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机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3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相机镜头对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相机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视觉检测行业越来越强盛,特别是手机屏幕、平板屏幕等的检测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屏幕生产商的对视觉检测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检测的精度越来越苛刻。通常通过利用外部驱动实现自动对焦,常用伺服电机或者步进电机驱动齿轮或者皮带来对相机镜头进行变焦,当镜头伸缩时,这样的操作方式通产稳定性较差,抖动较大,不适合相机镜头的高精度对焦。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调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相机镜头对焦时稳定性差,且抖动较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5.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调整装置,包括:
6.用以使相机镜头对焦的对焦结构;
7.相机本体、对焦结构和相机镜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8.所述对焦结构包括:
9.从内向外依次套设且同轴设置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
10.所述对焦筒与相机镜头连接;
11.所述调节筒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用以驱动对焦筒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
12.所述调节筒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旋转的第一驱动结构。
13.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调节筒外侧壁上的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旋转的第一动子组件;以及
14.套设在所述第一动子组件外侧壁上的第一定子组件。
1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调节筒的外侧壁还配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下方。
16.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对焦结构还包括:导向连接组件;
17.所述导向连接组件包括:环绕所述固定筒的顶部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的环形凹槽;
18.贯穿所述调节筒且配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中的滑块。
19.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调节筒包括有环绕且贯穿其侧壁的螺旋槽;
20.所述对焦筒的外侧壁包括有贯穿所述固定筒至所述螺旋槽内的凸块;
21.所述调节筒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所述螺旋槽推动所述凸块沿变焦筒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对焦筒移动。
22.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固定筒的侧壁包括有用以容纳所述凸块的长条孔;所述
长条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筒的轴向方向相同;
23.当所述调节筒旋转时,所述螺旋槽推动所述凸块在所述长条孔中移动。
24.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对焦结构还包括: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的外壳;
25.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均形成于所述外壳与调节筒之间。
26.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调平结构;
27.所述调平结构包括:与所述相机本体连接固定的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对焦结构连接;
28.第二板体;以及
29.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调平组件;
30.所述调平组件被配置为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的角度。
31.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相机调整装置还包括:用以调整相机拍摄角度的角度调节结构;
32.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调节结构本体;
33.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固定的旋转架,所述旋转架的顶部与所述调节结构本体连接;
34.所述调节结构本体被配置为通过旋转架带动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的相机本体和对焦结构旋转。
3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调节结构本体包括:旋转轴;
36.所述旋转轴的顶部与所述旋转架的顶部连接固定;
37.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第二驱动结构;以及
38.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下方的第二轴承。
3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0.本发明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对焦结构的设置使得相机拍摄的画面更加清晰。当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调节筒旋转时,调节筒驱动对焦筒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对焦筒带动相机镜头移动,以实现相机的对焦。本技术中的对焦结构中的第一驱动结构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精度高,不需要定期维护,而且第一驱动结构的系统惯量低,带宽高,综合性能高;凭借较小的占用空间、更大的转矩密度和更轻的重量,使得对焦结构的整体性能得以大幅提升,在相机镜头对焦过程,稳定性更强。本技术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在对焦时,不仅可以使对焦结构中的调节筒平稳旋转,还可以防止对焦过程中镜头抖动。
附图说明
4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2.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的截面图。
44.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的侧视图。
45.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配合使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46.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配合使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47.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配合使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48.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对焦结构中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未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49.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调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50.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调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51.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角度调节结构的截面图。
52.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的角度调节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4.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55.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56.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5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调整装置,如图1-11所示,包括:用以使相机镜头4对焦的对焦结构2;相机本体3、对焦结构2和相机镜头4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对焦结构2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且同轴设置的对焦筒21、固定筒22和调节筒23;所述对焦筒21与相机镜头4连接;所述调节筒23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用以驱动对焦筒21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23旋转的第一驱动结构。这里,第一驱动结构优选为无框电机,在不影响本发明使用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驱动结构。
5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调节筒23外侧壁上的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23旋转的第一动子组件261;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动子组件261外侧壁上的第一定子组件262。在第一动子组件261的驱动下,调节筒23实现绕其轴向方向旋转。第一动子组件261和第一定子组件262依次套设的连接方式减小了第一驱动结构的占用空间,使整个对焦结构更加小型化,而且在驱动调节筒23旋转时稳定性更强。
60.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对焦结构2的设置使得相机拍摄的画面更加清晰。当第一驱动结构驱动调节筒23旋转时,调节筒23驱动对焦筒21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对焦筒21带动相机镜头移动,以实现相机的对焦。本技术中的对焦结构2中的第一驱动结构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精度高,不需要定期维护,而且第一驱动结构的系统惯量低,带宽高,综合性能高;凭借较小的占用空间、更大的转矩密度和更轻的重量,使得对焦结构2的整体性能得以大幅提升,在相机镜头4对焦过程,稳定性更强。本技术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在对焦时,
不仅可以使对焦结构2中的调节筒23平稳旋转,还可以防止对焦过程中镜头抖动。
6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向外凸起形成有一环形凸台232;所述环形凸台232的顶面与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24;所述第一容纳空间24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23旋转的上述第一驱动结构。其中,调节筒23外侧壁上环形凸台232可以使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一驱动结构在工作时不会出现偏离,平稳旋转,在带动调节筒23旋转时也更加稳定,提高了调节筒23的旋转稳定性。
6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还配置有第一轴承27;所述第一轴承27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下方。第一轴承27和第一驱动机构的配合使得调节筒23在旋转过程中更加顺畅,阻力大大减小,且进一步提高了调节筒23旋转的稳定性。具体的,所述环形凸台232的底面与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25;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5设置有套设在所述调节筒23外侧壁上的上述第一轴承27。通过环形凸台232将调节筒23的外侧壁分隔为第一容纳空间24和第二容纳空间25,这样,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4中的第一驱动结构与位于第二容纳空间25中的第一轴承27在工作过程中互不影响,两者也不会发生偏离,不会发生碰撞。
6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结构还包括:导向连接组件;所述导向连接组件包括:环绕所述固定筒22的顶部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的环形凹槽221;贯穿所述调节筒23且配置于所述环形凹槽221中的滑块231。导向连接组件的设置既可以将固定筒22与调节筒23连接,使固定筒22在其轴向方向上与调节筒23不会发生相对位移,而且在第一驱动结构的驱动下调节筒23还能顺利旋转。具体的,滑块231卡设在环形凹槽221中,对固定筒22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使得固定筒22不会相对调节筒23向下移动;滑块231配置在环形凹槽221中,使得调节筒23在第一驱动结构的驱动下旋转时,不受任何阻挡,能够平稳旋转,提高了对焦结构2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对焦结构2的防抖性能。
6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筒23包括有环绕且贯穿其侧壁的螺旋槽234;所述对焦筒21的外侧壁包括有贯穿所述固定筒22至所述螺旋槽234内的凸块211;所述调节筒23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所述螺旋槽234推动所述凸块211沿变焦筒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对焦筒21移动。由于调节筒23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当调节筒23旋转时,其上的螺旋槽234旋转,螺旋槽234的侧壁会推动凸块211移动,由于凸块211固定在对焦筒21的外侧壁上,因此对焦筒21会在其轴向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可带动相机镜头4移动,实现相机的对焦。
6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筒22的侧壁包括有用以容纳所述凸块211的长条孔222;所述长条孔2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筒22的轴向方向相同;当所述调节筒23旋转时,所述螺旋槽234推动所述凸块211在所述长条孔222中移动。长条孔222的设置为凸块211在移动时提供导向的作用,使对焦筒21可以按照预定方向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不会旋转,保证对焦筒21移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对焦结构2的稳定性。
66.具体的,凸块211具有两个,所述螺旋槽234和所述长条孔222均具有平行设置的两个;两个凸块211分别穿过对应的长条孔222至相应的螺旋槽234中;两个所述螺旋槽234和两个所述长条孔222均错位设置;两个长条孔222相互靠近的两端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所述螺旋槽234相互靠近的两端部之间的距离,两个长条孔222相互靠近的两端部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两个螺旋槽234两端部之间的高度差。这样,当两个凸块211移动至两个长条孔222相
互靠近的两个端部时,同时也移动至两个螺旋槽234相互靠近的两端部,配合度高。
67.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结构2还包括: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的外壳28;所述第一容纳空间24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5均形成于所述外壳28与调节筒23之间。外壳28的设置可以防止调节筒23、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一轴承27不会使外界部件对其撞击而损坏,具有保护的作用。
68.具体的,所述外壳28的顶部包括有第一盖板281;所述第一盖板281覆盖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24顶部。第一盖板281、环形凸台232的顶部、外壳28和调节筒23的外侧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一容纳空间24,第一盖板281可使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4内的第一驱动结构不会脱离第一容纳空间24,同时也对第一驱动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
69.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结构2还包括:与所述调节筒23的外侧壁连接的第一限位件29;所述第一限位件29被配置为用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承27移动至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5外部。第一轴承27位于第一限位件29、环形凸台232的底面、调节筒23的外侧壁和外壳28之间,即第二容纳空间25中,这样,第一轴承27在转动时,不会移动至第二容纳空间25外侧,保证对焦结构2能够正常使用。
70.具体的,所述调节筒23底部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环形限位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限位件29包括有第一限位块(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限位块被配置为当调节筒23旋转时所述第一限位块在第一环形限位槽中移动。第一环形限位槽和第一限位件29的使用既可以使调节筒23旋转不受影响,还可以限制第一轴承27,使其不会移动至第二容纳空间25外侧。
71.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外壳28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9之间包括有第二盖板282。第二盖板282将第二容纳空间25的底部覆盖,可以使第一轴承27封装在第二容纳空间25中,不受外界部件的撞击,以保护第二轴承15正常运行。
7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调平结构5;所述调平结构5包括:与所述相机本体连接固定的第一板体51,所述第一板体51通过连接件7与所述对焦结构2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板体51通过连接件7与所述对焦结构2的外壳28连接固定;所述调平结构5还包括:第二板体52,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体52上的调平组件;所述调平组件被配置为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51的角度。具体的,所述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通过调平组件连接。由于第一板体51分别与相机本体3和对焦结构2的外壳28连接,因此,第一板体51、相机本体3、对焦结构2以及与对焦结构2连接的相机镜头4为一个整体;当调平组件调节第一板体51的角度时,即可以调节相机本体3和相机镜头4的角度,也就是调节整个相机的角度,使得相机与被拍摄物之间的角度处于最佳拍摄状态。
73.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调平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52两相对角部的调节件531;所述调节件531被配置为用以调节第一板体51的角度;第一板体51的下表面与调节件531连接;所述调平组件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调节件531运动的线性促动器532,通过线性促动器532驱动调节件531运动,调节件531带动第一板体51的两个角部运动,以实现第一板体51的角度调节。这里,调节件可以为万向球头,通过万向球头调节第一板体51的两相对角部的相对高度,以实现第一板体51角度的调节。
74.进一步的,所述调平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之间的固定件533,固定件533可以为拉簧;所述固定件533被配置为用以使所述第一板体51和所述第二板
体52保持相对固定。在调节件531的作用下将第一板体51角度调整至预设角度后,通过固定件533使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
7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相机调整装置还包括:用以调整相机拍摄角度的角度调节结构;通过角度调节结构可以调节相机拍摄画面的角度,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调节结构本体1;与所述调平结构5连接固定的旋转架6,所述旋转架6的顶部与所述调节结构本体1连接;旋转架6的顶部包括有一贯通孔,相机线穿过贯通孔至旋转架6的外部,这里,在满足传动的同时还能减轻重量,当然,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其上还可以设置多个减重孔;具体的,旋转架6的底端与第二板体52连接,为了提高整个相机调整装置的稳定性,旋转架6底端具有两个端部,两端部分别与第二板体52的两相对侧部的边缘连接;所述调节结构本体被配置为通过旋转架带动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的相机本体和对焦结构旋转,由于对焦结构与相机镜头连接,所以通过旋转架带动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的相机本体和相机镜头旋转。
7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结构本体1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顶部与所述旋转架6的顶部连接固定;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第二驱动结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下方的第二轴承15。这里,第二驱动结构也优选为无框电机,在不影响本发明使用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驱动结构。当第二驱动结构驱动旋转轴旋转时,旋转轴带动旋转架6转动,旋转架6带动位于调平结构5上的相机本体3旋转。第二轴承15和第二驱动机构的配合使得旋转轴在旋转过程中更加顺畅,阻力大大减小,且进一步提高了旋转轴旋转的稳定性。
77.具体的,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向外凸起形成有一环形凸缘113;所述环形凸缘113的顶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三容纳空间12;所述第三容纳空间12设置有用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上述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环形凸缘113的底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第四容纳空间(图中未示出);所述第四容纳空间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旋转轴外侧壁上的上述第二轴承15。旋转轴外侧壁上环形凸缘113的设置使得位于第三容纳空间12中的第二驱动结构在工作时不会出现偏离,平稳旋转,在带动旋转轴旋转时也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了旋转轴的旋转稳定性;第二驱动结构与第一驱动结构属于同一类型的驱动结构,即无框电机;与第一驱动结构相同,第二驱动结构的系统惯量低,带宽高,综合性能高;凭借较小的占用空间、更大的转矩密度和更轻的重量,使得角度调节结构1的整体性能得以大幅提升,在相机本体3调节角度的过程中,稳定性更强,而且还可以防止角度调节结构1抖动。具体的,在第二驱动结构的驱动下,调节结构本体1中的旋转轴转动时,带动旋转架6转动,由于旋转架6的底端与调平结构5的第二板体52固定连接,因此旋转架6带动调平结构5旋转,与调平结构5连接的相机本体以及通过对焦结构2与调平结构5连接的相机镜头旋转,实现相机的角度调节。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旋转轴外侧壁上的用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第二动子组件13;以及套设在所述动子组件外侧壁上的第二定子组件14。在第二动子组件13的驱动下,旋转轴实现绕其轴向方向旋转。第二动子组件13和第二定子组件14依次套设的连接方式减小了第二驱动结构的占用空间,使整个调节结构本体更加小型化,而且在驱动旋转轴旋转时稳定性更强。
7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调节结构本体1还包括有套设在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轴承15外侧的壳体16,壳体16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壳体16的设置可以防止调节筒23、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轴承15不会使外界部件对其撞击而损坏,具有保护的作用。
79.旋转轴包括有转轴本体部111,以及由转轴本体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用以覆盖壳体16顶部的覆盖部112,覆盖部112的设计可以将第二驱动结构封装在壳体16和旋转轴之间。旋转架6与覆盖部112连接固定,当旋转轴转动时,覆盖部112带动所述旋转架6旋转,以实现旋转架6带动位于调平结构5上的相机本体3旋转。
80.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角度调节结构1还包括: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连接的第二限位件17;所述第二限位件17被配置为用以限制所述第二轴承15移动至壳体16外部。
81.具体的,所述旋转轴底部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二环形限位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限位件17包括有第二限位块(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限位块被配置为当旋转轴旋转时所述第二限位块在第二环形限位槽中移动。第二环形限位槽和第二限位件17的使用既可以使旋转轴旋转不受影响,还可以限制第二轴承15,使其不会移动至壳体16外部。
82.在一具体示例中,所述壳体16的侧壁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7之间包括有第三盖板18。第三盖板18将壳体16与第二限位件17之间的缝隙覆盖,可以使第二轴承15封装在壳体16与旋转轴之间,不受外界部件的撞击,以保护第二轴承15正常运行。
83.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使相机镜头对焦的对焦结构;相机本体、对焦结构和相机镜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对焦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且同轴设置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所述对焦筒与相机镜头连接;所述调节筒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用以驱动对焦筒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所述调节筒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旋转的第一驱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调节筒外侧壁上的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旋转的第一动子组件;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动子组件外侧壁上的第一定子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筒的外侧壁还配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结构还包括:导向连接组件;所述导向连接组件包括:环绕所述固定筒的顶部外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的环形凹槽;贯穿所述调节筒且配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中的滑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筒包括有环绕且贯穿其侧壁的螺旋槽;所述对焦筒的外侧壁包括有贯穿所述固定筒至所述螺旋槽内的凸块;所述调节筒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所述螺旋槽推动所述凸块沿变焦筒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对焦筒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的侧壁包括有用以容纳所述凸块的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筒的轴向方向相同;当所述调节筒旋转时,所述螺旋槽推动所述凸块在所述长条孔中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结构还包括: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的外壳;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均形成于所述外壳与调节筒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调平结构;所述调平结构包括:与所述相机本体连接固定的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对焦结构连接;第二板体;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调平组件;所述调平组件被配置为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的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调整装置还包括:用以调整相机拍摄角度的角度调节结构;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调节结构本体;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固定的旋转架,所述旋转架的顶部与所述调节结构本体连接;
所述调节结构本体被配置为通过旋转架带动与所述调平结构连接的相机本体和对焦结构旋转。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本体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顶部与所述旋转架的顶部连接固定;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第二驱动结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下方的第二轴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调整装置,包括:用以使相机镜头对焦的对焦结构;相机本体、对焦结构和相机镜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对焦结构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设且同轴设置的对焦筒、固定筒和调节筒;所述对焦筒与相机镜头连接;所述调节筒被配置为当其旋转时用以驱动对焦筒沿其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所述调节筒的外侧壁配置有用以驱动所述调节筒旋转的第一驱动结构。本申请提供的相机调整装置在对焦时,不仅可以使对焦结构中的调节筒平稳旋转,还能可以防止对焦过程中镜头抖动。防止对焦过程中镜头抖动。防止对焦过程中镜头抖动。


技术研发人员:肖侯军 郭远忠 姚宪 李靖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兴源创(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9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