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及机器人头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4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机器人及机器人头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医疗、餐饮、建筑等行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便利。人们对于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器人需要具备显示、触摸、语音、导航、视觉、投影等功能。随着机器人自身功能的增加,机器人需要具备包括高算力芯片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相关元器件,而这些元器件在工作时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发热量。目前的机器人大多都是通过在机器人的机身和头部分别设置风扇进行独立散热,散热效果较差,难以将产生的热量及时的排出,且所需的风扇数量较多,风扇的位置容易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机器人,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机器人存在散热效果较差,难以将产生的热量及时的排出,且所需的风扇数量较多,容易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等缺陷,实现了快速将机器人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减少了供风部件的使用数量,避免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机器人头部。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包括:
6.底盘;
7.机身,设置有第一风道;
8.头部,设置有第二风道和头部发热器件,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且所述第二风道适于对所述头部发热器件散热降温;
9.所述底盘和所述机身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若干个供风部件,所述供风部件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向所述第二风道供风。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器人,通过设置一个或少量的供风部件即可快速将机器人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减少了供风部件的使用数量,且通过将供风部件安装在机身或底盘上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位于所述底盘本体上方的安装板,所述底盘本体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所述安装板形成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连通所述通风空间和所述第一风道,且所述导风口处设置有所述供风部件。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盘内形成有安装腔,底盘本体朝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底盘排风口,所述安装腔和所述底盘排风口连通,且所述底盘排风口和所述导风口对应。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设置有机身发热器件,所述机身发热器件贴
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外壁。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头部包括:
15.头部主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
16.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
17.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18.所述头部发热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且还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头部还设置有:
21.散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机身的一侧,且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头部排风部的延长路径中;
22.导热组件,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翅片;
24.所述导热组件包括:
25.导热块,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接触;
26.热管,一端连接所述导热块,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翅片。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的围壁和所述第二盖体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散热翅片插接配合。
2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翅片形成有卡槽,所述热管插接于所述卡槽。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包括至少两段互相独立的风段,各个所述风段分别设置有所述头部进风部,且各个所述风段分别设置有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导热组件。
30.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头部,包括:
31.头部主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
32.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
33.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34.多个头部发热器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35.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
36.散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机身的一侧,且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头部排风部的延长路径中;
37.导热组件,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
3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器人头部,其无需将供风部件安装在头部,就可以实现头部的散热,并快速将机器人头部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且通过将供风部件安装在头部以外,例如机身或底盘上,可以有效的避免供风部件对机器人头部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3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局部爆炸示意图之一;
4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头部的爆炸示意图;
4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局部爆炸示意图之二;
4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的局部爆炸示意图之三;
4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头部的示意图;
5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头部发热器件的装配示意图;
5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5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装配示意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3.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54.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部分装配结构示意图;
5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装配示意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6.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一盖体的装配示意图之三;
57.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二盖体的装配示意图;
58.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第二盖体的装配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59.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颈部关节的装配示意图,其中,头部主骨架的第一骨架被截去;
60.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部主骨架和颈部关节的爆炸示意图;
61.附图标记:
62.110、底盘;120、第一风道;111、底盘本体;112、安装板;
63.113、通风空间;114、导风口;115、底盘排风口;
64.130、头部;131、第二风道;132、头部发热器件;133、第一盖体;
65.134、头部主骨架;1341、第一骨架;1342、第二骨架;1343、装配空间;135、第二盖体;136、头部进风部;137、头部排风部;
66.138、散热组件;139、导热组件;1311、第一凹槽;1312、第二凹槽;
67.1313、风道盖板;1314、风段;1315、连接支架;1351、第三凹槽;
68.1381、散热翅片;1382、插装部;1383、卡槽;1391、导热块;
69.1392、热管;140、供风部件;141、散热风扇;150、机身发热器件;
70.200、围板;210、第一元器件;220、第二元器件;230、第一进风部;
71.231、第一出风部;232、第二进风部;233、第二出风部;
72.240、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1、第一卡扣;242、第一卡接孔;243、第一连接孔;244、第二连接孔;
73.250、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1、第二卡扣;252、第二卡接孔;
74.253、挡块;260、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1、斜面;262、第三卡扣;
75.263、第四卡扣;270、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1、挂装部;
76.280、第六固定连接组件;281、卡扣母头;282、卡扣公头;
77.290、颈部关节;291、俯仰机构;292、定位卡槽;293、卡接块;
78.2911、减速电机;2912、基座;2913、第一齿轮;
79.2914、转轴连接器;2915、第一连接轴;2916、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8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8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8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8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
征。
8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机器人能够半自主或者全自主工作,其可以适用于家庭、商场或者饭店等,具体应用场景不限。基于机器人应用场景不同,机器人可以分为家庭服务机器人、迎宾导览机器人、点餐送餐机器人或者消毒机器人等,具体类型不受限制。
86.下面结合图1至图20描述本技术的机器人、机器人头部及机器人头部主体。
8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机器人包括底盘110、机身(图中未标识)和头部130。其中,机身设置有第一风道120;头部130设置有第二风道131和头部发热器件132,第二风道131连通第一风道120,且第二风道131用于对头部发热器件132散热降温;底盘110和机身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若干个供风部件140,供风部件140通过第一风道120向第二风道131供风。
88.在机器人的机身设置有第一风道120,第一风道120连通供风部件140和第二风道131,使得供风部件140可以将气体输送到头部130。具体的,当机器人开始工作时,供风部件140往第一风道120内输送气体,气体通过第一风道120输送到第二风道131。其中,供风部件140在输送气体的时候,不仅可以将机身处的热量带走,还可以通过第二风道131对头部发热器件132进行制冷,以将头部发热器件132上的热量带出头部130。
89.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器人,通过设置一个或少量的供风部件140,即可同时实现机身和头部的散热,进而快速将机器人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减少了供风部件140的使用数量。并且,相关技术中机器人头部元器件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供风部件140安装在机身或底盘110上(包括安装在机身和底盘110之间的情形)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机器人头部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9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头部发热器件132为设置在头部130的具有发热属性的电子器件,包括但是不限于各种控制板、各种传感器或者投影单元等。
9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供风部件140可以安装在底盘110上,也可以安装在机身内,还可以安装在底盘110和机身(此时供风部件140同时连接底盘110和机身),其中,以上安装位置均可以保证供风部件140距离用户较远,以控制噪音。尤其当供风部件140安装于机身内部的时候,供风部件140的噪音将非常小。其中,供风部件140一般可以采用风扇或者抽风机等形式,当然,供风部件140只要可以向第一风道120和第二风道131供风即可,具体结构形式不受限制。第一风道120一般情况下设置在机器人机身的内部,进而不会对机身外观造型造成影响。
9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供风部件140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风扇141,散热风扇141安装在第一风道120和底盘110之间。在此基础上,在第一风道120靠近头部130的位置可以再设置一个风扇,以保证散热效果。
9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散热风扇141的尺寸可以与第一风道120相匹配,进而机身处的热量传导到第一风道120,散热风扇141将气体输送到第一风道120内。或者,散热风扇141的直径也可以大于第一风道120,此时,散热风扇141将一部分气体输送到第一风道120内,同时将另一部分气体输送到机身内,使得气体带走机身内的热量并排出。
9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20为导热管道,使得头部130和底盘110之间热量传导到导热管道内部。在使用时,将机身内的机身发热器件150安装在导热管道上,使得机身发热器件150的热量传导到导热管道的内部,然后供风部件140往导热管道内输送气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管道例如为金属管道。但是应当了解,导热管道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材质。
9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底盘110包括底盘本体111和位于底盘本体111上方的安装板112,底盘本体111和安装板112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113,安装板112形成有导风口114,导风口114连通通风空间113和第一风道120,且导风口114处设置有供风部件140。在使用时,供风部件140将导风口114处的气体通过第一风道120输送到第二风道131,并同时将机身处的热量带走。通过将供风部件140安装在导风口114处,保证了供风部件140可以将足量的气体输送到机器人内部,确保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
9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底盘110内形成有安装腔(图中未示出),除此之外,底盘110还形成有连通安装腔的底盘排风口115和底盘进风口(图中未示出),以保证底盘110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底盘排风口115设置于底盘本体111朝向安装板112的一侧,且底盘排风口115和导风口114对应。在使用时,供风部件140将导风口114处的气体输送到第一风道120,导风口114处的气体流动时会带动底盘排风口115处的气体流动,进而更有利于安装腔内的热量通过底盘排风口115排出。此时,供风部件140可以同时对底盘110、机身和头部130进行散热,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当然,底盘排风口115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进而此时,底盘110可以单独设置供气体流通用的供风部件。
9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机身设置有机身发热器件150,机身发热器件150贴设于第一风道120的外壁。在使用时,机身发热器件150与第一风道120连接,机身发热器件150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到第一风道120内。当供风部件140向第一风道120内输送气体时,气体可以带走第一风道120内热量,实现对机身发热器件150的散热。当然,机身发热器件150也可以安装在机身的其他任何合适位置,并通过相应的导热部件将机身发热器件150和第一风道120的外壁面连接,使得机身发热器件15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部件传导到第一风道120,进而实现机身发热器件150的有效散热。
9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机身发热器件150为具有发热属性的电子器件,其可以包括主控板、传感器或者投影单元等,具体形式不限,只要其存在发热特性,就可以通过第一风道120实现散热降温。
9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头部130包括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其中,图3在此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的结构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图3对应实施例与图1、图2、图4至图8对应的实施例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图3,头部主骨架134进一步包括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1343。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的形状匹配,且在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图中未
标识)。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的形状匹配,且在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图中未标识)。第二风道131位于第二容纳空间中。
100.在使用时,第二盖体135、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共同构成头部130的主要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且由于头部主体(头部130去掉各种头部发热器件132)只包括三个主要的部件,进而简化了头部130的结构。在头部主骨架134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装配空间1343,方便颈部关节(具体结构在后文会提及)与头部130连接在一起。在第二盖体135和头部主骨架134之间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图中未标识),方便将大部分头部发热器件132和第二风道131安装在第二容纳空间中,进而当通过供风部件140向第一风道120输送气体,气体通过第一风道120输送到第二风道131,然后气体输送到头部发热器件132与头部发热器件132发生热交换,进而带走头部发热器件132上的热量,实现了对头部发热器件132的快速有效的散热。
10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风道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骨架134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风道131背向第二盖体135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136,第二风道131背向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137。在使用时,供风部件140将气体输送到第一风道120,气体通过第一风道120传输到第二风道131,并通过头部进风部136进入第二风道131内,然后气体从第二风道131的头部排风部137排出。其中,头部发热器件132可以位于头部排风部137的上方,此时气体会经过头部发热器件132与头部发热器件132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将头部发热器件132内的热量带离头部130。进而实现了快速将头部130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避免了对头部130内的元器件造成影响。当然,头部发热器件132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此时头部发热器件132可以通过间接热交换的方式实现散热,后文会详细提及。
102.当然,第二风道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骨架134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同,且头部进风部136和头部排风部137还可以设置于第二风道131的其他任何合适的位置,只要第二风道131可以和机身的第一风道120连通,且实现头部130的散热即可。
10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头部130还设置有散热组件138和导热组件139。其中,散热组件138位于第二风道131背向机身的一侧,且位于头部排风部137的延长路径中;导热组件139连接散热组件138和头部发热器件132。导热组件139与头部发热器件132接触,通过导热组件139将头部130内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138上。同时,供风部件140往第一风道120输送气体,气体通过第一风道120传输到第二风道131内,然后气体从第二风道131内传输到散热组件138,通过气体将散热组件138内的热量带离头部130,进而实现了快速将机器人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避免对头部130内的元器件造成影响。
10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38可以安装在第二风道131上,还可以固定安装在头部130内壁面上,还可以安装在其他任何合适的位置。
10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组件138包括若干个散热翅片1381;导热组件139包括导热块1391和热管1392:导热块1391和头部发热器件132接触;热管1392一端连接导热块1391,另一端连接散热翅片1381。在使用时,导热块1391与头部发热器件132接触,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块1391传导到热管1392,而热管1392与散热翅片1381连接,热量通过热管1392传导到散热翅片1381。同时,通过供风部件140将气体输送到第二风道131,然后气体通过第二风道131输送到散热翅片1381,通过气体将散热翅片
1381内的热量带离头部130。
106.由于头部发热器件132的体积一般较小,如果直接使用热管1392将头部发热器件132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翅片1381,则一个头部发热器件132所能接触的热管1392数量较少。通过设置有导热块1391,使用导热块1391与头部发热器件132接触,然后导热块1391将热量传导给热管1392,可以有效增加热管1392的数量,进而使得头部发热器件132的热传导效率更高,更快实现降温。
1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头部排风部137设置有与散热翅片1381一一对应的风孔。
1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第二风道131的围壁和第二盖体135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槽(也即图4至图7中的第一凹槽1311、第二凹槽1312和第三凹槽1351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插接槽和散热翅片1381插接配合,以实现散热翅片1381的固定,并使得散热翅片1381也形成头部130的支撑结构。
109.散热翅片1381包括插装部1382,第二风道131的顶部设置有与插装部1382插接配合的第一凹槽1311。在使用时,将散热翅片1381的插装部1382与第一凹槽1311卡接,通过第一凹槽1311对散热翅片1381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使得散热翅片1381安装在第二风道131上,且第二风道131的上设置有头部排风部137,使得气体从第二风道131的头部排风部137排出后可以直接传输到散热翅片1381上,提高了散热效果。此外,第二风道131的侧壁面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散热翅片1381相匹配的第二凹槽1312。在使用时,将散热翅片1381与第二凹槽1312卡接,通过第二凹槽1312对散热翅片1381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散热翅片1381固定安装在第二风道131上。第二凹槽1312可以位于第二风道131朝向第二盖体135的一侧,此时可以防止和头部进风部136或者其部件的位置发生干涉。
1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风道131和第一风道120之间可以通过法兰(头部进风部136采用法兰的结构形式,且机身上和头部进风部136对应设置的结构也采用法兰的结构形式)可转动的连通。但是应当了解,第二风道131和第一风道1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任何合适的连接件连通。
1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风道131的下方设置有风道盖板1313。在使用时,风道盖板1313可以防止输送到第二风道131内的气体从第二风道131的下方流出,保证了气体从第二风道131的头部排风部137排出并输送到散热组件138,确保了头部130的散热效果。
1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盖体135上设置有与散热翅片1381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51。在使用时,将散热翅片1381与第三凹槽1351卡接,使得散热翅片1381与第二盖体135固定连接,确保了散热翅片1381在头部130内的稳定性。
1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散热翅片1381形成有卡槽1383,热管1392插接于卡槽1383。在使用时,将热管1392与散热翅片1381上的卡槽1383卡接,实现热管1392与散热翅片1381的固定连接,使得热管1392同时与多个散热翅片1381接触。且导热块1391与头部发热器件132接触,使得元器件发出的热量可以通过热管1392传导到散热翅片1381上。
114.图8中,卡槽1383位于散热翅片1381的边缘位置,此时可以方便热管1392的拆装。但是应当了解,卡槽1383还可以位于散热翅片1381的其他任何合适的位置。例如,卡槽1383
设置于中部时,此时可以保证热管1392和散热翅片1381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两者之间的热传导效果。
1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热组件139包括至少两个导热块1391,且分别位于头部130内的不同位置。对应的,导热组件139包括至少两组热管1392。此时,头部130不同位置处的头部发热器件可以分别与不同导热块接触,进而可以将产生的热量分别传导给不同的导热块1391,然后分别传导到不同热管1392,最后通过热管1392传导到散热翅片1381,确保了头部130的散热效果。
1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机器人例如包括两组互相对称的散热组件138。但是应当了解,机器人还可以包括两组结构不同的散热组件138。或者,散热组件138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组件138和导热组件139的结构不受上述举例的限制,只要可以分别实现散热效果和导热效果即可。
1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头部130内设置有至少两组散热组件138以及与散热组件138数量相同的导热组件139,散热组件138与导热组件139一一对应连接。在使用时,根据头部130内头部发热器件132的数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散热组件138,在每一个散热组件138上安装导热组件139,通过导热组件139将头部130内不同头部发热器件132处的热量传导散热组件138上,进而实现了对头部130的全面散热,解决了头部130头部发热器件132多而散热困难的问题。
1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头部130内设置有两个散热组件138,两个散热组件138均设置有热管1392。在使用时,将两个散热组件138各自对应的导热块1391分别安装在头部130内的不同位置,使得不同导热块1391可以分别将头部130内的热量传导到不同热管1392,然后通过热管1392传导到各自对应的散热组件138上,进而将头部130内的头部发热器件132产生的热量有效的传导散热组件138上,解决头部130发热点多的问题,提高了头部130的散热效果。
1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第二风道131包括至少两段互相独立的风段1314,各个风段1314分别设置有头部进风部136,且各个风段1314分别设置有散热组件138和导热组件139。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头部130内安装一定数量的风段1314,且每一个风段1314均与第一风道120连通。导热组件139将头部发热器件132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138。
12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相邻两个风段1314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1315,连接支架1315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风段1314。在使用时,通过连接支架1315将相邻两个风段1314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连接支架1315和两个风段1314一起形成头部130的骨架,起到支撑机器人头部主体的作用,并起到传递运动和力的作用。
1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位于中间的导热块1391同时连接左右两侧的热管1392。其中,位于中间的该导热块1391可以连接投影单元,进而投影单元可以同时通过左右两侧的风段1314实现散热,保证投影单元的散热效果。
122.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头部,包括头部主骨架134、第一盖体133、第二盖体135、头部发热器件132、第二风道131、散热组件138和导热组件139。其中,头部主骨架134包括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1343;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的形状匹配,且在第
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图中未标识);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的形状匹配,且在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图中未标识);部分头部发热器件132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部分头部发热器件132和第二风道131均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风道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骨架134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风道131背向第二盖体135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136,第二风道131背向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137;散热组件138位于第二风道131背向机身的一侧,且散热组件138位于头部排风部137的延长路径中;导热组件139连接散热组件138和第二容纳空间内的头部发热器件132。
12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盖体135、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共同构成头部130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简化了头部130的结构。在头部主骨架134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装配空间1343,方便颈部关节与头部130连接在一起。在第二盖体135和头部主骨架134之间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方便将部分头部发热器件132和第二风道131安装在第二容纳空间中。通过向头部进风部136内输送气体,使得气体从头部排风部137吹向散热组件138,且同时导热组件139将头部发热器件132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138,进而使得气体可以与散热组件138发生热交换将散热组件138处的热量带走,进而实现了对头部发热器件132的快速有效的散热。
124.如图3和图9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头部主体(后文简称为头部主体)。
125.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容和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内容,均可以用于解释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头部主体。同样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内容也可以用于解释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和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头部130。同理,本技术各实施例的内容,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均可以结合,因此各个方面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重复赘述。
1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头部主体,包括头部主骨架134、第一盖体133和第二盖体135。头部主骨架134包括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颈部关节290的装配空间1343,且第二骨架1342朝向装配空间1343伸出有颈部关节290的连接部。其中,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的形状匹配,且在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的形状匹配,且在第二盖体135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12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头部主体,将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连接在一起组成机器人头部主体,使得第二盖体135和第一盖体133将头部主骨架134包围在内,且同时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还作为机器人头部主体的外观件,使得机器人头部主体只需要三个结构件即可组成,简化了机器人头部主体的结构,进而减少了装配工序,降低了制备成本。
12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三个结构件互相独立,在实际成产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三个结构件中的某一个进行整体更换,进而便于机器人头部主体的模块化组装及维护维系、替换。
12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一般相对设置,也即:当第一骨架1341处于前侧,则第二骨架1342处于后侧;当第一骨架1341处于左侧,则第二骨架1342
处于右侧;当第一骨架1341处于左前侧,则第二骨架1342处于右后侧。当然,只要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两者之间可以连接形成装配空间即可满足本技术实施例的要求。其中,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分别处于前侧和后侧时,此时得到的头部主体更符合人的交互需求。头部主体请再次参见图3和图9,第一骨架1341呈平板状,第二骨架1342呈曲面板状。其中,第一骨架1341可以为前侧骨架,第二骨架1342可以为后侧骨架。该种情况下,得到的头部主骨架134整体呈类“d”字型。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只要在第一骨架1341和第二骨架1342之间可以形成装配空间1343,进而满足颈部关节290的装配需求,且同时在头部主体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即可。且曲面板状结构的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散热,外观优美。
13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9所示,第一盖体133的前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元器件210。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一元器件210安装在第一盖体133的前部,并将第一盖体133与头部主骨架134的第一骨架1341连接。
13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元器件210例如为屏幕,但是应当了解,第一元器件210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元器件。
132.其中,如图3所示,当第一元器件210为屏幕时,第一盖体133的前部设置有与屏幕相匹配的安装槽,使得屏幕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盖体133的前部。
13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盖体133连接顶部安装架,顶部安装架从第一盖体133延伸至装配空间1343。在顶部安装架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元器件220。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需求先将一个或多个第二元器件220安装在顶部安装架。
13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元器件220例如为麦克风阵列。但是应当了解,第二元器件220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元器件。
13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元器件210和第二元器件220还可以安装在头部主体的其他任何合适的位置。
13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33上除了第一元器件210和第二元器件220,还可以设置有其他元器件。
13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元器件210可以包括屏幕或者主控板等,进而将屏幕或主控板等元器件安装在第一盖体133上或者第一容纳空间内。此外,第二元器件220可以为麦克风阵列,进而将麦克风阵列安装在顶部安装架。并且,在第二容纳空间内还可以设置投影单元、摄像单元或其他元器件等。该种情况下,元器件的空间分布合理,可以防止多个元器件的热量集中不易排出。
13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9所示,第一盖体133的两侧与第二盖体135连接,头部主骨架134位于第一盖体133和第二盖体135之间,头部主骨架134分别与第一盖体133和第二盖体135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盖体133、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三者可以互相独立,使得第一盖体133或头部主骨架134或第二盖体135可以直接进行整体更换,实现模块化组装及维护维系、替换。
13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头部主骨架134的中间处形成有装配空间1343,除了可以便于颈部关节290的安装,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材料,且增大了散热面积,有利于散热。
14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头部主骨架134为金属材质。在使用时,头部主骨架134
承载了整个机器人头部主体的重量,且头部主骨架134还适于传递运动和力进而带动机器人头部主体运动。通过采用金属材质作为头部主骨架134,保证了头部主骨架134的强度,且金属材质有利于安装在头部主骨架134上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头部主骨架134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但是应当了解,头部主骨架134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金属材质或者其他材质。
14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骨架1341朝向第一盖体133延伸形成围板200,围板200设置有第一进风部230和第一出风部231,第一进风部230和第一出风部231适于对第一容纳空间内的元器件或者安装于第一盖体133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在第一盖体133上安装有一定数量的元器件,并将第一盖体133与头部主骨架134连接在一起。通过风扇强制对流或者自然对流等方式使得气体从第一进风部230进入第一容纳空间,气体带走第一容纳空间内或者安装在第一盖体133上的元器件散发出的热量后从第一出风部231离开机器人头部主体,第一进风部230和第一出风部231之间形成了第一盖体133上元器件的散热通道,进而可以对第一盖体133上的元器件的进行快速有效的散热。
14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部230和第一出风部231的结构形式不限,可以采用风口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风道或者任何其他结构形式,只要可以分别实现进风和出风的效果即可。
14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头部主骨架134靠近第二盖体135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风部232和第二出风部233,第二进风部232和第二出风部233适于对第二容纳空间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元器件使用时会发出一定的热量,通过风扇强制对流或者自然对流等方式使得气体从第二进风部232进入第二容纳空间,气体带走第二容纳空间中元器件散热的热量后从第二出风部233离开头部主骨架134,进而可以对第二容纳空间的元器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散热。结合图10和图11,可以对应第二进风部232和第二出风部233分别设置风扇。
14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进风部232和第二出风部233的结构形式不限,可以采用风口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风道或者任何其他结构形式,只要可以分别实现进风和出风的效果即可。
14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对第二容纳空间内的元器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散热,也可以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其他供风形式,例如,将第二容纳空间和机身的第一风道120连通。
14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机器人头部130需要进行相关的运动动作时,机器人机身将运动和力传递给头部主骨架134,然后头部主骨架134向机器人头部主体传递运动和力,进而带动整个机器人头部主体进行运动,进一步增加了头部主骨架134的作用。进而实现了对机器人头部主体的简化,使得单个结构件具有多种作用,减少了头部130结构件的数量,减少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控制装配要求,便于模块化组装及维护维系、替换。
14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盖体133与第一骨架1341的连接处的两侧、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固定连接组件,固定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第二固定连接组件(未标识)、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和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
148.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盖体133与头部主骨架134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适于连接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头部主骨架134对第一盖体133起到支撑作用,且头部主骨架134与第一盖体133固定连接,使得头
部主骨架134可以将运动和力传递给第一盖体133,进而带动第一盖体133运动。
14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包括设置于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一卡扣241以及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与第一卡扣241相匹配的第一卡接孔242。其中,第一卡扣241设置于第一盖体133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上部。当然,第一卡扣241和第一卡接孔242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将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一卡扣241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第一卡接孔242卡接,使得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对第一盖体133起到支撑作用,且头部主骨架134可以有效的将运动和力传递给第一盖体133,使得第一盖体133随着进行相应的运动。
15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一连接孔243以及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与第一连接孔243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244。在使用时,先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配合,使得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一连接孔243和头部主骨架134上的第二连接孔244对齐,然后通过一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244和第一连接孔243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固定连接在一起。
15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紧固件例如为螺栓。但是应当了解,紧固件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结构件。
15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243例如为螺纹孔,第二连接孔244例如为螺栓孔。但是应当了解,第一连接孔243和第二连接孔244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孔状结构。
15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连接组件,第二固定连接组件适于连接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位于第二固定连接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固定连接组件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二卡扣251和第二卡接孔252。其中,第二卡扣251设置于第一盖体133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下部,当然,第二卡扣251和第二卡接孔252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15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连接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固定连接组件24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进行重复叙述。
15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连接处的下部设置有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适于连接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
15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三卡扣262以及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第三卡接孔,第三卡扣262与第三卡接孔相匹配。在使用时,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配合,使得第一盖体133的第三卡扣262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第三卡接孔卡合,进而使得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可以防止头部主骨架134往远离第一盖体133的方向脱出。进而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可以对第一盖体133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且头部主骨架134可以有效的将运动和力传递给第一盖体133,使得第一盖体133进行相应的运动。
157.其中,第三卡扣262和第三卡接孔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连接处的大小进行相应的增减。
15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盖体133的下部设置有
挡块253,沿着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的装配方向,挡块253位于固定连接组件的前方,挡块253的一端延伸至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处。其中,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的装配方向也即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装配过程中,第一盖体133和第一骨架1341的相对运动方向。在使用时,先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配合,然后通过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下部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防止头部主骨架134往远离第一盖体133的方向脱离。且此时,挡块253的一端位于第三固定连接组件250处,挡块253的一端与头部主骨架134的下部的端面抵接或处于同一竖直线上,进而使得挡块253可以将头部主骨架134挡住,防止头部主骨架134往第一盖体133的方向移动,确保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之间连接的准确性,有效的防止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下部出现松动。
15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连接处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适于连接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
16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头部主骨架134的上部设置有斜面261,且斜面261位于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的上方。通过斜面261的设置,使得头部主骨架134上部的水会顺着斜面261流走,防止水从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渗入,提高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连接处的上部的防水性能。
16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包括设置于第一盖体133上的第四卡扣263以及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与第四卡扣263相匹配的第四卡接孔。当然,第四卡扣263和第四卡接孔的位置可以互换。
16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固定连接组件26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盖体133上的第一螺纹孔以及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与第一螺纹孔相匹配的第二螺纹孔,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即可将第一盖体133和头部主骨架134的上部固定连接在一起。
16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的连接处的上部设置有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0,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0适于连接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通过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0使得第二盖体135和头部主骨架134的上部固定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第二盖体135和头部主骨架13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可以对第二盖体135起到稳定支撑作用,且头部主骨架134可以有效的将运动和力传递给第二盖体135,使得第二盖体135进行相应的运动,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同时具有支撑第二盖体135、承载元器件以及传递运动和力的作用,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具有多种作用,减少了头部130内结构件的数量,减少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控制装配要求。
16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0例如包括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上的挂装槽以及设置于第二盖体135上的与挂装槽相匹配的挂装部271,将第二盖体135上的挂装部271嵌入头部主骨架134上的挂装槽,使得主骨架可以起到支撑第二盖体135的作用,且可以防止水从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的连接处的上部渗入内部。但是应当了解,第五固定连接组件270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连接结构。
16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二盖体135的连接处的下部设置有第六固定连接组件280。
16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六固定连接组件280例如包括设置于头部主骨架134
上的卡扣母头281以及设置于第二盖体135上的卡扣公头282。但是应当了解,第六固定连接组件280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连接结构。
167.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头部130,包括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头部主体,还包括头部130发热器件。其中,头部130发热器件包括位于第一容纳空间的屏幕,以及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投影单元。
168.根据本技术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底盘110、机身、颈部关节290和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头部主体。其中,颈部关节290包括俯仰机构291和旋转机构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底盘110、机身、颈部关节290和机器人头部主体依次连接。
16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颈部关节290与头部主骨架134连接,颈部关节290适于向头部主骨架134传递运动和力。在使用时,颈部关节290向头部主骨架134传递运动和力,然后头部主骨架134将运动和力传递给机器人头部主体,使得机器人头部主体进行相应的运动,使得头部主骨架134除了具有支撑机器人头部主体和承载元器件的作用外,还具有传动运动和力的作用,使得机器人头部主体可以根据指令进行相应的运动。
17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颈部关节290包括俯仰机构291,俯仰机构291与头部主骨架134连接,俯仰机构291适于带动头部主骨架134进行俯仰运动,头部主骨架134在运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盖体133和第二盖体135运动,进而实现了对机器人头部主体的运动控制。
17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头部主骨架134的第二骨架1342朝向安装空间伸出有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轴2915和第二连接轴2916。在此基础上,俯仰机构291包括基座2912、第一齿轮2913、第二齿轮和转轴连接器2914。基座2912通过旋转机构安装于机身,第一齿轮2913可转动的安装于基座2912,第二齿轮固定于第一连接轴2915,且第二齿轮啮合于第一齿轮2913;转轴连接器2914固定于基座2912,且连接第二连接轴2916。
172.如图19和图20所示,俯仰机构291还包括减速电机2911,减速电机2911与第一齿轮2913连接。可以将减速电机2911固定安装在基座2912的下表面,第一齿轮2913固定安装在基座2912的上表面,通过减速电机2911带动第一齿轮2913转动,第一齿轮2913转动时带动头部主骨架134运动。
17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连接轴2915上设置有定位卡槽292,第一齿轮2913上设置有与定位卡槽292相匹配的卡接块293。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轴2915上的定位卡槽292与卡接块293卡接配合,使得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一齿轮2913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齿轮2913转动时会带动头部主骨架134转动。
174.此外,第一连接轴2915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三连接孔(未标识),第一齿轮2913上设置有与第三连接孔相匹配的第四连接孔(未标识)。在使用时,将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一齿轮2913配合,使得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对齐,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第四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将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一齿轮2913固定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头部主骨架134和第一齿轮2913连接的稳定性。
17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基座2912上还设置有转轴连接器2914,第一连接轴2915和第二连接轴2916分别连接第一齿轮2913和转轴连接器2914。在使用时,通过将头部主骨架134的两个点分别与第一齿轮2913和转轴连接器2914连接,使得俯
仰机构291与头部主骨架134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使得俯仰机构291可以更加稳定可靠的将运动和力传递到头部主骨架134。
17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二连接轴2916和转轴连接器2914连接,且第二连接轴2916和转轴连接器2914均为中空结构。在使用时,机器人线缆可经过第二连接轴2916和转轴连接器2914的中空处与头部130电气硬件相连,进而使得机器人内部的走线更加的规范便捷。
17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颈部关节290还包括旋转机构,旋转机构适于带动头部主骨架134旋转。在使用时,通过将基座2912连接于旋转机构,使得旋转机构带动俯仰机构291转动。
17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旋转机构例如为旋转电机。但是应当了解,旋转机构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旋转驱动件,例如旋转气缸。
17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机身,设置有第一风道;头部,设置有第二风道和头部发热器件,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且所述第二风道适于对所述头部发热器件散热降温;所述底盘和所述机身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若干个供风部件,所述供风部件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向所述第二风道供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位于所述底盘本体上方的安装板,所述底盘本体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有通风空间,所述安装板形成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连通所述通风空间和所述第一风道,且所述导风口处设置有所述供风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内形成有安装腔,底盘本体朝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底盘排风口,所述安装腔和所述底盘排风口连通,且所述底盘排风口和所述导风口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置有机身发热器件,所述机身发热器件贴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外壁。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包括:头部主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头部发热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且还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还设置有:散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机身的一侧,且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头部排风部的延长路径中;导热组件,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散热翅片;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导热块,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接触;热管,一端连接所述导热块,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翅片。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围壁和所述第二盖体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散热翅片插接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形成有卡槽,所述热管插
接于所述卡槽。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至少两段互相独立的风段,各个所述风段分别设置有所述头部进风部,且各个所述风段分别设置有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导热组件。12.一种机器人头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主骨架,包括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颈部关节的装配空间;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一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形状匹配,且在所述第二盖体和所述第二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多个头部发热器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骨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头部进风部,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机身的一侧设置有头部排风部;散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背向机身的一侧,且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头部排风部的延长路径中;导热组件,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头部发热器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提供机器人及机器人头部。机器人,包括:底盘;机身,设置有第一风道;头部,设置有第二风道和头部发热器件,第二风道连通第一风道,且第二风道适于对头部发热器件散热降温;底盘和机身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有若干个供风部件,供风部件适于通过第一风道向第二风道供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通过设置一个或少量的供风部件即可快速将机器人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提高了机器人的散热效果,减少了供风部件的使用数量,且通过将供风部件安装在机身或底盘上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对机器人的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郭武辉 王泽 奉飞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1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