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4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空调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
背景技术:
2.间接蒸发冷却空调通常需要通过高空吊装作业将其吊装至待安装位置的安装座上,由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在向安装座上放置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通常都在安装座上设置减震装置,来减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在放置过程中受到的震动,以避免其内的元器件受损。
3.现阶段的安装座通常将底座上设置的减震装置直接与承重板连接,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放置到承重板上后直接对减震装置施加压力,但是,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与安装座接触后,并使吊钩与吊装环脱开的瞬间,对安装座施加的力会瞬间增大,将导致减震装置承受的力会瞬间增大,从而使减震装置的变形幅度较大,且会导致承重板移动较长的距离,从而导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出现较长时间的大幅度震动,从而容易造成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内的零部件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解决了现阶段安装座的减震装置容易导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内的零部件损坏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包括底座、至少一个多级缓冲装置、承重板和至少一个减震装置,底座内具有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通道;至少一个多级缓冲装置设置于腔体内;承重板设置于通道处,且有至少部分伸入通道内,承重板位于多级缓冲装置的上方,且能够在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带动多级缓冲装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至少一个减震装置设置于腔体内,且减震装置的第一端与承重板连接,减震装置的第二端与底座连接;其中,多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传动件,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间隔设置;第一缓冲件固定于腔体内,第二缓冲件可相对于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的方向移动,且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均与传动件连接;多级缓冲装置在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沿通道的延伸方向,第一缓冲件靠近承重板的一端与承重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缓冲件靠近承重板的一端与承重板之间的距离;多级缓冲装置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会发生形变,且能够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二缓冲件向靠近承重板的方向移动;多级缓冲装置在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均与承重板抵接,且均发生形变。
7.承重板位于通道处,且可沿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放置到承重板上后,承重板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压力作用下,会沿通道的延伸方向向下移动,从而挤压减震装置,从而使减震装置被压缩,以通过减震装置对承重板进行第一次缓冲。当吊装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吊钩与吊装环脱开的瞬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对承重板施加的压力会
瞬间增加,从而会导致承重板快速下降,此时,通过多级缓冲装置设置于承重板的下方,当承重板下降后会与多级缓冲装置接触,以带动多级缓冲装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此过程,通过多级缓冲装置对承重板进行二次缓冲,以和减震装置配合减缓承重板的下降速度,以减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受到的震动。
8.在多级缓冲装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的过程中,首先由第一缓冲件与承重板接触,从而使第一缓冲件被承重板挤压,以使第一缓冲件对承重板进行缓冲;第一缓冲件被挤压的过程中会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二缓冲件向靠近承重板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缓冲件与承重板接触,并与承重板相互挤压,从而使第二缓冲件对承重板进行缓冲。
9.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放置到承重板上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静止的过程中,通过减震装置、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的配合,能够对承重板依次施加缓冲力,从而使承重板移动速度不同时受到的缓冲力不同,以使承重板的移动更平稳,从而使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放置过程更平稳,以减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振动幅度。
10.可选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承重柱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底座连接,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一承重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承重柱的第二端向靠近承重板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承重柱可相对于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的方向移动;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承重柱和第二弹性件,第二承重柱可相对于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的方向移动,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承重柱连接,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向靠近承重板的方向延伸;传动件与第一承重柱和第二承重柱均连接。
11.可选地,传动件包括主动件、联动件和从动件,主动件固定于第一承重柱上,且与联动件连接,从动件固定于第二承重柱上,且与联动件连接,联动件转动连接于腔体内的第一支撑板上。
12.可选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和第一伸缩部,第一推动部的第一端与承重板连接,第一推动部的第二端与底座连接;第二推动部的第一端与承重板连接,第二推动部的第二端与底座连接;第一伸缩部位于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第一伸缩部的第一端与第一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且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与第二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
13.可选地,第一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与第一伸缩部的第一端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承重板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底座铰接;第二推动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和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均与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铰接,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承重板铰接,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底座铰接。
14.可选地,减震装置还包括第二伸缩部、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第二伸缩部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弹性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均与底座滑动连接,第三弹性件位于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与第二滑块连接;第五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中间部位铰接,第五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滑块铰接;第六连杆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中间部位铰接,第六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滑块铰接。
15.可选地,第一伸缩部包括滑动套筒、滑动推杆和第四弹性件,滑动套筒与第二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滑动推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滑动推杆的第二端滑动
连接于滑动套筒内;第四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滑动推杆连接,第四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滑动套筒连接。
16.可选地,第四弹性件位于滑动套筒内,且第一伸缩部还包括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套设于滑动套筒上,减震弹簧的第一端与滑动推杆连接,减震弹簧的第二端与滑动套筒连接。
17.可选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还包括吸取装置,吸取装置包括固定盘、吊装环、吸盘组件和驱动件,吊装环位于固定盘的第一侧,且与固定盘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吸盘组件设置于固定盘的第二侧,吸盘组件包括收纳槽、加强臂和电磁吸盘,收纳槽与固定盘固定连接,电磁吸盘固定于加强臂上,加强臂与收纳槽滑动连接,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加强臂在第一位置时,位于收纳槽内,加强臂在第二位置时,加强臂的部分伸出收纳槽;驱动件与加强臂连接,用于驱动加强臂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18.可选地,驱动件包括推动件、推盘和电机,推动件包括推出杆、限位套筒和复位弹簧,限位套筒固定于固定盘上,推出杆与限位套筒滑动连接,且推出杆的第一端与加强臂连接,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限位套筒固定连接,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加强臂固定连接;推盘的侧面与推出杆的第二端相抵接,推盘的侧面开设有弧形的凹陷部,以使推盘的侧面邻近凹陷部的位置形成弧形的凸起部,推出杆的第二端与凹陷部抵接时,加强臂位于第一位置,当推出杆的第二端与凸起部抵接时,加强臂位于第二位置;电机固定于固定盘上,电机的输出轴与推盘连接,用于驱动推盘转动,以推动推出杆移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的整体结构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取装置中吊装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取装置加强臂在第一位置时的吸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装置和多级缓冲装置的分布示意图;
23.图5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缓冲件与底座的连接关系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伸缩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伸缩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31.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取装置加强臂在第二位置时的吸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吸取装置;11-固定盘;12-吸盘组件;121-收纳槽;122-加强臂;123-电磁吸盘;13吊装环;14-驱动件;141-推动件;1411-推出杆;1412-限位套筒;1413-复位弹簧;142-推盘;1421-凹陷部;1422-凸起部;143-电机;15-定位组件;151-定位螺母;152-定位螺栓;
35.2-底座;21-腔体;211-缓冲滑槽;22-通道;23-第一支撑板;
36.3-多级缓冲装置;31-第一缓冲件;311-第一承重柱;3111-第一滑道;312-第一弹
性件;3121-第一推杆;3122-第一推块;3123-第一弹簧;313-第一滑杆;314-第一橡胶板;32-第二缓冲件;321-第二承重柱;3211-缓冲滑块;3212-第二滑道;322-第二弹性件;323-第二滑杆;324-第二橡胶板;33-传动件;331-1-第一齿条;332-1-齿轮;333-1-第二齿条;331-2-第一推动杆;332-2-转动连杆;333-2-第二推动杆;3321-第一滑槽;3322-第二滑槽;
37.4-承重板;
38.5-减震装置;51-第一伸缩部;511-滑动套筒;512-滑动推杆;513-第四弹性件;514-减震弹簧;515-缓冲滑杆;516-第一滑套;517-第二滑套;518-第二弹簧;52-第一推动部;521-第一连杆;522-第二连杆;523-第一挤压块;5231-第一斜面;524-第二挤压块;5241-第二斜面;525-第一挤压杆;526-第二挤压杆;53-第二推动部;531-第三连杆;532-第四连杆;533-第三挤压块;5331-第三斜面;534-第四挤压块;5341-第四斜面;535-第三挤压杆;536-第四挤压杆;54-第二伸缩部;第一滑块541;第二滑块542;第三弹性件543;55-第五连杆;56-第六连杆;
39.6-间接蒸发冷却空调。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2.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或者通道进行描述时,本技术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45.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的吊装过程通常是通过吊装设备将其吊至安装位置,然后将其放置到安装座上,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在安装座上放置到位后,将吊钩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上取下,但是在松开吊钩的瞬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对安装座施加的力会瞬间增大,现阶段安装座内的减震装置在安装座受力增大时不能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增加缓冲力,从而在松开吊钩的瞬间会导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出现较大的振动。
46.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包括吸取装置1、底座2、多级缓冲装置3、承重板4和减震装置5;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安装过程中,吸取装置1用于连接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和吊装设备,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吊装到位后放置在承重板4上,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向承重板4上放置的过程中,减震装置5和多级缓冲装置3用于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进行缓冲。
47.如图2和图3所示,吸取装置1包括固定盘11、吸盘组件12和吊装环13,吸盘组件12设置于固定盘11的第一侧,吊装环13位于固定盘11的第二侧,且与固定盘11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
48.在吊装前,通过螺栓将固定盘11固定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表面上,然后使吸盘组件12吸紧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表面上,从而使吸取装置1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紧密连接,然后将吊装环13挂设于吊装设备的吊钩上,由吊装设备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吊装至安装位置。
49.如图1所示,底座2内具有腔体21,以及与腔体21连通的通道22;承重板4设置于通道22处,且承重板4有至少部分伸入通道22内,减震装置5设置于腔体21内,且减震装置5的第一端与承重板4连接,减震装置5的第二端与底座2连接,通过减震装置5能够对承重板4进行支撑,以使承重板4位于通道22处,从而在吊装设备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吊装至安装位置时,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能够放置到承重板4上。多级缓冲装置3设置至少一个,和/或减震装置5设置至少一个,多级缓冲装置3也设置于腔体21内,且在承重板4未受力时,多级缓冲装置3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与承重板4之间间隔有一定的距离,在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放置到承重板4上的过程中,由减震装置5和多级缓冲装置3依次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进行缓冲。
50.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多级缓冲装置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此时,可以将减震装置5设置于腔体21的中间位置,且减震装置5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多个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均匀分布于减震装置5的相对两侧。
51.例如,若多级缓冲装置3为两个时,其中一个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位于减震装置5的左侧,另一个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位于减震装置5的右侧,若多级缓冲装置3的数量为四个时,其中两个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位于减震装置5的左侧,另外两个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位于减震装置5的右侧。
52.另外,如图4所示,多级缓冲装置3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此时可以将多级缓冲装置3设置于腔体21的中间位置,且将减震装置5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减震装置5可以均匀分布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相对两侧。
53.例如,若减震装置5为两个时,其中一个减震装置5可以位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左侧,另一个减震装置5可以位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右侧,若减震装置5的数量为四个时,其中两个减震装置5可以位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左侧,另外两个减震装置5可以位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右侧。
54.此外,多级缓冲装置3的数量和减震装置5的数量均可以设置为多个,其中,多个减震装置5沿垂直于通道22延伸方向的直线间隔设置,多个多级缓冲装置3分为两排设置,其中一排设置于多个减震装置5的一侧,另一排设置于多个减震装置5的另一侧,并且,每排多级缓冲装置3可以沿垂直于通道22延伸方向的直线间隔设置,也可以沿垂直于多个减震装
置5的排列方向的直线间隔设置。
55.承重板4位于多级缓冲装置3的上方,且能够在通道2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带动多级缓冲装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
56.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没有放置在承重板4上时,承重板4不受力,承重板4与多级缓冲装置3不接触,此时,多级缓冲装置3为第一状态,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放置到承重板4上后,承重板4将受力,从而会使承重板4在通道22内向下移动,并向下挤压减震装置5,使减震装置5发生形变,从而在承重板4继续向下移动过程中会与多级缓冲装置3接触,并带动多级缓冲装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
57.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从承重板4上移除后,承重板4不再受力,多级缓冲装置3和减震装置5会复位,从而带动承重板4在通道22内向上移动,并且使多级缓冲装置3从第二状态转化为第一状态。
58.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刚放置到承重板4上时,需要调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在承重板4上的放置位置,此时,吊钩还未与吊装环13脱开,吊钩仍承受一部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重量,因此,承重板4的受力较小,只通过减震装置5即可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进行有效的缓冲。
59.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位置调整好后,将吊钩从吊装环13上脱开,此时,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对承重板4施加的力会瞬间增大,从而会使承重板4快速向下移动,将导致承重板4与多级缓冲装置3接触并挤压多级缓冲装置3,从而使多级缓冲装置3对承重板4施加缓冲力,以增加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缓冲,从而减缓减震装置5的变形幅度,以减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振动幅度。
60.但是,在吊钩与吊装环13脱开的瞬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对承重板4施加的力较大,可能会导致承重板4向下移动的距离较长,从而增加缓冲时间,从而导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受震动的时间增长。
61.基于此,为了减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震动时间,进一步提高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缓冲效果,如图5所示,多级缓冲装置3包括第一缓冲件31、第二缓冲件32和传动件33,第一缓冲件31与第二缓冲件32间隔设置,且多级缓冲装置3在第一状态时,沿通道22的延伸方向,第一缓冲件31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与承重板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缓冲件32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与承重板4之间的距离。
62.也就是说,多级缓冲装置3在第一状态时,第一缓冲件31和第二缓冲件32均不与承重板4接触,且第一缓冲件31的顶端距离承重板4更近一些,因此,在多级缓冲装置3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过程即缓冲板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31会先与承重板4接触,并被承重板4挤压,从而使第一缓冲件31先对承重板4产生缓冲力。
63.此后,由于第一缓冲件31固定于腔体21内,第二缓冲件32可相对于底座2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且第一缓冲件31与第二缓冲件32均与传动件33连接,第一缓冲件31可通过传动件33带动第二缓冲件32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滑动。
64.因此,在第一缓冲件31被承重板4挤压后,第一缓冲件31会发生收缩形变,从而能够通过传动件33带动第二缓冲件32相对于底座2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同时承重板4向下移动,即,第二缓冲件32和承重板4相向运动,从而可以使第二缓冲件32快速的与承重板4接触。
65.在第二缓冲件32与承重板4接触后,二者继续相向运动,承重板4会挤压第二缓冲件32,使第二缓冲件32对承重板4产生缓冲力,直至多级缓冲装置3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缓冲件31和第二缓冲件32均与承重板4抵接,且均对承重板4施加缓冲力,此时,承重板4在减震装置5、第一缓冲件31和第二缓冲件32的依次缓冲下逐渐处于停止状态。
66.通过第一缓冲件31带动第二缓冲件32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少承重板4移动至与第二缓冲件32接触时的行程,从而能够使第二缓冲件32快速的对承重板4施加缓冲力,以减小缓冲时间,另外,第二缓冲件32在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与承重板4接触,还能够增加第二缓冲件32与承重板4接触时的瞬时缓冲力,从而使缓冲板能够更快的停下来,以减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受震动的时间,从而提高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内元器件的保护效果。
6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缓冲件31包括第一承重柱311和第一弹性件312,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一端与底座2连接,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二端与第一承重柱311的第一端连接,承重柱的第二端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承重柱311可相对于底座2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
68.第一弹性件31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当承重板4向下移动至与第一缓冲件31接触后,承重板4会向下挤压第一承重柱311,从而使第一承重柱311向下移动,并挤压第一弹性件312,使第一弹性件312发生收缩形变,通过第一弹性件312的收缩形变能够对第一承重柱311和承重板4产生缓冲作用。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一端可以与底座2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二端可以与承重柱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此时,第一承重柱311由于第一弹性件312发生形变而向靠近或远离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第一弹性件312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和阻尼器中的至少一种。即第一弹性件312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或阻尼器,也可以为弹簧和橡胶的组合、橡胶和气囊的组合等,其中,阻尼器可以为液压阻尼器、气体阻尼器等能够实现减震功能的阻尼器。
70.另外,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一端可以与底座2滑动连接,且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二端可以与承重柱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此时,第一弹性件312可以为如图6所示的结构,即第一弹性件312包括第一推杆3121、第一推块3122和第一弹簧3123,第一推块3122(即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一端)与底座2滑动连接,且第一推块3122与第一弹簧312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123的第二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一推杆3121的第一端(即第一弹性件312的第二端)与承重柱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推杆3121的第二端与第一推块3122转动连接。
71.并且,可在第一承重柱311内开设第一滑道3111,在腔体21内设置第一滑杆313,第一滑杆313的一端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一滑杆313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滑道3111内,在第一承重柱311受到承重板4的挤压后会相对于第一滑杆313滑动,从而通过第一推杆3121推动第一推块3122在底座2上滑动,使第一推块3122挤压第一弹簧3123,从而通过第一弹簧3123的压缩形变对承重板4产生缓冲。其中,第一弹簧3123还可以用橡胶或气囊等代替。
72.为了避免第一承重柱311与承重板4接触时产生的撞击力对承重板4造成损坏以及较大的震动,如图6所示,可以在第一承重柱311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第一橡胶板314,从而通过第一橡胶板314的缓冲作用来减缓第一承重柱311对承重板4造成的损坏和震动。
73.如图5所示,第二缓冲件32包括第二承重柱321和第二弹性件322,第二承重柱321
可相对于底座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
74.示例性一,如图5所示,在腔体21的内侧壁上开设缓冲滑槽211,在第二承重柱321的侧面上设置缓冲滑块3211,且缓冲滑块3211滑动连接于缓冲滑槽211内,通过缓冲滑块3211在缓冲滑槽211内滑动,能够使第二承重柱321相对于底座2滑动。
75.示例性二,如图7所示,在第二承重柱321上开设第二滑道3212,在腔体21内设置第二滑杆323,第二滑道3212滑动连接与第二滑杆323上,从而能够使第二承重柱321相对于第二滑杆323滑动,以使第二承重柱321能够相对于底座2滑动。
76.第二弹性件322的第一端与第二承重柱321连接,第二弹性件322的第二端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延伸,传动件33与第一承重柱311和第二承重柱321均连接。在第一承重柱311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一承重柱311会通过传动件33带动第二承重柱321向上移动。
77.第二弹性件32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在第二承重柱32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二弹性件322向上移动,同时,承重板4向下移动,在第二弹性件322和承重板4相向移动一定距离后,承重板4会与第二弹性件322接触,并挤压第二弹性件322,使第二弹性件322发生收缩形变,从而使第二弹性件322对承重板4产生缓冲。
7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性件322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和阻尼器中的至少一种。即第二弹性件322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或阻尼器,也可以为弹簧和橡胶的组合、橡胶和气囊的组合等,其中,阻尼器可以为液压阻尼器、气体阻尼器等能够实现减震功能的阻尼器。
79.为了增加第二弹性件322与承重板4的接触面积,以增强缓冲效果,如图7所示,在第二弹性件322的第二端的端面处设置第二橡胶板324,以通过第二橡胶板324来增大第二弹性件322与承重板4的接触面积。
80.通过第一承重柱311和第二承重柱321的配合能够使第二弹性件322与承重板4快速的接触,从而减小缓冲时间,以减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受震动的时间,从而避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内的元器件损坏。
81.另外,第一缓冲件31也可以为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与底座2连接,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延伸;第二缓冲件32可以为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远离承重板4,且与底座2滑动连接,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靠近承重板4,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与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通过传动件33连接。
82.第一活塞式阻尼器和第二活塞式阻尼器具有减震功能,从而能够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进行缓冲。当承重板4挤压第一活塞式阻尼器时,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会相对于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向下移动,从而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83.并且,第一活塞式阻尼器的缸体向下移动能够通过传动件33带动第二活塞式阻尼器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与承重板4接触,并被承重板4挤压,从而使第二活塞式阻尼器的活塞杆相对于第二活塞阻尼器的缸体滑动,从而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8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33包括主动件、联动件和从动件,主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承重柱311上,且与联动件连接,从动件固定于第二承重柱321上,且与联动件连接,联动件转动连接于腔体21内的第一支撑板23上。
85.示例性一,如图5所示,主动件可以为第一齿条331-1,联动件可以为齿轮332-1,从
动件可以为第二齿条333-1,齿轮332-1位于第一齿条331-1和第二齿条333-1之间,且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3上,第一齿条331-1固定于第一承重柱311上,且与齿轮332-1啮合,第一承重柱311向下移动,能够带动第一齿条331-1向下移动,从而由第一齿条331-1带动齿轮332-1转动。
86.第二齿条333-1固定于第二承重柱321上,且与齿轮332-1啮合,齿轮332-1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二齿条333-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承重柱321向上移动,以使第二承重柱321带动第二弹性件322快速的与承重板4接触,从而使第二弹性件322快速的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87.示例性二,如图8所示,主动件可以为第一推动杆331-2,联动件可以为转动连杆332-2,从动件可以为第二推动杆333-2,转动连杆332-2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3上,转动连杆332-2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滑槽3321,第一推动杆331-2固定于第一承重柱311上,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3321内,通过第一承重柱311向下移动,能够带动第一推动杆331-2向下移动,第一推动杆331-2向下移动能够带动转动连杆332-2转动,从而使转动连杆332-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且第一推动杆331-2会在第一滑槽3321内滑动。
88.转动连杆332-2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滑槽3322,第二推动杆333-2固定于第二承重柱321上,且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3322内;在转动连杆332-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的同时,转动连杆332-2的第二端会向上摆动,从而带动第二推动杆333-2向上移动,且第二推动杆333-2会在第二滑槽3322内滑动,第二推动杆333-2向上移动能够带动第二承重柱32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弹性件322向上移动,以使第二弹性件322快速的与承重板4接触。
89.因此,通过主动件、联动件和从动件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一缓冲件31带动第二缓冲件32向靠近承重板4的方向移动。
9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减震装置5包括第一伸缩部51、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第一伸缩部51位于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
9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伸缩部51的弹性形变的方向可以为平行于通道2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垂直于通道22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伸缩部51的弹性形变方向垂直于通道22的延伸方向,且减震装置5位于腔体21的中心位置为例进行说明。
92.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一端与承重板4连接,第一推动部52的第二端与底座2连接,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三端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一端与承重板4连接,第二推动部53的第二端与底座2连接,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三端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连接。
93.当承重板4受力后,会向下移动,从而会挤压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从而使第一推动部52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挤压第一伸缩部51,同时第二推动部53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挤压第二伸缩部,从而使第一伸缩部51发生收缩形变,从而对承重板4产生缓冲。
94.示例性一,如图9所示,第一推动部52包括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第一连杆521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522的第一端形成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三端,二者均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铰接,第一连杆521的第二端(即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一端)与承重板4铰接,第二连杆522的第二端(即第一推动部52的第二端)与底座2铰接。
95.第二推动部53包括第三连杆531和第四连杆532,第三连杆531的第一端和第四连杆532的第一端形成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三端,二者均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铰接,第三连杆531的第二端(即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一端)与承重板4铰接,第四连杆532的第二端(即第二推动部53的第二端)与底座2铰接。
96.在承重板4不受力时,由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进行支撑,由第三连杆531和第四连杆532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进行支撑,从而使第一伸缩部51在腔体21的中间位置,且第一伸缩部51在承重板4的自重下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
97.当承重板4受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压力后,会沿通道22的延伸方向向下移动,从而会带动第一连杆521和第三连杆531向下移动,第一连杆521和第三连杆531在向下移动的同时,第一连杆521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杆531的第一端会相对于第一伸缩部51转动,第一连杆521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531的第二端会相对于承重板4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杆521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产生推力,第三连杆531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产生推力。
98.并且,第一连杆521和第三连杆531向下移动会带动第一伸缩部51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522的第二端绕底座2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杆52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且绕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杆522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产生推力;同时,第一伸缩部51向下移动还会带动第四连杆532的第二端绕底座2转动,从而带动第四连杆53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且绕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转动,从而使第四连杆532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产生推力。
99.因此,在承重板4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会共同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产生推力,同时,第三连杆531和第四连杆532会共同对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产生推力,从而使第一伸缩部51发生弹性形变,以使第一伸缩部51能够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10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521和第三连杆531需要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且第二连杆522和第四连杆532需要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或,第一连杆521和第三连杆531需要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且第二连杆522和第四连杆532需要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此种设置方式下,承重板4向下移动过程中,才能够使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有效的推动第一伸缩部51发生收缩形变。
101.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减震装置5的减震效果,如图9所示,减震装置5还包括第二伸缩部54、第五连杆55和第六连杆56,第二伸缩部54包括第一滑块541、第二滑块542和第三弹性件543,第一滑块541和第二滑块542均与底座2滑动连接,第三弹性件543位于第一滑块541和第二滑块542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第三弹性件543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541连接,第三弹性件543的第二端与第二滑块542连接。
102.底座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伸缩滑槽,第一滑块541和第二滑块542均滑动连接于伸缩滑槽内,通过第一滑块541和第二滑块542相向滑动能够对第三弹性件543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三弹性件543发生收缩性变,以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103.第五连杆55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522的中间部位铰接,第五连杆55的第二端与第一滑块541铰接;第六连杆56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杆532的中间部位铰接,第六连杆56的第二端与第二滑块542铰接。
104.在第二连杆52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杆522的中间部位会带动第五
连杆55的第一端向下摆动,同时第五连杆55的第一端绕第二连杆522转动,第五连杆55的第二端绕第一滑块541转动;第五连杆55的第一端向下摆动过程会推动第一滑块541在伸缩滑槽内滑动。
105.在第四连杆532的第一端向下摆动的过程中,第四连杆532的中间部位会带动第六连杆56的第一端向下摆动,同时,第六连杆56的第一端绕第四连杆532转动,第六连杆56的第二端绕第二滑块542转动;第六连杆56的第一端向下摆动过程会推动第二滑块542在伸缩滑槽内滑动。
106.通过第二连杆522和第四连杆532同步向下摆动,能够使第一滑块541和第二滑块542相向互动,从而推动第三弹性件543发生收缩形变,以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通过第一伸缩部51和第二伸缩部54的共同作用能够提高减震装置5对承重板4的减震效果,以减小承重板4上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震动。其中,第五连杆55的第一端和第六连杆56的第一端需要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
107.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弹性件543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和阻尼器中的至少一种。即第三弹性件543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或阻尼器,也可以为弹簧和橡胶的组合、橡胶和气囊的组合等,其中,阻尼器可以为液压阻尼器、气体阻尼器等能够实现减震功能的阻尼器。
108.示例性二,如图10所示,第一推动部52包括第一挤压块523、第二挤压块524、第一挤压杆525和第二挤压杆526,第一挤压块523固定于承重板4上,形成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一端,第二挤压块524固定于底座2上,形成第一推动部52的第二端,第一挤压块523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5231,第一斜面5231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相对于其远离承重板4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方向倾斜,第二挤压块524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斜面5241,第二斜面5241远离承重板4的一端相对于其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方向倾斜。
109.第一挤压杆525的第一端与第一挤压块523的第一斜面5231通过滑槽滑块结构滑动连接,第二挤压杆526的第一端与第二挤压块524的第二斜面5241也通过滑槽滑块结构滑动连接,第一挤压杆525的第二端和第二挤压杆526的第二端均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形成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三端。
110.通过承重板4在通道22内向下移动,会带动第一挤压块523挤压第一挤压杆525,从而使第一挤压杆525相对于第一挤压块523的第一斜面5231滑动,并带动第二挤压杆526相对于第二挤压块524的第二斜面5241滑动,从而使第一挤压杆525和第二挤压杆526共同推动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
111.第二推动部53包括第三挤压块533、第四挤压块534、第三挤压杆535和第四挤压杆536,第三挤压块533固定于承重板4上,形成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一端,第四挤压块534固定于底座2上,形成第二推动部53的第二端,第三挤压块533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斜面5331,第三斜面5331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相对于其远离承重板4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方向倾斜,第四挤压块534靠近第二伸缩部54的一侧形成有第四斜面5341,第四斜面5341远离承重板4的一端相对于其靠近承重板4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伸缩部51的方向倾斜。
112.第三挤压杆535的第一端与第三挤压块533的第三斜面5331通过滑槽滑块结构滑动连接,第四挤压杆536的第一端与第四挤压块534的第四斜面5341也通过滑槽滑块结构滑动连接,第三挤压杆535的第二端和第四挤压杆536的第二端均与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固
定连接,形成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三端。
113.通过承重板4在通道22内向下移动,会带动第三挤压块533挤压第三挤压杆535,从而使第三挤压杆535相对于第三挤压块533的第三斜面5331滑动,并带动第四挤压杆536相对于第四挤压块534的第四斜面5341滑动,从而使第三挤压杆535和第四挤压杆536共同推动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
114.通过第一挤压杆525和第二挤压杆526共同推动第一伸缩部51的第一端,同时第三挤压杆535和第四挤压杆536共同推动第一伸缩部51的第二端,能够使第一伸缩部51发生弹性形变,以使第一伸缩部51对承重进行缓冲。
1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伸缩部51包括滑动套筒511、滑动推杆512和第四弹性件513,滑动套筒511与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三端连接,滑动推杆512的第一端与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三端连接,滑动推杆512的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滑动套筒511内,当承重板4挤压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时,第一推动部52会推动滑动推杆512,同时第二推动部53会推动滑动套筒511,从而使滑动推杆512在滑动套筒511内滑动,且滑动推杆512和滑动套筒511的移动方向相反。
116.第四弹性件513的第一端与滑动推杆512连接,第四弹性件513的第二端与滑动套筒511连接,滑动推杆512在滑动套筒511内滑动会挤压第四弹性件513,从而使第四弹性件513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并且,第四弹性件513和第三弹性件543共同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能够增加对承重板4的缓冲效果。
117.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弹性件513可以套设于滑动套筒511上,或套设于滑动推杆512上,此时第四弹性件513为弹簧;第四弹性件513还可以位于滑动套筒511内,第四弹性件513的第一端与滑动推杆512的第二端固定或抵接,第四弹性件513的第二端与滑动套筒511远离滑动推杆512的一端固定或抵接,此时第四弹性件513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和阻尼器中的至少一种。即第四弹性件513可以为弹簧、橡胶、气囊或阻尼器,也可以为弹簧和橡胶的组合、橡胶和气囊的组合等,其中,阻尼器可以为液压阻尼器、气体阻尼器等能够实现减震功能的阻尼器。
118.当第四弹性件513位于滑动套筒511内时,如图11所示,第一伸缩部51还包括减震弹簧514,减震弹簧514套设于滑动套筒511上,减震弹簧514的第一端与滑动推杆512连接,减震弹簧514的第二端与滑动套筒511连接。在滑动推杆512和滑动套筒511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会压缩减震弹簧514或拉伸减震弹簧514,从而使减震弹簧514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减震弹簧514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增加减震装置5对承重板4的缓冲效果。
119.另外,通过第一推动部52和第二推动部53的配合能够将承重板4向下移动过程中的力逐渐分解至水平方向,并且在水平方向被减震弹簧514和第四弹性件513缓冲,从而减缓承重板4和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以避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内的元器件受损。
120.此外,第一伸缩部51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如图12所示,第一伸缩部51包括缓冲滑杆515、第一滑套516、第二滑套517和第二弹簧518,第一滑套516和第二滑套517均滑动连接于缓冲滑杆515上,且第一滑套516与第一推动部52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滑套517与第二推动部53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弹簧518套设于缓冲滑杆515上,且位于第一滑套516和第二滑套517之间,第二弹簧518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套516连接,第二弹簧518的第二端与第二滑套
517连接。
121.在承重板4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一推动部52会推动第一滑套516在缓冲滑杆515上滑动,第二推动部53会推动第二滑套517在缓冲滑杆515上滑动,第一滑套516和第二滑套517的滑动方向相反,从而会压缩第二弹簧518或拉伸第二弹簧518,从而使第二弹簧518发生弹性形变,以使第二弹簧518对承重板4进行缓冲。
1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吸取装置1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连接的紧密性,可以将吸盘组件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吸盘组件12沿固定盘11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以使吸取装置1从多个位置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吸紧,以提高吸取装置1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连接的紧密性,且能够使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被吊起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受力更均匀,避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在吊装过程中出现剧烈的晃动。
123.此外,在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放置到承重板4上时,能够使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与承重板4平稳的接触,从而使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的安装过程更稳定。
124.其中,如图13所示,吸盘组件12包括收纳槽121、加强臂122和电磁吸盘123,收纳槽121与固定盘11固定连接,电磁吸盘123设置于加强臂122上;加强臂122与收纳槽121滑动连接,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加强臂122在第一位置时,加强臂122全部位于收纳槽121内,由收纳槽121对加强臂122进行收纳,从而对电磁吸盘123进行收纳,避免电磁吸盘123不使用时收到损坏,加强臂122在第二位置时,加强臂122的部分伸出所述收纳槽121,从而使电磁吸盘123伸出收纳槽121,以便于使电磁吸盘123吸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
125.加强臂122的长度可以增加,即可以通过螺栓将多个加强臂122依次固定连接,以增加加强臂122的长度,电磁吸盘12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电磁吸盘123均匀设置于多个加强臂122上,从而可以通过增加加强臂122的长度和电磁吸盘123的数量来提高吸盘组件12的吸力,以使吸盘组件12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连接更紧密。
126.如图3所示,吸取装置1还包括驱动件14,驱动件14与加强臂122连接,用于驱动加强臂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以便于加强臂122伸出收纳槽121和进入收纳槽121。
127.其中,驱动件14可以为电动推杆,通过电动推杆能够推动加强臂122在收纳槽121内滑动。
128.如图14所示,驱动件14还可以为如下结构,驱动件14包括推动件141、推盘142和电机143,电机143固定于固定盘11上,电机143的输出轴与推盘142连接,推盘142与电机143的输出轴同心设置,通过电机143能够驱动推盘142转动。
129.推动件141包括推出杆1411、限位套筒1412和复位弹簧1413,限位套筒1412固定于固定盘11上,推出杆1411与限位套筒1412滑动连接,且推出杆1411的第一端与加强臂122连接,推盘142的侧面与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抵接。推盘142的侧面开设有弧形的凹陷部1421,以使所述推盘142的侧面邻近所述凹陷部1421的位置形成弧形的凸起部1422。
130.在推盘142转动过程中,推盘142侧面的凹陷部1421和凸起部1422会依次与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抵接,从而能推动推出杆1411在限位套筒1412内滑动,进而使推出杆1411推动加强臂122在收纳槽121内滑动。当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与凹陷部1421抵接时,加强臂122位于第一位置,即加强臂122和电磁吸盘123收纳与收纳槽121内,此时吸取装置1为不使用状态。
131.当需要使用电磁吸盘123时,由电机143驱动推盘142转动,逐渐使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与凸起部1422抵接,此时推出杆1411会逐渐推动加强臂122移动至第二位置,即加强臂122带动电磁吸盘123伸出收纳槽121,以便于吸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6。
132.当不使用电磁吸盘123时,为了便于加强臂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对加强臂122和电磁吸盘123进行收纳,在限位套筒1412与吸盘组件12之间设置复位弹簧1413,复位弹簧1413的第一端与限位套筒1412固定连接,复位弹簧1413的第二端与加强臂122固定连接。
133.当加强臂12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会拉伸复位弹簧1413,当不使用电磁吸盘123时,电机143驱动推盘142转动,使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从与凸起部1422抵接逐渐转变为与凹陷部1421抵接,此时在复位弹簧1413的作用下,会拉动加强臂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加强臂122会带动推出杆1411移动,使推出杆1411的第二端再次与凹陷部1421抵接,从而通过复位弹簧1413可以使加强臂122和电磁吸盘123快速的收纳进收纳槽121内。
134.吸盘组件12为多个时,可以设置多个推动件141,多个推动件141与多个吸盘组件12一一对应,并且可以在推盘142的侧面上开设多个凹陷部1421,则相邻两个凹陷部1421之间即形成一个凸起部1422,多个凹陷部1421和多个凸起部1422均与多个吸盘组件12一一对应,从而通过推盘142的转动,能够同时推动多个推动件141的推出杆1411滑动,从而同时推动多个加强臂122在对应的收纳槽121内滑动,从而方便多个加强臂122的推出。
135.在此基础上,在加强臂122位于第二位置时,为了避免因为推盘142的晃动而影响吸盘组件12在第二位置时的稳定性,如图14所示,吸取装置1还设置了定位组件15,定位组件15包括定位螺母151和定位螺栓152,定位螺母151固定于固定盘11上,定位螺栓152与定位螺母151螺纹连接,通过拧动定位螺栓152,使定位螺栓152的端部紧紧抵接在推盘142的侧面,从而将推盘142固定,以避免推盘142晃动。
136.定位组件15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定位组件15沿推盘142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可以从多个位置对推盘142进行定位,以增强对推盘142的固定效果。
137.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 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138.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技术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技术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
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具有腔体,以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通道;至少一个多级缓冲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承重板,设置于所述通道处,且有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通道内,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多级缓冲装置的上方,且能够在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以带动所述多级缓冲装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化;至少一个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减震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所述减震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其中,所述多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传动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与所述第二缓冲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缓冲件固定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缓冲件可相对于所述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承重板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缓冲件与所述第二缓冲件均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多级缓冲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沿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缓冲件靠近所述承重板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缓冲件靠近所述承重板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板之间的距离;所述多级缓冲装置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转化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会发生形变,且能够通过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二缓冲件向靠近所述承重板的方向移动;所述多级缓冲装置在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均与所述承重板抵接,且均发生形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承重柱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承重柱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柱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承重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承重柱可相对于所述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承重板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承重柱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承重柱可相对于所述底座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承重板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承重柱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承重板的方向延伸;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承重柱和第二承重柱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主动件、联动件和从动件,所述主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承重柱上,且与所述联动件连接,所述从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承重柱上,且与所述联动件连接,所述联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腔体内的第一支撑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所述第一推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连接;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二推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所述第二推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连接;第一伸缩部,位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
一伸缩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且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承重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推动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承重板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铰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第二伸缩部,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且可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间部位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滑块铰接;第六连杆,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中间部位铰接,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滑块铰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部包括:滑动套筒,所述滑动套筒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滑动推杆,所述滑动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动部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滑动推杆的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套筒内;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滑动推杆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套筒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弹性件位于所述滑动套筒内,且所述第一伸缩部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滑动套筒上,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滑动推杆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套筒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取装置,所述吸取装置包括:固定盘;吊装环,位于所述固定盘的第一侧,且与所述固定盘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吸盘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盘的第二侧,所述吸盘组件包括收纳槽、加强臂和电磁吸盘,所述收纳槽与所述固定盘固定连接,所述电磁吸盘固定于所述加强臂上,所述加强臂与所述收纳槽滑动连接,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加强臂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位于所述收纳槽内,所述加强臂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强臂的部分伸出所述收纳槽;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加强臂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加强臂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推动件,包括推出杆、限位套筒和复位弹簧,所述限位套筒固定于所述固定盘上,所述推出杆与所述限位套筒滑动连接,且所述推出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加强臂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加强臂固定连接;推盘,所述推盘的侧面与所述推出杆的第二端相抵接,所述推盘的侧面开设有弧形的凹陷部,以使所述推盘的侧面邻近所述凹陷部的位置形成弧形的凸起部,所述推出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凹陷部抵接时,所述加强臂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推出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凸起部抵接时,所述加强臂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电机,固定于所述固定盘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推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推盘转动,以推动所述推出杆移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涉及空调安装技术领域,为解决安装座会导致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振动幅度较大问题。该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辅助安装机构包括底座、多级缓冲装置、承重板和减震装置,底座内具有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通道;减震装置和多级缓冲装置均设置于腔体内;承重板设置于通道处,且能够在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减震装置的第一端与承重板连接,第二端与底座连接;多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传动件,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间隔设置;第一缓冲件固定于腔体内,第二缓冲件与底座滑动连接,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均与传动件连接。本申请用于减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安装时的震动。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安装时的震动。缓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安装时的震动。
技术研发人员:赵静宜 韩振东 赵一言 王蕾 孙涛 于海英 冯霄鹏 党晓光 杨鹏 张健 李毅 桂燕峰 郭欣 李嘉钰 杨威 姜春水 王经纬 王玉成 张莹 刘政力 王煦冬 时大治 张勇 吴建东 王亚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0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