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85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检测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


背景技术:

2.铁路、公路、地铁等交通工程有大量的隧道工程,隧道进入运营使用后,通常会出现渗漏、衬砌开裂、衬砌变形、路面裂损等质量问题,给车辆通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隧道运营期需要定期对隧道进行检测和健康状态评估。隧道健康问题列入了公路、铁路、地铁维护的相关规范里。
3.现有的方法是在检测车上设置用于采集隧道图像的光学相机,当到达图像采集点时,检测车停下来,通过光学相机采集隧道图像,从而完全隧道图像数据的采集,进而实现隧道检测。然而,这种间歇运动成像方式工作效率低,无法实现对隧道衬砌质量的高效检测。
4.申请号为cn201811575242的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质量检测用检测车,包括车体、红外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车体内对称安装有第一传动轴,两个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均安装有铁路轮,两个第一传动轴之间还安装有对称的两个第二传动轴,两个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均安装有脚轮,车体上安装有箱体,箱体的顶端以及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红外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箱体内还安装有无线传输模块和控制装置。
5.该发明的隧道质量检测用检测车根据隧道路面状况,通过铁路轮或脚轮带动车体匀速行驶,使检测车可以对铁路隧道或公路隧道进行检测,并使用红外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分别拍摄和测量隧道的顶端和两侧具体情况和距离,检测隧道是否出现质量问题,检测效率高,数据准确。该发明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红外摄像头与距离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有限,仅通过设置在车体的顶端以及两侧安装的一个红外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对隧道进行检测,无法将隧道两侧面与顶部完全覆盖,从而导致缺失尚未覆盖检测的位置的数据,最后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2、由于红外摄像头像素有限,设置在车体的顶端以及两侧安装的一个红外摄像头和一个距离传感器相对固定,无法调节检测部件与隧道内侧面之间的间距,从而导致当检测部件与隧道内侧面距离过大时,分析人员无法清晰的看到隧道内侧面的具体情况,也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包括检测部、活动部、终端以及位移部,检测部包括检测隧道裂缝的视觉部件以及检测隧道形变的雷达;活动部带动上述检测部升降横移;终端收集、分析检测部检测数据,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还终端还可控制活动部的工作行程以及检测部的工作行程;位移部承载上述检测部、活动部以及终端,并可在一平面上移动,当位移部平移时,位移部的移动方向与活动部发生横移时的移动方向垂直。
7.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活动部包括
配置为带动上述检测部竖直位移的升降机以及带动上述检测部横向位移的滑移平台。
8.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滑移平台包括第三动力部件,通过该第二动力部件带动检测部横移。
9.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滑移平台还包括配置为限制检测部滑动行程的限位开关。
1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滑移平台还包括配置为将检测部锁定在滑移平台上的锁定组件,该锁定组件包括可绕自身中部周向旋转的锁定块以及带动锁定块绕自身中部旋转的第二动力部件。
11.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检测部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与雷达的搭载平台,该搭载平台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视觉部件与雷达相间设置在该上部平面上。
12.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检测部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与雷达的搭载平台以及与该搭载平台铰接的承载架,该搭载平台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该承载架由安装在搭载平台上的第一动力部件带动其沿上部平面周向移动,该平面上开设有配置为供上述承载架穿插的槽,承载架一端穿过该槽,在该端上安装视觉部件与雷达。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4.本实用通过活动部带动检测部升降平移,从而调节检测部到隧道内侧面之间的间距,即使当车体与隧道内侧面距离过大时,分析人员无也可通过终端控制活动部调节检测部与隧道内侧面的间距,从而时视觉部件能够清楚的拍摄到隧道内侧面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分析、判断;
15.通过设置搭载平台,搭载平台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视觉部件与雷达相间设置在该上部平面上,或者,通过设置搭载平台,搭载平台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该搭载平台上铰接一承载架,通过安装在搭载平台上的第一动力部件带动其沿上部平面周向移动,从而实现的检测的全面覆盖,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而实现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实施例1中的检测部正视图;
18.图3是实施例1中的检测部侧视图;
19.图4是滑移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滑移平台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21.图6是实施例1的实施示意图;
22.图7是实施例2中的检测部正视图;
23.图8是实施例2中的检测部侧视图;
24.图中:100、位移部;200、检测部;201、搭载平台;202、视觉部件;203、雷达;204、第一动力部件;205、承载架;206、槽;300、终端;400、活动部;401、升降机;402、滑移平台;403、安装架;404、滑轨;405、连接板;406、滑块;407、安装支架;408、限位开关;409、第二动力部
件;410、锁定块;411、第三动力部件;500、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如图1~6所示,包括检测部200、活动部400、终端300以及位移部100,检测部200包括检测隧道裂缝的视觉部件202以及检测隧道形变的雷达203;活动部带动上述检测部200升降横移;终端收集、分析检测部200检测数据,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还终端还可控制活动部的工作行程以及检测部200的工作行程;位移部100承载上述检测部200、活动部400以及终端300,并可在一平面上移动,当位移部100平移时,位移部的移动方向与活动部发生横移时的移动方向垂直,在本实用中,位移部100可选择具有动力系统的大中型车体。
27.其中终端300为装载有计算机以及具有分析功能的仪器的方舱。
28.如图6所示,上述活动部包括配置为带动上述检测部200竖直位移的升降机401以及带动上述检测部200横向位移的滑移平台402。
29.如图4、5所示,上述滑移平台402包括第三动力部件411,通过该第二动力部件带动检测部200横移。
30.滑移平台还包括配置为限制检测部200滑动行程的限位开关408。
31.滑移平台还包括配置为将检测部锁定在滑移平台上的锁定组件,该锁定组件包括可绕自身中部周向旋转的锁定块410以及带动锁定块410绕自身中部旋转的第二动力部件409。
32.其中,本实用通过第三动力部件411带动检测部横移,升降机带动检测部竖直位移,两则可同时进行,从而调节检测部到隧道内侧面之间的间距,即使当车体与隧道内侧面距离过大时,分析人员无也可通过终端控制活动部调节检测部与隧道内侧面的间距,从而时视觉部件能够清楚的拍摄到隧道内侧面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分析、判断。如图4、5所示,滑移平台除了上述结构外,还包括安装架403、安装支架407、滑轨404、滑块406以及连接板406,安装架403固定安装在升降机上,第三动力机构411安装在安装架403上,实现检测部饿线性位移,可选择液压驱动部件,例如液压缸。安装支架407有两组,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架403两侧部,限位开关安装在固定支架407上,滑轨404安装在相邻安装支架407的两侧,该滑轨404上滑动安装有滑块406,检测部通过连接板与滑块405连接从而实现对检测部横向位移的导向,锁定块410中部与安装架403铰接,第二动力部件安装在安装架403上,第二动力部件403可选择气缸或液压缸,气缸或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锁定块410一侧端铰接,也可采用电机,将锁定块中部的铰接轴与电机的转轴相连接,从而实现锁定块沿铰接轴轴向旋转。
33.如图2~3所示,检测部200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202与雷达203的搭载平台201,该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视觉部件与雷达203相间设置在该上部平面上。
34.将位移部100移动至隧道内,分析人员在方舱内控制视觉部件和雷达进行检测工
作,当距离过大时,分析人员可控制升降机、第三动力部件工作,调节检测部与隧道内侧面的间距,从而使视觉部件能够清楚的拍摄到隧道内侧面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分析、判断。横移时,第二动力部件409会带动锁定块转动,将锁定块放下,从而使搭载平台解除锁定。横移过程中,当搭载平台触碰到限位开关后,第三动力部件立即停止工作,同时第二动力部件带动锁定块转动,支起的锁定块将搭载平台锁住,实现锁定。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视觉部件与雷达203相间设置在该上部平面上,从而实现的检测的全面覆盖,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而实现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
35.实施例2
36.如图7、8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检测部200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202与雷达203的搭载平台201以及与该搭载平台201铰接的承载架205,该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该承载架205由安装在搭载平台201上的第一动力部件204带动其沿上部平面周向移动,该平面上开设有配置为供上述承载架穿插的槽206,承载架一端穿过该槽206,在该端上安装视觉部件与雷达。
37.通过设置搭载平台,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该搭载平台201上铰接一承载架205,通过安装在搭载平台201上的第一动力部件204带动其沿上部平面周向移动,从而实现的检测的全面覆盖,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而实现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
3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部(200),包括配置为检测隧道裂缝的视觉部件(202)以及检测隧道形变的雷达(203);活动部(400),配置为带动上述检测部(200)升降横移;终端(300),配置为收集、分析检测部(200)检测数据,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还终端还可控制活动部的工作行程以及检测部(200)的工作行程;位移部(100),配置为承载上述检测部(200)、活动部(400)以及终端(300),并可在一平面上移动,当位移部(100)平移时,位移部的移动方向与活动部发生横移时的移动方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包括配置为带动上述检测部(200)竖直位移的升降机(401)以及带动上述检测部(200)横向位移的滑移平台(4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平台(402)包括第三动力部件(411),通过第二动力部件带动检测部(200)横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平台(402)还包括配置为限制检测部(200)滑动行程的限位开关(40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平台还包括配置为将检测部锁定在滑移平台上的锁定组件,该锁定组件包括可绕自身中部周向旋转的锁定块(410)以及带动锁定块(410)绕自身中部旋转的第二动力部件(409)。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200)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202)与雷达(203)的搭载平台(201),该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所述视觉部件与雷达(203)相间设置在该上部平面上;所述检测部(200)还包括配置为搭载上述视觉部件(202)与雷达(203)的搭载平台(201)以及与该搭载平台(201)铰接的承载架(205),该搭载平台(201)上部平面形状适配于隧道内侧面形状,该承载架(205)由安装在搭载平台(201)上的第一动力部件(204)带动其沿上部平面周向移动,该平面上开设有配置为供上述承载架(205)穿插的槽(206),承载架一端穿过该槽(206),且在承载架的这一端上安装所述视觉部件(202)与雷达(20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隧道检测车,包括检测部、活动部、终端以及位移部,检测部包括检测隧道裂缝的视觉部件以及检测隧道形变的雷达;活动部带动上述检测部升降横移;终端收集、分析检测部检测数据,并根据分析得出结果,还终端还可控制活动部的工作行程以及检测部的工作行程;位移部承载上述检测部、活动部以及终端,并可在一平面上移动。本实用通过活动部带动检测部升降平移,从而调节检测部到隧道内侧面之间的间距,即使当车体与隧道内侧面距离过大时,分析人员无也可通过终端控制活动部调节检测部与隧道内侧面的间距,从而时视觉部件能够清楚的拍摄到隧道内侧面的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分析、判断。判断。判断。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骏 舒刚 张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智通路桥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3/9/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