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6
阅读:15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饲料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
背景技术:
2.本实用新型所述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具体为粉剂酶与液体油的混合系统。
3.为了提高饲料营养转化率,使得养殖效益更高,饲料配方中需要添加一种或多种酶。
4.现有的向饲料中加酶的方法是,先将粉剂酶溶于水形成含酶溶液,而后借助设备将含酶溶液以一定比例混入到液体油中,然后用喷涂设备将混合液喷淋混入到饲料中。这样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因为水油相融特性较差,这样就导致含酶溶液与液体油混合渗透效果不好,容易分层,从而影响后续的喷涂混合效果;其二,因所买来的酶都是厂家配好的含酶溶液,其占用空间较大,所以其包装运输成本较高,在饲料加工生产线上也比粉剂酶占用更多的空间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直接将粉剂酶与液体油进行混合的、且复合酶混合更均匀的粉剂配液混合系统。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包括油箱;乳化泵;进油管,上述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箱、乳化泵相连通;上述进油管上设有进油控制阀、储酶斗,还旁接有回油管,上述回油管上设有回油控制阀;粉剂酶喂料器,上述粉剂酶喂料器用于定量输送粉剂酶;上述储酶斗与粉剂酶喂料器相连通,用于将粉剂酶喂料器定量输送的粉剂酶均匀送入进油管中;搅拌机,上述回油管的另一端与搅拌机相连通;送油管,上述送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乳化泵、搅拌机相连通;上述送油管上设有流量计、送油控制阀,还旁接有排油管,上述排油管上设有排油控制阀;控制箱,上述控制箱用于控制粉剂配液混合系统自动化运行。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粉剂配液混合系统能够省略溶水环节直接将粉剂酶与液体油进行混合,并借助乳化泵、搅拌机进行搅拌混合,因而能够使得粉剂酶与液体油在大比例配比情况下混合的更加均匀;其次,因为省略了溶水环节,所以无需采购含酶溶液,直接采购粉剂酶即可,又因粉剂酶占用空间更小,从而方便运输,并节约复合酶的运输成本,同时还减小了饲料加工设备的占用空间。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该混合系统还包括底座,上述油箱、乳化泵、搅拌机均设置在底座上,其中上述乳化泵位于油箱的前方,上述油箱的上部设有粉剂酶喂料器,上述搅拌机位于油箱及乳化泵的右侧;防护架,上述防护架设置在底座上,且将油箱、乳化泵、搅拌机、粉剂酶喂料器包裹在内;上述控制箱固定在防护架上。这样设计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少,方便运输以及安装,且加强了对相关设备的防护,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上述粉剂酶喂料器包括底板,上述底板底部设有若
干称重传感器;储酶箱,上述储酶箱设置在底板上,用于盛放粉剂酶,其下端右侧设有落料口,其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第一搅拌轴,还设有与落料口相连通的螺旋输送绞龙;驱动电机,上述驱动电机位于储酶箱外,设置在底板上,且其同时与第一搅拌轴、螺旋输送绞龙传动连接。这样设计结构简单,且送料稳定、均匀,减重式喂料也更加精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上述搅拌机包括搅拌筒,上述搅拌筒的上端设有进油口,其下端设有出油口、液位开关、若干支腿;上述进油口与送油管的一端相连通;上述出油口与回油管的另一端相连通,上述出油口处还旁接有排污管,上述排污管上设有排污控制阀;搅拌电机,上述搅拌电机设置在搅拌筒上端中部;第二搅拌轴,上述第二搅拌轴位于搅拌筒内部的中轴线上,且与搅拌电机传动连接;扰流杆,上述扰流杆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第二搅拌轴四周,且围绕第二搅拌轴中心阵列分布;扰流板,上述扰流板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搅拌筒内壁上,且均匀分布。这样设计搅拌更均匀,控制更精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上述储酶斗包括斗体,上述斗体正对落料口,其下端与进油管相连通;振动器,上述振动器设置在斗体外侧;落料控制阀,上述落料控制阀设在斗体下端。这样设计结构简单、送料稳定可靠,不易结拱堵塞。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控制箱未画。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粉剂酶喂料器的剖面结构示意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送油管、流量计、送油控制阀、排油管、排油控制阀未画。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搅拌机的剖面结构示意视图。
16.其中,1底座,1a防护架,2油箱,3乳化泵,4进油管,5进油控制阀,6回油管,6a回油控制阀,7储酶斗,7a斗体,7b振动器,7c落料控制阀,8粉剂酶喂料器,9底板,9a称重传感器,10储酶箱,10a落料口,10b第一搅拌轴,10c螺旋输送绞龙,11驱动电机,12搅拌机,13搅拌筒,13a进油口,13b出油口,13c液位开关,13d支腿,13e排污管,13f排污控制阀,14搅拌电机,15第二搅拌轴,16扰流杆,17扰流板,18送油管,19送油控制阀,20流量计,21排油管,21排油控制阀。
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18.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包括油箱2;乳化泵3;进油管4,上述进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箱2、乳化泵3相连通;上述进油管4上设有进油控制阀5、储酶斗7,还旁接有回油管6,上述回油管6上设有回油控制阀6a;粉剂酶喂料器8,上述粉剂酶喂料器8用于定量输送粉剂酶;上述储酶斗7与粉剂酶喂料器8相连通,用于将粉剂酶喂料器8定量输送的粉剂酶均匀送入进油管4中;搅拌机12,上述回油管6的另一端与搅拌机12相连通;送油管18,上述送油管18的两端分别与乳化泵3、搅拌机12相连通;上述送油管18上设有流量计20、送油控制阀19,还旁接有排油管21,上述排油管21上设有排油控制阀21a;控制箱,上述控制箱用于控制粉剂配液混合系统自动化运行。
19.结合图1和图3所示,该混合系统还包括底座1,上述油箱2、乳化泵3、搅拌机12均设置在底座1上,其中上述乳化泵3位于油箱2的前方,上述油箱2的上部设有粉剂酶喂料器8,上述搅拌机12位于油箱2及乳化泵3的右侧;防护架1a,上述防护架1a设置在底座1上,且将油箱2、乳化泵3、搅拌机12、粉剂酶喂料器8包裹在内;上述控制箱固定在防护架1a上。
20.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上述粉剂酶喂料器8包括底板9,上述底板9底部设有若干称重传感器9a;储酶箱10,上述储酶箱10设置在底板9上,用于盛放粉剂酶,其下端右侧设有落料口10a,其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第一搅拌轴10b,还设有与落料口10a相连通的螺旋输送绞龙10c;驱动电机11,上述驱动电机11位于储酶箱10外,设置在底板9上,且其同时与第一搅拌轴10b、螺旋输送绞龙10c传动连接;
21.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驱动电机11与螺旋输送轴10c同轴传动连接,所述螺旋输送轴10c与第一搅拌轴10b通过链传动连接。
22.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上述搅拌机包括搅拌筒13,上述搅拌筒13的上端设有进油口13a,其下端设有出油口13b、液位开关13c、若干支腿13d;上述进油口13a与送油管18的一端相连通;上述出油口13b与回油管6的另一端相连通,上述出油口13b处还旁接有排污管13e,上述排污管13e上设有排污控制阀13f;搅拌电机14,上述搅拌电机14设置在搅拌筒13上端中部;第二搅拌轴15,上述第二搅拌轴15位于搅拌筒13内部的中轴线上,且与搅拌电机14传动连接;扰流杆16,上述扰流杆16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第二搅拌轴15四周,且围绕第二搅拌轴15中心阵列分布;扰流板17,上述扰流板17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搅拌筒13内壁上,且均匀分布;
23.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扰流板17、扰流杆16的设计,混合液再被搅拌时,运动更杂乱无序,从而利于搅拌混合。
24.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上述储酶斗7包括斗体7a,上述斗体7a正对落料口10a,其下端与进油管4相连通;振动器7b,上述振动器7b设置在斗体7a外侧;落料控制阀7c,上述落料控制阀7c设在斗体7a下端;
25.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振动器7b可以是气动振动器,也可以是振动电机;落料控制阀7c在实际使用时,是适时开启的,并不会让斗体7a中的粉剂酶一次性全部混入到油中,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其堵塞的可能性。
26.其工作原理如下:
27.步骤一,粉剂酶喂料器8工作,将定量的粉剂酶从落料口10a送出,落入到储酶斗7中;
28.步骤二,乳化泵3工作,将食用油从油箱2中抽出,经进油管4送入到乳化泵3中,又经送油管18送入到搅拌机12中,与此同时,落料控制阀7c适时开启,储酶斗7中的粉剂酶不断地混入到食用油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从油箱2中抽油这一环节结束后,储酶斗7中的粉剂酶可能会有剩余,未必会一次性在这一环节全部混入到油中,这点需操作者根据实际经验取舍;
29.步骤三,待混合液全部进入搅拌机12后,搅拌机12工作,对混合液进行第一次搅拌混合;
30.步骤四,经过搅拌混合后的混合液,从出油口13b流出,经回油管6重新流入到进油管4,后进入乳化泵3,又经送油管18重新送入到搅拌机12中;如若储酶斗7中的粉剂酶还有
剩余,则与此同时,落料控制阀7c适时开启;反之,则不在开启;
31.步骤五,待混合液全部进入搅拌机12后,搅拌机12工作,对混合液进行再次搅拌混合;
32.步骤六,重复步骤四、五直至达到设置次数;
33.步骤七,进行多次搅拌混合后的混合液,从出油口13b流出,经回油管6重新流入到进油管4,而后进入乳化泵3,又经送油管18进入排油管21,进而直接送出。
34.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混合系统包括油箱(2);乳化泵(3);进油管(4),所述进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箱(2)、乳化泵(3)相连通;所述进油管(4)上设有进油控制阀(5)、储酶斗(7),还旁接有回油管(6),所述回油管(6)上设有回油控制阀(6a);粉剂酶喂料器(8),所述粉剂酶喂料器(8)用于定量输送粉剂酶;所述储酶斗(7)与粉剂酶喂料器(8)相连通,用于将粉剂酶喂料器(8)定量输送的粉剂酶均匀送入进油管(4)中;搅拌机(12),所述回油管(6)的另一端与搅拌机(12)相连通;送油管(18),所述送油管(18)的两端分别与乳化泵(3)、搅拌机(12)相连通;所述送油管(18)上设有流量计(20)、送油控制阀(19),还旁接有排油管(21),所述排油管(21)上设有排油控制阀(21a);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粉剂配液混合系统自动化运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混合系统还包括底座(1),所述油箱(2)、乳化泵(3)、搅拌机(12)均设置在底座(1)上,其中所述乳化泵(3)位于油箱(2)的前方,所述油箱(2)的上部设有粉剂酶喂料器(8),所述搅拌机(12)位于油箱(2)及乳化泵(3)的右侧;防护架(1a),所述防护架(1a)设置在底座(1)上,且将油箱(2)、乳化泵(3)、搅拌机(12)、粉剂酶喂料器(8)包裹在内;所述控制箱固定在防护架(1a)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剂酶喂料器(8)包括底板(9),所述底板(9)底部设有若干称重传感器(9a);储酶箱(10),所述储酶箱(10)设置在底板(9)上,用于盛放粉剂酶,其下端右侧设有落料口(10a),其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第一搅拌轴(10b),还设有与落料口(10a)相连通的螺旋输送绞龙(10c);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位于储酶箱(10)外,设置在底板(9)上,且其同时与第一搅拌轴(10b)、螺旋输送绞龙(10c)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包括搅拌筒(13),所述搅拌筒(13)的上端设有进油口(13a),其下端设有出油口(13b)、液位开关(13c)、若干支腿(13d);所述进油口(13a)与送油管(18)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出油口(13b)与回油管(6)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出油口(13b)处还旁接有排污管(13e),所述排污管(13e)上设有排污控制阀(13f);搅拌电机(14),所述搅拌电机(14)设置在搅拌筒(13)上端中部;第二搅拌轴(15),所述第二搅拌轴(15)位于搅拌筒(13)内部的中轴线上,且与搅拌电机(14)传动连接;扰流杆(16),所述扰流杆(16)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第二搅拌轴(15)四周,且围绕第二搅拌轴(15)中心阵列分布;扰流板(17),所述扰流板(17)有若干个,均竖直地设置在搅拌筒(13)内壁上,且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酶斗(7)包括斗体(7a),所述斗体(7a)正对落料口(10a),其下端与进油管(4)相连通;振动器(7b),所述振动器(7b)设置在斗体(7a)外侧;落料控制阀(7c),所述落料控制阀(7c)设在斗体(7a)下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粉剂配液混合系统,包括油箱乳化泵;进油管,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箱、乳化泵相连通;进油管上设有进油控制阀、储酶斗,还旁接有回油管,回油管上设有回油控制阀;粉剂酶喂料器,粉剂酶喂料器用于定量输送粉剂酶;储酶斗与粉剂酶喂料器相连通,用于将粉剂酶喂料器定量输送的粉剂酶均匀送入进油管中;搅拌机,回油管的另一端与搅拌机相连通;送油管,送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乳化泵、搅拌机相连通;送油管上设有流量计、送油控制阀,还旁接有排油管,排油管上设有排油控制阀;控制箱,控制箱用于控制粉剂配液混合系统自动化运行。这样设计能够直接将粉剂酶与液体油进行混合,且复合酶混合更均匀。且复合酶混合更均匀。且复合酶混合更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吴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匠之心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1
技术公布日:2023/9/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经济学统计数据柱 下一篇:一种后背门锁区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