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22
阅读:7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电梯检验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2.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第3.13条规定: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底坑空间尺寸应满足如下要求,1.底坑底面与轿厢最低部件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0.50m,2.轿厢护脚板和相邻井道壁之间的水平距离在0.15m之内,3.轿厢护脚板与底坑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10m。电梯属于特种设备,需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电梯检验人员需对每一台电梯的如上所述底坑关键尺寸进行现场测量并确认,若测得的尺寸值不满足要求,需电梯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直至符合上述要求为止。
3.目前,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方式为:电梯检验人员呼梯上行使轿厢位于下端站的上一层站,电梯检验人员在下端站打开层门,一名电梯检验人员进入底坑并在底坑中寻找合适位置蹲下,厅外另一名电梯检验人员关上层门并呼梯下行直至轿厢下行到下端站平层位置并打开层轿门,此时,位于底坑的电梯检验人员需变换多个位置并利用钢卷尺对底坑内多个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并手动记录相关数据,测量完成后,厅外一名电梯检验人员呼梯上行使轿厢位于下端站的上一层站,打开下端站层门,让进入底坑的电梯检验人员爬出底坑,关上下端站层门,电梯检验人员通过计算测量数据并判断底坑各关键尺寸值是否符合要求。
4.由于每一台电梯底坑深度不一,尤其是某些浅底坑甚至底坑深度不满足要求的电梯,是当前检验人员在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电梯检验人员进入底坑底面,电梯下行过程中,轿厢最低部件如反绳轮,有可能会挤压已经蹲下的电梯检验人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电梯检验人员需在底坑内变换位置测量多个关键尺寸,由于电梯底坑内空间有限,电梯检验人员活动不便导致测量和数值记录过程操作繁琐复杂。另一方面,电梯底坑内光照强度只要求50lx,因此,底坑内光照强度低不利于电梯检验人员测量并记录数值。由于电梯检验人员测量底坑关键尺寸存在上述种种弊端,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测量装置,可安全、便捷、可靠的对底坑关键尺寸进行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能够提高电梯检验人员在底坑进行关键尺寸测量操作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6.本发明提供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包括检测支座;电梯轿厢的下侧固定安装有轿厢护脚板,轿厢护脚板的底端为楔形结构;所述检测支座上连接有竖向的限位支板,所述限位支板上连接有横向活动的第二测量支板,所述第二测量支板上连接有楔形结构的动力导板。
7.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支座上连接有竖向的辅助支座,所述辅助支座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三测量支板,所述第三测量支板上连接有用于承接轿厢护脚板的压块。
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支板和所述辅助支座分别与所述检测支座之间通过横向定位装置连接,所述限位支板与所述辅助支座之间通过外置支杆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定位装置包括连接外板,所述连接外板固定安装在检测支座的一侧,所述连接外板内开设有定位卡槽;所述限位支板的底端为l型结构,所述限位支板的底端滑动插接所述定位卡槽,所述限位支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安装有第三弹簧和定位卡块,所述定位卡块的内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三弹簧撑顶所述定位卡块向外伸出,所述定位卡块的外端滑动卡接在所述定位卡槽的内壁;所述限位支板内设有同轴的限位槽和复位槽,所述限位槽延伸至所述滑槽处,所述复位槽的内径大于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槽内设有复位弹簧,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动力导杆,所述动力导杆穿过所述复位槽,所述动力导杆上固接有复位板,所述复位弹簧撑顶所述复位板向所述限位槽内移动。
10.进一步地,底坑底面上固定安装有缓冲器支座,所述缓冲器支座上安装有缓冲器;所述检测支座上固定安装有下支柱,所述下支柱上可升降的连接有上支柱,所述上支柱上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一测量支板。
11.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支座上开设有用于避让缓冲器支座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内活动设有内置夹板,所述内置夹板位于所述对接槽内的部分滑动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内置夹板的表面和检测支座的内侧;所述检测支座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导板,所述内置导板和所述内置夹板抵接处为楔形结构,所述检测支座上螺纹贯穿连接有外置螺柱,所述外置螺柱转动连接所述内置导板。
12.进一步地,电梯轿厢的下侧设置有反绳轮防护罩;所述检测支座上设置有外接支板,所述外接支板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四测量支板。
13.进一步地:第二测量支板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所述内置卡柱与第二测量支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限位支板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所述内置卡柱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的内壁,所述第二测量支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所述辅助滚轮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限位支板的内侧;第三测量支板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所述内置卡柱与第三测量支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辅助支座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所述内置卡柱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的内壁,所述第三测量支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所述辅助滚轮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辅助支座的内侧;第一测量支板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所述内置卡柱与第一测量支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支撑底座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所述内置卡柱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的内壁,所述第一测量支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所述辅助滚轮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支撑底座的内侧;第四测量支板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所述内置卡柱与第四测量支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外接支板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所述内置卡柱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的内壁,所述第四测量支板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所述辅助滚轮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外接支板的内侧。
14.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支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提升把手。
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使电梯轿厢上
行,将检测支座放置在底坑底面上,使对接槽卡合缓冲器支座,拧动外置螺柱使内置夹板夹紧缓冲器支座;s2.1,使电梯轿厢下行,轿厢护脚板的楔形结构逼迫动力导板的楔形结构,使第二测量支板横向移动,直至轿厢护脚板推开第二测量支板,然后下行推动第三测量支板竖向移动;s2.2,使电梯轿厢下行,轿厢底部推动第一测量支板竖向移动;s2.3,使电梯轿厢下行,反绳轮防护罩推动第四测量支板竖向移动;s2.4,电梯轿厢下行直至位于下端站平层位置停止,第一测量支板、第二测量支板、第三测量支板、第四测量支板都已停止移动完成测量;s3,使电梯轿厢上行:观察第二测量支板、限位支板和动力导板的横向长度,即为轿厢护脚板与相邻井道壁之间的水平距离;观察第一测量支板和支撑底座的竖向长度的距离,即为轿厢底部与缓冲器之间的竖直距离;观察第三测量支板、辅助支座和压块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轿厢护脚板与底坑底面之间的竖直距离;观察第四测量支板和外接支板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反绳轮防护罩与底坑底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梯检验人员进入底坑根据轿厢护脚板位置、反绳轮防护罩位置、轿底压板位置对检测支座完成调节放置定位,此时电梯检验人员可以离开底坑,然后电梯检验人员召唤电梯轿厢下行至下端站平层位置,轿底压板、轿厢护脚板和反绳轮防护罩与该测量装置形成抵接后通过装置的测量和记录结构显示各尺寸值,最后计算并判断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是否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的要求。本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对底坑各关键尺寸测量时,不但保障了该装置进行调节使用的便利性,实现了快捷方便的定位使用,并且降低了传统电梯检验人员需要呆在底坑内等待电梯下行至下端站平层后,在底坑内变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等一系列操作的危险性,大大的提高了底坑进行关键尺寸测量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发明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的测量状态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发明检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发明检测支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发明限位支板与连接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发明限位支板与第二测量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电梯底坑关键测量尺寸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1、底坑底面;102、井道内壁;103、电梯轿厢;104、反绳轮防护罩;105、轿厢护脚板;106、缓冲器支座;107、缓冲器;108、轿底压板;109、电梯层门;
27.201、检测支座;202、对接槽;203、内置夹板;204、第一弹簧;205、内置导板;206、外
置螺柱;207、提升把手;
28.301、下支柱;302、调节环;303、上支柱;304、支撑底座;305、第一测量支板;
29.401、连接外板;402、限位支板;403、第二测量支板;404、动力导板;
30.501、内置卡柱;502、第二弹簧;503、内置卡槽;504、辅助滚轮;
31.601、辅助支座;602、第三测量支板;603、外置支杆;604、压块;
32.701、定位卡块;702、第三弹簧;703、定位卡槽;704、动力导杆;705、复位弹簧;706、限位槽;707、复位槽;708、滑槽;709、复位板;801、外接支板;802、第四测量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6.实施例1
37.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包括检测支座201;电梯轿厢103的下侧固定安装有轿厢护脚板105,轿厢护脚板105的底端为楔形结构;检测支座201上连接有竖向的限位支板402,限位支板402上连接有横向活动的第二测量支板403,第二测量支板403上连接有楔形结构的动力导板404。
38.具体的,底坑底面101的表面设置有井道内壁102,井道内壁102垂直于底坑底面101,底坑底面101的上侧设置有电梯轿厢103,电梯轿厢103沿井道内壁102升降,井道内壁102的上方设置有电梯层门109。
39.第二测量支板403上有刻度,通过第二测量支板403与限位支板402之间的滑动,以及借助动力导板404的倾斜楔形结构,当电梯轿厢103带动轿厢护脚板105下降时,轿厢护脚板105与动力导板404的倾斜楔形结构抵接,轿厢护脚板105可以挤压动力导板404带动第二测量支板403收纳至限位支板402内,直至动力导板404与轿厢护脚板105之间不再形成挤压,通过设定限位支板402、动力导板404的长度,并获取第二测量支板403上的刻度值可得到井道内壁102和轿厢护脚板105之间的距离。
40.限位支板402与第二测量支板403之间横向活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6内容。
41.实施例2
42.如图1、图2所示,检测支座201上连接有竖向的辅助支座601,辅助支座601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三测量支板602,第三测量支板602上连接有用于承接轿厢护脚板105的压块604。
43.具体的,通过轿厢护脚板105下降对动力导板404形成调节后,则轿厢护脚板105的下侧会挤压第三测量支板602收纳至辅助支座601的内侧进行测量调节,进而实现轿厢护脚板105和底坑底面101之间的测量数据定位。
44.辅助支座601与第三测量支板602之间竖向活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6内容。
45.实施例3
46.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限位支板402和辅助支座601分别与检测支座201之间通过横向定位装置连接,限位支板402与辅助支座601之间通过外置支杆603连接。横向定位装置包括连接外板401,连接外板401固定安装在检测支座201的一侧,连接外板401内开设有定位卡槽703;限位支板402的底端为l型结构,限位支板402的底端滑动插接定位卡槽703,限位支板402上开设有滑槽708,滑槽708内安装有第三弹簧702和定位卡块701,定位卡块701的内端滑动连接在滑槽708内,第三弹簧702撑顶定位卡块701向外伸出,定位卡块701的外端滑动卡接在定位卡槽703的内壁;限位支板402内设有同轴的限位槽706和复位槽707,限位槽706延伸至滑槽708处,复位槽707的内径大于限位槽706,复位槽707内设有复位弹簧705,限位槽706内滑动连接有动力导杆704,动力导杆704穿过复位槽707,动力导杆704上固接有复位板709,复位弹簧705撑顶复位板709向限位槽706内移动。
47.具体的,限位支板402的形状为顶部的t字状结构和底部的l状结构组合而成,顶部t字状结构形成用于第二测量支板403横向滑动的外套,底部的l状结构形成用于滑动插入连接外板401的内套。
48.定位卡块701为锯齿状的斜面结构,定位卡槽703的内壁也为锯齿状的斜面结构,从而定位卡块701与定位卡槽703的斜面之间相互抵接使时也形成楔形嵌合结构,向限位支板402施加向外的拉力,可以使定位卡块701压缩第三弹簧702并离开定位卡槽703,发生位置移动。
49.但为了避免在不向限位支板402施加向外的拉力时,定位卡块701自行移动,所以设置动力导杆704,当动力导杆704插入这些定位卡块701之间时,会使得定位卡块701不能压缩第三弹簧702沿径向移动,从而定位卡块701不能离开定位卡槽703的锯齿槽。
50.需要调节限位支板402与井道内壁102之间的距离时,操作者控制动力导杆704在限位支板402的内侧向外移动,当动力导杆704对定位卡块701不形成阻挡时,操作者控制限位支板402在连接外板401的内侧进行同步的滑动调节,直至限位支板402调节至既定位置,故限位支板402上的定位卡块701会与适配的定位卡槽703对接吻合,此时操作者释放动力导杆704,动力导杆704通过被压缩复位弹簧705的弹力带动对定位卡块701形成限位阻挡,故保障连接外板401与限位支板402调节后形成定位固定使用,进而保障了限位支板402和辅助支座601同步调节后的稳定性。
51.外置支杆603的作用是保障限位支板402与井道内壁102之间进行调节吻合时,可以实现辅助支座601的同步运动调节运动,降低该装置进行分布调节使用的繁琐性。
52.实施例4
53.如图1-图4所示,底坑底面101上固定安装有缓冲器支座106,缓冲器支座106上安装有缓冲器107;检测支座201上固定安装有下支柱301,下支柱301上可升降的连接有上支柱303,上支柱303上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304,支撑底座304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一测量支板305。检测支座201上开设有用于避让缓冲器支座106的对接槽202,对接槽202内活动设有内置夹板203,内置夹板203位于对接槽202内的部分滑动套接有第一弹簧204,第一弹簧20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内置夹板203的表面和检测支座201的内侧;检测支座201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导板205,内置导板205和内置夹板203抵接处为楔形结构,检测支座201上螺纹贯穿连接有外置螺柱206,外置螺柱206转动连接内置导板205。
54.具体的,电梯轿厢103的底部中心设置有轿底压板108,轿底压板108对应于缓冲器107的位置设置,以提高缓冲区域的轿厢承压能力。对接槽202的作用是与缓冲器支座106之间形成对接吻合使用,测量人员将检测支座201放置在底坑底面101的表面后,此时检测支座201上的对接槽202与缓冲器支座106之间形成对接,操作者控制外置螺柱206在检测支座201的内侧进行螺纹下降,此时外置螺柱206通过与内置导板205之间的转动连接,内置导板205则与外置螺柱206同步下降,此时通过内置导板205的倾斜楔形面挤压内置夹板203的倾斜楔形面移动,使内置夹板203逐渐对接并夹紧缓冲器支座106,在内置夹板203上可以设置摩擦材料例如棉布、橡胶等,增大与缓冲器支座106的夹持稳定性,使检测支座201与缓冲器支座106之间形成使用时对接定位的效果,保障了检测支座201在底坑底面101的表面进行安放使用时,检测支座201与缓冲器支座106之间可以形成便捷的对接固定,以及通过内置夹板203的调节可以与不同半径的缓冲器支座106进行适配的对接定位,提高了检测支座201使用前进行定位放置的简便性。
55.下支柱301顶部螺纹连接有调节环302,调节环302的内侧转动连接上支柱303底部,通过转动调节环302,可以调节下支柱301和上支柱303改变高度。通过在下支柱301顶端设置矩形孔,上支柱303设置矩形板插入矩形孔,上支柱303与下支柱301之间通过矩形板限位,在转动调节环302时同步的高度调节,不发生从动转动,进而使支撑底座304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缓冲器支座106和缓冲器107进行对接吻合,此时再通过电梯轿厢103下降,轿底压板108挤压第一测量支板305进入支撑底座304收纳测量,故使轿底压板108和缓冲器107之间进行测量定位,该方式则保障了不同高度缓冲器支座106和缓冲器107进行定位测量时操作的简易性,提高了该装置整体测量操作的便利性。
56.支撑底座304与第一测量支板305之间竖向活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6内容。
57.实施例5
58.如图1、图2所示,电梯轿厢103的下侧设置有反绳轮防护罩104;检测支座201上设置有外接支板801,外接支板801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四测量支板802。
59.具体的,电梯轿厢103和反绳轮防护罩104之间相互配合使用。检测支座201与外接支板801之间可以进行平行调节与反绳轮防护罩104吻合,通过电梯轿厢103带动反绳轮防护罩104下降,则反绳轮防护罩104挤压第四测量支板802收纳至外接支板801的内侧进行同
步下降测量,进而使反绳轮防护罩104和底坑底面101之间的距离进行快速的测量。
60.外接支板801与第四测量支板802之间竖向活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实施例6内容。
61.实施例6
62.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测量支板403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内置卡柱501与第二测量支板403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限位支板402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503的内壁,第二测量支板403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限位支板402的内侧;第三测量支板602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内置卡柱501与第三测量支板60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辅助支座601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503的内壁,第三测量支板60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辅助支座601的内侧;第一测量支板305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内置卡柱501与第一测量支板305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支撑底座304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503的内壁,第一测量支板305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支撑底座304的内侧;第四测量支板802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内置卡柱501与第四测量支板80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外接支板801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503的内壁,第四测量支板80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外接支板801的内侧。
63.具体的,以第二测量支板403为例说明其与限位支板402之间横向活动连接的方式,通过轿厢护脚板105挤压动力导板404带动第二测量支板403在限位支板402的内侧进行收纳时,第二测量支板403上的内置卡柱501会通过限位支板402的挤压收纳至第二测量支板403的内侧,直至动力导板404到达既定位置,则内置卡柱501通过被压缩第二弹簧502的弹力性能带动进入内置卡槽503的内壁,而辅助滚轮504则是辅助第二测量支板403在限位支板402的内侧进行流畅的滑动,此时通过内置卡柱501与适配内置卡槽503形成对接后,则实现动力导板404的测量定位,这样的方式保障了井道内壁102和轿厢护脚板105之间进行测量时,装置具备灵活调节的快速性,以及该装置进行测量井道内壁102和轿厢护脚板105距离时形成测量定位的高效性。
64.其他第一测量支板305、第三测量支板602和第四测量支板802的竖向活动连接方式与第二测量支板403相同,不再赘述。
65.实施例7
66.如图2所示,检测支座2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提升把手207。
67.具体的,提升把手207的作用是辅助井道口外的牵引机构带动检测支座201拉出使用。
68.实施例8
69.一种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0.s1,使电梯轿厢103上行,将检测支座201放置在底坑底面101上,使对接槽202卡合缓冲器支座106,拧动外置螺柱206使内置夹板203夹紧缓冲器支座106;
71.s2.1,使电梯轿厢103下行,轿厢护脚板105的楔形结构逼迫动力导板404的楔形结构,使第二测量支板403横向移动,直至轿厢护脚板105推开第二测量支板,然后下行推动第
三测量支板602竖向移动;
72.s2.2,使电梯轿厢103下行,轿厢底部推动第一测量支板305竖向移动;
73.s2.3,使电梯轿厢103下行,反绳轮防护罩104推动第四测量支板802竖向移动;
74.s2.4,电梯轿厢103下行直至位于下端站平层位置停止,第一测量支板305、第二测量支板403、第三测量支板602、第四测量支板802都已停止移动完成测量;
75.s3,使电梯轿厢(103)上行:
76.观察第二测量支板403、限位支板402和动力导板404的横向长度,即为轿厢护脚板105与相邻井道壁102之间的水平距离;
77.更具体的,第二测量支板403上有刻度线用于显示其横向长度,则通过限位支板402和动力导板404的固定横向长度与第二测量支板403上的刻度值相加,就可得到轿厢护脚板105与相邻井道壁102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针对限位支板402和动力导板404的固定横向长度,对该刻度线进行调整,例如在第二测量支板403连接动力导板404的端部初始刻度线记为限位支板402和动力导板404的横向固定长度值,则在第二测量支板403露出限位支板402的位置所读出的刻度值就是轿厢护脚板105与相邻井道壁102之间的水平距离。
78.观察第一测量支板305和支撑底座304的竖向长度的距离,即为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
79.更具体的,第一测量支板305上有刻度线用于显示其竖向长度,则通过支撑底座304的固定竖向长度与第一测量支板305上的刻度值相加,就可得到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或者针对支撑底座304的竖向长度,对该刻度线进行调整,例如在第一测量支板305的顶端初始刻度线记为支撑底座304的竖向固定长度值,则在第一测量支板305露出支撑底座304的位置所读出的刻度值就是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
80.观察第三测量支板602、辅助支座601和压块604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107压缩行程,即为轿厢护脚板105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竖直距离;
81.更具体的,第三测量支板602上有刻度线用于显示其竖向长度,则通过辅助支座601和压块604的固定竖向长度与第三测量支板602上的刻度值相加,就可得到第三测量支板602和辅助支座601的竖向长度。或者针对辅助支座601的固定竖向长度,对该刻度线进行调整,例如在第三测量支板602连接压块604的端部初始刻度线记为辅助支座601和压块604的竖向固定长度值,则在第三测量支板602露出辅助支座601的位置所读出的刻度值就是第三测量支板602、辅助支座601和压块604的竖向长度。
82.观察第四测量支板802和外接支板801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107压缩行程,即为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竖直距离。
83.更具体的,第四测量支板802上有刻度线用于显示其竖向长度,则通过外接支板801的固定竖向长度与第四测量支板802上的刻度值相加,就可得到第四测量支板802和外接支板801的竖向长度。或者针对外接支板801的固定竖向长度,对该刻度线进行调整,例如在第四测量支板802顶端的初始刻度线记为外接支板801的竖向固定长度值,则在第四测量支板802露出外接支板801的位置所读出的刻度值就是第四测量支板802和外接支板801的竖向长度。
84.另外需要说明,由于辅助支座601和外接支板801安装在检测支座201侧面,与底坑底面101之间是否存在高度差,所以为了准确的获得关键尺寸,可以采用
85.①
辅助支座601和外接支板801与底坑底面101底面平齐;
86.②
辅助支座601和外接支板801与底坑底面101有固定高度,在记录尺寸值时予以考虑;
87.③
将第三测量支板602和第四测量支板802上的刻度线进行调整,使初始刻度还考虑辅助支座601和外接支板801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高度差,以进行读数校准。
88.本发明的具体工作原理及方法参见实施例8,不再赘述。本发明所测量的关键尺寸主要包括
①
轿厢护脚板105与相邻井道壁102之间的水平距离;
②
轿厢底部的轿底压板108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
③
轿厢护脚板105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最小竖直距离;
④
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最小竖直距离。
89.需要说明,在电梯正常运行时不压缩缓冲器107,缓冲器107用于当电梯在向上或向下运动中,由于曳引钢丝绳断裂、曳引力不足、制动器制动力矩不足、控制系统失灵等情形而超越终端层站底层或顶层时起缓冲作用,以避免电梯轿厢或对重直接撞底或冲顶,保护乘客和设备的安全。电梯检验过程中为了简化测量流程并提高检验人员安全性,同时可获得等效测量结果前提下,对于
③
轿厢护脚板105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最小竖直距离;
④
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最小竖直距离的测量,需要使用轿厢未压缩缓冲器107前的距离值,减去缓冲器107的压缩行程和其与轿厢底部的距离,从而得到轿厢压缩缓冲器107之后的相应最小距离值,从而可更加方便判断该关键尺寸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90.通过本发明在进行电梯轿厢底坑结构上相关部件关键尺寸测量时,操作者可以将检测支座201先放置在底坑底面101的表面,并且检测支座201通过对接槽202与缓冲器支座106之间形成对接定位后,电梯检验人员当对检测支座201完成调节放置定位,此时电梯检验人员可以在底坑槽中出来,然后电梯检验人员召唤电梯轿厢103下行至下端站平层位置,通过轿底压板108、轿厢护脚板105和反绳轮防护罩104与该测量装置形成抵接后,故通过装置的测量和记录结构显示各尺寸值,然后计算并判断该底坑内关键尺寸值是否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第3.13条规定。通过该方式对底坑各关键尺寸测量执行时,不但保障了该装置进行调节使用的便利性,而且保障了该测量方式能够方便的定位使用,并且降低了传统电梯检验人员需要在底坑内等待电梯下降平层后进行变换位置多次测量操作的危险性,大大的提高了底坑进行关键尺寸测量操作的安全性。
91.如图7所示为电梯底坑关键尺寸示意图1,电梯轿厢103位于下端站平层位置:
92.d1为轿厢护脚板105与井道内壁102之间的距离;
93.d2为电梯轿厢103未压缩缓冲器107前,轿厢护脚板105末端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距离;
94.d3为轿底压板108与缓冲器107之间的距离;
95.d4为电梯轿厢103未压缩缓冲器107前,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距离;
96.h为缓冲器107的压缩行程。
97.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
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第3.13条规定,上述测量尺寸值需满足如下要求,该检验项目才可判定为合格:
98.①
d1≦0.15m;
99.②
d2-d3-h≧0.10m,(表示电梯轿厢103压缩了缓冲器107后,轿厢护脚板105末端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10m);
100.③
d4-d3-h≧0.50m,(表示电梯轿厢103压缩了缓冲器107后,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50m)。
10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支座(201);电梯轿厢(103)的下侧固定安装有轿厢护脚板(105),轿厢护脚板(105)的底端为楔形结构;所述检测支座(201)上连接有竖向的限位支板(402),所述限位支板(402)上连接有横向活动的第二测量支板(403),所述第二测量支板(403)上连接有楔形结构的动力导板(4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支座(201)上连接有竖向的辅助支座(601),所述辅助支座(601)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三测量支板(602),所述第三测量支板(602)上连接有用于承接轿厢护脚板(105)的压块(6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板(402)和所述辅助支座(601)分别与所述检测支座(201)之间通过横向定位装置连接,所述限位支板(402)与所述辅助支座(601)之间通过外置支杆(60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定位装置包括连接外板(401),所述连接外板(401)固定安装在检测支座(201)的一侧,所述连接外板(401)内开设有定位卡槽(703);所述限位支板(402)的底端为l型结构,所述限位支板(402)的底端滑动插接所述定位卡槽(703),所述限位支板(402)上开设有滑槽(708),所述滑槽(708)内安装有第三弹簧(702)和定位卡块(701),所述定位卡块(701)的内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708)内,所述第三弹簧(702)撑顶所述定位卡块(701)向外伸出,所述定位卡块(701)的外端滑动卡接在所述定位卡槽(703)的内壁;所述限位支板(402)内设有同轴的限位槽(706)和复位槽(707),所述限位槽(706)延伸至所述滑槽(708)处,所述复位槽(707)的内径大于所述限位槽(706),所述复位槽(707)内设有复位弹簧(705),所述限位槽(706)内滑动连接有动力导杆(704),所述动力导杆(704)穿过所述复位槽(707),所述动力导杆(704)上固接有复位板(709),所述复位弹簧(705)撑顶所述复位板(709)向所述限位槽(706)内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坑底面(101)上固定安装有缓冲器支座(106),所述缓冲器支座(106)上安装有缓冲器(107);所述检测支座(201)上固定安装有下支柱(301),所述下支柱(301)上可升降的连接有上支柱(303),所述上支柱(303)上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304),所述支撑底座(304)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一测量支板(30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支座(201)上开设有用于避让缓冲器支座(106)的对接槽(202),所述对接槽(202)内活动设有内置夹板(203),所述内置夹板(203)位于所述对接槽(202)内的部分滑动套接有第一弹簧(204),所述第一弹簧(20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内置夹板(203)的表面和检测支座(201)的内侧;所述检测支座(201)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导板(205),所述内置导板(205)和所述内置夹板(203)抵接处为楔形结构,所述检测支座(201)上螺纹贯穿连接有外置螺柱(206),所述外置螺柱(206)转动连接所述内置导板(205)。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梯轿厢(103)的下侧设置有反绳轮防护罩(104);所述检测支座(201)上设置有外接支板(801),所述外接支
板(801)内竖向活动的连接有第四测量支板(80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测量支板(403)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所述内置卡柱(501)与第二测量支板(403)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所述限位支板(402)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所述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503)的内壁,所述第二测量支板(403)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所述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限位支板(402)的内侧;第三测量支板(602)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所述内置卡柱(501)与第三测量支板(60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所述辅助支座(601)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所述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503)的内壁,所述第三测量支板(60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所述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辅助支座(601)的内侧;第一测量支板(305)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所述内置卡柱(501)与第一测量支板(305)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所述支撑底座(304)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所述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内置卡槽(503)的内壁,所述第一测量支板(305)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所述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支撑底座(304)的内侧;第四测量支板(802)内滑动连接有内置卡柱(501),所述内置卡柱(501)与第四测量支板(80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502),所述外接支板(801)的内侧开设有内置卡槽(503),所述内置卡柱(501)的表面滑动卡接在所述内置卡槽(503)的内壁,所述第四测量支板(80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辅助滚轮(504),所述辅助滚轮(504)的表面滑动抵接在所述外接支板(801)的内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支座(2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提升把手(207)。10.一种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使电梯轿厢(103)上行,将检测支座(201)放置在底坑底面(101)上,使对接槽(202)卡合缓冲器支座(106),拧动外置螺柱(206)使内置夹板(203)夹紧缓冲器支座(106);s2.1,使电梯轿厢(103)下行,轿厢护脚板(105)的楔形结构逼迫动力导板(404)的楔形结构,使第二测量支板(403)横向移动,直至轿厢护脚板(105)推开第二测量支板,然后下行推动第三测量支板(602)竖向移动;s2.2,使电梯轿厢(103)下行,轿厢底部推动第一测量支板(305)竖向移动;s2.3,使电梯轿厢(103)下行,反绳轮防护罩(104)推动第四测量支板(802)竖向移动;s2.4,电梯轿厢(103)下行直至位于下端站平层位置停止,第一测量支板(305)、第二测量支板(403)、第三测量支板(602)、第四测量支板(802)都已停止移动完成测量;s3,使电梯轿厢(103)上行:观察第二测量支板(403)、限位支板(402)和动力导板(404)的横向长度,即为轿厢护脚板(105)与相邻井道壁(102)之间的水平距离;观察第一测量支板(305)和支撑底座(304)的竖向长度的距离,即为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
观察第三测量支板(602)、辅助支座(601)和压块(604)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107)压缩行程,即为轿厢护脚板(105)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竖直距离;观察第四测量支板(802)和外接支板(801)的竖向长度,该竖向长度减去轿厢底部与缓冲器(107)之间的竖直距离和缓冲器(107)压缩行程,即为反绳轮防护罩(104)与底坑底面(101)之间的竖直距离。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涉及电梯检验检测技术领域,电梯检验人员进入底坑根据轿厢护脚板位置、反绳轮防护罩位置、轿底压板位置对检测支座完成调节放置定位,此时电梯检验人员可离开底坑,然后召唤电梯轿厢下行至下端站平层位置,轿底压板、轿厢护脚板和反绳轮防护罩与该测量装置形成抵接后通过装置的测量和记录结构显示各尺寸值,最后计算并判断电梯底坑关键尺寸是否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本装置对底坑各关键尺寸测量时,降低了传统电梯检验人员需呆在底坑内等待电梯下行至下端站平层后,在底坑内变换位置进行多个尺寸测量等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底坑进行关键尺寸测量操作的安全性;测量过程更加快捷方便。测量过程更加快捷方便。测量过程更加快捷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 陈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8.03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焊锡膏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紫外光作用下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污染物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