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

未命名 09-03 阅读:99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


背景技术:

2.营养管常用于肠道功能正常,但是胃部需要手术或存在疾病、或者是胃功能低下的患者。营养管在使用时,多采用鼻胃管技术置入人体十二指肠内,也即:营养管随胃管一起从同一鼻孔插入胃内,再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内,最后拔出胃管,即可利用营养管为人体提供营养。
3.但在此置入过程中,常常伴随以下问题:1、从鼻孔插入后,通常情况下进行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的操作者会通过注射器从近端吸引胃液来证明营养管是否进入消化道,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难实现,只能通过经验性的判断营养管所处位置,从而营养管极易误插入气管而进入呼吸系统,引发吸入性肺炎,误插风险高且概率较大;2、营养管需要进一步通过幽门进入到十二指肠,但如何进入幽门,多采用操作者经验来判断,目前常用的是营养管盲插植入术执行整个营养管操作,其中营养管是否进入幽门,需要操作者回拉营养管并基于受力情况来判断,该判断影响因素较多,常会因为误操作使得营养管无法完全进入十二指肠,而如果营养管末端一直处于胃内未能进入到十二指肠,则患有术后胃功能丧失、胃部疾病的患者将会发生营养吸收障碍,导致患者进一步的身体功能疾病。
4.基于此,如何确保营养管在置入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该定位式组合营养管能够基于置入深度和ph微电极检测的ph数据,反映营养管末端所处的位置,可以定位营养管置入位置和全程监控营养管置入情况,进而可以很好的辅助和引导操作者执行置入操作,提高营养管置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包括营养支管和功能支管;所述营养支管的出液端外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套环,所述套环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功能支管套设于套环内并与营养支管并排设置形成组合管路;所述功能支管内至少设置有一清洗腔,清洗腔贯穿功能支管两端部;所述功能支管的两端部侧壁还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清洗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ph微电极,所述功能支管的外侧壁位于第一通孔的孔口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或打开第一通孔的弹性塑胶封片;所述功能支管外侧壁还设置有用于密封第二通孔的密封弹性胶套,密封弹性胶套内设置有操作头,操作头连接有医用合金丝,医用合金丝通过第二通孔伸入至清洗腔内并与所述ph微电极连接,以通过操作头、医用合金丝驱使所述ph微电极伸出或退入所述第一通孔。
7.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营养支管内还设置有定型骨架,所述定型骨架由营养支管内呈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记忆合金丝组成;当所述营养支管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营养
支管在定型骨架作用下:其设置套环的一端形成与胃部胃小弯、角切迹相匹配的弧形管,以及在弧形管端部形成向外弯折的短小弯折管。
8.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生物降解材料为聚α-羟基酸或明胶。
9.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功能支管位于第一通孔的内孔口位置还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ph微电极位于定位台阶和弹性塑胶封片之间的第一通孔内,且所述ph微电极的非工作端连接有椎体,该椎体可部分伸入至定位台阶并与所述定位台阶形成线密封。
10.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功能支管位于第二通孔的外孔口位置还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用于限制操作头进入所述第二通孔。
11.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朝向其所在一侧的端口位置呈倾斜设置。
12.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功能支管内还与清洗腔间隔设置有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内分别设置传像纤维束和传光纤维束,所述传像纤维束的束头成像部分伸出至功能支管设置套环的一端端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营养支管可基于功能支管内设置的ph微电极,实时检测营养支管端部所在的ph环境数据,进而通过检测的ph数据以及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肠各部分ph的数值差异,结合营养支管的深入长度判断出其端部所处的位置,进而可以确定营养支管是否进入食道、胃部或十二指肠,为营养管置入提供数据支持,置入全程可控,进而辅助和引导操作者执行置入操作,提高了营养管置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4.2、本发明功能支管可通过清洗腔连通外部设备以提供清洗液(生理盐水)对ph微电极进行清洗,且ph微电极在不使用时可通过弹性塑胶封片隔离,进而ph微电极在检测前不会沾染过多外部体液而影响其检测值,同时利用操作头、医用合金丝来操作ph微电极也极为方便,检测数据准确度高、检测方便快捷。
15.3、本发明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套环来将营养支管和功能支管连接,进而使得二者可以合并使用,可以不再与胃管配对使用,依靠功能支管的重力和其定位作用,即可很好的实现营养管置入,同时在置入完成后也可通过套环熔解后分离开来,进而方便取出功能支管,减少患者应器官压迫带来的不适感,也便于回收二次利用。
16.4、本发明利用定型骨架使得营养支管在进入胃部后能基于弧形管很好的贴合胃部,避免其弯曲或盘叠,也能进一步的减少与胃部内壁接触而造成患者不适感,同时也能更好的将短小弯折管导向幽门位置,利于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同时短小弯折管如此设计,也使得其能在弧形管作用下更好的朝向幽门位置,进而更好的找准幽门并通过幽门,使得营养管置入更加方便,准确度也更高。
17.5、本发明还基于传像纤维束和传光纤维束,可以对营养管端部位置的外部环境进行观测,从而利用成像技术结合外部设备观测营养管的环境图像,进而辅助ph微电极确定营养管准确位置,同时还可以基于该观测结果进一步的找准幽门位置,使得置入更加安全和准确,并减少置入的时间,而本技术中同时还可以利用清洗腔清洗传像纤维束和传光纤维束,进而保证其观测效果,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定位式组合营养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营养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截面的截面图;图4是营养支管处于自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弧形管和短小弯折管处于弯曲状态;图5是功能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功能支管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7是图6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图8是图6中d处的结构放大图;图9是图5中b-b截面的截面图;图中标号分别表示为:1、营养支管;2、功能支管;3、套环;4、清洗腔;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ph微电极;8、弹性塑胶封片;9、密封弹性胶套;10、操作头;11、医用合金丝;12、定型骨架;13、弧形管;14、短小弯折管;15、定位台阶;16、椎体;17、限位台阶;18、传像纤维束;19、传光纤维束。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0.如图1-9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包括营养支管1和功能支管2;所述营养支管1的出液端外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套环3,所述套环3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功能支管2套设于套环3内并与营养支管1并排设置形成组合管路;所述功能支管2内至少设置有一清洗腔4,清洗腔4贯穿功能支管2两端部;所述功能支管2的两端部侧壁还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清洗腔4连通的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所述第一通孔5内设置有ph微电极7,所述功能支管2的外侧壁位于第一通孔5的孔口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或打开第一通孔5的弹性塑胶封片8;所述功能支管2外侧壁还设置有用于密封第二通孔6的密封弹性胶套9,密封弹性胶套9内设置有操作头10,操作头10连接有医用合金丝11,医用合金丝11通过第二通孔6伸入至清洗腔4内并与所述ph微电极7连接,以通过操作头10、医用合金丝11驱使所述ph微电极7伸出或退入所述第一通孔5。
21.在使用时,预先将功能支管2套入套环3内,确保功能支管2与营养支管1至少在营养支管1的出液端并排设置,完成后,按照正常置入流程从患者同一鼻孔位置进入食道,在置入过程中,当经过一些特殊位置如口腔气道口、胃部入口、胃内部、幽门、十二指肠等,则可开启ph微电极7对营养支管1的出液端外侧环境的ph值进行检测获取,进而结合置入的营养支管1和/或功能支管2的管身长度,可以判断此时置入的位置是否正常或是否达到对应位置,进而可以避免置入过程中管路进入至呼吸道、在胃部盘绕或未置入幽门等问题,直至营养支管1的出液端进入十二指肠预定位置后,即完成置入,待完成置入后,可以等待2-3个
小时等待套环3自动降解破坏,或者手部扶持营养支管1,再驱使功能支管2绕自身转动或晃动,进而自动破坏套环3,即可让功能支管2与营养支管1脱离开来,然后即可将功能支管2拔出,减少病人不适感,而营养支管1在置入后即可连接外部供液设备进行营养液供给。
22.同时,ph微电极7在正常情况下,由医用合金丝11提起并位于第一通孔5内,并通过弹性塑胶封片8封闭第一通孔5的外孔口位置,避免其与外部体液接触而在后续检测时影响检测数据,当需检测数据时,可操作操作头10使其朝向第二通孔6的位置移动并压缩密封弹性胶套9,进而医用合金丝11下移释放ph微电极7,ph微电极7即可在医用合金丝11的弯曲应力和其重力作用下顶开弹性塑胶封片8而伸出第一通孔5,即可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松开操作头10,密封弹性胶套9在保证第二通孔6的密封性避免外界物质进入管内造成污染外,其即可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形状进而带动操作头10远离第二通孔6,通过医用合金丝11提起ph微电极7进而使其退入第一通孔5,此时弹性塑胶封片8在其弹力作用下复位重新密封,即可保证检测后ph微电极7重新封闭第一通孔5,而ph微电极7则可通过相应的数据线从功能支管2内或清洗腔4内与外部数据显示设备信号连接,方便显示检测数据。
23.通过以上结构,ph微电极7在检测前后均能通过弹性塑胶封片8封闭在第一通孔5内,不仅可以对其很好的进行保护,同时也能隔绝外部体液对其造成损坏或对其检测环境造成影响,保护的同时也能确保检测精度,同时功能支管2可外接与清洗腔4连通的清洗液,如生理盐水,当ph微电极7伸出第一通孔5前后,通入清洗液至清洗腔4,清洗液部分通过清洗腔4进入第一通孔5并从其孔口喷出,即可对ph微电极7进行清洗,确保其检测前后表面不会残留多余体液,进一步确保其检测的准确性。
24.进而,本发明基于功能支管2的组合方式,无需再利用胃管来辅助引导营养管置入,其利用功能支管2的重力即可很好的引导营养支管1置入下沉,同时结合管路的管身长度、ph微电极7的ph值检测结果作为置入过程数据,即可确保在置入时营养支管1的路径和所在位置,置入全程可控,结合操作者的经验和获取的置入过程数据,能够辅助、修正或引导操作者判断和操作,提高了营养支管1置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且能大大缩短置入时间,同时,在检测过程中,ph微电极7可以通过操作头10、医用合金丝11很好的进行操作,也不影响置入操作,在检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清洗腔4通入清洗液清洗,进一步确保其检测精度,进而辅助效果和置入效果均十分理想。
25.进一步的,弹性塑胶封片8可采用医用材料如丁腈、乳胶、硅胶等;操作头10、医用合金丝11则可以采用医用金属材料如钛合金制成,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医用合金丝11能为ph微电极7提供更多弯曲应力,使得ph微电极7能更好的伸出第一通孔5,本发明的医用合金丝11的直径可以在1~1.2mm左右。
26.如图3所示,所述营养支管1内还设置有定型骨架12,所述定型骨架12由营养支管1内呈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记忆合金丝组成;当所述营养支管1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营养支管1在定型骨架12作用下:其设置套环3的一端形成与胃部胃小弯、角切迹相匹配的弧形管13,以及在弧形管13端部形成向外弯折的短小弯折管14。
27.在具体实施时,营养管最终需要通过幽门再进入十二指肠,但由于幽门位于胃部的角切迹附近,其通过胃小弯遮挡进而无法通过食道直接进入,而需要绕过胃小弯并向上一点位置才能进入,故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营养管置入的一个难点便是找到幽门并穿过幽门,鉴于胃部和幽门的结构位置,使得营养管置入中很难找准幽门位置,从而导致背景技
术中指出的营养管无法很好地进入幽门或会导致营养管盘绕在胃部内,进而影响到营养管置入。
28.基于此,本实施例利用胃部及幽门位置特点,将营养支管1采用一若干记忆合金丝构成的定性骨架12来将营养支管1的出液端形成弧形管13和短小弯折管14,其利用弧形管13,使得营养支管1在进入胃部后可以弯曲成与胃部胃小弯、角切迹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使得营养支管1能适应胃部结构,并保证其出液端能够更好的朝向幽门位置,最后再通过向外弯折的短小弯折管14,使得营养支管1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至幽门位置,进而进入至幽门,从而二者相辅相成,既能更好的找准定位幽门位置,同时也能更好的进入幽门,确保置入的有效性,同时也缩短置入时间,且也能避免营养支管1在胃部内盘绕,一举多得。
29.需要说明的是,在置入过程中,营养支管1的弧形管13在食道内时,基于食道的内壁限制,以及营养支管1和功能支管2的整体重力作用下,弧形管13被限制处于竖直或微微弯曲状态,不影响其下沉,直至到营养支管1达到胃部胃小弯、角切迹位置后,营养支管1对应部分弧形管13则无外部作用力,其恢复自然状态,即可完全展开并基于记忆合金丝的特性,恢复成完整的弧形管体结构,进而达到使用目的。
30.在进一步应用时,营养支管1在食道外部的管路上还可设置对应的标识物,如定位符、刻度线等,以标识弧形管13的弯曲方向,进而便于操作者明晰弧形管13的弯曲方向,以便于找准方位。
31.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生物降解材料为聚α-羟基酸或明胶。聚α-羟基酸或明胶作为生物降解材料,其可被人体胃液、菌类分解,并形成无害物质,故而在置入完成后,其可以被人体降解,使得套环3熔解或破损,进而便于功能支管2而取出,同时不会造成人体负担。
32.如图7所示,所述功能支管2位于第一通孔5的内孔口位置还设置有定位台阶15,所述ph微电极7位于定位台阶15和弹性塑胶封片8之间的第一通孔5内,且所述ph微电极7的非工作端连接有椎体16,该椎体16可部分伸入至定位台阶15并与所述定位台阶15形成线密封。
33.在具体应用时,ph微电极7在医用合金丝11作用下被拉紧,进而其通过椎体16压紧在定位台阶15一侧并形成密封结构,此时ph微电极7完全封闭在定位台阶15和弹性塑胶封片8之间,清洗腔4和弹性塑胶封片8外的介质无法进入第一通孔5,ph微电极7即可得到很好的隔离和保护,且定位台阶15也可确保ph微电极7不会被拉入至清洗腔4,而当使用时,ph微电极7的椎体16与定位台阶15分离,此时第一通孔5即与清洗腔4连通,以便于清洗液通过第一通孔5而清洗ph微电极7。
34.如图8所示,所述功能支管2位于第二通孔6的外孔口位置还设置有限位台阶17,所述限位台阶17用于限制操作头10进入所述第二通孔6。
35.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分别朝向其所在一侧的端口位置呈倾斜设置。在使用时,第一通孔5呈倾斜朝下设置,有利于ph微电极7进入或推出第一通孔5,同时也便于清洗和排出多余液体,而第二通孔6呈倾斜朝上设置,有利于医用合金丝11的操作。
36.进一步实施时,密封弹性胶套9同样倾斜设置,且与第二通孔6同轴。这样,当向下挤压医用合金丝11时,也能使得医用合金丝11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可以通过医用合金丝11更好的弯曲以迫使ph微电极7推出第一通孔5。
37.如图9所示,所述功能支管2内还与清洗腔4间隔设置有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内分别设置传像纤维束18和传光纤维束19,所述传像纤维束18的束头成像部分伸出至功能支管2设置套环3的一端端部。
38.在具体应用时,为了进一步的方便置入,确保营养管整个置入过程更为清晰可控,本实施例在功能支管2内进一步设置传像纤维束18和传光纤维束19,传像纤维束18可以将其所在区域内的外部环境显示成像,进而可以外接目镜、显示系统等观测或接收内部景象数据,进而辅助ph微电极7,结合景象数据进一步提高定位效果,对于确定置入位置如幽门位置等更为有效,而传光纤维束19则可外接光源以为成像区域提供光源,便于成像。
39.而在需要时,还可通过清洗腔4通入倾斜液对传像纤维束18和传光纤维束19进行清洗,进而确保二者的成像和发光效果。
40.需要说明的是,传像纤维束18和传光纤维束19的具体结构及成像、导光机理在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如内窥镜的对应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进一步累述。
4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营养支管和功能支管;所述营养支管的出液端外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套环,所述套环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所述功能支管套设于套环内并与营养支管并排设置形成组合管路;所述功能支管内至少设置有一清洗腔,清洗腔贯穿功能支管两端部;所述功能支管的两端部侧壁还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清洗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ph微电极,所述功能支管的外侧壁位于第一通孔的孔口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或打开第一通孔的弹性塑胶封片;所述功能支管外侧壁还设置有用于密封第二通孔的密封弹性胶套,密封弹性胶套内设置有操作头,操作头连接有医用合金丝,医用合金丝通过第二通孔伸入至清洗腔内并与所述ph微电极连接,以通过操作头、医用合金丝驱使所述ph微电极伸出或退入所述第一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支管内还设置有定型骨架,所述定型骨架由营养支管内呈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记忆合金丝组成;当所述营养支管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营养支管在定型骨架作用下:其设置套环的一端形成与胃部胃小弯、角切迹相匹配的弧形管,以及在弧形管端部形成向外弯折的短小弯折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降解材料为聚α-羟基酸或明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支管位于第一通孔的内孔口位置还设置有定位台阶,所述ph微电极位于定位台阶和弹性塑胶封片之间的第一通孔内,且所述ph微电极的非工作端连接有椎体,该椎体可部分伸入至定位台阶并与所述定位台阶形成线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支管位于第二通孔的外孔口位置还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用于限制操作头进入所述第二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朝向其所在一侧的端口位置呈倾斜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支管内还与清洗腔间隔设置有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内分别设置传像纤维束和传光纤维束,所述传像纤维束的束头成像部分伸出至功能支管设置套环的一端端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定位式组合营养管,包括营养支管和功能支管;营养支管的出液端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套环,功能支管套设于套环内并与营养支管并排设置;功能支管内至少设置有清洗腔,清洗腔贯穿功能支管两端部;功能支管的两端部侧壁还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清洗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PH微电极,功能支管的外侧壁设置有弹性塑胶封片;功能支管外侧壁还设置有密封弹性胶套,密封弹性胶套内设置有操作头,操作头连接有医用合金丝,医用合金丝与PH微电极连接。本发明能够可以定位营养管置入位置和全程监控营养管置入情况,提高营养管置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和有效性。和有效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 钱永军 王政捷 魏丽娟 童琪 陆蓓瑶 孙伊人 徐琦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