221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阀芯体1220的移动顺畅程度。可以理解的是,阀芯体1220上可以设有第一斜台1222,第一倾斜面1221可以设置在该第一斜台1222的倾斜面上,通过第二凸条1312使第二倾斜面1311与第一斜台1222的倾斜面进行作用。当然,第一斜台1222的倾斜面上可以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倾斜面1221设置在第一凸条上,通过第一凸条、第二凸条1312相互抵接而使第一倾斜面1221、第二倾斜面1311相互作用,或者使第一凸条、第二凸条1312相互交错设置。或者,第一斜台1222的倾斜面上可以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倾斜面1221设置在第一凸条上,并且横向拉板1300朝向阀芯体1220的一端上设有第二斜台1310,第二倾斜面1311设置在第二斜台1310的倾斜面上,通过第一凸条使第一倾斜面1221作用到第二斜台1310的倾斜面上。
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3、图15,第一盖板1100的外周缘可以设有盖体围板1120,盖体围板1120设有板体通孔1121。部分横向拉板1300设置在盖体围板1120的围设空间1122内,使得密封盖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在上述第三位置,横向拉板1300远离阀芯体1220的一端穿过板体通孔1121并向外伸出,以便于与容纳腔2001的腔壁上的卡口进行卡接。
1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5,板体通孔1121与横向拉板1300相互接触的接触面中至少一个接触面设有沿横向拉板1300的运动方向延伸的凸条。例如,参照图15,板体通孔121与横向拉板1300相接触的两个接触面分别为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例如图中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凸条包括设置在第一接触面上的第三凸条1223和设置在第二接触面上的第二凸条1224。上述凸条能够抵接横向拉板1300,利用凸条与面接触,降低板体通孔1121与横向拉板1300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面与面接触,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系数,提高横向拉板1300横向移动的效率。
1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密封盖还包括盖设于第一盖板1100的第二盖板1400,第二盖板1400与第一盖板1100间隔设置,第一盖板1100与第二盖板1400围合成安装空间,第二盖板1400与第一盖板1100之间的间隙能够容纳横向拉板1300等部件,阀芯组件和运动组件安装于安装空间,有利于使密封盖小型化。第二盖板1400的边缘与盖体围板112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一端连接,例如采用卡接等形式。第二盖板1400上设有第二盖体通孔1410。横向拉板130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一侧设有扣手结构1320,扣手结构1320即用于供使用者的手部施加作用力的结构,该扣手结构1320可设置在第二盖体通孔1410处。在该实施方式中,扣手结构1320既能够容纳在第二盖板1400与第一盖板1100之间的间隙内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又能够通过与第二盖体通孔1410相对设置而让使用者方便地接触到。在上述第二位置,阀芯体1220可以设置为与第一盖体通孔1110至少部分间隔开以连通第一盖体通孔1110和第二盖体通孔1410,从而连通桶体2000的容纳腔2001与外界。
1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3、图14,密封盖还包括托手底板1510,托手底板1510
设置在横向拉板1300背向第一盖板1100的一侧,托手底板1510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包括托手底板1510与第一盖板1100直接连接、托手底板1510通过中间连接结构与第一盖板1100进行连接,以实现托手底板1510与第一盖板1100的相对固定。托手底板1510用于抵接横向拉板1300,能够防止横向拉板1300意外脱出;托手底板1510与第二盖体通孔1410相对设置,能够让使用者的手部移动停止于托手底板1510处,避免横向拉板1300对使用者的手部造成伤害。
1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托手底板1510的外缘设有托手围板1520,托手围板1520背向托手底板1510的一端与第二盖体通孔1410的边缘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托手围板1520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在托手底板1510的旁侧意外地与横向拉板1300等结构接触到,进一步降低使用者的手部受到伤害的风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托手围板1520沿托手底板1510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托手围板1520的周向的两侧边之间具有侧边间隔1521。扣手结构1320可设置位穿过该侧边间隔1521,从而提高扣手结构1320附近位置的密闭性,降低异物进入到第一盖板1100与第二盖板1400之间的间隙的可能性,降低异物导致横向拉板1300移动卡滞或者异物进入到容纳腔2001的几率。其中,托手围板1520与托手底板1510的连接处可设置为圆弧过渡,以将使用者的手指顺畅地导向至扣手结构1320处。此外,托手围板1520与托手底板1510可设置为一体成型,例如通过注塑的方式,以减少托手围板1520与托手底板1510的连接处的缝隙,降低托手围板1520与托手底板1510的连接处夹伤使用者的风险。
1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运动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横向拉板1300向外伸出第一盖板1100的第一弹性件1610,第一弹性件1610的一端与第一盖板1100连接,第一弹性件1610的另一端与横向拉板1300连接。第一弹性件1610可设置为弹簧、弹片、弹性胶柱或弹力绳等,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第一弹性件1610能够使横向拉板1300回到与容纳腔2001的腔壁上的卡口进行卡接的位置,并有利于使横向拉板1300与卡口保持卡接。当然,运动组件也可以不包括该第一弹性件1610,使用者可手动将横向拉板1300回位,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130.在横向拉板1300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有可能发生翘曲、浮起,造成与扣位槽2111等卡口对位不准的现象,有可能导致横向拉板1300与卡口无法进行卡接。例如,在第一盖板1100的边缘套设有第一密封环1140且开口处的卡口包括扣位槽2111时,第一密封环1140由于与桶体2000形成挤压作用,第一盖板1100有可能下压不到位,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可能发生的翘曲、浮起,都有可能使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不能进入到扣位槽21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1610还用于使横向拉板1300沿横向拉板1300的厚度方向朝向第一盖板1100移动,有利于降低横向拉板1300的端部相对于第一盖板1100发生翘曲、浮起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横向拉板1300与扣位槽2111等卡口发生对位不准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横向拉板1300与卡口进行卡接的顺畅性。
1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第一盖板1100包括弯折部分1130,弯折部分1130的内侧到横向拉板1300的距离小于弯折部分1130的外侧到横向拉板1300的距离,即弯折部分1130的外侧与横向拉板1300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第一弹性件1610包括弹簧或弹力绳,弯折部分1130的外侧与第一弹性件1610的端部连接,而第一弹性件1610的另一端与横向拉板1300连接,则第一弹性件1610整体倾斜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弯折部分1130既能够通过自
身的形状结构来提高第一盖板1100的结构强度,又能够在外侧与横向拉板1300形成较大的间距而容纳第一弹性件1610,提高了密封盖的结构紧凑性。
132.在制造上述密封盖时,可先将横向拉板1300、托手底板1510、托手围板1520、第一弹性件1610以及阀芯组件安装于第一盖板1100上,再安装第二盖板1400。在使用上述密封盖时,在横向拉板1300横向移动而向外伸出的过程中,横向拉板1300可通过扣手结构1320抵接托手底板1510而停止,也可以通过横向拉板1300向外伸出的一端抵接桶体2000而停止,也可以使横向拉板1300横向移动而向外伸出的行程终点对应第一弹性件1610的原长位置而停止,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133.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喂食器包括机体3000、桶体2000、分粮组件、连接线路3011和封堵结构3012,机体3000包括分隔板3100,分隔板3100将机体3000的内部分隔为沿纵向间隔开的第一腔室3001和第二腔室3002,第一腔室3001用于容置控制器,第二腔室3002用于容置出粮电机2210,第二腔室3002具有开口,分隔板3100形成有出粮通孔3031和过线通孔3032,桶体2000与机体3000连接且封闭开口。分粮组件包括出粮电机2210和搅拌结构2220,搅拌结构2220设置于桶体2000,出粮电机2210驱动搅拌结构2220以使容纳腔2001内的食粮移动至出粮通孔3031。参照图18、图19,连接线路3011的一端与出粮电机2210电性连接,连接线路3011的另一端穿过过线通孔3032进入第一腔室3001以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由于本发明的喂食器出粮电机2210位于具有开口的第二腔室3002,安装出粮电机2210时,无需将机体3000倒置,也无需特别留意出粮电机2210与桶体2000内的搅拌结构2220的连接对位,本实施例的喂食器能够便于驱动电机安装。
134.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100形成有出粮通孔3031。在其他实施例中,出粮通孔3031也可以形成于桶体或第二腔室3002的周壁。
135.参照图18、图19,封堵结构3012封堵连接线路3011与过线通孔3032之间的间隙。其中,封堵结构3012可以设置为封堵胶体,当然封堵结构3012也可以设置为密封圈,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此外,连接线路3011可以设置为提供电力或者提供电信号的连接导线。
136.本发明是基于本发明人的以下发现而完成的:为了防止食粮由于受潮等原因而变质,通常使储粮仓形成真空,现有技术中,分粮组件的搅拌叶轮设置在储粮仓内,驱动搅拌叶轮的电机设置在机体的底座内,驱动搅拌叶轮的电机的输出轴与储粮仓的连接处需要形成密封边界,一般是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由于驱动搅拌叶轮的电机需要驱动搅拌叶轮出粮,所以驱动搅拌叶轮的电机与储粮仓的连接处的运动会使得储粮仓的负压状态遭到破坏,或者说,驱动搅拌叶轮的电机与储粮仓的连接处的运动给储粮仓保持真空带来了挑战。
137.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喂食器在工作时,避免将出粮电机的运动部分与储粮仓的连接处作为密封边界,由于连接线路与过线通孔之间的相对运动较少,连接线路与过线通孔之间的封堵结构遭到破坏的风险较小,本发明实施例有助于提升喂食器的密封性能。
138.为了便于增加或更换食粮,喂食器还可以在桶身2100的顶部等位置设置可以打开、关闭的密封盖。喂食器还可以包括出粮通道3200、门体组件3300和食盆4000,门体组件3300用于遮盖出粮通孔3031,出粮通道3200用于连通出粮通孔3031,出粮通道3200的出口与食盆4000相对设置。当然,喂食器也可以不设置出粮通道3200,而通过出粮通孔3031直接向外输出食粮。
139.该实施方式中,喂食器在工作时,能够避免将出粮电机2210的运动部分(例如电机转轴)与容纳腔2001的腔壁的连接处作为密封边界,此外连接线路3011与过线通孔3032之间的相对运动较少,连接线路与过线通孔3032之间的封堵结构3012遭到破坏的风险较小,有利于提升喂食器的密封性能。
1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20,喂食器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的真空泵3361和排气管3381,分隔板3100形成有适于连通第一腔室3001和第二腔室3002的第一通孔3371,真空泵3361通过排气管3381与第一通孔3371连通。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能够通过启用真空泵3361来对第一腔室3001进行抽真空,有利于提高与第一腔室3001连通的容纳腔2001内的食粮的保质期。此外,真空泵3361和排气管3381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有利降低被外界部件损坏的几率,有利于提高喂食器的使用寿命。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喂食器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的电磁阀3362和进气管3382,分隔板3100形成有适于连通第一腔室3001和第二腔室3002的第二通孔3372,电磁阀3362通过进气管3382与第二通孔3372连通。当需要进行开盖时,使用者可以采用打开控制器上的电磁开关等方式来启动电磁阀3362,由电磁阀3362通过进气管3382向桶体2000内部输入空气,以将桶体2000和外界的气压平衡,从而便于使用者打开密封盖。电磁阀3362和进气管3382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有利降低被外界部件损坏的几率,有利于提高喂食器的使用寿命。
142.在一些实施例中,喂食器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的负压开关3363和负压管3383。其中,负压开关3363可以为电子式压力开关。电子式压力开关是通过膜片感压,通过压力传感器将物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放大电路、处理电路,将电信号放大和处理成为标准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或者是固态继电器输出。分隔板3100形成有适于连通第一腔室3001和第二腔室3002的第三通孔3373,负压开关3363通过负压管3383与第三通孔3373连通。在该实施方式中,负压开关3363可以设置为与真空泵3361电性连接;负压开关3363在检测到桶体2000内的压力值降低至设定的压力值后,采用控制器控制真空泵3361停止工作等方式,桶体2000内形成真空环境。负压开关3363设置在第一腔室3001,能够降低降低外界的灰尘等异物对应负压开关3363的干扰,提高负压开关3363的检测准确性。
143.在一些实施例中,喂食器包括仓室盖板2300,第二腔室3002的底壁设有凹槽以限定出用于容置出粮电机2210的驱动仓3021,仓室盖板2300盖合驱动仓3021,仓室盖板2300设有用于固定出粮电机2210的轴承的第一传动通孔。搅拌结构2220设置在仓室盖板2300背向出粮电机2210的一侧。分粮组件还包括传动结构2230,该传动结构2230可设置为柱体状,传动结构2230的一端与出粮电机2210连接,传动结构223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传动通孔并与搅拌结构2220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腔室3002的腔壁已经形成密封边界,仓室盖板2300上的第一传动通孔的密封性的要求能够得到降低。仓室盖板2300能够降低食粮进入到驱动仓3021内的可能性,降低了食粮导致出粮电机2210损坏的风险,也降低了食粮被出粮电机2210弄脏的可能性。
1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24,喂食器包括电机支架和转动盘2231,其中该转动盘2231可设置为上述传动结构2230的一部分。电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2233和安装架2234,安装架2234设于支架主体2233的上方,出粮电机2210安装于支架主体2233,安装架2234设有纵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光电开关2235和第二光电开关2236,出粮电机2210的轴驱动
转动盘2231转动,转动盘2231设有感应部2232,第一光电开关2235和第二光电开关2236用于检测感应部2232。例如,感应部2232可设置为转动盘2231上的槽口,则第一光电开关2235和第二光电开关2236根据感应到感应部2232的次数,确定搅拌结构2220的转动角度或者与其以及对应的出粮份数。
14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分隔板3100包括第一分隔部分3101和第二分隔部分3102,第一分隔部分3101安装出粮电机2210;例如图18中的第一分隔部分3101呈字形且与机体3000的内周壁围合成凹槽,该凹槽是用于容置出粮电机2210的驱动仓3021,进而能够安装出粮电机2210。第二分隔部分3102从第一分隔部分3101的边缘沿横向方向延伸以与机体3000的内周壁连接,出粮通孔3031设于第二分隔部分3102,喂食器还包括安装于第二分隔部分3102的出粮通道3200,出粮通道3200位于第一腔室3001内并与出粮通孔3031连通。在该实施方式中,出粮通孔3031设置在第二分隔部分3102上,则食粮能够从驱动仓3021的旁侧流出,驱动仓3021的旁侧也能够设置由壳体等实体结构形成的出粮通道3200,提高了喂食器的空间利用率。
146.第二腔室3002设有凹槽以限定出用于容置出粮电机2210的驱动仓3021。除了图18披露的方式之外,还可以第二腔室3002的某部分底壁向下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置出粮电机2210的驱动仓3021。
1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8、图19,封堵结构3012为封堵胶体;喂食器还包括与过线通孔3032相对设置的挡胶结构3033,挡胶结构3033设置在第二腔室3002内,挡胶结构3033与第二腔室3002的腔壁形成过线间隙3034,过线间隙3034与过线通孔3032沿横向方向排列设置。出粮电机2210通常设置在边缘位置,以减少对腔体空间的占用。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过线通孔3032翻转至朝上的位置,再利用过线通孔3032进行灌胶而形成封堵胶体,即形成上述封堵结构3012。在灌胶的过程中,挡胶结构3033能够减缓凝固前的胶体向下流动的趋势,胶体更容易在过线通孔3032处凝固,提高了封堵胶体的成型效率,也降低了胶体滴入到腔体内而造成污染的风险。线间隙3034与过线通孔3032沿横向方向排列设置,喂食器能够利用过线间隙3034来改变连接线路3011的走向,降低凝固前的胶体沿导线流走的可能性。
148.其中,参照图18、图22,桶体2000朝向第二腔室3002的开口的一端伸入至第二腔室3002内,从而通过桶体2000的桶腔与机体3000共同围设成第二腔室3002。为了提高桶体2000与机体3000之间的密封性,桶体2000朝向第二腔室3002的开口的一端与第二腔室3002的内周壁之间可以设有第二密封环3003,从而通过第二密封环3003密封住桶体2000与机体3000之间的连接处。桶体2000可以通过自身重力保持与机体3000的连接,桶体2000也可以通过螺旋结构来与机体3000进行旋合固定,或者通过卡扣结构、插接结构等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1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8、图21,桶体2000可以设置为包括沿桶体2000的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桶段2110、收口段2120和第二桶段2130,第二桶段2130的直径小于第一桶段2110的直径,则收口段2120的直径沿朝向第二桶段2130的方向减小。第二桶段2130伸入第二腔室3002,收口段2120的外周壁与第二腔室3002的内周壁贴合。参照图18,第二桶段2130伸入第二腔室3002内,从而第一桶段2110的外壁与机体3000的外壁之间的平整度的调整空间更大。此外,参照图18,收口段2120的外周壁与第二腔室3002的内周壁贴合,例如
将收口段2120的外周壁抵接在第二腔室3002的开口上,从而提高桶体2000与机体30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8或图22,第二腔室3002的内周壁设有第二台阶结构3004,第二台阶结构3004沿第二腔室3002的周向延伸设置。第二密封环3003的一轴向端与第二台阶结构3004抵接,第二密封环3003的另一轴向端面与桶体2000朝下的一端抵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台阶结构3004既便于放置第二密封环3003,又能够降低由于桶体2000与机体3000的位置偏差而导致密封环3002被挤歪的风险,提高了桶体2000与机体3000之间的密封耐久性。
1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喂食器还包括桶内隔板2600,桶内隔板2600的外周缘与容纳腔2001的内周壁连接,桶内隔板2600设有第一过粮口2601和第二传动通孔。桶内隔板2600设置在仓室盖板2300远离出粮电机2210的一侧,桶内隔板2600与仓室盖板2300间隔设置。容纳腔2001包括分别位于桶内隔板2600两侧的搅拌仓3022和食粮仓2011,搅拌仓3022设置在仓室盖板2300与桶内隔板2600之间,则此时驱动仓3021、搅拌仓3022和食粮仓2011依次设置,喂食器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喂食器的整体紧凑性更好。
152.其中,仓室盖板2300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二桶段2130背向收口段2120的一端,桶内隔板2600可以设置在第二桶段2130与收口段2120连接的一端,进一步提高喂食器的结构紧凑性。桶内隔板2600、第一桶段2110、收口段2120和第二桶段2130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以提高喂食器的整体制造效率。
153.参照图18、图23,搅拌结构2220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搅拌部分2221和第二搅拌部分2222,其中第一搅拌部分2221设置在食粮仓2011内,第二搅拌部分2222设置在搅拌仓3022内。传动结构2230远离出粮电机2210的一端伸入至食粮仓2011内并与第一搅拌部分2221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搅拌部分2221和第二搅拌部分2222能够让食粮顺畅地经过食粮仓2011、搅拌仓3022和出粮通孔3031,提高了食粮输出的效率。
1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3,第一搅拌部分2221包括第一叶轮,第二搅拌部分2222包括第二叶轮;搅拌结构2220还包括两个沿第二叶轮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缓冲条2400,缓冲条2400之间的间隙与第一过粮口2601连通,第一过粮口2601与出粮通孔3031在第二叶轮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叶轮的叶片用于遮盖缓冲条2400之间的间隔。在该实施方式中,食粮在进入到搅拌仓3022时,能够暂存在两个缓冲条2400与第二叶轮的叶片所形成的空间内,再进入到第二叶轮的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并在第二叶轮的带动下移动至出粮通孔3031处,提高了食粮输出的有序性,有利于降低食粮流量过大而造成堵塞的几率。
1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8,喂食器还包括托盘2500,托盘2500设置在搅拌仓3022内,托盘2500的盘口朝向第一过粮口2601,第二搅拌部分2222设置在托盘2500内。托盘2500的盘底设有第二过粮口2501和第三传动通孔,传动结构2230穿过第三传动通孔,第二过粮口2501与出粮通孔3031相对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缓冲条2400与第二叶轮的叶片、托盘2500的周壁形成暂存空间,既能够形成一份一份的食粮,又能够避免食粮冲击到第二密封环3003或导致第二密封环3003产生脏污,有利于提高第二密封环3003的使用寿命。
1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1,收口段2120设有透光部2121,该透光部2121可采用透明塑料、玻璃等制成。第二腔室3002的内周壁设有与透光部2121对应的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光发射器件3410用于使发射光穿过透光部2121并进入容纳腔2001内,
光接收器件3420用于接收在容纳腔2001内穿出透光部2121的光线。在该实施方式中,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能够在设定位置检测到容纳腔2001内是否还有食粮,从而能够向外输出对应的信号以供判断。例如,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可通过显示灯、蜂鸣器、显示屏等进行输出显示、报警。
157.桶身2100可以设置为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透光部2121,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设置在桶身2100的相对两侧。部分收口段2120与第二腔室3002的内壁间隔设置,透光部2121设置在收口段2120上,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均设置在收口段2120与第二腔室300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从而提高了喂食器的空间利用率,并能够避免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受到外界物体的撞击,提高了光发射器件3410和光接收器件3420的使用安全性。
158.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喂食器包括食盆4000和储食装置。储食装置包括本体和多个脚架5000,本体限定有用于储存食物的容纳腔2001(可参照图31)。其中,喂食器还可以设置出粮通道,该出粮通道的出口与食盆4000相对设置,以将容纳腔2001内的食物输出至食盆4000内。当然,储食装置也可以不设置出粮通道,用户可以采用手抓等方式将容纳腔2001内的食物放置到食盆4000内,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159.其中,以图25、图26所展示的喂食器的仰视图为例,多个脚架5000围绕储食装置的本体的底部间隔布置,脚架5000相对于本体能转动且具有收纳位置和伸出位置。参照图26,在收纳位置,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全部覆盖脚架5000在水平面的投影,即脚架5000内收。参照图25,在伸出位置,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部分覆盖脚架5000在水平面的投影,即脚架5000在水平面的另一部分投影未被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覆盖,即脚架5000向外伸出本体。其中,水平面是指储食装置正常使用时放置的平面,例如底面、台面或桌面等。
160.在该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将脚架5000转动至收纳位置(参照图26),储食装置的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全部覆盖脚架5000在水平面的投影,以减少脚架5000与本体的占用空间而便于收纳;用户还能够将脚架5000转动至伸出位置(参照图25),储食装置的本体在水平面的投影部分覆盖脚架在水平面的投影,脚架5000向外伸出本体,以形成更大的支撑面积而提升支撑稳定性,从而在喂食较大体型的狗等动物时降低喂食器、储食装置发生倾斜、翻倒的可能性。此外,脚架5000能够转动至收纳位置和伸出位置,提高了对于收纳场景、喂食场景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灵活性。
161.可以理解的是,储食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可以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的底部设有安装部,脚架5000包括转动部5100和支撑部5200,支撑部5200可以设置为支撑板、支撑杆、支撑条等;转动部5100与安装部转动连接,转动部510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面。例如,图25中转动部5100的转动轴线沿图面朝内,而水平面平行于图面。支撑部5200与转动部5100固定连接,支撑部5200通过转动部5100可在水平面内转动。例如支撑部5200与转动部5100一体成型,或者采用卡扣连接、插接等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脚架5000能够收容于本体的底部,或者在本体的底部展开而进行支撑,脚架5000能够减少对其他部件的干涉,并在底部提高支撑稳定性。
1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7、图30,脚架5000上可设有凸包5121,安装部设有第一凹槽3531和第二凹槽3532;在收纳位置,凸包5121与第一凹槽3531卡接,例如通过凸包5121伸入至第一凹槽3531内的形式;在伸出位置时,凸包5121与第二凹槽3532卡接,例如通
过凸包5121伸入至第二凹槽3532内的形式。在该实施方式中,用户能够通过将凸包5121与第一凹槽3531卡接,而提高脚架5000在收纳位置的稳定性;用户还能够通过将凸包5121与第二凹槽3532卡接,提高脚架5000在伸出位置的稳定性。
1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凸包5121在随脚架5000转动时划伤本体的底面等部位的风险,转动部5100可以设有弹性条5120,凸包5121设于弹性条5120的端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凸包5121与本体的底面等位置产生硬挤压时,弹性条5120能够对该硬挤压进行缓冲,降低凸包5121划伤本体的底面等结构的风险。
165.其中,参照图27,可以将本体的底部的安装部为环形凹槽3536,环形凹槽3536内设有柱体结构3533,以提高空间利用率。第一凹槽3531和第二凹槽3532可以设置在柱体结构3533的外周壁上,第一凹槽3531和第二凹槽3532沿柱体结构3533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以对应脚架5000的收纳位置和伸出位置这两个转动位置。相对应地,转动部5100可以设置为环形套筒,环形套筒套设在该柱体结构3533上,支撑部5200与环形套筒的外周壁固定连接,例如支撑部5200和环形套筒可采用注塑、铸造等工艺一体成型。环形套筒套设在该柱体结构3533上,例如环形套筒的一端插入至柱体结构3533的外周壁与环形凹槽3536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隙内,以减少环形套筒的外伸量而提高喂食器的结构紧凑性;储食装置还能够通过柱体结构3533的外周壁和环形凹槽3536的内周壁来降低脚架5000的径向移动幅度,减少脚架5000的晃动。
166.参照图28、图29,环形套筒设有贯穿结构5110,贯穿结构5110贯穿环形套筒的筒壁,该贯穿结构5110可以设置为缺口、通孔等。弹性条5120与贯穿结构5110的壁面固定连接,从而利用贯穿结构5110的空间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1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9,贯穿结构5110包括缺口,缺口设置在环形套筒的背向支撑部5200的端部上,例如该缺口设置在图29中环形套筒的上端。弹性条5120设置在缺口上,弹性条51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动轴线。弹性条5120包括自由端,凸包5121设置在自由端朝向柱体结构3533的一侧上,以便于使凸包5121更灵活地伸入或移出第一凹槽3531、第二凹槽3532。
1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7、图29,环形套筒的内周壁上可以设有支撑环板5130。储食装置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盖板5300,盖板5300的外周壁设有台阶部5310。盖板5300与内柱3535的端部连接,例如采用紧固件连接、卡扣连接、插接等方式。台阶部5310与支撑环板5130连接,例如将台阶部5310与支撑环板5130抵接。环形套筒背向支撑部5200的一端与环形凹槽3536的壁面连接(例如抵接),从而通过环形套筒的限位,方便将脚架5000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减少脚架5000在转动过程中的晃动。
1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盖板5300背向柱体结构3533的一侧设有胶体层5320,胶体层5320用于与储食装置的放置面抵接,从而降低储食装置、喂食器沿放置面滑动的可能性,并通过胶体层5320提供缓冲而降低储食装置、喂食器被放置面碰伤的风险。
1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7、图30,柱体结构3533包括外筒3534和内柱3535,内柱3535设置在外筒3534内,内柱3535的外周壁与外筒3534的内周壁间隔设置。环形套筒套设于外筒3534,第一凹槽3531和第二凹槽3532均设置在外筒3534上。储食装置还可以包括紧固件,该紧固件可设置为螺钉、螺杆等,盖板5300通过紧固件将脚架5000与本体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紧固件等部件而将盖板5300与内柱3535固定连接时,内柱3535通常
会被紧固件挤压而产生径向方向的膨胀;内柱3535的外周壁与外筒3534的内周壁间隔设置,能够降低径向膨胀后的内柱3535挤压到外筒3534的可能,降低了外筒3534与脚架5000的环形套筒之间配合变紧的风险。在该实施方式中,喂食器、储食装置既能够通过紧固件方便快捷地安装盖板5300,又能够保证安装盖板5300后脚架5000的转动顺畅性。
1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的底面设有第一挡块3537和第二挡块3538,在收纳位置,支撑部5200与第一挡块3537抵接,以避免在收纳过程中脚架5000过度移动而撞伤其他结构;在伸出位置,支撑部5200与第二挡块3538抵接,以避免在展开过程中脚架5000过度移动而撞伤其他结构。
1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200与本体相接触的两个接触面为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设有第一凸条5210;和/或,支撑部5200与本体相接触的两个接触面为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设有第二凸条。参照图27、图29,支撑部5200与本体相接触的两个接触面包括形成在支撑部5200朝向本体的底面的一侧的第一接触面,以及形成在本体朝向支撑部5200的一侧的第二接触面。参照图27、图29,第一接触面上设有第一凸条5210;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第二凸条。第一凸条5210、第二凸条还可以设置为沿环绕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还可以使第一凸条5210用于抵接本体的底面。第一凸条5210、第二凸条能够对本体的底面进行支撑,降低本体压弯脚架5000的风险,降低脚架5000损坏的几率。第一凸条5210、第二凸条沿环绕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相对于沿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等方式,能够降低转动过程中第一凸条5210、第二凸条刮蹭本体的底面的作用面积而提高脚架5000的转动顺畅程度,并能够使第一凸条5210、第二凸条形成弧形的形状而增大对本体的底面的支撑面积、进一步降低本体压弯脚架5000的风险。
17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1,本体包括桶体2000和机体3000,机体3000包括安装座3510、连接筒3520和底座3530,转动部5100与底座3530的底面转动连接,例如将上述柱体结构3533、环形凹槽3536设置在底座3530的底面上,而转动部5100设置为包括上述环形套筒。安装座3510设有第二腔室3002,桶体2000伸入至第二腔室3002的开口内,安装座3510伸入至连接筒3520的一端开口内;连接筒3520的内周壁设置有横板3521,安装座3510与横板3521固定连接,包括安装座3510直接抵接在该横板3521上、安装座3510通过连接柱支撑在该横板3521上等方式。底座3530伸入至连接筒3520的另一端开口内,底座3530与横板3521固定连接,包括底座3530直接与该横板3521连接、底座3530通过连接柱等其他结构来与横板连接等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机体3000包括安装座3510、连接筒3520和底座3530,连接筒3520的内周壁设置有横板3521,使安装座3510和底座3530能够方便快捷地安装到连接筒3520上,提高了整体装配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喂食器采用了上述储食装置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74.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喂水器(未图示),喂水器包括水盆(未图示)、水泵(未图示)和上述的储食装置,储食装置的本体是水箱(未图示),水箱设有朝上的开口,水盆盖于水箱的顶部以遮盖第二开口,水泵用于将水箱内的水泵出至水盆。
17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喂水器采用了上述储食装置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7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
发明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喂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出粮通孔,所述出粮通孔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或平行;门体组件,所述门体组件包括:门板,所述门板适于闭合或打开所述出粮通孔,所述门板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在所述门板闭合所述出粮通孔的位置,所述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高于所述固定侧或所述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固定侧平齐;第二转轴,所述门板的固定侧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门板的活动侧能通过所述第二转轴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施压件,所述施压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施压件包括第一施压部,所述第一施压部可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门板与所述出粮通孔的间隙减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还包括第二施压部,所述第二施压部可对门板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门板与所述出粮通孔的间隙增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设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的外周壁适于抵接所述出粮通孔的内周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施压部和所述第二施压部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周壁,所述第一施压部与所述第二施压部在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压部包括第一压条,所述第一压条呈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所述第一压条适于与所述门板远离所述凸台部的板面抵靠以使得所述门板上抬;和/或,所述第二施压部包括第二压条,所述第二压条呈l形,所述l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l形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压条适于与所述门板靠近所述凸台部的板面抵靠以使得所述门板下沉;和/或,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设在所述出粮通孔相对的两侧;所述门体组件还包括施压驱动装置,所述施压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转轴驱动所述施压件转动;所述门体组件还包括门体驱动装置,所述门体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转轴驱动所述门板转动;和/或,所述凸台部包括凸台本体和弹性帽,所述弹性帽套设于所述凸台本体,所述弹性帽的外周壁适于抵接所述出粮通孔的内周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帽的外周壁设置有弹性环板,所述弹性环板沿所述弹性帽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和/或,所述弹性帽的外周壁倾斜设置,所述弹性帽的顶部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弹性帽的底部横截面的面积;和/或,所述门板还设有连接通孔,所述弹性帽的底部设有连接柱和抵接块,所述抵接块设置在所述门板背向所述弹性帽的一侧,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并与所述抵接块连接,所述抵接块与所述门板抵接;和/或,所述喂食器包括桶体和真空泵,所述桶体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桶体内限定有用于存放食粮的容纳腔,所述出粮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容纳腔连通。7.一种喂食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喂食
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组件包括第一位置开关,当所述门板的板面与所述出粮通孔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位置开关产生第一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关门指令,控制所述门板朝向靠近所述出粮通孔的方向移动;响应第一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施压部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组件还包括第二位置开关,当所述第一施压部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位置开关产生第二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响应第一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施压部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的步骤之后;响应第二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施压部停止运动。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还包括第二施压部,所述第二施压部可对门板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门板与所述出粮通孔的间隙增大;所述门体组件包括第三位置开关,当所述门板与所述出粮通孔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三位置开关产生第三位置信息,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开门指令,控制所述第二施压部对所述门板施加压力;控制所述门板朝向远离所述出粮通孔的方向移动;响应第三位置信息,控制所述门板停止运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施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周壁设有适于触发所述第一位置开关及第三位置开关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壁设有适于触发所述第二位置开关的第二凸块。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喂食器及其控制方法,涉及食粮存储技术领域。喂食器,包括:安装座,安装座设有出粮通孔,出粮通孔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或平行;门体组件,门体组件包括:门板,门板适于闭合或打开出粮通孔,门板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在门板闭合出粮通孔的位置,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高于固定侧或门板的活动侧在纵向方向上与固定侧平齐;第二转轴,门板的固定侧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与安装座转动连接,门板的活动侧能通过第二转轴相对安装座转动;施压件,施压件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施压件包括第一施压部,第一施压部可对门板施加压力,以使得门板与出粮通孔的间隙减小。小。小。


技术研发人员:肖志海 闫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乐木骆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