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22 阅读:64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和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马铃薯为多年生草本,一般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其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状,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马铃薯产量高,种植范围广,是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
3.目前,在马铃薯的种植中,地下害虫数量逐年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损害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常见的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蛲虫、蝼蛄等,各种类的虫害在不同地方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等会有所不同,且同一种类在不同地区发生的具体种也可能不同。地下害虫的为害特点是从播种期到收获期幼虫会咬食马铃薯幼苗、根茎、薯块,除了降低产量、影响品质,还极易滋生各种病菌,从而增加了病害发生率。现有的乐斯本乳油、辛硫磷、敌百虫、毒死蜱等化学药剂虽能有效防止马铃薯的地下虫害,但这些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马铃薯质量。同时,物理防治法,如灯光诱杀、糖酒醋诱杀等方法虽然能保证种植质量和品质,但杀虫效果较差,难以消灭完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1)挖15~25公分深的沟,在沟里撒上一层2~4cm厚的碳酸氢铵;
8.步骤(2)盖上一层1~3cm厚的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
9.步骤(3)盖上一层薄土,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覆土。
10.上述方法中,步骤(1)的碳酸氢铵能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且具有一定毒性,二氧化碳也不利于虫害发生,尤其在高浓度时易引起缺氧中毒,二者联合具有防虫甚至杀虫作用。另外,氨气能为马铃薯提供氮源,二氧化碳能为马铃薯提供碳源,二者均可被马铃薯吸收利用,无污染产生。碳酸氢铵层的厚度为2~4cm,该用量是发明人优化获得的最优参数,既能保证碳酸氢铵的防虫功效,又能避免碳酸氢铵过量,残留在土地中。步骤(2)中的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能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同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调控碳酸氢铵的作用过程,使碳酸氢铵能长久发挥功效且被利用得更加充分。
11.优选地,所述蛭石和泥炭的比例为0.8~1.2:1。该比例下,蛭石和泥炭混合物的疏松透气作用和吸附作用较优,与步骤(1)中的碳酸氢铵组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12.优选地,在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可以盖上一层薄土并洒上有机肥,有机肥用量
为300kg/亩。有机肥能土壤更加肥沃,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这里的有机肥可以为常规的农家肥,例如动物粪便。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可对有机肥的用量进行调整。本技术的发明人在浙江省宁波市进行实验时,发现300kg/亩的有机肥用量能获得更高产量的马铃薯。
13.进一步地,所述马铃薯地下害虫为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常见的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蛲虫等,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所述栽培方法防控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尤其是对蛴螬的防控效果最优。在按所述栽培方法种植马铃薯时,未发现蛴螬祸害马铃薯的情况。
14.优选地,所述栽培方法适用于浙江省宁波市马铃薯的栽培。发明人发现将所述栽培方法应用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马铃薯的栽培时,马铃薯虫害的比例较多,可能是由于气候条件对马铃薯虫害会产生影响,例如河北省空气比较干燥、降雨少,不能使碳酸氢铵有效进行分解,而浙江省的湿度高,利于碳酸氢铵分解发挥作用,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5.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防控马铃薯地下害虫的试剂在马铃薯栽培方面的用途,所述试剂包括碳酸氢铵、蛭石和泥炭。
16.在栽钟马铃薯时,将碳酸氢铵置于最下层、再洒上一层蛭石和泥炭混合物,放入马铃薯种子,其他同马铃薯栽培的常规操作,即可使碳酸氢铵、蛭石和泥炭联合发挥功效,达到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的作用。
17.本发明的优势在于:(1)本发明的马铃薯栽培方法能有效防控马铃薯的地下害虫,对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均有效,尤其是对蛴螬的作用效果显著。(2)本发明的马铃薯栽培方法无需采用辛硫磷等化学杀虫剂,避免了药害的产生,也避免了环境污染,降低了栽培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9.实施例1参试品种及试验地点
20.1、参试品种:中薯3号。
21.2、试验土地:试验土地要求土地平整,排水方便,采用露地栽培。另外,分别选择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马铃薯地下害虫发生率高的土地为试验土地。
22.实施例2马铃薯种植过程
23.于2021年2月份间,晴天土壤干燥时播种马铃薯。将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马铃薯种植基地的试验土地划分为18个小区,每3个小区为一组,随机分为6组(组1至组6)。每个小区面积约为24平方米,种植160株马铃薯。整畦,畦面连沟宽1.2m。对6组分别进行下述处理:
24.组1: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15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1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0.8: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有机肥用量为300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25.组2: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20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一层3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有机肥用量为300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26.组3: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25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一层4cm厚的碳
酸氢铵。盖上3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2: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有机肥用量为300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27.组4: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15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洒上有机肥和辛硫磷(有机肥300kg/亩,辛硫磷3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28.组5: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15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洒上有机肥和辛硫磷(有机肥300kg/亩,辛硫磷8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29.组6:畦面整理好后,在畦面上先挖15公分深的两条沟。在沟里撒上洒上有机肥(有机肥300kg/亩)。把马铃薯种子挨个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30.同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选取3个小区的土地进行组2相同的处理,记为组7。
31.对组1-组7播种后的马铃薯进行相同的常规管理:包括施肥、除草等,于马铃薯成熟时进行收获。
32.实施例3试验结果
33.取实施例2中各组种植收获的马铃薯进行统计分析和检测。7组的马铃薯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
34.表1马铃薯的产量结果
[0035][0036]
在每组的每个小区随机取中间连续40株马铃薯,对马铃薯植株的药害和块茎的虫害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2所示。
[0037]
表2虫害数量调查结果,
[0038][0039]
进一步对每组有虫害的马铃薯块茎进行区分,识别虫害种类并统计,结果如下表3所示。应当说明的是,在识别马铃薯块茎上的虫害种类时,存在极少数块茎受到的虫害种类不止一种的情况和未能识别的虫害种类时,记为了其他。
[0040]
表3虫害种类及数量
[0041][0042]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
[0043]
(1)组1~组3的马铃薯的产量最高,说明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的产量。
[0044]
(2)组1~组3及组5中有虫害的马铃薯个数最低。另外,组4有虫害的马铃薯个数低于组6,但高于组5。组4和组5中由于使用了化学杀虫剂,存在药害马铃薯植株,组5的药害马铃薯植株数高于组4。该结果表明,使用化学杀虫剂能有效防控马铃薯地下害虫,但同时会引起马铃薯的药害问题,且化学杀虫剂使用量越多,杀虫效果越好,带来的药害也会越严重。然而,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使用碳酸氢铵、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既能有效的防控马铃薯地下害虫,又不会带来药害问题。此外,辛硫磷会引起环境污染,而碳酸氢铵、蛭石和泥炭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0045]
(3)由表3组6的结果可知,浙江省宁波地区马铃薯的地下害虫种类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其中,蛴螬的虫害最为严重。然而,组1~组3中不存在蛴螬马铃薯块茎,说明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防控蛴螬的效果好。组1~3中金针虫、地老虎虫害马铃薯块茎的数量也低于组6,说明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也能防控金针虫和地老虎。组1~组3中蝼蛄虫害马铃薯块茎的数量与组6接近,说明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对蝼蛄没有作用或者作用很弱。
[0046]
(4)由表1~表3中组7的结果可知,组7相对于组6,其马铃薯产量较高,虫害数量明显降低。对比组7和组2数据,可发现,虽然组7和组2的马铃薯栽培方法相同,但组7中马铃薯的总产量低于组2,虫害数量远高于组2。说明组2的马铃薯栽培方法尤其适用于浙江省宁波市马铃薯的种植。可能是由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空气比较干燥、降雨少,不能使碳酸氢铵有效进行分解,发挥杀虫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等其他害虫,而不是蛴螬,导致碳酸氢铵杀虫作用相对较弱,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0047]
综上,组1~组3的马铃薯栽培方法能防控马铃薯地下害虫,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不存在药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且该马铃薯栽培方法对蛴螬的防控效果最优,适用于浙江省宁波地区马铃薯的栽培。
[0048]
实施例4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控试验
[0049]
1、试验方法
[0050]
马铃薯品种同实施例1。
[0051]
取上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马铃薯种植基地的试验土地中的土壤,高温灭杀其中可能存在的地下害虫或虫卵。
[0052]
取10个长宽高为1.2m
×
1m
×
0.8m的长方体容器,置于大棚中,记为试验组1~10,
各组的容器间隔一定距离,并用塑料薄膜隔开。将高温处理后的土壤置于各容器中。挖两条0.25m深的沟。各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
[0053]
试验组1:在沟里撒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0054]
试验组2:在沟里撒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个蛴螬的幼虫,最后覆土。
[0055]
试验组3:在沟里撒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个金针虫的幼虫,最后覆土。
[0056]
试验组4:在沟里撒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地老虎的幼虫,最后覆土。
[0057]
试验组5:在沟里撒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蝼蛄的幼虫,最后覆土。
[0058]
试验组6: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最后覆土。
[0059]
试验组7: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蛴螬的幼虫,最后覆土。
[0060]
试验组8: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金针虫的幼虫,最后覆土。
[0061]
试验组9: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地老虎的幼虫,最后覆土。
[0062]
试验组10:在沟里撒上一层2cm厚的碳酸氢铵。盖上2cm厚的一层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其中蛭石和泥炭比例1:1),然后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有机肥,把6个马铃薯种子排放在沟里,并放入30颗蝼蛄的幼虫,最后覆土。
[0063]
控制大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条件,并进行相同的施肥和浇水等常规管理,使适宜于马铃薯的生长,于马铃薯成熟时进行收获,统计各组的马铃薯产量及虫害情况。
[0064]
2、试验结果
[0065]
各试验组的马铃薯块茎总数、总重及虫害情况如下表4所示,虫害比例=虫害马铃薯块茎个数/马铃薯块茎总数
×
100%。
[0066]
表4各试验组马铃薯块茎产量及虫害情况的试验结果
[0067][0068]
由表4的试验结果可知:
[0069]
(1)试验组1无虫害马铃薯块茎。试验组1除了试验用土壤外,未进行其他处理,说明土壤经高温处理后,地下害虫及其虫卵已灭杀完全,且在大棚条件下无马铃薯虫害引入。
[0070]
(2)试验组1、试验组6、试验组7的马铃薯块茎总数和总重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且试验组6和试验组7的马铃薯总产量略高于试验组1。试验组6和试验组7在种植马铃薯时使用了碳酸氢铵以及蛭石泥炭的混合物。该结果说明碳酸氢铵以及蛭石泥炭的混合物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可能是由于碳酸氢铵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氮肥和碳肥,蛭石泥炭的混合物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0071]
(3)对比试验组2~5以及试验组7~10的试验数据可知,试验组2~5分别加了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蝼蛄的幼虫,存在严重的马铃薯虫害情况。试验组7~10除了分别加了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蝼蛄的幼虫外,均使用了碳酸氢铵和蛭石泥炭的混合物,试验组7无虫害马铃薯块茎,试验组8虫害比例明显低于试验组3,试验组9的虫害比例明显低于试验组4,而试验组10的虫害比例与试验组5无明显差异,该结果说明碳酸氢铵以及蛭石泥炭的混合物能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以及地老虎虫害马铃薯块茎,提高马铃薯产量,尤其对蛴螬的作用显著,而碳酸氢铵以及蛭石泥炭的混合物对蝼蛄的防治作用不明显。该试验结果与实施例1-3的结果一致。
[0072]
碳酸氢铵和蛭石泥炭的混合物的防虫原理可能是由于:碳酸氢铵易分解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且具有一定毒性,二氧化碳也不利于虫害发生,尤其是在高浓度时易引起缺氧中毒,二者联合具有了防虫甚至杀虫作用。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能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同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有利于氨气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和聚集,使碳酸氢铵能长久发挥功效且被利用得更加充分。此外,也可能是由于不同地下害虫对氨气、二氧化碳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蛴螬对氨气尤其敏感,也可能是由于碳酸氢铵等影响了土壤ph不利于害虫生长等,其具体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0073]
应当理解,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下,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改动,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中用到的物料和试剂等除特许说明外,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挖15~25公分深的沟,在沟里撒上一层2~4cm厚的碳酸氢铵;步骤(2)盖上一层1~3cm厚的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步骤(3)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覆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和泥炭的比例为0.8~1.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之前,盖上一层薄土并洒上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300kg/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害虫为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害虫为蛴螬。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适用于浙江省宁波市马铃薯的栽培。7.一种能有效防控马铃薯地下害虫的试剂在马铃薯栽培方面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由碳酸氢铵、蛭石和泥炭组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马铃薯栽培的步骤包括:s1、挖15~25公分深的沟,在沟里撒上一层2~4cm厚的碳酸氢铵;s2、盖上一层1~3cm厚的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s3、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覆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蛭石和泥炭的比例为0.8~1.2:1。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害虫为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和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防控地下害虫的马铃薯栽培方法。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包括:步骤(1)挖15~25公分深的沟,在沟里撒上一层2~4cm厚的碳酸氢铵;步骤(2)盖上一层1~3cm厚的蛭石和泥炭的混合物;步骤(3)将马铃薯种子放入沟里,覆土。该栽培方法能有效防控马铃薯的地下害虫,尤其是蛴螬,且无污染产生,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和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 吴列洪 严成其 周金波 沈升法 柴伟刚 金树权 毕继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3.07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