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及用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60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背景技术:

2.电池单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元件,使得电池单体在新能源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电池单体通常采用自然冷却、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吸热的方式进行散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是液冷方式。但是,对于传统的电池单体,通常存在散热效果欠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
4.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围成容置腔;液冷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电极组件,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极耳,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液冷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液冷件相互叠置,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及转接件,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并叠置在所述液冷件上,且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极耳连接。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液冷件叠置在两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主体部之间。如此使得两个电极组件均可以通过液冷件进行散热,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与两个所述主体部上极性相同的所述极耳同时连接。如此可以使得两个主体部上极性相同的极耳可以共用一个转接件,从而简化电池单体的结构并提高装配效率。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集流件,所述集流件设置在壳体上并与所述转接件连接。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侧筒和第一端板,所述侧筒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侧筒的一端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置腔的一个端部开口,所述集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弯折连接且朝向所述侧筒设置的侧表面,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侧表面并与极性相同的所述转接件连接。如此便于极耳与转接件连接,从而简化电池单体的结构并提高装配效率。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件具有与所述液冷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弯折连接且朝向所述侧筒设置的外侧面;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片和第一叠置片,所述第一叠置片叠置在所述外侧面上并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转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叠置片和所述集流件。如此便于第一叠置片有效通过转接片与集流件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还包括第二叠置片,所述第二叠置片与所述第一叠置片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二叠置片叠置在所述液冷件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转接
片与所述第二叠置片靠近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弯折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叠置片,如此可以提高转接件与液冷板的接触面积,一方面提高转接件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转接件与液冷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端板焊接连接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之外,所述液冷件与所述第一端板焊接连接,所述液冷件内开设有液流通道,所述液流通道具有位于所述液冷件同侧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接头的腔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接头的腔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如此便于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装配。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插接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极性相同的所述集流件连接。如此便于电池单体通过连接器与其他电池单体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筒包括内筒、外筒和多个连接筋,所述内筒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外筒环绕所述内筒设置,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间隔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并同时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多个所述连接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间隔空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冲击力作用在外筒上时,可以有效减少传导至内筒上的冲击能量,最终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筒还包括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的多个内凸筋和外凸筋;所述内凸筋凸出设置在所述内筒上并与所述外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内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外凸筋凸出设置在所述外筒上并与所述内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外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内凸筋和所述外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外凸筋和内凸筋,可以提高提高整个侧筒的强度和刚度。鉴于内凸筋与外筒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且外凸筋与内筒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如此可以有效避免作用在外筒上冲击力通过内凸筋或外凸筋传导至内筒,避免传导至内筒上的冲击能量对容置腔内的零部件起到损坏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凸筋和所述外凸筋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或梯形,所述内凸筋宽度最大的一端与所述内筒连接,所述外凸筋宽度最大的一端与所述外筒连接。三角形或梯形的凸筋和外凸筋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侧筒的强度和刚度,且内凸筋与内筒的接触面积足够大,可以提高内凸筋与内筒的连接强度,且外凸筋与外筒的接触面积足够大,可以提高外凸筋与外筒的连接强度。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爆阀,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侧筒的另一端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个端部开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均设置有所述防爆阀。通过防爆阀可以对电池单体进行泄压,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16.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7.在一方面提供一种用电系统,包括上述的储能设备。
18.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鉴于液冷件直接设置在壳体的容置腔内,一方面通过将主体部与液冷件相互叠置,使得液冷件直接吸收主体部的热量而对收电极组件进行散热和降温;另一方面转接件叠置在液冷件上并与极耳连接,极耳的热量通过转接件传导至液冷件上,液冷件将吸收转接件的热量,使得液冷件通过转接件对极耳进行
散热和降温,故电极组件的主体部和极耳两者均能够通过位于壳体内的液冷件进行散热和降温,从而有效提高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侧筒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侧筒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液冷件的透视示意图。
25.图7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一局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另一局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电池单体10、储能设备20、用电系统30、壳体100、第一端板110、第二端板120、侧筒130、容置腔131、内筒132、外筒133、连接筋134、间隔空间135、内凸筋136、外凸筋137、液冷件200、液流通道210、第一通道211、第二通道212、第三通道213、进液口214、出液口215、外侧面220、电极组件300、主体部310、侧表面311、极耳320、正极极耳321、负极极耳322、集流件400、正极集流件410、负极集流件420、转接件500、正极转接件501、负极转接件502、第一叠置片510、第二叠置片520转接片530、进液接头610、出液接头620、防爆阀700、连接器800、正极连接器810、负极连接器82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参阅图1、图2、图3和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10可以大致为长方体状,电池单体10主要包括壳体100、液冷件200、电极组件300、集流件400和转接件500。液冷件200和电极组件300位于壳体100内,电极组件300和转接件500均叠置在液冷件200上,集流件400设置在壳体100上。
38.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第一端板110、第二端板120和侧筒130。侧筒130围成容置腔131,容置腔131具有位于侧筒130两端的两个端部开口,第一端板110与侧筒130的一端连接,例如第一端板110与侧筒130焊接连接,使得第一端板110封盖容置腔131的一个端部开口;第二端板120与侧筒130的另一端连接,例如第二端板120与侧筒130焊接连接,使得第二端板120封盖容置腔131的另一个端部开口。故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将容置腔131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
39.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筒130包括内筒132、外筒133和连接筋134。内筒132和外筒133的数量分别为一个,连接筋134的数量为多个。内筒132围成容置腔131,外筒133环绕内筒132设置,且外筒133和内筒132之间间隔设置,故外筒133和内筒132之间存在间隔空间135。连接筋134位于间隔空间135内,且连接筋134同时连接内筒132和外筒133,多个连接筋134沿整个侧筒130的周向间隔排列。鉴于间隔空间135的存在,间隔空间135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冲击力作用在外筒133上时,可以有效减少传导至内筒132上的冲击能量,从而避免传导至内筒132上的冲击能量对容置腔131内的零部件起到损坏作用,最终提高电池单体10的安全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筒130还包括多个内凸筋136和多个外凸筋137,内凸筋136和外凸筋137两者均位于间隔空间135内,且内凸筋136和外凸筋137沿侧筒130的周向与连接筋134间隔设置。内凸筋136凸出设置在内筒132上,且内凸筋136远离内筒132设置的一端与外筒133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多个内凸筋136沿侧筒130的周向间隔排列。内凸筋136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或梯形等。当内凸筋136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时,可以使得内凸筋136具有相对较强的刚度和强度。内凸筋136宽度最大的一端与内筒132连接,内凸筋
136宽度最小的一端与外筒133间隔设置,如此可以增大内凸筋136与内筒13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内凸筋136与内筒132之间的连接强度。外凸筋137凸出设置在外筒133上,且外凸筋137远离外筒133设置的一端与内筒132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多个外凸筋137沿侧筒130的周向间隔排列。外凸筋137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或梯形等。当外凸筋137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时,可以使得外凸筋137具有相对较强的刚度和强度。外凸筋137宽度最大的一端与外筒133连接,外凸筋137宽度最小的一端与内筒132间隔设置,如此可以增大外凸筋137与外筒13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外凸筋137与外筒133之间的连接强度。任意相邻两个内凸筋136和外凸筋137沿侧筒130的周向间隔设置。故通过设置上述内凸筋136和外凸筋137,如此可以对内筒132和外筒133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从而增强整个侧筒130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10的抗冲击性能和安全性。
41.鉴于内凸筋136与外筒133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且外凸筋137与内筒132间隔设置而保持非接触关系,如此可以有效避免作用在外筒133上冲击力通过内凸筋136或外凸筋137传导至内筒132,避免传导至内筒132上的冲击能量对容置腔131内的零部件起到损坏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10的安全性。
42.参阅图1、图3、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还包括进液接头610和出液接头620,进液接头610和出液接头620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131之外,且进液接头610和出液接头620均可以与第一端板110焊接连接。液冷件200收容在容置腔131内并可以为矩形的板状结构,液冷件200也可以与第一端板110焊接连接,液冷件200与第一端板110两者抽象后所形成的平面可以呈夹角设置,可以通俗理解为液冷件200与第一端板110呈夹角设置,例如液冷件200与第一端板110可以呈90
°
夹角而相互垂直。液冷件200的表面上可以喷涂保护漆,保护漆既可以起到很好的绝缘作用,还可能起到防止液冷件200被电解液腐蚀的作用。液冷件200内开设有液流通道210,液流通道210用于供水或乙醇等冷却液流通,液流通道210具有进液口214和出液口215,进液口214和出液口215可以位于液冷件200长度方向上同一侧,使得进液口214和出液口215均设置在液冷件200靠近第一端板110设置的一侧。进液接头610的腔体与进液口214连通,出液接头620的腔体与出液口215连通。可以理解,鉴于进液接头610、出液接头620和液冷板均与第一端板110焊接连接,如此可以有效防止冷却液在进液口214和出液口215处形成泄漏,即有效避免漏液。通过将进液口214和出液口215设置在液冷件200的同侧,可以使得进液接头610和出液接头620均设置在第一端板110上,如此便于电池单体10的装配。
43.当向进液接头610通入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时,冷却液将从进液口214进入至液流通道210内,进入液流通道210内的冷却液将与液冷件200产生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吸收液冷件200的热量而转化为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将经出液口215从出液接头620排出,从而将液冷件200的热量排放至电池单体10之外,以便对整个电池单体10进行散热。故在冷却液不断从进液接头610进入液流通道210并从出液接头620排出的过程中,冷却液将对液冷件200和整个电池单体10进行吸热和降温处理。
44.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液流通道2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211、第二通道212和第三通道213,第一通道211、第二通道212和第三通道213均沿液冷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平行设置,第二通道212位于第一通道211和第三通道213之间。第一通道211靠近第一端板110的开口形成进液口214,第三通道213靠近第一端板110的开口形成出液口215。第
二通道212靠近第一端板110的一端与第一通道211连通,第二通道212远离第一端板110的一端也与第一通道211连通,第三通道213远离第一端板110的一端与第二通道212连通。当冷却液从进液口214进入至第一通道211时,第一通道211内的冷却液进进入至第二通道212,然后再进入至第三通道213并从出液口215排出。
45.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还包括防爆阀700,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上均设置有防爆阀700。通过设置防爆阀700,在容置腔131内气压升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防爆阀700对容置腔131内的压力进行卸载,从而防止电池单体10爆炸,提高电池单体10的使用安全性。
46.参阅图3、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0收容在容置腔131内,电极组件300的主体部310和液冷件200两者的厚度方向相同,电极组件300的主体部310沿液冷件200的厚度方向与液冷件200相互叠置,电极组件3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电极组件300的两个主体部310分别位于液冷件200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使得液冷件200叠置在两个电极组件300的两个主体部310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0包括主体部310和极耳320,主体部310和液冷件200两者的厚度方向相同,主体部310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叠置在液冷件200上。主体部310具有侧表面311,该侧表面311连接在主体部31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侧表面311与主体部31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呈夹角设置,例如夹角可以为90
°
,显然,侧表面311与主体部31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弯折连接,且侧表面311沿主体部3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朝向侧筒130设置,侧表面311也可以同时垂直于第一端板110和液冷件200设置。极耳320可以为片状结构并设置在侧表面311上,例如极耳320可以叠置在侧表面311。侧表面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表面311沿主体部3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侧表面311上均设置有极耳320,但是,不同侧表面311上的极耳320的极性不同,例如,其中一个侧表面311上的极耳320为正极极耳321,另外一个侧表面311上的极耳320为负极极耳322。集流件400的数量同样为两个,两个集流件400的极性不同,其中一个集流件400为正极集流件410,另外一个集流件400为负极集流件420,两个集流件400均设置在壳体100的第一端板110上,且设置在第一端板110靠近容置腔131的表面上。
48.参阅图7、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件500收容在容置腔131内并叠置在液冷件200上,转接件500与极性相同的集流件400和极耳320连接,例如转接件500的一端可以与集流件400焊接连接,转接件500的另一端与极耳320焊接连接。转接件500的数量同样为两个,两个转接件500的极性相反,其中一个转接件500为正极转接件501,正极转接件501连接在正极集流件410和正极极耳321之间;另外一个转接件500为负极转接件502,负极转接件502连接在负极集流件420和负极极耳322之间。
49.鉴于转接件500叠置在液冷件200上,液冷件200可以吸收转接件500上的热量,从而对转接件500进行散热和降温处理,且转接件500与极耳320连接,极耳32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将通过转接件500传导至液冷件200,继而通过冷却液排除至电池单体10之外,从而实现极耳320的散热和降温处理。故转接件500的设置还可以对极耳320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整个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事实上,极耳320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主体部310传导至液冷件200,使得液冷件200通过主体部310进行散热,故极耳320可以同时通过主体部310和转接件500进行散热,可以提高极耳320和整个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极组件300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两个主体部310上极性相同的极耳320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即两个主体部310上的正极极耳321均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两个主体部310上的负极极耳322均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另外一侧。转接件500与两个主体部310上极性相同的极耳320同时连接,例如两个转接件500分别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即正极转接件501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并与正极极耳321对应,使得正极转接件501同时与两个主体部310上的正极极耳321同时连接;负极转接件502位于液冷件200宽度方向上的另外一侧并与负极极耳322对应,使得负极转接件502同时与两个主体部310上的负极极耳322同时连接。如此可以便于转接件500与极性相同的极耳320进行连接,使得极性相同的极耳320可以共用一个转接件500,从而起到简化转接件500结构和提高装配效率的作用。
51.参阅图7、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冷件200厚度方向的表面与主体部310相互叠置,液冷件200具有外侧面220,该外侧面220连接在液冷件20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外侧面220与液冷件20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呈夹角设置,例如夹角可以为90
°
,显然,外侧面220与液冷件200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弯折连接,且外侧面220沿液冷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朝向侧筒130设置,外侧面220也可以同时垂直于第一端板110和主体部310设置。
52.参阅图7、图8和图9,转接件500包括转接片530和第一叠置片510,第一叠置片510叠置在外侧面220上,使得第一叠置片510便于与极耳320焊接连接。转接片530连接第一叠置片510和集流件400之间,转接片530可以与集流件400焊接连接。极耳320产生的热量将通过第一叠置片510传导至液冷件200进行散热。鉴于第一端板110与液冷件200呈夹角设置,贴附在液冷件200外侧面220上的第一叠置片510将难以与集流件400连接,故通过设置转接片530,确保转接片530贴附在第一端板110上且一端与集流件400连接,转接片530的另一端与第一叠置片510直接接触而相互连接,如此使得第一叠置片510便于间接通过转接片530与集流件400形成连接关系。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片530的另一端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连接件与第一叠置片510间接连接。
5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件500还可以包括第二叠置片520,第二叠置片520与第一叠置片510弯折连接,例如第二叠置片520与第一叠置片510相互垂直,使得第二叠置片520相对第一叠置片510弯折90
°
,继而使得第二叠置片520叠置在液冷件200厚度方向的表面上,即第二叠置片520叠置在主体部310和液冷件200之间。极耳320产生的热量将通过第一叠置片510和第二叠置片520传导至液冷件200进行散热,鉴于第二叠置片520的设置,可以加大整个转接件500与液冷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转接件500和极耳320的散热速度,最终提高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同时也可以合理加强转接件500与液冷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转接件500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4.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还包括连接器800,连接器800固定设置在第一端板110上并与极性相同的集流件400连接,连接器800位于容置腔131之外,连接器8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器800的极性相反,其中一个连接器800为正极连接器810,正极连接器810与正极集流件410连接;另外一个连接器800为负极连接器820,负极连接器820与负极集流件420连接。当两个电池单体10相互连接时,其中一个电池单体10上的连接器800可以作为公头,而另外一个电池单体10上的连接器800可以作为母座,两个电池单体10上相互
对应的两个连接器800可以插接连接,从而实现两个连接器800和两个电池单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故在两个电池单体10通过连接器800进行串联的过程中,可以仅需将连接器800进行插接即可,从而可以省略焊接工序,提高两个电池单体10的连接效率和连接成本。
55.因此,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10,一方面通过将主体部310叠置在液冷件200上使得液冷件200对主体部310散热和降温;另一方面转接件500叠置在液冷件200上,且转接件500与极耳320连接,极耳320的热量通过转接件500传导至液冷件200上,使得液冷件200可以通过转接件500对极耳320进行散热和降温。故主体部310和极耳320两者均能够通过液冷件200进行散热和降温,最终提高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液冷件200直接设置在容置腔131内,即液冷件200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10的内部,使得液冷件200与主体部310和转接件500保持直接接触,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主体部310、极耳320和整个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
56.鉴于电池单体10的散热效果提高,如此可以增大电池单体10的容量和充放电倍率,故一个大容量的电池单体10可以相当于多个小容量电池单体10组合形成的电池包的容量,故该大容量的电池单体10可以直接作为电池包使用。在两个电池单体10通过连接器800串联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电池单体10串联形成超大容量的组合体。在该组合体中,鉴于每个电池单体10均能独立散热而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即可以对每个电池单体10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消除各个电池单体10之间因散热不均而存在的温差,确保各个电池单体10的温度保持一致。
57.参阅图10和图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20和用电系统30,储能设备20可以为储能柜等,储能设备2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10。用电系统30可以包括负载和储能设备20,储能设备20为负载供电,用电系统30可以为电动汽车等。
5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围成容置腔;液冷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电极组件,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极耳,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液冷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液冷件相互叠置,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及转接件,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并叠置在所述液冷件上,且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极耳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液冷件叠置在两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主体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与两个所述主体部上极性相同的所述极耳同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流件,所述集流件设置在壳体上并与所述转接件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侧筒和第一端板,所述侧筒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侧筒的一端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置腔的一个端部开口,所述集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弯折连接且朝向所述侧筒设置的侧表面,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侧表面并与极性相同的所述转接件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件具有与所述液冷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弯折连接且朝向所述侧筒设置的外侧面;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片和第一叠置片,所述第一叠置片叠置在所述外侧面上并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转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叠置片和所述集流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还包括第二叠置片,所述第二叠置片与所述第一叠置片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二叠置片叠置在所述液冷件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转接片与所述第二叠置片靠近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弯折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端板焊接连接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之外,所述液冷件与所述第一端板焊接连接,所述液冷件内开设有液流通道,所述液流通道具有位于所述液冷件同侧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接头的腔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接头的腔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插接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极性相同的所述集流件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筒包括内筒、外筒和多个连接筋,所述内筒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外筒环绕所述内筒设置,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间隔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并同时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多个所述连接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筒还包括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的多个内凸筋和外凸筋;所述内凸筋凸出设置在所述内筒上并与所述外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内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外凸筋凸出设置在所述外筒上并与所述内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外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排列;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内凸筋和
所述外凸筋沿所述侧筒的周向间隔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筋和所述外凸筋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或梯形,所述内凸筋宽度最大的一端与所述内筒连接,所述外凸筋宽度最大的一端与所述外筒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爆阀,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侧筒的另一端连接并封闭所述容置腔的另一个端部开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均设置有所述防爆阀。14.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15.一种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设备。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围成容置腔;液冷件,与壳体连接并位于容置腔内;电极组件,收容在容置腔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极耳,主体部沿液冷件的厚度方向与液冷件相互叠置,极耳设置在主体部上;及转接件,收容在容置腔内并叠置在液冷件上,且转接件与极耳连接。如此一方面通过将主体部与液冷件相互叠置,使得液冷件直接吸收主体部的热量而对主体部进行散热和降温;另一方面转接件叠置在液冷件上并与极耳连接,极耳的热量通过转接件传导至液冷件上,液冷件将吸收转接件的热量,使得液冷件通过转接件对极耳进行散热和降温,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的散热效果。的散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锦 邓长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8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