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03
阅读:10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地下连续墙是在地下筑成的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
3.现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沟槽误差过大,导致导墙的位置也不准确。其次,沟槽在的底部不平整,无法与导墙地面紧密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沟槽误差过大,导致导墙的位置也不准确。其次,沟槽在的底部不平整,无法与导墙地面紧密接触。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包括:
6.s1、测量放线:在基坑范围内放出导墙中轴线;
7.s2、沟槽开挖:沿所述导墙中轴线的两侧采用人工配合挖机开挖沟槽,沟槽挖掘完成后对沟槽地面进行人工夯实;
8.s3,第一钢筋笼吊放:下放第一钢筋笼至人工夯实的沟槽,采用组合铝模板固定在第一钢筋笼的外侧,形成模板;
9.s4、导墙施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浇注,导墙混凝土分层浇注,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cm-60cm,需对称浇注,防止模板偏位;混凝土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方式;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覆盖养护,混凝土终凝达到6小时后,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时间3天;
10.s5、导墙模板拆除:待导墙混凝土不掉棱角时开始拆除铝模板;
11.s6、泥浆制备: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
12.s7、成槽施工:机械挖槽且先抓两侧土体,后抓中心土体,如此反复开挖直至设计槽底标高以形成槽;
13.s8、第二钢筋笼吊放:制作第二钢筋笼,将所述钢筋笼吊放至所述槽;
14.s9、在同一槽段内同时使用两根导管灌注泥浆时,其间距不应大于3m,导管距槽段接头不宜大于1.5m。开始灌注时,导管底端距槽底不宜大于300mm;泥浆面应均匀上升,各导管处的泥浆表面的高差不宜大于0.5m,泥浆须在终凝前灌注完毕。
15.可选的,所述步骤s2中,在沟槽过程中应按设计尺寸预留一定量进行人工修整。
16.可选的,所述步骤s4中的商品混凝土采用c25商品混凝土。
17.可选的,所述步骤s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8.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
19.现场设置多个拼装式泥浆箱以形成泥浆池,泥浆池的体积为q
max
=n
×v×
k;
20.q
max
:泥浆池最大容量,单位为m3;
21.n:每个泥浆池同时成槽的单元槽段,数量为1.5;
22.v:单元槽段的最大挖土量,最大按=120m3。
23.可选的,在所述步骤s7中:
24.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量补入,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的高度,在抓斗掘进时,不宜补入泥浆。
25.可选的,所述步骤s8具体包括:
26.第二钢筋笼起吊,主履带吊负责起吊笼顶部分,副履带吊负责起吊第二钢筋笼尾部,将第二钢筋笼水平吊至离地面0.3m~0.5m,观察第二钢筋笼是否平稳,平稳后继续下一步操作;
27.主履带吊向上提升,第二钢筋笼头部随即向上提升,根据第二钢筋笼尾部距地面距离,指挥副履带吊配合上提第二钢筋笼尾部,随即副履带吊和主履带吊共同提升,直至第二钢筋笼竖直并稳定;
28.第二钢筋笼竖直后,主履带吊车向副履带吊车侧旋转,副履带吊车顺转至第二钢筋笼垂直于地面,卸除第二钢筋笼上副履带吊车起吊点的吊具,此时用两根10m长直径10mm缆风绳分别栓住第二钢筋笼两侧的纵向桁架位置,以避免第二钢筋笼在立直状态和主机行走状态下受到晃动,在小的风速下也能保证第二钢筋笼的平稳性,确保主履带吊机吊装第二钢筋笼安全地行走至槽段附近,将其下放至导墙内;
29.指挥主履带吊车继续下放第二钢筋笼,直到第二钢筋笼平稳摆放于导墙内,使用水准仪测量第二钢筋笼笼顶高程,校核第二钢筋笼入槽定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偏差,通过增减穿入钢筋或垫板高度来进行调整,使第二钢筋笼吊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0.可选的,所述主履带吊采用100吨履带吊;所述副履带吊采用70吨履带吊。
31.可选的,在所述步骤s9中:
32.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施工,导管选用d=250的圆形螺旋快速接头类型;用混凝土浇筑架将导管吊入槽段,导管顶部安装方形漏斗。
33.可选的,在所述步骤s9中:
34.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0m/h,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宜为2~6m。
35.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36.本发明实施例在沟槽过程中应按设计尺寸预留一定量进行人工修整,在沟槽开挖完毕后通过人工修整,以使本技术能够有效避免超挖导致沟槽的误差过大。其次,本发明通过对沟槽的底部进行清底和人工夯实,以使沟槽的底部平整、坚实,其保证了后续制作的导墙底面与沟槽的底部能够紧密接触,沟槽底部的平整性。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泥浆制备的流程示意图;
3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钢筋笼吊放的示意图;
4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钢筋笼吊放的示意图;
4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钢筋笼吊放的示意图。
42.图中,1、主履带吊;2、副履带吊;3、导墙;4、第二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4.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45.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46.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
47.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48.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49.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包括:
50.s1、测量放线:在基坑范围内放出导墙中轴线,以此实现对沟槽开挖的引导。
51.s2、沟槽开挖:沿所述导墙中轴线的两侧采用人工配合挖机开挖沟槽,沟槽挖掘完成后对沟槽地面进行人工夯实。
52.其中,通过对沟槽的底部进行清底和人工夯实,以使沟槽的底部平整、坚实,其保证了后续制作的导墙底面与沟槽的底部能够紧密接触,沟槽底部的平整性。
5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沟槽过程中应按设计尺寸预留一定量进行人工修整,在沟槽开挖完毕后通过人工修整,以使本技术能够有效避免超挖导致沟槽的误差过大。
54.s3,第一钢筋笼吊放:下放第一钢筋笼至人工夯实的沟槽,采用组合铝模板固定在第一钢筋笼的外侧,形成模板。
55.第一钢筋笼根据设计图纸尺寸在加工场地制作加工,加工好的第一钢筋笼按照种类进行编号,堆放整齐。
56.第一钢筋笼安装前,测量组放出导墙内边线。导墙土体开挖完成后现场进行钢筋绑扎施工,主筋、分布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严格按照设计位置布置,分布筋间距200,水平筋间距150,绑扎需牢固,导墙钢筋保护层厚度为25mm,纵向钢筋采用绑扎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5d。
57.本技术的第一钢筋笼通过将钢板切割成一型钢板,由二块一型钢板焊接成一块t型钢板,在t型钢板上焊接连续墙水平筋、连续墙纵筋、桁架筋、放置连续墙纵筋、水平筋、工字钢上部水平筋以制成第一钢筋笼。
58.s4、导墙施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浇注,导墙混凝土分层浇注,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cm-60cm,需对称浇注,防止模板偏位。混凝土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方式。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覆盖养护,混凝土终凝达到6小时后,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时间3天。
59.优选地,商品混凝土采用c25商品混凝土,以保证导墙的结构强度。
60.s5、导墙模板拆除:待导墙混凝土不掉棱角时开始拆除铝模板。
61.具体地,在导墙混凝土不掉棱角时开始拆除铝模板。拆除模板分类堆放整齐。铝模板拆除后及时用方木支撑两侧的导墙,方木支撑分二层,间距为1000mm,水平间距2000mm,并在导墙顶面铺设安全网片,保障施工安全,成槽前严禁拆除方木支撑,以免导墙变位。另为便于转角幅成槽施工,拐角处导墙相应延伸30cm。
62.s6、参见图2,泥浆制备: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
6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
64.现场设置多个拼装式泥浆箱以形成泥浆池,泥浆池的体积为q
max
=n
×v×
k。
65.q
max
:泥浆池最大容量,单位为m3。
66.n:每个泥浆池同时成槽的单元槽段,数量为1.5。
67.v:单元槽段的最大挖土量,最大按=120m3。
68.具体地,地墙成槽最大厚度为1m,成槽最大深度约20m,幅宽选为6m,所以现场布置单个泥浆池容量为475.2m3,泥浆池为6个6m*6m*2.2m的泥浆箱拼装而成,以此满足泥浆的需求的同时不会对现场造成过多空间的占用。
69.s7、成槽施工:机械挖槽且先抓两侧土体,后抓中心土体,如此反复开挖直至设计槽底标高以形成槽。
70.具体地,在机械挖槽之前,根据设计图纸和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及水准点及施工总部署,在导墙3上精确定位出地下连续墙分幅标记。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量补入,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的高度,在抓斗掘进时,不宜补入泥浆。成槽机掘进速度应控制在15m/h左右,成槽时不宜快速掘进,以防槽壁失稳。当挖至槽底2~3m时,应用测绳测深,防止超挖和少挖。对闭合副段及连接副段应进行接头处理,用刷壁器进行刷壁,刷壁往复次数应不少于10次,直到刷壁器的毛刷面上无泥为止,确保接头面的新老砼接合紧密。成槽至标高后,应先进行铲壁后一次扫孔,扫孔时抓斗每次移开40cm-60cm,确保槽底沉碴厚度不大于10cm,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内。扫孔结束后,用泵吸反循环法进行二次清孔。清底置换结束后,对孔底泥浆及槽深进行检测,如果测试指标及槽深达不到要求,必须再次进行清底置换,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71.其次,成槽机开挖槽段达到设计底标高后,使用空压机往槽底吹空气,使管内形成气压差,用泥浆自重压力将包裹沉渣泥浆反压只导墙3面以上,通过滤砂机将沉渣分离出来。
72.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量补入,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的高度,在抓斗掘进时,不宜补入泥浆。
73.s8、第二钢筋笼4吊放:制作第二钢筋笼4,将所述钢筋笼吊放至所述槽。
74.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5,第二钢筋笼4起吊,主履带吊1负责起吊笼顶部分,副履带吊2负责起吊第二钢筋笼4尾部,将第二钢筋笼4水平吊至离地面0.3m~0.5m,
观察第二钢筋笼4是否平稳,平稳后继续下一步操作。
75.参见图3和图4,主履带吊1向上提升,第二钢筋笼4头部随即向上提升,根据第二钢筋笼4尾部距地面距离,指挥副履带吊2配合上提第二钢筋笼4尾部,随即副履带吊2和主履带吊1共同提升,直至第二钢筋笼4竖直并稳定。
76.参见图4和图5,第二钢筋笼4竖直后,主履带吊1车向副履带吊2车侧旋转,副履带吊2车顺转至第二钢筋笼4垂直于地面,卸除第二钢筋笼4上副履带吊2车起吊点的吊具,此时用两根10m长直径10mm缆风绳分别栓住第二钢筋笼4两侧的纵向桁架位置,以避免第二钢筋笼4在立直状态和主机行走状态下受到晃动,在小的风速下也能保证第二钢筋笼4的平稳性,确保主履带吊1机吊装第二钢筋笼4安全地行走至槽段附近,将其下放至导墙3内。
77.参见图4和图5,指挥主履带吊1车继续下放第二钢筋笼4,直到第二钢筋笼4平稳摆放于导墙3内,使用水准仪测量第二钢筋笼4笼顶高程,校核第二钢筋笼4入槽定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偏差,通过增减穿入钢筋或垫板高度来进行调整,使第二钢筋笼4吊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以此实现第二钢筋笼4准确落入至沟槽内。
78.优选地,所述主履带吊1采用100吨履带吊。所述副履带吊2采用70吨履带吊。
79.s9、在同一槽段内同时使用两根导管灌注泥浆时,其间距不应大于3m,导管距槽段接头不宜大于1.5m。开始灌注时,导管底端距槽底不宜大于300mm。泥浆面应均匀上升,各导管处的泥浆表面的高差不宜大于0.5m,泥浆须在终凝前灌注完毕。
80.优选地,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施工,导管选用d=250的圆形螺旋快速接头类型。用混凝土浇筑架将导管吊入槽段,导管顶部安装方形漏斗。
81.优选地,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0m/h,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宜为2~6m。
8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测量放线:在基坑范围内放出导墙中轴线;s2、沟槽开挖:沿所述导墙中轴线的两侧采用人工配合挖机开挖沟槽,沟槽挖掘完成后对沟槽地面进行人工夯实;s3,第一钢筋笼吊放:下放第一钢筋笼至人工夯实的沟槽,采用组合铝模板固定在第一钢筋笼的外侧,形成模板;s4、导墙施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浇注,导墙混凝土分层浇注,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cm-60cm,需对称浇注,防止模板偏位;混凝土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方式;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覆盖养护,混凝土终凝达到6小时后,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时间3天;s5、导墙模板拆除:待导墙混凝土不掉棱角时开始拆除铝模板;s6、泥浆制备: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s7、成槽施工:机械挖槽且先抓两侧土体,后抓中心土体,如此反复开挖直至设计槽底标高以形成槽;s8、第二钢筋笼吊放:制作第二钢筋笼,将所述钢筋笼吊放至所述槽;s9、在同一槽段内同时使用两根导管灌注泥浆时,其间距不应大于3m,导管距槽段接头不宜大于1.5m;开始灌注时,导管底端距槽底不宜大于300mm;泥浆面应均匀上升,各导管处的泥浆表面的高差不宜大于0.5m,泥浆须在终凝前灌注完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沟槽过程中应按设计尺寸预留一定量进行人工修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商品混凝土采用c25商品混凝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钠基膨润土和水按8:95的比例混合搅拌5分钟形成泥浆,泥浆溶涨24小时后备用;现场设置多个拼装式泥浆箱以形成泥浆池,泥浆池的体积为q
max
=n
×v×
k;q
max
:泥浆池最大容量,单位为m3;n:每个泥浆池同时成槽的单元槽段,数量为1.5;v:单元槽段的最大挖土量,最大按=120m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7中: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量补入,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的高度,在抓斗掘进时,不宜补入泥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具体包括:第二钢筋笼起吊,主履带吊负责起吊笼顶部分,副履带吊负责起吊第二钢筋笼尾部,将第二钢筋笼水平吊至离地面0.3m~0.5m,观察第二钢筋笼是否平稳,平稳后继续下一步操作;主履带吊向上提升,第二钢筋笼头部随即向上提升,根据第二钢筋笼尾部距地面距离,指挥副履带吊配合上提第二钢筋笼尾部,随即副履带吊和主履带吊共同提升,直至第二钢
筋笼竖直并稳定;第二钢筋笼竖直后,主履带吊车向副履带吊车侧旋转,副履带吊车顺转至第二钢筋笼垂直于地面,卸除第二钢筋笼上副履带吊车起吊点的吊具,此时用两根10m长直径10mm缆风绳分别栓住第二钢筋笼两侧的纵向桁架位置,以避免第二钢筋笼在立直状态和主机行走状态下受到晃动,在小的风速下也能保证第二钢筋笼的平稳性,确保主履带吊机吊装第二钢筋笼安全地行走至槽段附近,将其下放至导墙内;指挥主履带吊车继续下放第二钢筋笼,直到第二钢筋笼平稳摆放于导墙内,使用水准仪测量第二钢筋笼笼顶高程,校核第二钢筋笼入槽定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偏差,通过增减穿入钢筋或垫板高度来进行调整,使第二钢筋笼吊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履带吊采用100吨履带吊;所述副履带吊采用70吨履带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9中: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施工,导管选用d=250的圆形螺旋快速接头类型;用混凝土浇筑架将导管吊入槽段,导管顶部安装方形漏斗。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9中: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0m/h,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宜为2~6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本发明实施例在沟槽过程中应按设计尺寸预留一定量进行人工修整,在沟槽开挖完毕后通过人工修整,以使本申请能够有效避免超挖导致沟槽的误差过大。其次,本发明通过对沟槽的底部进行清底和人工夯实,以使沟槽的底部平整、坚实,其保证了后续制作的导墙底面与沟槽的底部能够紧密接触,沟槽底部的平整性。底部的平整性。底部的平整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万才 李志强 刘俊 宋宝仓 陈永刚 王育凯 袁允超 陈祥杰 崔万东 王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建工集团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9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氢氧化钪纯化制备高纯氧化钪的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一种高温等离子体射流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