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带机器人及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10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收带机器人及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
背景技术:
2.消防水带在收带时通常需要消防车在行驶过程中逐渐收带,并将水带收纳于车厢内。但在较为复杂的地面情况下,如非平坦地面或积水较深地面,消防车辆显然无法行驶中收带,目前的消防车辆的收带系统将无法运行,遇到此情况,往往需要人工收带,费时费力。
3.在非平坦地面或积水较深地面进行放带时,消防车辆同样无法行驶中放带,遇到此情况,同样需要人工收带,费时费力。
4.另外,鉴于消防所面临的情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消防现场可能需要搬运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等消防器材,这些消防器材具有重量大的特点,在装卸及运输过程均面临困难,特别是遇到非平坦地面或积水较深地面时,这些消防器材的运输将更加困难。
5.有鉴于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收带机器人及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收带机器人及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通过在履带式底盘设置举收带部或托举部,实现复杂工况的收带、放带及运输消防器材。
7.本发明的第一个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带机器人。
8.本发明的第二个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
9.为实现上述第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带机器人,包括车体部、行走部及收带部;所述行走部包括履带和底盘,所述车体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方;所述收带部包括第一举升臂、第二举升臂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所述车体部设置缺口,所述第一举升臂设置于所述缺口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二举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举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铰接;所述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托举收卷部。
10.优选地,所述收卷部包括收卷盘及收卷支架,所述收卷盘通过轴承架设于所述收卷支架上方;在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之间设置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一摩擦轮,通过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杆转动;
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分别驱动所述收卷盘的第一收卷轮和第二收卷轮。
11.优选地,在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在所述第一摆臂侧边设置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以所述支架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一摆臂摆动;在所述第二摆臂侧边设置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以所述支架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二摆臂摆动。
12.优选地,所述收卷支架包括水平部和设置于所述水平部两侧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收卷盘通过轴承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均为耐磨橡胶轮。
14.优选地,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举升缸、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一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举升缸、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在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举升缸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一举升缸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
15.优选地,在所述支架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举升板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二举升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
16.基于相同的发明原理,为实现上述第二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包括车体部、行走部及托举部;所述行走部包括履带和底盘,所述车体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方;所述托举部包括第一举升臂、第二举升臂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所述车体部设置缺口,所述第一举升臂设置于所述缺口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二举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举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铰接;
所述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托举消防器材。
17.优选地,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举升缸、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一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举升缸、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在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举升缸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一举升缸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在所述支架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举升板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二举升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
18.优选地,所述消防器材为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中的一种。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效果如下:(1)收带机器人采用履带行走,能适应起伏不平的路面并具有一定涉水能力,能够在复杂路面情况下进行收带和放带作业,适应性强;(2)具有举升和下降功能,能够将整卷的消防水带自车厢内取下或放入,避免了人力进行装卸整卷的消防水带。
20.(3)收带机器人的车体部设置缺口,缺口设置于车体部前端,第一举升臂设置于所述缺口内,在第一举升臂和第二举升臂均收缩时,整个第一举升臂缩回于缺口内,大部分的第二举升臂也缩回于缺口内,使收带机器人车身短小,使收缩状态的收带机器人的重心集中于底盘,车身稳定且灵活便捷。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发明机器人的立体结构图。
23.图2是本发明机器人的立体结构图。
24.图3是本发明收带部或托举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发明收带部或托举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发明机器人举升状态示意图。
27.其中,1、车体部;11、缺口;2、行走部;21、履带;22、底盘;3、收带部;31、第一举升臂;311、第一举升缸;312、第一举升板;313、第二举升板;314、第一铰接板;315、第二铰接板;316、第一铰接轴;317、第二铰接轴;32、第二举升臂;321、第二举升缸;322、第三举升板;323、第四举升板;324、第三铰接板;325、第四铰接板;33、支架;331、第一托举臂;332、第二托举臂;333、第一摩擦轮;334、第二摩擦轮;335、传动杆;336、电机;337、第一摆臂;3371、第一气缸;338、第二摆臂;3381、第二气缸;4、收卷部;41、收卷盘;411、第一收卷轮;412、第二收卷轮;42、收卷支架;421、水平部;422、第一支撑部;423、第二支撑部;43、轴承;5、托举部;6、第一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8、第三铰接轴。
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30.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收带机器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带机器人,包括车体部1、行走部2及收带部3;所述行走部2包括履带21和底盘22,所述车体部1设置于所述底盘22上方;所述收带部3包括第一举升臂31、第二举升臂32和支架33,在所述支架33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均为l型;所述车体部1设置缺口11,所述第一举升臂31设置于所述缺口11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31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22;所述第二举升臂3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33,所述第二举升臂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31铰接;所述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托举收卷部4。
32.具体地,针对目前的消防车辆无法适应非平坦地面或积水较深地面的情况,开发了收带机器人,具体实现原理如下:参见图1至图5,收带机器人采用履带行走,能适应起伏不平的路面并具有一定涉水能力,能够在复杂路面情况下进行收带和放带作业,适应性强;具有举升和下降功能,能够将整卷的消防水带自车厢内取下或放入,避免了人力进行装卸整卷的消防水带,具体为,当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32均处于伸展状态时,收卷部4被举升至最高状态,参见图5,此时可实现将收卷盘41进行装车或卸车作业,当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32均处于收缩状态时,收卷部4被降低至地面,参见图1,此时可托举着收卷盘41进行行驶,在行驶过程中完成收带或放带作业;收带机器人的车体部1设置缺口11,缺口11设置于车体部1前端,第一举升臂31设置于所述缺口11内,在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
32均收缩时,整个第一举升臂31缩回于缺口11内,大部分的第二举升臂32也缩回于缺口11内,使收带机器人车身短小,使收缩状态的收带机器人的重心集中于底盘22,车身稳定且灵活便捷。
33.参见图1至图4,收带机器人进行收带和放带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收卷部4包括收卷盘41及收卷支架42,所述收卷盘41通过轴承43架设于所述收卷支架42上方,所述收卷支架42包括水平部421和设置于所述水平部421两侧的第一支撑部422和第二支撑部423,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托举水平部421;所述收卷盘41通过轴承43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22和第二支撑部423,通过收带盘41的转动进行消防水带的收带或放带;在所述支架33的顶部设置第一摩擦轮333和第二摩擦轮334,所述第一摩擦轮333和第二摩擦轮334之间设置传动杆335,所述传动杆335穿过所述第一摩擦轮333,通过电机336驱动所述传动杆335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轮333和第二摩擦轮334转动;所述第一摩擦轮333、第二摩擦轮334分别驱动所述收卷盘41的第一收卷轮411和第二收卷轮412,第一收卷轮411和第二收卷轮412之间为收卷轴,消防水带被收卷于收卷轴。在需要收带时,通过电机336驱动传动杆335转动进而驱动第一摩擦轮333和第二摩擦轮334转动,第一摩擦轮333驱动第一收卷轮411转动,第二摩擦轮334驱动第二收卷轮412转动,第一收卷轮411和第二收卷轮412带动收卷轴转动,在收带机器人行驶过程中,启动电机336正转实现边走边收带;当需要放带时,启动电机336反转实现边走边放带。
34.为使第一摩擦轮333更紧密地压紧第一收卷轮411,第二摩擦轮334更紧密地压紧第二收卷轮412,所述第一摩擦轮333、第二摩擦轮334均为耐磨橡胶轮,耐磨橡胶轮在驱动第一收卷轮411和第二收卷轮412时摩擦力大且噪音小;参见图2和图4,在所述支架33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摆臂337和第二摆臂338,所述传动杆335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摆臂337和第二摆臂338;在所述第一摆臂337侧边设置第一气缸3371,所述第一气缸3371以所述支架33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一摆臂337摆动;在所述第二摆臂338侧边设置第二气缸3381,所述第二气缸3381以所述支架33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二摆臂338摆动。在需要收带或放带时,同步启动第一气缸3371和第二气缸3381,使第一摆臂337和第二摆臂338同步摆动,从而驱动第一摩擦轮333、第二摩擦轮334同时靠近并分别压紧第一收卷轮411和第二收卷轮412。
35.参见图1至图5,收带机器人进行举升和下降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第一举升臂31包括第一举升缸311、第一举升板312及第二举升板313,所述第一举升缸311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312及第二举升板313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32包括第二举升缸321、第三举升板322及第四举升板323,所述第二举升缸321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322及第四举升板323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312和所述第三举升板322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314,所述第一铰接板31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312,所述第一铰接板314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322;所述第二举升板313和所述第四举升板323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315,所述第二铰接板31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313,所述第二铰接板315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323;在所述第一铰接板314和所述第二铰接板315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316;所述第一举升缸311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22,所述第一举升缸311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316。
36.参见图1至图5,在所述支架33设置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在所述第一固定板6和所述第三举升板322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324,所述第三铰接板32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
第三举升板322,所述第三铰接板32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6;在所述第二固定板7和所述第四举升板323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325,所述第四铰接板32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323,所述第四铰接板325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7;在所述第一举升板312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313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317;在所述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8;所述第二举升缸32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317和第三铰接轴8。
37.在需要举升收卷部4时,同步启动第一举升缸311和第二举升缸321,第一举升缸311以底盘22为支点通过第一铰接轴316驱动第一铰接板314和第二铰接板315向上摆动,从而使第三举升板322和第四举升板324向上摆动;第二举升缸321以第二铰接轴317为支点通过第三铰接轴8驱动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向上摆动,从而驱动支架33向上向前举升,使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始终平行于地面,实现向上向前举升收卷部4,举升状态参见图5。
38.参见图1,当需要将收卷部4降落至地面时,同步启动第一举升缸311和第二举升缸321进行收缩,第一举升缸311以底盘22为支点通过第一铰接轴316驱动第一铰接板314和第二铰接板315向下摆动,从而使第三举升板322和第四举升板324向下摆动;第二举升缸321以第二铰接轴317为支点通过第三铰接轴8驱动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向下摆动,从而驱动支架33向下向后回缩,使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始终平行于地面,实现向下向后回缩收卷部4,回缩状态参见图1,此时,整个第一举升臂31缩回于缺口11内,大部分的第二举升臂32也缩回于缺口11内,使收带机器人车身短小,使回缩状态的收带机器人的重心集中于底盘22,车身稳定且灵活便捷。
实施例2
39.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4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包括车体部1、行走部2及托举部5;所述行走部2包括履带21和底盘22,所述车体部1设置于所述底盘22上方;所述托举部5包括第一举升臂31、第二举升臂32和支架33,在所述支架33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均为l型;所述车体部1设置缺口11,所述第一举升臂31设置于所述缺口11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31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22;所述第二举升臂3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33,所述第二举升臂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31铰接;所述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托举消防器材。
41.具体地,针对目前的消防车辆无法适应非平坦地面或积水较深地面的情况,开发了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具体实现原理如下:参见图1至图5,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采用履带行走,能适应起伏不平的路面并具有一定涉水能力,能够在复杂路面情况下运输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等消防器材,适应性强;具有举升和下降功能,能够将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等消防器材自车厢内取下或放入,避免了人力进行装卸,并能够进行在起伏不平的路面及涉水路面行走并运输消防器材;具体为,当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32均处于伸展状态时,托举部5被举升至最高状态,参见图5,此时可实现将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等消防器材进行装车或卸车作业,
当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32均处于收缩状态时,托举部5被降低至地面进行运输,参见图1;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的车体部1设置缺口11,缺口11设置于车体部1前端,第一举升臂31设置于所述缺口11内,在第一举升臂31和第二举升臂32均收缩时,整个第一举升臂31缩回于缺口11内,大部分的第二举升臂32也缩回于缺口11内,使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车身短小,使收缩状态的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的重心集中于底盘22,车身稳定且灵活便捷。
42.参见图1至图5,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进行举升和下降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第一举升臂31包括第一举升缸311、第一举升板312及第二举升板313,所述第一举升缸311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312及第二举升板313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32包括第二举升缸321、第三举升板322及第四举升板323,所述第二举升缸321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322及第四举升板323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312和所述第三举升板322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314,所述第一铰接板31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312,所述第一铰接板314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322;所述第二举升板313和所述第四举升板323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315,所述第二铰接板31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313,所述第二铰接板315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323;在所述第一铰接板314和所述第二铰接板315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316;所述第一举升缸311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22,所述第一举升缸311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316。
43.参见图1至图5,在所述支架33设置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在所述第一固定板6和所述第三举升板322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324,所述第三铰接板32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322,所述第三铰接板32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6;在所述第二固定板7和所述第四举升板323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325,所述第四铰接板32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323,所述第四铰接板325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7;在所述第一举升板312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313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317;在所述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8;所述第二举升缸32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317和第三铰接轴8。
44.在需要举升托举部5时,同步启动第一举升缸311和第二举升缸321,第一举升缸311以底盘22为支点通过第一铰接轴316驱动第一铰接板314和第二铰接板315向上摆动,从而使第三举升板322和第四举升板324向上摆动;第二举升缸321以第二铰接轴317为支点通过第三铰接轴8驱动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向上摆动,从而驱动支架33向上向前举升,使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始终平行于地面,实现向上向前举升托举部5,举升状态参见图5。
45.参见图1,当需要将托举部5降落至地面时,同步启动第一举升缸311和第二举升缸321进行收缩,第一举升缸311以底盘22为支点通过第一铰接轴316驱动第一铰接板314和第二铰接板315向下摆动,从而使第三举升板322和第四举升板324向下摆动;第二举升缸321以第二铰接轴317为支点通过第三铰接轴8驱动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向下摆动,从而驱动支架33向下向后回缩,使第一托举臂331和第二托举臂332始终平行于地面,实现向下向后回缩托举部5,回缩状态参见图1,此时,整个第一举升臂31缩回于缺口11内,大部分的第二举升臂32也缩回于缺口11内,使收带机器人车身短小,使回缩状态的收带机器人的重心集中于底盘22,车身稳定且灵活便捷。
技术特征:
1.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部、行走部及收带部;所述行走部包括履带和底盘,所述车体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方;所述收带部包括第一举升臂、第二举升臂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所述车体部设置缺口,所述第一举升臂设置于所述缺口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二举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举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铰接;所述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托举收卷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部包括收卷盘及收卷支架,所述收卷盘通过轴承架设于所述收卷支架上方;在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之间设置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穿过所述第一摩擦轮,通过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杆转动;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分别驱动所述收卷盘的第一收卷轮和第二收卷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在所述第一摆臂侧边设置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以所述支架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一摆臂摆动;在所述第二摆臂侧边设置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以所述支架为支点驱动所述第二摆臂摆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支架包括水平部和设置于所述水平部两侧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收卷盘通过轴承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5.如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均为耐磨橡胶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举升缸、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一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举升缸、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在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举升缸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一举升缸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一端固
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举升板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二举升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8.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部、行走部及托举部;所述行走部包括履带和底盘,所述车体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方;所述托举部包括第一举升臂、第二举升臂和支架,在所述支架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所述车体部设置缺口,所述第一举升臂设置于所述缺口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二举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举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举升臂铰接;所述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托举消防器材。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举升缸、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一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一举升板及第二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举升缸、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缸设置于所述第三举升板及第四举升板之间;所述第一举升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举升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二举升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举升板,所述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在所述第一铰接板和所述第二铰接板之间设置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举升缸的底部铰接于所述底盘,所述第一举升缸的顶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在所述支架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举升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举升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四举升板之间设置第四铰接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举升板,所述第四铰接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举升板顶部和所述第二举升板顶部之间设置第二铰接轴;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二举升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器材为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中的一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收带机器人及消防器材运输机器人,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车体部、行走部及收带部;所述行走部包括履带和底盘,所述车体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方;所述收带部包括第一举升臂、第二举升臂和支架,在支架两侧设置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车体部设置缺口,第一举升臂设置于缺口内且所述第一举升臂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底盘;第二举升臂的一端铰接于支架,第二举升臂的另一端与第一举升臂铰接;第一托举臂和第二托举臂托举收卷部,技术效果:收带机器人采用履带行走,能适应起伏不平的路面并具有一定涉水能力,能够在复杂路面情况下进行收带和放带作业,还能运输消防排烟机、消防水泵、消防水炮等消防器材,适应性强。应性强。应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崔小锋 肖燕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瑞奇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