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113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物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2.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起到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纽带作用,为保障供应链畅通、维持经济高效运行提供支持。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不同规模的物流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度的新动力。在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物流行业正经历着智慧化变更。自动化运输系统作为智慧物流的核心技术,具备提升分拣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减少分拣错误率等优势。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发展对促进物流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3.相关技术中,自动化物流系统是由轨道和载有小型皮带输送机的一组小车组成的封闭输送分拣系统。在物流系统中,小车上小型皮带输送机与其他车载设备由非接触式供电系统供电。非接触式供电系统是一种采用非机械接触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的系统,其利用磁场耦合进行电能、磁场能-电能的转换和电能的传输,从而达到静音、安全、增效的效果。
4.在上述物流系统中,需要通过驱动系统产生一个恒定的高频电流通向轨道电缆,以实现小车的运输工作和分拣工作。然而,物流场地的空间十分受限,因此,设计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易于操作维护的小车驱动系统成为了行业内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物流场地的空间受限,而小车驱动系统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包括:轨道和能量供给装置,轨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负载配置于第一侧;能量供给装置配置于第二侧和地面之间,能量供给装置与负载电连接,用于使负载在轨道上工作。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包括输电组件、电源柜和安装组件,输电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模块,电模块用于向负载供电;电源柜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轨道包括用于支撑负载的支撑面,第一方向平行于支撑面,电源柜设置有容纳腔,电模块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容纳腔内;安装组件连接于电源柜和第二侧之间,用于将电源柜安装于轨道。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输电组件包括整流模块和逆变电源模块,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逆变电源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逆变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负载电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源柜包括柜体、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均与柜体可拆卸地连接,柜体、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围设成容纳腔,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用于连通或隔断容纳腔和外部空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柜体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设置
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一流路,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流路,整流模块和逆变电源模块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流路上,另一个设置于第二流路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逆变电源模块、整流模块与柜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三流路,流经第三流路的气流的流速大于流经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的气流的流速。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出风口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用于将容纳腔内的气流经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排出至柜体的外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逆变电源模块靠近第一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机,第二风机用于将外部的气流导向第一流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组件包括承载件和与承载件连接的安装件,承载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承载件与电源柜连接,安装件用于将承载件安装至轨道的第二侧。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电模块和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
16.上述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中,有效地利用了轨道下方的闲置空间,将能量供给装置以横向的方式排布于轨道的下方,相比于以往能量供给装置沿竖直方向直立于地面的布置方式,本技术的能量供给装置不占用地面位置,极大地节省了物流场地的使用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的结构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的结构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去掉顶板的结构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流路、第二流路以及第三流路的示意图。
21.其中:
22.能量供给装置1、输电组件10、逆变电源模块11、整流模块12、电源柜20、柜体21、容纳腔211、第一进风口212、第二进风口213、出风口214、第一端板22、第二端板23、第一流路24、第二流路25、第三流路26、安装组件30、承载件31、安装件32、通信接口40、空开50、轨道2、取电器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包括能量供给装置1、轨道2、取电器3、整流器(图中未示出)和分拣车(图中未示出)。轨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拣车配置于第一侧,能量供给装置安装于轨道的第二侧和地面之间,轨道2上设置有电缆(图中未示出),能量供给装置1与电缆电连接,能量供给装置1用于产生恒定的高频电流通向电缆,以实现供电。取电器3设置于电缆和整流器之间,取电器3与电缆之间通过非机械接触的方式,利用磁场耦合进行电能、磁场能-电能的转换和电能的传输,取电器3将电能传输至整流器。整流器与分拣车连接,整流器能够输出恒定的直流电压,以供分拣车运输和分拣。
30.分拣车包括皮带、滚筒电机和驱动器。当分拣车从上料口运行到下料口时,皮带翻转将分拣车上的包裹运送到对应的分拣口处从而完成分拣任务。具体地,能量供给装置1将电能传输至整流器,整流器将电能传输至驱动器,驱动器驱动滚筒电机使皮带翻转,从而实现分拣车的分拣作业。
31.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负载驱动系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地,例如大型生产线、仓库、无尘车间、电梯、游乐设施等。
32.结合图2-图3所示,能量供给装置1包括输电组件10、电源柜20和安装组件30。输电组件10包括至少两个电模块,电模块与分拣车连接,用于向分拣车供电;电模块设置于电源柜20内部,电源柜20用于承载电模块;安装组件30与电源柜20连接,用于将电源柜20安装至于轨道2下方。
33.本技术揭示的实施例中,输电组件10包括两个电模块,其一是整流模块12,其二是逆变电源模块11。具体地,整流模块12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整流模块12的输出端与逆变电源模块11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流模块12能够将外部配电电源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到逆变电源模块11中;逆变电源模块11的输出端与分拣车电连接,逆变电源模块11能够将整流模块12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满足分拣车的使用需求。
34.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模块设置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3个、4个等,各电模块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35.电源柜20包括柜体21、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柜体21设置于轨道2第二侧和地面之间,柜体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轨道包括用于支撑负载的支撑面,第一方向平行于支撑面,即柜体21以横向的方式进行布置,相比于以往电源柜20沿竖直方向直立于地面的布置方式,本技术的电源柜20不占用地面位置,极大地节省了物流分拣场地的使用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端板22与柜体21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端板23与柜体21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柜体21、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围设成容纳腔211,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用于连通或隔断容纳腔211和外部空间。整流模块12和逆变电源模块11沿第一方向置于容纳腔211中,即整流模块12和逆变电源模块11以横向的方式排布于容纳腔21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仅需要一层的空间就可以实现多个电模块的排布,以往的电模块采用从下至上多层排布的放方式,其每一层都有额外多余的空间,相比较下,本技术的排布方式更加紧凑。
36.本技术揭示的实施例中,逆变电源模块11靠近第一端板22设置,整流模块12靠近第二端板23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逆变电源模块11可以靠近第二端板23设置,整流模块12可以靠近第一端板22设置。
37.柜体2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当第一端板22与柜体21拆卸时,逆变电源模块11可以从第一开口处进入到容纳腔211内或从容纳腔211内卸载至外部空间。柜体21的第二端具体第二开口,整流模块12可以从第二开口处进入到容纳腔211内或从容纳腔211内卸载至外部空间。第一端板22和第二端板23的设置便于整流模块12和逆变电源模块11的安装和检修。
38.结合图2-图3所示,柜体21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12、第二进风口213和出风口214。第一进风口212靠近第一端板22设置,第二进风口213靠近第二端板23设置,出风口214设置于第一进风口212和第二进风口213之间。第一进风口212和出风口214之间形成第一流路24,逆变电源模块11设置于第一流路24上,第一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2进入柜体21,流经第一流路24,从出风口214流出柜体21,该过程中,第一气流穿过逆变电源模块11形成热气流,热气流最后从出风口214排出,用于对逆变电源模块11进行散热。第二进风口213和出风口214之间形成第二流路,整流模块12设置于第二流路上,第二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13进入柜体21,流经第二流路,从出风口214流出柜体21,该过程中,第二气流穿过整流模块12形成热气流,热气流液从出风口214排出,用于对整理模块进行散热。
39.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212设置的数量多于第二进风口213设置的数量,例如,第一进风口212设置为三个,其中两个第一进风口212相对设置于柜体21,另一个设置一第一端板22;第二进风口213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进风口213相对设置于柜体21。第一进风口212的数量多于第二进风口213的数量,能够使得第一进风口212的进风量大于第二进风口213
的进风量。该设置能够解决由于逆变电源模块11的功率高于整流模块12的功率,逆变电源模块11的散热量需求大于整流模块12的散热量需求的问题。
40.进一步地,出风口21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出风口214相对设置于柜体21。
41.逆变电源模块11和整流模块12的两侧边与柜体21内壁之间形成有两组间隙,两组间隙分别形成两组第三流路25,风从第一进风口212进入柜体21后分成两股气流,分别为第一气流和第三气流,第一气流流经第一流路24,第三气流流经第三流路25,然后从出风口214流出柜体21,该过程中,第三气流不穿过逆变电源模块11。风从第二进风口213流经过第三流路25的过程与风从第一进风口212处流经第三流路25的过程相同。由于逆变电流模块和整流模块12不处于第三流路25上,所以第三气流的流速大于第一气流、第二气流的流速。第三气流的流速大于第一流速、第二流速的流速能够使出风口214处的气流流速加快,进而出风口214处的气压降低,出风口214处的气压降低会使第一进风口212、第二进风口213和出风口214之间存在气压差,在压差的作用下,气流会主动从第一进风口212进入到柜体21内流经第一流路24并从出风口214处流出;以及气流会主动从第二进风口213进入到柜体21内流经第二流路并从出风口214处流出。气流以主动的方式进入到柜体21内对逆变电流模块和整流模块12进行散热,提高了逆变电流模块和整流模块12的散热性能。
42.出风口214设置有第一风机27。第一风机27用于将容纳腔内的气流经第一流路24、第二流路以及第三流路25从出风口214排出至柜体21的外部,进一步加快三条流路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逆变电流模块和整流模块12的散热效果。
43.逆变电源模块11靠近第一进风口2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机28,第二风机28用于将外部的气流导向第一流路24和第三流路25,进一步加快第一流路24、第三流路25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逆变电流模块散热效果。
44.整流模块12靠近第二进风口2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风机,第三风机用于将外部的气流导向第二流路、第三流路25,进一步加快第二流路、第三流路25的气流流速,有利于提高整流模块12的散热效果。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8和第三风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设置。
46.安装组件30包括承载件31和安装件32。承载件31沿第一方向延伸,承载件31与柜体21连接,用于承载柜体21;安装件32与承载件31连接,用于将承载件31安装至轨道2,进而将电源柜20安装至轨道2。
47.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承载件31和电源柜20进行布置。具体地,承载件31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电源柜20与多个承载件31对应布置,多个承载件31的设置方位与轨道2对应,例如,轨道2为直线型,则多个承载件31沿直线间隔设置;再例如,轨道2为环形,则多个承载件31呈环形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承载件3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多个电源柜20间隔设置于一个承载件31上,该实施例中的承载件31长度、形状与轨道2对应。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31可以包括多个承载部,本技术揭示的实施例中,承载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承载部可以为杆状或柱状,安装件32设置有两个,分别连接于承载部的两端。
49.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件31可以为平板状。
50.能量供给装置1还包括用于连接逆变电源模块11、整流模块12和外部电源设备的通信接口40。
51.能量供给装置1还包括用于保护电路电流的空开50,空开50与逆变电源模块、整流模块和外部电源设备连接。
5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负载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及能量供给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二侧和地面之间,所述能量供给装置与所述负载电连接,用于使所述负载在所述轨道上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输电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模块,所述电模块用于向负载供电;电源柜,所述电源柜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轨道包括用于支撑负载的支撑面,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支撑面,所述电源柜设置有容纳腔,所述电模块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及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电源柜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用于将所述电源柜安装于所述轨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组件包括整流模块和逆变电源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源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逆变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负载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柜包括柜体、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均与所述柜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柜体、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用于连通或隔断所述容纳腔和外部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一流路,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流路,所述整流模块和逆变电源模块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源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柜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三流路,流经所述第三流路的气流的流速大于流经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的气流的流速。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所述容纳腔内的气流经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排出至所述柜体的外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源模块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外部的气流导向所述第一流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承载件和与所述承载件连接的安装件,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承载件与所述电源柜连接,所述安装件用于将所述承载件安装至所述轨道的第二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电模块和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物流的负载驱动系统,其包括轨道和能量供给装置,轨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负载配置于第一侧;能量供给装置配置于第二侧和地面之间,能量供给装置与负载电连接,用于使负载在轨道上工作。本申请的负载驱动系统中,有效地利用了轨道下方的闲置空间,将能量供给装置以横向的方式排布于轨道的下方,相比于以往能量供给装置沿竖直方向直立于地面的布置方式,本申请的能量供给装置不占用地面位置,极大地节省了物流场地的使用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侯雁飞 高明建 杜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科微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3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平面变压器及其磁芯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铁道用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压力表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