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2 阅读:49 评论:0
1.本技术属于可折叠式电子设备的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子设备行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大屏超薄,但是大屏带来整机尺寸过大而不方便携带,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因其折叠功能可改变电子设备的尺寸,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电子设备依靠其转轴组件实现折叠等其他功能,例如同步功能、以及支撑件的升降功能等,因此转轴组件的实现方式决定着可折叠式电子设备的成本和可靠性等。然而,目前转轴组件的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包括两个转动件、及与两个所述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的同步升降件,所述同步升降件用于支撑柔性屏;4.其中,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所述转动件相对一个所述转动件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轴组件,通过同步升降件以及两个转动件可实现多种功能。首先,利用同步升降件可以实现同步功能,即一个转动件转动时带动同步升降件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转动件做同步反向运动,从而实现两个转动件的同步转动。降低了转轴组件的转动难度,提高了两个转动件转动时的同步性与一致性。6.其次,由于转动件的配合,同步升降件还可实现相对柔性屏的升降功能。当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上且转动件转动时,同步升降件可靠近或远离柔性屏。具体地,当同步升降件远离柔性屏时可为柔性屏的弯折提供容屏空间,从而降低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当柔性屏展平时同步升降件可靠近柔性屏,为柔性屏提供支撑,提高柔性屏的稳定性,防止柔性屏被按压时出现凹陷的问题。7.综上,本技术提供的转轴组件可同时实现同步功能以及升降功能,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分别各自需要一套独立的部件,本技术简化了转轴组件的结构,减少了转轴组件中结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柔性屏、以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轴组件,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转轴组件的所述转动件,所述柔性屏装设于所述壳体。9.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简化了电子设备的结构,减少了电子设备中结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附图说明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1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2.图2为图1所示转轴组件的正视图。13.图3为图1所示转轴组件的爆炸图。1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1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16.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17.图7为图2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18.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正视图。19.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正视图。20.图10为图9中转动件的正视图。21.图11为图9中同步升降件的正视图。22.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正视图。23.图1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爆炸图。24.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5.图1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26.图1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7.图17为图16所示转轴组件的爆炸图。28.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1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9.图1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图1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30.图2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爆炸图。31.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2.图22为图21所示电子设备的爆炸图。33.标号说明:34.转轴组件-1,电子设备-2,同步升降件-10,支撑部-11,齿条部-12,第一齿-120,第一中部齿-121,第一边缘齿-122,导向空间-123,转动件-20,转动部-21,第二齿-210,侧边-211,连接部-22,中间部-23,阻挡部-24,通孔-25,柔性屏-30,显示面-31,基座-40,转动空间-41,支架-50,导向件-51,避让空间-52,壳体-60。具体实施方式35.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36.目前电子设备中的转轴组件为了实现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通常需要两套独立的结构,即同步功能需要一套结构来实现,升降功能需要一套结构来实现。具体地,对于同步功能来说,通常采用多个齿轮例如四个齿轮相互啮合的方式,其中两个齿轮分别连接两个转动件,以此来实现两个转动件的同步转动。对于升降功能来说,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竖直于柔性屏正压力的弹簧提供牵引力,再通过转轴内其他旋转杆带动下实现合并和展开两种状态的支撑件位置。例如从合并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升降支撑件在轨迹旋转杆的支撑驱动下向上抬升,实现展平状态柔性屏底部的支撑。从展开状态到合并状态的过程中,轨迹旋转杆旋转撤走,升降支撑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向下降,增加柔性屏空间。37.但是,上述的转轴组件为了实现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转轴组件的零件较多,结构较复杂。为了实现升降功能,必须同时需要同步功能以保证升降的稳定性,导致过多零件参与运动,转轴零件精度控制困难,在生产过程中较难管控实际精度。并且由于两套结构占据转轴较多的空间与重量,难以实现轻薄化。另外,升降功能中支撑件仅依靠弹簧的弹簧力拉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跌落,容易出现支撑件位置突然出现严重错动导致柔性折叠屏被损坏的问题。3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请一并参考图1-图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转轴组件的正视图。图3为图1所示转轴组件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与柔性屏的配合示意图。39.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包括两个转动件20、及与两个转动件2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的同步升降件10,同步升降件10能够支撑柔性屏30。其中,一个转动件20转动能够带动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转动件20相对一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4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主要起到转动折叠的作用,可应用于各种各样需要折叠的电子设备2当中。转轴组件1顾名思义是一个组件,即转轴组件1是由多个结构件或零件共同组成的。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主要包括同步升降件10与两个转动件20。但这并不意味着转轴组件1只包括同步升降件10与两个转动件20,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还可包括其他结构,只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需同步升降件10与两个转动件20便可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将对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依次进行详细的介绍。41.转动件20主要起转动的作用,转动件20可沿其转动轴线(如图3中o所示)进行转动。其中,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柔性屏30的显示面31。并且转动件20还可与其他部件例如电子设备2的壳体进行连接。壳体转动时便可带动转动件20进行转动,或者转动件20转动时也可带动壳体进行转动。转动件20可转动连接至基座上从而绕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本实施方式对转动件20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转动的功能即可。42.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20的数量为两个,便于后续带动左右两个壳体进行转动,以使柔性屏30的左右两半折叠转动,实现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可选地,两个转动件20呈轴对称设置以降低制备难度,提高转动件20转动的均一性与一致性。具体地,如图3所示,两个转动件20均包括相背设置的转动部21与连接部22。转动部21用于转动连接在基座上,以实现转动件20相对基座与同步升降件10的转动。连接部22用于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壳体上。且两个转动部21相互靠近设置,两个连接部22相互背离设置。换句话说,一个转动部21相较于一个连接部22靠近另一个转动部21。另一个转动部21相较于另一个连接部22靠近一个转动部21。进一步可选地,两个转动部21间隔设置,以便于后续在两个转动部21之间增设其他结构件,例如同步升降件10。43.另外,当转动件20转动到不同角度时可使转轴组件1具有不同的状态。如图4所示,当两个转动件20展开时可使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两个转动件20展开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即两个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80°。或者说两个转动部21相互靠近,两个连接部22相较于两个转动部21相互远离。又如图5-图6所示,当两个转动件20相互靠近时可使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两个转动件20相互靠近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即两个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或者说两个转动部21、以及两个连接部22均相互靠近。至于两个转动件20在运动到其他状态时,即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任意一个状态,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与命名。44.同步升降件10顾名思义可起到同步的功能与升降的功能。同步升降件10转动连接两个转动件20中的至少一个,当转动件20转动时可带动同步升降件10运动,或者说同步升降件10运动时可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转动件20运动。至于同步升降件10与转动件20的具体连接结构,以及同步升降件10与转动件20的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同步升降件10转动连接转动件20即可。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20可直接转动连接同步升降件10,或者转动件20间接转动连接同步升降件10,例如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之间还可设有其他结构件,转动件20转动连接该结构件,该结构件再转动连接同步升降件10,从而实现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之间的转动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可通过齿轮相互啮合实现转动连接,或者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可通过皮带实现转动连接。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两个转动件20可设于同步升降件10的同一侧,或者两个转动件20可设于同步升降件10的不同侧。例如两个转动件20可设于同步升降件10的相对两侧,或者两个转动件20设于同步升降件10的相邻两侧。本实施方式仅以同步升降件10直接转动连接转动件20,同步升降件10通过齿轮相互啮合实现与转动件20的转动连接,且两个转动件20设于同步升降件10的相对两侧进行示意性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方式也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同步升降件10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同步与升降的功能即可。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同步升降件10的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45.对于同步升降件10的同步功能来说,一个转动件20转动时由于该转动件20转动连接同步升降件10,因此转动件20可带动作为中间传递力的工具(即同步升降件10)进行运动,并且将转动件20的转动转化为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转动件20与一个转动件20做同步反向转动。例如一个转动件20沿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时,另一个转动件20同步且沿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或者,一个转动件20沿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时,另一个转动件20同步且沿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最终使两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相反的运动,实现两个转动件20同步展开或折叠。46.因此,本实施方式通过同步升降件10以及两个转动件20的配合可实现同步功能,使两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反向的运动,降低了转轴组件1的转动难度,提高了两个转动件20转动时的同步性与一致性。47.并且,如图4所示,同步升降件10还能够利用其上表面支撑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柔性屏30。即当柔性屏30展平时同步升降件10的上表面与柔性屏30背离显示面31的一侧表面相抵接,从而为柔性屏30提供支撑,提高机械性能,防止柔性屏30在被按压时出现凹陷等问题。48.另外,由于同步升降件10具有同步功能,导致同步升降件10在两个转动件20转动时也会参与运动,并且可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使得同步升降件10还可实现升降功能。其中,上述提及的“靠近或远离”可以理解为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具有垂直于柔性屏30的竖直分量,即同步升降件10可以为倾斜移动,也可以为垂直移动。换句话说,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呈夹角设置。即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不是平行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而是与该平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因此其就一定具有垂直于该平面的竖直分量。49.具体地,当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且电子设备转折叠运动时,两个转动件20由柔性屏与壳体带动实现同步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同步升降件10移动。具体地,当电子设备2内折时,转动件20转动可带动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当同步升降件10远离柔性屏30时,可增加同步升降件10与柔性屏30之间的距离。当柔性屏30弯折且下沉时,柔性屏30的中部会向下移动,因此同步升降件10的远离可为柔性屏30提供更大的容屏空间。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增加壳体的厚度来收容柔性屏30的方案来说,使同步升降件10远离柔性屏30可降低电子设备2的整机厚度。当柔性屏30展平时同步升降件10可靠近柔性屏30,直至同步升降件10抵接柔性屏30,使同步升降件10抵接柔性屏30,为柔性屏30提供支撑,提高柔性屏30的稳定性,防止柔性屏30被按压时出现凹陷的问题。50.综上,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可同时实现同步功能、以及升降功能,将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合二为一。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分别各自需要一套独立的部件,本技术简化了转轴组件1的结构,减少了转轴组件1中结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例如,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结构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零件减少了四种以上,单机至少减少八个零件以上。51.上述内容已介绍过转轴组件1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本实施方式在不再赘述。由于两个转动件20可以在展开与折叠之间相互转换,同步升降件10可相对柔性屏30靠近或远离,因此两个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可具有多种配合关系,本实施方式在此具体提供了两种具体实施方式。52.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所示,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4到图5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沿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5到图4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将此配合关系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中时,电子设备2可实现内折。内折可以理解为在折叠状态时柔性屏30左右两半的显示面31相较于壳体相互靠近,或者说一半显示面31相较于壳体更靠近另一半的显示面31。当电子设备2内折时,同步升降件10沿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运动,为柔性屏30的下沉提供容屏空间。当电子设备2展平时,同步升降件10靠近柔性屏30,以支撑柔性屏30。53.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与图6所示,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4到图6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6到图4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沿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将此配合关系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中时,电子设备2可实现外折。外折可以理解为在折叠状态时柔性屏30左右两半的显示面31相较于壳体相互远离,或者说一半显示面31相较于壳体更远离另一半的显示面31。当电子设备2外折时,同步升降件10可靠近柔性屏30,以使柔性屏30与同步升降件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设范围内,使同步升降件10能够支撑柔性屏30,防止柔性屏30在被按压时过度凹陷。当电子设备2展平时,同步升降件10远离柔性屏30,为柔性屏30的回落提供回落空间,并当柔性屏30展平时支撑柔性屏30。54.综上,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转轴组件1可满足两种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换句话说,转轴组件1可以只实现第一种实施方式,或者转轴组件1可以只实现第二种实施方式,或者转轴组件1既可实现第一种实施方式,又可实现第二种实施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时,电子设备2可以只实现内折,或者电子设备2只实现外折,或者电子设备2既可实现内折,又可实现外折。55.请再次参考图3,本实施方式中,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本实施方式可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如图3中d所示)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如图3中虚线所示的平面)。换句话说,在图3中,同步升降件10可沿竖直方向升降移动。也可以理解为同步升降件10沿垂直于柔性屏30的显示面31的方向升降移动,这样在改变柔性屏30与同步升降件10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可减小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距离,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距离最小,缩短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行程。并且当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中时还可减小电子设备2为同步升降件10移动所预留的空间,进而减小电子设备2的整机尺寸。56.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同步升降件10还可具有其他的移动方向,例如同步升降件10倾斜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进行移动,换句话说,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具有竖直方向的分量与水平方向的分量。其中竖直方向为垂直于柔性屏30的显示面31的方向,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柔性屏30的显示面31的方向。在此情况下,使同步升降件10斜向上或者斜向下升降移动。57.上述内容介绍了转轴组件1中同步升降件10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关系与移动关系,接下来本技术将详细介绍同步升降件10与转动件20的具体结构。58.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7,图7为图2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同步升降件10包括支撑部11,以及固定于支撑部11的两个齿条部12,支撑部11能够支撑柔性屏30,一个齿条部12转动连接一个转动件20,另一个齿条部12转动连接另一个转动件20;一个转动件20转动能够通过一个齿条部12带动与其固定的支撑部11、以及与支撑部11固定的另一个齿条部12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另一个齿条部12带动另一个转动件20相对一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59.同步升降件10可由支撑部11与两个齿条部12共同构成,其中支撑部11主要用于为两个齿条部12提供装设基础,并且支撑部11还用于支撑柔性屏30。至于齿条部12则用于与转动件20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两个齿条部12可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1的同一侧,以便于利用支撑部11的一侧装设两个齿条部12,利用支撑部11相背的一侧支撑柔性屏30。可选地,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为一体式结构时,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为分体式结构时,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分别进行制备,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两个齿条部12固定连接于支撑部11上。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齿条部12与支撑部11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60.可选地,两个齿条部12相互连接,或者两个齿条部12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齿条部12间隔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61.两个齿条部12分别与两个转动件20转动连接。具体地,一个齿条部12转动连接一个转动件20,另一个齿条部12转动连接另一个转动件20。本实施方式并未对支撑部11与齿条部12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支撑部11固定齿条部12,且齿条部12转动连接转动件20即可。62.通过支撑部11与两个齿条部12便可实现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例如当一个转动件20转动时,由于其转动连接于一个齿条部12,因此便可带动齿条部12运动,并且将转动件20的转动转化为齿条部12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移动。又由于一个齿条部12固定于支撑部11上,且支撑部11还固定另一个齿条部12。因此当一个齿条部12移动时,支撑部11与另一个齿条部12可与一个齿条部12同步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进而利用支撑部11来支撑柔性屏30或者避让柔性屏30,以实现升降功能。并且又由于另一个齿条部12转动连接于另一个转动件20,因此当另一个齿条部12移动时可带动另一个转动件20运动,且将另一个齿条部12的移动又转回成另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还可将转动的方向改变,使另一个转动件20相对一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以实现同步功能。63.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齿条部12、支撑部11、以及转动件20的相互配合,采用齿条传动形式,升降功能在齿条部12的作用得到简化,在原有的转动件20的圆周运动的基础上,利用齿条部12在传动过程中的纵向运动,带动支撑部11实现升降功能,同时实现了左右转动件20的同步功能。64.上述内容仅介绍了齿条部12、支撑部11、以及转动件20是如何配合以实现同步功能以及升降功能,但并未介绍提及两个转动件20与两个齿条部12的位置关系。两个转动件20与两个齿条部12具有多种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将具体介绍两种位置关系。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连接于一个齿条部12背离另一个齿条部12的一侧,另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连接于另一个齿条部12背离一个齿条部12的一侧。换句话说,两个转动件20相较于两个齿条部12相互远离,或者两个齿条部12相较于两个转动件20相互靠近。或者一个转动件20相较于一个齿条部12远离另一个齿条部12,另一个转动件20相较于另一个齿条部12远离一个齿条部12。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转动件20间隔设置,同步升降件10转动连接于两个转动件20之间。这样可便于同步升降件10与转动件20的安装与拆卸。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齿条部12可以设于同一个凸出部的两侧。即支撑部11的一侧设有凸出部,两个齿条部12位于凸出部的相对两侧。65.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两个齿条部12间隔设置,因此两个齿条部12之间具有间隙。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连接于一个齿条部12靠近另一个齿条部12的一侧,另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连接于另一个齿条部12靠近一个齿条部12的一侧。换句话说,两个转动件20相较于两个齿条部12相互靠近,或者两个齿条部12相较于两个转动件20相互远离。或者一个转动件20相较于一个齿条部12靠近另一个转动件20,另一个转动件20相较于另一个齿条部12靠近一个转动件20。也可以理解为,两个齿条部12间隔设置,两个转动件20的部分设于两个齿条部12之间,这样可在保证两个转动件20与两个齿条部12配合的基础上减小转轴组件1的尺寸,实现转轴组件1的小型化的目标。66.另外,两个转动件20可与两个齿条部12相同,均设于支撑部11的同一侧。换句话说,两个转动件20与两个齿条部12均设于支撑部11的同一侧,从而降低转轴组件1所占用的空间,减小转轴组件1的体积。67.请再次参考图3,本实施方式中,齿条部12设有多个第一齿120,多个第一齿120的排列方向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转动部21的至少部分周缘可设置多个第二齿210,通过第二齿120与第一齿210的啮合配合来实现转动连接,将转动件20的转动力传递给通过第二齿210传递给第一齿120,最终传给齿条部12,实现齿条部12的运动。使得转动件20的转动能够带动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68.由于本实施方式使多个第一齿120的排列方向(如图3中d所示)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如图3中虚线所构成的平面),因此第二齿210与第一齿120在相互啮合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转动件20的转动转化为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并且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即,使同步升降件10可沿竖直方向升降移动。也可以理解为同步升降件10沿垂直于柔性屏30的显示面31的方向升降移动。由此,可以实现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及的运动过程,减小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距离,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距离最小,缩短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行程。当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中时,还可减小电子设备2为同步升降件10移动所预留的空间,进而减小电子设备2的整机尺寸。69.此外,一个转动件20的第二齿210在与一个齿条部12的第一齿120相互啮合时可将转动件20的转动转化为齿条部12的移动。由于一个齿条部12固定于支撑部11上,且支撑部11还固定另一个齿条部12,因此当一个齿条部12移动时,支撑部11与另一个齿条部12可与一个齿条部12同步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移动,进而带动另一个齿条部12上的第一齿120升降移动。又由于另一个齿条部12上的第一齿120与另一个转动件20上的第二齿210相互啮合,因此又可将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又转回成另一个转动件20转动,还可将转动的方向改变,使另一个转动件20相对一个转动件20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以实现同步功能。70.此外,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向实现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同步升降件10即支撑部11的升降移动完全依赖齿轮控制。因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弹簧实现升降功能的技术方案,若出现跌落会导致同步升降件10的急剧错动,从而损坏柔性屏30的缺陷,本实施方式的同步支撑件的整个运动过程可控且稳定,当出现跌落问题时,第一齿120与第二齿210之间依然可保持稳定连接,防止错动的产生,有效提高转轴组件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还可防止柔性屏30损坏。71.上述提及的“转动件20的至少部分周缘设有多个第二齿210”可以理解为,转动件20的全部周缘设有多个第二齿210,或者转动件20的部分周缘设有多个第二齿210,其余的部分未设齿。这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当应用于电子电子设备2上时,其转动件20相较于同步升降件10并不会转动一周(即360°),通常来说最多只会转动半周(即180°),因此只需要在转动件20的部分周缘上设置第二齿210即可。并且还可利用未设齿的部分设置其他连接结构,以连接其他部分,例如中间部,连接部等。其中,这里的部分周缘可以理解为转动件20在周向上的部分周缘,以及转动件20在轴向上的部分周缘中的至少一种情况。本实施方式仅以转动件20在轴向上的部分周缘,以及转动件20在轴向上的部分周缘设有第二齿210进行示意性说明。72.此外,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分别进行制备,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第一齿120固定连接于齿条部12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齿120与齿条部12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73.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分别进行制备,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第二齿210固定连接于转动件20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齿210与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74.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齿120与第二齿210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需要第一齿120与第二齿210能相互啮合传递力即可。75.请再次参考图7,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20包括彼此相连的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连接部22用于连接壳体,转动部21在其周向上的形状为圆形,转动部21的至少部分周缘设有多个第二齿210,多个第一齿120的齿高均相等,以使转动件20转动时能够带动同步升降件10匀速移动。转动部21在其周向上的形状为圆形,并且齿条部12上的多个第一齿120的齿高相等。这样可利用圆形的转动部21与齿条部12配合,以使同步升降件10匀速移动(如图7中d所示),保证同步升降件10在任何时刻下的运动状态均保持一致,提高了转轴组件1的稳定性与一致性。76.请一并参考图9-图10,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正视图。图10为图9中转动件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21在其周向上的形状为椭圆形,并具有由椭圆形的长轴划分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211,侧边211的至少部分设有第二齿210。77.转动件20可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转动部21用于转动连接在基座上,以实现转动件20相对基座与同步升降件10的转动。连接部22用于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壳体上。对于两个转动件20的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上文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转动部21可直接连接连接部22,或者转动部21可间接连接连接部22,例如转动件20除了包括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还可包括承载与连接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的中间部23。连接部22与转动部21分别连接在中间部23的相对两侧。中间部23也可以理解为连接杆。对于连接部22、转动部21、甚至中间部23来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为一体式结构时,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为分体式结构时,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分别制备而成,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连接在一起,形成转动件20。本实施方式仅以连接部22、转动部21、以及中间部23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78.对于连接部22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详细地介绍。对于转动部21来说,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部21在周向上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因此在椭圆形的长轴(如图10中l所以)方向上可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211,本实施方式可在侧边211的至少部分设置第二齿210。可选地,可使全部侧边211均设置第二齿210,也可在部分侧边211设置第二齿210,而其余的侧边211上未设置第二齿210。本实施方式仅以一个侧边211的全部设置第二齿210,而另一个侧边211未设置第二齿210,另一个侧边用于连接中间部23。79.这样椭圆形的转动部21在与齿条部12配合时,在齿条部12升降移动的前提下,可改变齿条部12的升降移动速度,使齿条部12的升降移动为变速运动。当侧边211的边缘区域与齿条部12配合时,其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较快。当侧边211的中部区域与齿条部12配合时,其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较慢。换句话说,侧边211的中部使同步升降件10移动的速度小于侧边211的边缘使同步升降件10移动的速度。这样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可调。80.请参考图11,图11为图9中同步升降件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齿120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齿122、以及多个第一中部齿121,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至少一侧,且第一中部齿121的齿高大于第一边缘齿122的齿高。81.在转动部21为椭圆形转动部21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还可对齿条部12上的第一齿120进行设计。具体地,从上述内容可知,齿条部12上的多个第一齿120沿一条直线依次进行排列,排列方向可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轴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对于多个第一齿120,按照它们的位置来说,可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齿122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且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至少一侧。换句话说,在多个第一齿120中可以将位于中间区域的齿称之为第一中部齿121,将位于中部区域以外的边缘区域的齿称之为第一边缘齿122。例如,齿条部12上设有10个依次排列的第一齿120,可将位于中间区域的4个齿称之为第一中部齿121,可将位于中间区域两侧的6个齿称之为第一边缘齿122。82.并且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多个第一边缘齿122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数量,只要多个第一边缘齿122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数量和等于多个第一齿120的数量即可。例如齿条部12上设有10个依次排列的第一齿120,第一中部齿121的数量可以为2个,4个,6个等等。第一边缘齿122的数量依次为8个,6个,4个等等。83.上述提及的“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至少一侧”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一侧,或者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相对两侧。当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一侧时,此时将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上,电子设备2可单独实现内折或外折。当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相对两侧时,此时将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上,电子设备2既可实现内折,也可实现外折。具体地设计方式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方式仅以多个第一边缘齿122设于多个第一中部齿121的相对两侧进行示意性说明。84.此外,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中部齿121与第一边缘齿122的齿高不同。其中齿高指的是一个齿的高度,即齿顶圆与齿根圆之间的径向距离。具体地,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中部齿121的齿高大于第一边缘齿122的齿高。换句话说,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齿120的齿高大于位于边缘区域的第一齿120的齿高。由于转动部21的形状呈椭圆形,侧边211的边缘区域相较侧边211的中部区域更凸出。因此可使侧边211上中部的第二齿210与第一中部齿121相互啮合逐渐过渡到侧边211上边缘的第二齿210与第一边缘齿122相互啮合,防止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问题,保证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运动的最小性与稳定性。85.可选地,从中间区域的第一齿120到边缘区域的第一齿120,齿高逐渐降低。86.请一并参考图9-图12,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具有两个转动件20展平时的展开状态,以及两个转动件20相互靠近时的折叠状态,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侧边211中部的第二齿210与第一中部齿121相啮合;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侧边211边缘的第二齿210与第一边缘齿122相啮合。87.由于本技术在上文已详细介绍了转轴组件1的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转动部21的侧边211不同区域的第二齿210及第一中部齿121与第一边缘齿122具有多种配合的运动过程,本实施方式可使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9所示,侧边211中部区域的第二齿210与第一中部齿121相啮合。如图12所示,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侧边211边缘区域的第二齿210与第一边缘齿122相啮合。因此当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9到图12的过程中,椭圆形的转动部21是从侧边211的中部区域逐渐运动到边缘区域,从而使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同步升降件10刚开始的移动速度较慢,然后移动速度逐渐加快。88.当电子设备2运动时不仅仅只有转轴组件1在运动,还有很多其他与转轴组件1直接配合,或者间接配合的结构件,例如轨迹杆,旋转杆,悬停结构,柔性屏30,壳体等等。因此本实施方式可降低电子设备2运动初期的速度,从而降低运动速度过快若电子设备2的众多结构件出现卡死的状况,使电子设备2的众多结构件出现损坏的情况。若电子设备2运动初期可以顺利运动,说明电子设备2内众多的结构件没有出现卡死的问题,因此后期可以提高速度,加快同步升降件10以及柔性屏30的运动速度。89.并且当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即从图12到图9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的初始移动速度较快,随后移动速度逐渐降低。这样有利于转轴组件1运动到接近展开状态时,减缓同步升降件10的移动速度,降低同步升降件10与柔性屏30的接触力,使柔性屏30缓慢、平稳地与同步升降件10相接触,降低同步升降件10损坏柔性屏30的机率,提高柔性屏30的寿命。9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动部21与齿条部12也可具有其他配合关系,例如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侧边211上边缘区域的第二齿210与第一边缘齿122相啮合;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侧边211上中部区域的第二齿210与第一中部齿121相啮合。从而使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初始速度快,后期速度逐渐降低。91.请一并参考图13-图15,图1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爆炸图。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21的一侧用于转动连接基座40,转动部21的另一侧的周缘设有阻挡部24,多个第二齿210以及齿条部12相较于阻挡部24均靠近基座40,且多个第二齿210在阻挡部24上的正投影位于阻挡部24内。92.转动件20上除了设有第二齿210外,还可设有阻挡部24,阻挡部24主要起阻挡齿条部12的作用。从上述内容可知转动件20可相对同步升降件10转动,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转动件20的一侧转动连接于基座40上,以使转动件20具有转动载体。具体地,转动件20上可设有通孔25,基座40上可设有转动空间41,随后增设转轴(图中未示出)使转轴贯穿转动件20上的通孔25并设于基座40上的转动空间41内,以使转动部21的一侧转动连接基座40。93.并且本实施方式可在转动部21相对的另一侧的周缘设置阻挡部24。换句话说,可在转动部21的另一侧沿周向方向上凸设阻挡部24。至于阻挡部24与第二齿210和齿条部12的位置关系,可使多个第二齿210以及齿条部12相较于阻挡部24更靠近基座40,阻挡部24相较于第二齿210及齿条部12更远离基座40。换句话说,第二齿210与齿条部12位于基座40与阻挡部24之间。同时,本实施方式还使齿条部12在阻挡部24上正投影的部分位于阻挡部24内。也可以理解为,在转动件20的周向方向上,第二齿210的齿高不大于阻挡部24的高度,从而使多个第二齿210在阻挡部24上的正投影位于阻挡部24内。由于齿条部12上的第一齿120需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二齿210之间,从而实现第一齿120与第二齿210的啮合,因此就会使得齿条部12在阻挡部24上正投影的部分位于阻挡部24内。换句话说,齿条部12上的第一齿120的至少部分位于阻挡部24内。94.由于在齿条部12的一侧设有基座40,因此基座40不仅可起到装设、承载转动件20的作用,基座40还可起到阻挡齿条部12朝向靠近基座40的方向偏移,即利用基座40实现对齿条部12的限位。并且又由于齿条部12在阻挡部24上正投影的部分位于阻挡部24内,因此可利用阻挡部24来阻挡齿条部12朝向靠近阻挡部24的方向偏移,即利用阻挡部24实现对齿条部12的限位,这样齿条部12就被基座40与阻挡部24卡在了中间,利用基座40与阻挡部24实现对齿条部12沿转动件20轴向方向的限位,防止齿条部12在运动过程中与转动件20相分离,提高齿条部12与转动件20转动连接的稳定性。95.可选地,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时,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为分体式结构时,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分别进行制备,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阻挡部24固定连接于转动件20上。本实施方式仅以阻挡部24与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96.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阻挡部24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阻挡部24能实现阻挡的功能即可。97.请一并参考图16-图17,图1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转轴组件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支架50,支架50上设有导向件51,同步升降件10具有导向空间123,导向件51的至少部分设于导向空间123内,以约束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98.转轴组件1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结构外,还可包括支架50。支架50主要用于承载转轴组件1的至少部分结构件,例如转动件20、同步升降件10、甚至基座均设于支架50的一侧。转动件20转动连接于基座上,基座可固定于支架50上。并且还可使同步升降件10活动连接在支架50上,从而使同步升降件10不仅可实现升降移动,还可具有一定的装设基础。另外,支架50还可起到装饰、美观、以及保护转轴组件1的其他结构件的作用。99.具体地,支架50上可设有导向件51,导向件51可以为导向柱,凸设于支架50上。同步升降件10上具有导向空间123,导向空间123可以为导向孔,或者导向空间123也可以为导向槽。将至少部分导向件51设于导向空间123内,这样导向件51不仅可起到承载,装设的作用,还可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同步升降件10可沿导向件51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换句话说,使同步升降件10可沿导向件51的轴向方向进行移动,通过导向件51的横向限位,实现同步升降件10的升降移动,以约束同步升降件10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100.可选地,齿条部12上多个第一齿120的排列方向平行于导向件51的轴向方向,从而避免同步升降件10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与导向件51卡死的问题。进一步可选地,齿条部12上多个第一齿120的排列方向、以及导向件51的轴向方向均垂直于两个转动件20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101.可选地,支架50与导向件5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支架50与导向件51为一体式结构时,支架50与导向件51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当支架50与导向件51为分体式结构时,支架50与导向件51分别进行制备,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例如粘结,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法将支架50固定连接于导向件51上。本实施方式仅以支架50与导向件51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102.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支架50与导向件51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支架50能能实现装设的功能、导向件51能实现导向的功能即可。本实施方式仅以导向件51与导向空间123的数量均为两个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一个齿条部12上设有一个导向空间123,一个导向件51的至少部分设于一个导向空间123内。另一个齿条部12上设有另一个导向空间123,另一个导向件51的至少部分设于另一个导向空间123内。103.请参考图18,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1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转动件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齿条部12背离支撑部11一侧的表面、以及导向件5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104.在导向支架50的至少部分设于导向空间123内的基础上,转动件20在转动时可带动同步升降件10移动。换句话说,同步升降件10可相对柔性屏30靠近或远离,或者同步升降件10可相对支架50靠近或远离。因此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之间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之间具有多种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可使在两个转动件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齿条部12的下表面与导向件51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保证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不松脱。本实施方式将具体介绍其中的几种情况。105.从上述内容可知,转轴组件1具有两种状态:展开状态以及折叠状态,并且转轴组件1应用电子设备2时折叠状态还可分为内折运动与外折运动。当为内折运动时,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会朝向靠近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即同步升降件10朝向远离支架50的方向移动,以使转轴组件1运动至展开状态时,如图18所示,同步升降件10朝向远离支架50方向的移动达到最大值。或者,当为外折运动时,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会朝向靠近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即同步升降件10朝向远离支架50的方向移动,以使转轴组件1运动至折叠状态时,同步升降件10朝向远离支架50方向的移动达到最大值。106.因此,由于折叠的运动方式不同,同步升降件10在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均可具有与支架50最大的移动距离,本实施方式可使在移动最大距离的基础上,使齿条部12靠近支架50一侧的表面、以及导向件5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最小距离(如图18中h所示),且该最小距离不小于0.5mm。换句话说,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可使齿条部12的下表面与导向件5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最小距离,从而防止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分离,提高了转轴组件1的安全性与稳定性。107.另外,最小距离需不小于0.5mm,若最小距离小于0.5mm,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仍然会有分离的风险。在一些特殊状况下,如跌落,磕碰等,若最小距离过小,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仍然会分离。可选地,齿条部12靠近支架50一侧的表面、以及导向件5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1mm。由此,防止最小距离过长影响在另外一种状态下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当最小距离过长,可能会使得在另外一种状态时导向件51凸出于同步升降件10,以损坏柔性屏30。108.请参考图19,图1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图1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1上也具有导向空间123,转轴组件1具有两个转动件20展平时的展开状态,以及两个转动件20相互靠近时的折叠状态,当齿条部12朝向靠近支架50的方向移动,以使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时,齿条部12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以及导向件5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齐平设置。109.在导向支架50的至少部分设于导向空间123内的基础上,转动件20在转动时可带动同步升降件10移动。换句话说,同步升降件10可相对柔性屏30靠近或远离,或者同步升降件10可相对支架50靠近或远离。因此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之间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步升降件10与导向件51之间具有多种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将具体介绍其中的一种位置关系。110.从上述内容可知,转轴组件1具有两种状态:展开状态以及折叠状态,并且转轴组件1应用电子设备2时折叠状态还可分为内折运动与外折运动。当为外折运动时,此时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会朝向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即同步升降件10朝向靠近支架50的方向移动,以使转轴组件1运动至展开状态时,如图19所示,同步升降件10朝向靠近支架50方向的移动达到最大值。或者,当为内折运动时,转轴组件1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同步升降件10会朝向远离柔性屏30的方向移动,即同步升降件10朝向靠近支架50的方向移动,以使转轴组件1运动至折叠状态时,同步升降件10朝向远离支架50方向的移动达到最大值。111.因此,由于折叠的运动方式不同,同步升降件10在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均可具有与支架50最大的移动距离,本实施方式可使在移动最大距离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可使齿条部12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以及导向件5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齐平设置。换句话说,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可使齿条部12的上表面与导向件51的上表面齐平。此时上述提及的导向空间123便可以理解为导向孔,支撑部11与齿条部12上均设有导向孔,换句话说,导向孔贯穿齿条部12靠近支架50一侧的表面、以及支撑部11背离支架50一侧的表面。这样不仅可提高同步升降件10抵接柔性屏30的表面的平整度,还可防止导向件51凸出于支撑部11,以损坏柔性屏30。还可防止导向件51的上表面低于支撑部11的上表面,从而在同步升降件10上出现凹坑,导致此处的柔性屏30没有得到支撑,从而影响柔性屏30的性能。112.请参考图20,图2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支架50,支架50的相对两端设有避让空间52,转动件20的部分能够设于避让空间52内。113.对于支架50本技术上文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由于两个转动件20设于支架50的一侧,因此两个转动件20朝向远离支架50的一侧方向转动时,支架50并不会影响转动件20的正常转动,此时即可理解为内折运动。然而当两个转动件20朝向靠近支架50的一侧方向转动时,此时可以理解为外折运动,支架50的存在会影响转动件20的正常转动。因此本实施方式在支架50的相对两端设置避让空间52,当转动件20外折时,避免支架50阻碍转动件20的转动,使转动件20可实现外折运动。114.可选地,避让空间52可以为避让槽,或者避让空间52也可以为避让孔。本实施方式仅以避让空间52为避让孔进行示意性说明。至于避让空间52的大小可根据转动件20的形状,转动件20转动的角度进行设计,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115.请一并参考图21-图22,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电子设备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包括壳体60、柔性屏30、以及如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壳体60连接转轴组件1的转动件20,柔性屏30装设于壳体60。116.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2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对电子设备2的种类并不进行限定。本实施方式仅以电子设备2为手机进行示意性说明。11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2主要包括壳体60、柔性屏30、以及如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壳体60的数量通常为两个,其中一个壳体60连接于转轴组件1的一个转动件20上,另一个壳体60连接于转轴组件1的另一个转动件20上,从而实现当壳体60转动时可带动转动件20转动,或者转动件20转动时可带动壳体60转动。换句话说,壳体60的至少部分设于转轴组件1的两对两侧柔性屏30可装设于壳体6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还可包括其他结构件,例如电池、电路板、摄像头等等。这些结构件均可设于壳体60的收容空间内。118.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2,通过采用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2,由于转轴组件1中可利用转动件20与同步升降件10来实现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因此简化了电子设备2的结构,减少了电子设备2中结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11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技术特征:
1.一种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转动件、及与两个所述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的同步升降件,所述同步升降件能够支撑柔性屏;其中,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所述转动件相对一个所述转动件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具有两个所述转动件展平时的展开状态,以及两个所述转动件相互靠近时的折叠状态,所述转轴组件满足如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转轴组件从所述展开状态至所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同步升降件沿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所述转轴组件从所述折叠状态至所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所述转轴组件从所述展开状态至所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所述转轴组件从所述折叠状态至所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同步升降件沿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升降件的移动方向垂直于两个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升降件包括支撑部,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撑部的两个齿条部,所述支撑部能够支撑所述柔性屏,一个所述齿条部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转动件,另一个所述齿条部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转动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满足如下情况中的一种: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一个所述齿条部背离另一个所述齿条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另一个所述齿条部背离一个所述齿条部的一侧;或者两个所述齿条部间隔设置,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一个所述齿条部靠近另一个所述齿条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另一个所述齿条部靠近一个所述齿条部的一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部设有多个第一齿,所述多个第一齿的排列方向垂直于两个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所构成的平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连接部和转动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壳体,所述转动部的至少部分周缘设有多个第二齿,所述第二齿与所述第一齿相互啮合,使得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同步升降件的移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在其周向上的形状为椭圆形,并具有由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划分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所述侧边的至少部分设有所述第二齿。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齿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齿、以及多个第一中部齿,所述多个第一边缘齿设于所述多个第一中部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一中部齿的齿高大于所述第一边缘齿的齿高。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具有两个所述转动件展平时的展开状态、以及两个所述转动件相互靠近时的折叠状态,当所述转轴组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侧边中部的所述第二齿与所述第一中部齿相啮合;当所述转轴组件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侧边边缘的所述第二齿与所述第一边缘齿相啮合。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在其周向上的形状为圆形,所述多个第一齿的齿高均相等,以使所述转动件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同步升降件匀速移动。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的一侧用于转动连接基座,所述转动部的另一侧的周缘设有阻挡部,所述多个第二齿以及所述齿条部相较于所述阻挡部均靠近所述基座,且所述多个第二齿在所述阻挡部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阻挡部内。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导向件,所述同步升降件具有导向空间,所述导向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导向空间内,以约束所述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移动。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转动件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齿条部背离所述支撑部一侧的表面、以及所述导向件背离所述支架一侧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相对两端设有避让空间,所述转动件的部分能够设于所述避让空间内。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转轴组件的所述转动件,所述柔性屏装设于所述壳体。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其中转轴组件包括两个转动件、及与两个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的同步升降件,同步升降件用于支撑柔性屏;一个转动件转动能够带动同步升降件沿靠近或远离柔性屏的方向移动,并能够带动另一个转动件相对一个转动件做同步且反向的转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组件通过两个转动件与同步升降件的配合可同时实现同步功能以及升降功能,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同步功能与升降功能分别各自需要一套独立的部件,本申请简化了转轴组件的结构,减少了转轴组件中结构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度。提高了精度。提高了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郑泽宽 梁子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0
技术公布日:2023/9/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