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15
阅读:145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2.长丝鱼芒(pangasiussanitwongsei)为大型的亚热带洄游性鱼类,别名:成吉思汗鱼,原产于湄南河与湄公河流域,在我国仅见于澜沧江下游西双版纳一带,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水产物种。
3.为了维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和保护珍稀水产种质资源,需要将长丝鱼芒进行人工繁育。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苏氏圆腹鱼芒(俗名:淡水鲨鱼)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方法。苏氏圆腹鱼芒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方法主要通过引进马来西亚苏氏圆腹鱼芒鱼种培育成亲鱼,再通过催熟催产药物人工催熟催产获得鱼卵,进而进行鱼卵孵化、培育最终获得养殖生产用苗。
4.经实际生产研究发现,虽然长丝鱼芒和苏氏圆腹鱼芒同属鱼芒科鱼类,但它们之间存在种属差异,繁殖生物学特性也存在巨大差异,长丝鱼芒按照苏氏圆腹鱼芒的繁殖方法无法获得成功。因此,需要研发一种长丝鱼芒的人工繁育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该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根据长丝鱼芒自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创制其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国内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繁育成功率高,获得延续其种群繁衍的人工苗种,进而有效地维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
6.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繁育步骤:步骤一:培育催熟:在水温20℃以上、水深2.5米以上的池塘中,对达到6龄以上的长丝鱼芒成年个体进行强化培育。
7.步骤二:待产选择:催熟日期后一个月,以手挤长丝鱼芒泄殖孔流出入水即散的乳白色精液、电子显微摄影设备测定稀释100倍精液中精子活力即选择1分钟经过同一视野中心点的精子达到5个以上为标准,选择待产雄鱼,确保雄鱼的有效产精量和授精率;选择雌鱼时是对腹部柔软膨大、仰腹可见卵巢沟的雌鱼,选择卵巢绝大部分卵粒达成熟卵径的亲鱼作待产雌鱼,选择是麻醉后用手持式数字超声检测仪辅助探查选择,以数字超声检测仪探查卵巢的方式,选择卵径达1.8毫米以上的卵粒占比80%以上的雌鱼催产,确保雌鱼的有效产卵量和授精率;麻醉使用ms-222食品级麻醉药物,按250克/立方米的用量兑水浸泡麻醉检查待产雌、雄鱼,防止鱼体剧烈摆动造成损伤。
8.步骤三:注射催产:待产雌鱼以lrh-a2、dom、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加0.45%生理盐水配制成药液分两次注射入鱼体腔内,第一次注射用药量为全部混合药量的1/3,间隔10-12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剩余的2/3用药量,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5-2毫升;待
产雄鱼的注射用药量为待产雌鱼的1/3-1/2,与雌鱼第二次注射时间同步,一次性注射完毕,每尾雄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针头向鱼头部方向,与鱼体轴成45度角,从胸鳍基部进针深度1厘米推送药液,确保药液准确保量进入鱼体腔发挥预期作用,采用鱼体腔注入催熟催产药液的方式,确保药物被鱼体有效吸收,充分发挥药效;注射药物的待产亲鱼合放水池中,并使用水泵使池水形成内环流,保持水温25摄氏度、水流速0.05米/秒、水体溶解氧在5毫克/升的标准之上;效应期到后,按雌雄数量1:1的比例起捕待产雌鱼和雄鱼,用干毛巾擦干鱼体表滴水后,迅速将鱼卵和精液挤入一个干燥的大容器中,边挤精卵边用鹅主翼羽束搅拌,挤完精卵后加入适量水再搅拌授精10-15秒,其后用半潜式孵化装置进行布卵。lrh-a2是促排卵素2号,dom是马来酸地欧酮,hcg是注射用绒促性素,从市场购买使用。
9.步骤四:鱼卵孵化:将半潜式孵化装置置于水池水体中进行孵化,具体是将授精的鱼卵通过半潜式孵化装置布卵于规格为40
×
60厘米网片上,悬挂于水深1米、面积15平方米,网片数量控制在40片以内,孵化水温控制在23-28摄氏度、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6.8-7.2,孵化新水换水量保持在0.5立方米/小时以上,鱼苗出膜时适当加大换水量,并用80目聚乙烯网布包裹孵化水池排水口;鱼苗全部出膜后及时移除孵化网片,防止网片上的卵膜分解污染水质。半潜式孵化装置优选申请号为201620776700.4,名称为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器的专利技术。
10.步骤五:苗种培育:鱼苗出膜后36-48小时内平游开口,开始在孵化水池内投喂轮虫或下塘培育。
11.进一步优选的:步骤一中培育催熟还通过累加日平均水温确定雌鱼催熟注射日期,即自每年1月1日开始累加日平均水温达到3700摄氏度的方法确定当年雌鱼催熟日期,按0.5微克/公斤鱼体重的用药量,按使用说明书加0.45%生理盐水配比成药液,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是采用胸鳍基部注射,注射后立即轻揉注射点位1-2秒,以防药液渗出体外。lrh-a3是促排卵素3号,市购使用。
13.进一步优选的:步骤一中培育催熟按5%的鱼体重量每天两餐投喂蛋白含量35-38%的叉尾鱼回鱼料,每周两天拌入富含维生素e的复合多维,并使用水泵或潜射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形成内环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鹅主翼羽束是采用5-8根主翼羽的羽根聚拢捆扎在一起,羽轴、羽枝向外呈四周辐射分布,通过鹅主翼羽束快速粘洒授精卵粒的方式控制布卵密度,使粘附孵化网片上的卵粒相互间隔2毫米不黏连,确保有效降低水霉和耗氧的影响。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水池内投喂轮虫是每天上下午定时投喂轮虫,根据投喂半小时后水体的轮虫存活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逐步加投揉搓成团、蛋白42%的粉末饲料停止投喂轮虫,直至鱼种阶段根据鱼口径确定投喂饲料的粒径。采用200目聚乙烯捞兜带水量投开口鱼苗和轮虫,同时结合显微摄影抽样观察的方式,控制育苗水池每立方水体的开口鱼苗数量在1万尾以下,投喂活饵个体数量为开口鱼苗数量10倍以上,确保有效降低鱼苗早期相互残食率。
1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下塘培育是要提前3-5天使用藻种和肥水膏培育好水质,选择天晴水温26℃左右的时段放苗入塘;鱼苗入塘后,定期投入肥水膏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浮游生物,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开始投喂投蛋白42%的粉末饲料,逐步根据鱼口
径调整投喂适宜粒径的饲料贯穿整个鱼种培育阶段。
17.本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主要是在亲鱼催熟、选择、催产、鱼卵孵化以及苗种培育等阶段,根据长丝鱼芒自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创制其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国内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繁育成功率高,获得延续其种群繁衍的人工苗种,进而有效地维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
附图说明
18.图1是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流程图;其主要是在亲鱼催熟、选择、催产、鱼卵孵化以及苗种培育等阶段,根据长丝鱼芒自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创制其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国内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获得延续其种群繁衍的人工苗种,进而有效地维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0.实施例1采用以下繁育步骤可以实现长丝鱼芒人工繁育。
21.步骤一:培育催熟:在水温20℃以上、水深2.5米以上的池塘中,对达到6龄以上的长丝鱼芒成年个体进行强化培育。培育催熟还通过累加日平均水温确定雌鱼催熟注射日期,自每年1月1日开始累加日平均水温达到3700摄氏度的日期即可确定为当年雌鱼催熟日期,按0.5微克/公斤鱼体重的用药量,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所述的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是采用胸鳍基部注射,注射后立即轻揉注射点位1-2秒,以防药液渗出体外。按5%的鱼体重量每天两餐投喂蛋白含量35-38%的叉尾鱼回鱼料,每周两天拌入富含维生素e的复合多维,并使用水泵或潜射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形成内环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22.步骤二:待产选择:催熟日期后一个月,以手挤长丝鱼芒泄殖孔流出入水即散的乳白色精液、电子显微摄影设备测定稀释100倍精液中精子活力即选择1分钟经过同一视野中心点的精子达到5个以上为标准,选择待产雄鱼,确保雄鱼的有效产精量和授精率;选择雌鱼时是对腹部柔软膨大、仰腹可见卵巢沟的雌鱼,选择卵巢绝大部分卵粒达成熟卵径的亲鱼作待产雌鱼,选择是麻醉后用手持式数字超声检测仪辅助探查选择,以数字超声检测仪探查卵巢的方式,选择卵径达1.8毫米以上的卵粒占比80%以上的雌鱼催产,确保雌鱼的有效产卵量和授精率;麻醉使用ms-222食品级麻醉药物,按250克/立方米的用量兑水浸泡麻醉检查待产雌、雄鱼,防止鱼体剧烈摆动造成损伤。
23.步骤三:注射催产:待产雌鱼以lrh-a2、dom、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配制成药液分两次注射入鱼体腔内,第一次注射用药量为全部混合药量的1/3,间隔10-12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剩余的2/3用药量,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5-2毫升;待产雄鱼的注射用药量为待产雌鱼的1/3-1/2,与雌鱼第二次注射时间同步,一次性注射完毕,每尾雄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注射时针头向鱼头部方向,与鱼体轴成45度角,从胸鳍基部进针深度1厘米推送药液,确保药液准确保量进入鱼体腔发挥预期作用,采用鱼体腔注入催熟催产药
液的方式,确保药物被鱼体有效吸收,充分发挥药效;注射药物的待产亲鱼以雌雄数量1:1的比例,合放于水深1.2米、面积100平方米的水池,并使用水泵使池水形成内环流,保持水温25摄氏度、水流速0.05米/秒、水体溶解氧在5毫克/升的标准之上;效应期到后,按雌雄数量1:1的比例起捕待产雌鱼和雄鱼,用干毛巾擦干鱼体表滴水后,迅速将鱼卵和精液挤入一个干燥的大容器中,边挤精卵边用鹅主翼羽束搅拌,鹅主翼羽束是将5-8根鹅主翼羽的羽根聚拢捆扎在一起,羽轴、羽枝向外呈四周辐射分布,采用鹅主翼羽束快速粘洒授精卵粒的方式控制布卵密度,使粘附孵化网片上的卵粒相互间隔2毫米不黏连,确保有效降低水霉和耗氧的影响。挤完精卵后加入适量水再搅拌授精10-15秒,其后用半潜式孵化装置进行布卵。
24.步骤四:鱼卵孵化:将半潜式孵化装置置于水池水体中进行孵化,具体是将授精的鱼卵通过半潜式孵化装置布卵于规格为40
×
60厘米网片上,悬挂于水深1米、面积15平方米,网片数量控制在40片以内,孵化水温控制在23-28摄氏度、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孵化新水换水量保持在0.5立方米/小时以上,鱼苗出膜时适当加大换水量,并用80目聚乙烯网布包裹孵化水池排水口;鱼苗全部出膜后及时移除孵化网片,防止网片上的卵膜分解污染水质。
25.步骤五:苗种培育:鱼苗出膜后36-48小时内平游开口,开始在孵化水池内投喂轮虫或下塘培育。
26.所述的水池内投喂轮虫是每天上下午定时投喂轮虫,根据投喂半小时后水体的轮虫存活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逐步加投揉搓成团、蛋白42%的粉末饲料停止投喂轮虫,直至鱼种阶段根据鱼口径确定投喂饲料的粒径。采用200目聚乙烯捞兜带水量投开口鱼苗和轮虫,同时结合显微摄影抽样观察的方式,控制育苗水池每立方水体的开口鱼苗数量在1万尾以下,投喂活饵个体数量为开口鱼苗数量10倍以上,确保有效降低鱼苗早期相互残食率。
27.所述的下塘培育是要提前3-5天使用藻种和肥水膏培育好水质,选择天晴水温26℃左右的时段放苗入塘;鱼苗入塘后,定期投入肥水膏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浮游生物,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开始投喂投蛋白42%的粉末饲料,逐步根据鱼口径调整投喂适宜粒径的饲料贯穿整个鱼种培育阶段。
28.在试验场地进行繁育试验不完全统计如下:实验组:实施例1的繁育技术。
29.对照组1(ck1):将亲鱼以雌雄数量1:1的比例放入塘中自然繁育,塘中环境与实施例1相同。
30.对照组2(ck2):亲鱼不经过培育催熟,人工两次以上外观检查选择待产,注射催产和鱼卵孵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1.对照组3(ck3):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lrh-a2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注射;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2.对照组4(ck4):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dom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注射;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3.对照组5(ck5):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注射;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4.对照组6(ck6):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lrh-a2、dom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配
制成药液注射;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5.对照组7(ck7):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lrh-a2、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配制成药液注射;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6.对照组8(ck8):注射催产是待产雌鱼以lrh-a2、dom、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配制成药液一次注射入鱼体腔内;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37.从上述记录表可知,采用的培育催熟、待产选择和注射催产技术是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关键。
38.应用实施例本技术人利用本技术已于2017年-2022年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成功应用实现预期繁育效果,也是国内仅见有的人工繁育长丝鱼芒的报道并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繁育许可证;其中2022年获得长丝鱼芒苗种约10万尾,为经过多年研究和技术完善而得到的最佳繁育结果。
39.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池塘水深3米、面积1000平方米,放养100尾6龄以上的长丝鱼芒成年个体(雌、雄鱼合养),自年初开始按5%的鱼体重量每天两餐投喂蛋白含量35-38%的叉尾鱼回鱼料,每周两天拌入富含维生素e的复合多维。通过搭建透明塑料薄膜越冬棚和注入深井水的方式确保养殖长丝鱼芒亲鱼的培育池塘水温在20℃以上,越冬棚直至农历清明节后拆除,减少池塘水温受剧烈降温气候的影响。自年初开始每日早、中、晚测定池塘水温,通过累计日平均水温(日平均水温累加)至3700℃时,起捕长丝鱼芒亲鱼,按0.5微克/公斤鱼体重的lrh-a3用药量加0.45%生理盐水配制成药液后,根据鱼体重情况,采用胸鳍基部注射方式向每尾雌鱼体腔内注入1.0-1.5毫升的药液量, 注射后立即用手指轻揉注射点位。其后,使用水泵或潜射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形成内环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40.lrh-a3催熟一个月后使用ms-222食品级麻醉药物,按250克/立方米的用量兑水浸泡麻醉检查待产雌、雄鱼,以手挤长丝鱼芒泄殖孔流出入水即散的乳白色精液、通过电子显微摄影设备测定稀释100倍精液在1分钟内经过同一视野中心点的精子达到5个以上为标准,选择待产雄鱼;对腹部柔软膨大、仰腹可见明显卵巢沟的雌鱼,用手持式数字超声检测
仪辅助探查,选择卵巢绝大部分卵粒达选择卵径达1.8毫米以上的卵粒占比80%以上的亲鱼作待产雌鱼。
41.根据待产雌鱼的总重量,以lrh-a2、dom、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加0.45%生理盐水配制成药液分两次注射入鱼体腔内,第一次注射用药量为全部混合药量的1/3,间隔10-12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剩余的2/3用药量,根据鱼体重情况,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5-2毫升。待产雄鱼的注射用药量为待产雌鱼的1/3-1/2,与雌鱼第二次注射时间同步,一次性注射完毕,根据鱼体重情况,每尾雄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注射药物的待产亲鱼以雌雄数量1:1的比例,合放于水深1.2米、面积100平方米的水池,并使用水泵使池水形成内环流,保持水温25摄氏度、水流速0.05米/秒、水体溶解氧在5毫克/升的标准之上。12个小时的效应期到后,按雌雄数量1:1的比例起捕待产雌鱼和雄鱼,用干毛巾擦干鱼体表滴水后,迅速将鱼卵和精液挤入一个干燥的大容器中,边挤精卵边用鹅主翼羽束搅拌,挤完精卵后加入少量水再搅拌授精10-15秒,其后用半潜式孵化装置进行布卵。
42.将授精的鱼卵通过半潜式孵化装置和鹅主翼羽束快速粘洒的方法布卵于规格为40
×
60厘米的孵化网片上,以粘附网片上的卵粒相互间隔2毫米不黏连为适宜布卵密度。布卵后的网片悬挂于水深1米、面积15平方米水池水体中进行孵化,网片数量控制在40片以内,孵化水温控制在23-28摄氏度、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左右,孵化新水换水量保持在0.5立方米/小时以上,鱼苗出膜时适当加大换水量,并用80目聚乙烯网布包裹孵化水池排水口。鱼苗全部出膜后及时移除孵化网片,防止网片上的卵膜分解污染水质。
43.鱼苗出膜后36-48小时内平游开口,开始在孵化水池内投喂轮虫或下塘培育。水池培育鱼苗,采用200目聚乙烯捞兜带水量投开口鱼苗及抽水样进行显微摄影观察的方式,确保水池鱼苗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的开口鱼苗数量在1万尾以下;每天上下午定时投喂轮虫,根据投喂半小时后显微摄影观察水体轮虫存活的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投喂轮虫个体数量为开口鱼苗数量10倍以上为宜;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逐步加投揉搓成团、蛋白42%的粉末饲料停止投喂轮虫,直至鱼种阶段根据鱼口径确定投喂饲料的粒径。池塘培育鱼苗,要提前3-5天使用藻种和肥水膏培育好水质,选择天晴水温26℃左右的时段放苗入塘。鱼苗入塘后,定期投入肥水膏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浮游生物,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开始投喂投蛋白42%的粉末饲料,逐步根据鱼口径调整投喂适宜粒径的饲料贯穿整个鱼种培育阶段。
44.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繁育步骤:步骤一:培育催熟:在水温20℃以上、水深2.5米以上的池塘中,对达到6龄以上的长丝鱼芒成年个体进行强化培育;步骤二:待产选择:催熟日期后一个月,选择泄殖孔流出入水即散的乳白色精液的亲鱼作待产雄鱼,选择卵巢绝大部分卵粒达成熟卵径的亲鱼作待产雌鱼;步骤三:注射催产:待产雌鱼以lrh-a2、dom、hcg的无鳞鱼催产说明用量混合配制成药液分两次注射入鱼体腔内,第一次注射用药量为全部混合药量的1/3,间隔10-12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剩余的2/3用药量,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5-2毫升;待产雄鱼的注射用药量为待产雌鱼的1/3-1/2,与雌鱼第二次注射时间同步,一次性注射完毕,每尾雄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注射药物的待产亲鱼合放水池中,并使用水泵使池水形成内环流,保持水温25摄氏度、水流速0.05米/秒、水体溶解氧在5毫克/升的标准之上;效应期到后,按雌雄数量1:1的比例起捕待产雌鱼和雄鱼,用干毛巾擦干鱼体表滴水后,迅速将鱼卵和精液挤入一个干燥的大容器中,边挤精卵边用鹅主翼羽束搅拌,挤完精卵后加入适量水再搅拌授精10-15秒,其后用半潜式孵化装置进行布卵;步骤四:鱼卵孵化:将半潜式孵化装置置于水池水体中进行孵化,孵化水温控制在23-28摄氏度、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6.8-7.2,孵化新水换水量保持在0.5立方米/小时以上,鱼苗出膜时适当加大换水量,并用80目聚乙烯网布包裹孵化水池排水口;步骤五:苗种培育:鱼苗出膜后36-48小时内平游开口,开始在孵化水池内投喂轮虫或下塘培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培育催熟还通过累加日平均水温确定雌鱼催熟注射日期,即自每年1月1日开始累加日平均水温达到3700摄氏度的方法确定当年雌鱼催熟日期,按0.5微克/公斤鱼体重的用药量,按使用说明书加0.45%生理盐水配制成药液,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每尾雌鱼注射药液量为1.0-1.5毫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向雌鱼体腔内注入lrh-a3是采用胸鳍基部注射,注射后立即轻揉注射点位1-2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培育催熟按5%的鱼体重量每天两餐投喂蛋白含量35-38%的叉尾鱼回鱼料,每周两天拌入富含维生素e的复合多维,并使用水泵或潜射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形成内环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鹅主翼羽束是采用5-8根主翼羽的羽根聚拢捆扎在一起,羽轴、羽枝向外呈四周辐射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池内投喂轮虫是每天上下午定时投喂轮虫,根据投喂半小时后水体的轮虫存活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逐步加投揉搓成团、蛋白含量42%的粉末饲料停止投喂轮虫,直至鱼种阶段根据鱼口径确定投喂饲料的粒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塘培育是要提前3-5天使用藻种和肥水膏培育好水质,选择天晴水温26℃左右的时段放苗入塘;鱼苗入塘后,定期投入肥水膏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水体的浮游生物,当鱼苗达到1.5厘米时开始投喂投蛋白含量42%的粉末饲料,逐步根据鱼口径调整投喂适宜粒径的饲料贯穿整个鱼种培
育阶段。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长丝鱼芒人工繁育方法,其包括以下繁育步骤:步骤一:保温、投饵、冲水强化培育亲鱼,确定日期催熟亲鱼。步骤二:一个月后选择待产亲鱼。步骤三:催产药物注射及流水刺激亲鱼产卵授精。步骤四:通过半潜式孵化装置布卵并控制孵化条件,置于水池水体中进行孵化。步骤五:鱼苗出膜后36-48小时内平游开口,开始在孵化水池内投喂轮虫或下塘培育。本人工繁育方法根据长丝鱼芒自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创制其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国内长丝鱼芒人工繁育的技术瓶颈,繁育成功率高,获得延续其种群繁衍的人工苗种,进而有效地维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态平衡和保护该珍稀濒危水产种质资源。
技术研发人员:张盛 莫飞龙 韦玲静 甘宝江 刘康 卢玉典 郑繁生 杨宾兰 蒋小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3/9/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