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9-03
阅读:137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某项目东、北、西三侧为中央绿谷环保,总用地面积约5.9公顷,建设规模为建筑面积约12261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369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920平方米,规划建筑高度24.30米,主要功能为展览、会务、科研和办公等。项目设计从科技愿景、生态愿景、文化愿景三个维度出发,打造面向未来的办公建筑新模式。本项目的建筑造型体现独特性和知识性,五朵花瓣绽放的造型,代表某地区绿谷的生态之花,并且将文化之花共同融合在总部办公楼的设计之中。该建筑的前侧中部为一座功能独立的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的前侧设置有钢雨棚;建筑的两侧及后侧为连续的展览、会务、科研和办公区域,为了使指挥控制中心与其两侧的结构形成一朵完整的花瓣形,设计师将钢雨棚与两侧的结构幕墙连接成整体。传统幕墙安装是通过在主体混凝土内预埋埋板进行幕墙龙骨安装,主体预埋位置精度要求高,容易出现漏埋等现象需要后期重新植埋板,并且传统幕墙造型单一,满足不了本项目设计的空间多曲面的造型。
3.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主体混凝土内预埋埋板进行幕墙龙骨安装时,埋件预埋位置精度要求高、容易出现漏埋现象以及传统幕墙造型单一满足不了本项目设计的空间多曲面的造型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这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包括有主体结构a、主体结构b、雨棚结构和设置在雨棚结构两侧的幕墙结构;所述主体结构b设置在主体结构a的两侧,且主体结构b与主体结构a之间留有间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a与主体结构b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过渡区钢支架;在主体结构a的前侧面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劲性柱;所述雨棚结构设置在主体结构a的前侧,且雨棚结构的顶面和底面均呈向上凸起的曲面;所述雨棚结构的厚度由根部到前端、由中间至两侧逐渐减小;该雨棚结构包括有钢骨架、顶板和底板;所述钢骨架包括有悬挑钢桁架、悬挑型钢梁和连接钢桁架;所述悬挑型钢梁有两组,分别对应设置在主体结构a两侧的劲性柱上;所述悬挑钢桁架有一组,一组悬挑钢桁架沿横向间隔设置在两侧的悬挑型钢梁之间,且一组悬挑钢桁架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连接;所述连接钢桁架连接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之间;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的前端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与悬挑钢桁架之间连接有前端板;所述过渡区钢支架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柱和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顶部的钢框架;所述钢框架标高与悬挑型钢梁的标高一致,在钢框架上、靠近型钢混凝土柱的位置处设置有变形缝;所述型钢混凝土柱支撑在钢框
架的底部;所述顶板铺设在钢骨架的顶部,且顶板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的顶部;所述底板铺设在钢骨架的底部,且底板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的底部;所述主体结构b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有楼板和立柱;所述主体结构b中、下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一侧的边缘超出上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一侧的边缘;所述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一侧的边缘上、沿纵向通长设置有斜条板;上下相邻两层楼板上的斜条板之间留有间距,且相邻斜条板的外表面在同一斜面上;在斜条板上安装有斜天窗;所述斜条板的上下边缘处分别设置有挡板;在斜条板的外表面上、位于上下挡板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顶部铺设有防水卷材;所述幕墙结构倾斜安装在主体结构b面向主体结构a一侧,包括有幕墙龙骨和幕墙面板;所述幕墙龙骨铺设在保温层上;所述幕墙面板倾斜铺设在幕墙龙骨的外表面上,且幕墙面板与顶板连接成整体;在幕墙面板的内侧、沿幕墙结构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组防火封堵条;每个防火封堵条沿纵向设置。
7.优选的,在相邻的劲性柱之间连接有弧形的钢筋混凝土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弧度与对应部位的雨棚结构的弧度相适应。
8.优选的,所述劲性柱的钢骨截面呈工字形,在钢骨的外表面上分别间隔设置有第一栓钉;在劲性柱的钢骨上、位于腹板两侧分别沿竖向间隔设置有水平的加强板。
9.优选的,所述悬挑钢桁架包括有上弦杆、下弦杆和腹杆;所述上弦杆有两根,两根上弦杆的前端连接于一点,且上弦杆的前端与前端板连接;两根上弦杆的末端分别位于劲性柱的钢骨两侧,且上弦杆的末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劲性柱连接;在两根上弦杆之间连接有水平连接杆;所述下弦杆有一根,设置在两根上弦杆之间位置的下方;所述下弦杆的前端向上弯折、且与前端板连接,下弦杆的末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劲性柱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有第一转接板、第一插板和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转接板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劲性柱的左右两侧;每侧的第一转接板均通过埋杆与劲性柱的钢骨连接;所述第一插板水平连接在第一转接板背离劲性柱一侧的侧面上,且第一插板插入对应一侧的上弦杆中;所述第一加劲板有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插板的上下两侧;每组第一加劲板沿纵向间隔连接在上弦杆与第一插板之间;在第一加劲板的顶部或者底部、对应上弦杆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嵌入上弦杆的弧形槽。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有转接杆和第二转接板;所述转接杆的竖向切面呈十字形,连接在劲性柱的钢骨前侧面上;所述第二转接板连接在转接杆的前端;所述下弦杆连接在第二转接板上,且下弦杆的根部与第二转接板之间、沿环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加劲板。
12.优选的,所述型钢混凝土柱中钢骨的外表面上部和下部间隔设置有第二栓钉;在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上、对应钢框架的顶面和底面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外环板;所述钢框架包括有横梁和纵梁;所述外环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纵梁连接段,外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横梁连接段;所述横梁连接段的纵向切面与横梁的纵向切面相适应,均呈工字形;在型钢混凝土柱一侧的横梁连接段端面下部设置有托接端,与该横梁连接段相连的横梁端面上部设置有搭接端;所述搭接端搭接在托接端上,且搭接端与对应的横梁连接段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托接端与对应的横梁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在托接端的顶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板层;所述型钢混凝土柱另一侧的横梁腹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腹板通过连接板连接,该横梁的上下翼缘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的上下翼缘板之间对应对接焊接;所
述连接板两块,分别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另一侧的横梁连接段腹板与对应的横梁腹板的前后两侧,且连接板与左右两侧的腹板之间螺栓连接。
13.优选的,在一组悬挑钢桁架中,悬挑钢桁架的长度由中间至两边逐渐减小,在相邻的悬挑钢桁架之间以及悬挑钢桁架与悬挑型钢梁之间设置有顶部剪刀撑。
14.优选的,所述横梁与纵梁之间、靠近型钢混凝土柱的位置处设置有隅撑。
15.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6.步骤一,施工主体结构a和主体结构b。
17.步骤二,进行雨棚结构中悬挑钢桁架和悬挑型钢梁的安装,悬挑钢桁架的端部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连接,同时,将悬挑型钢梁与主体结构a两侧的劲性柱对应连接。
18.步骤三,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之间连接前端板和连接钢桁架。
19.步骤四,对主体结构a两侧过渡区钢支架的施工,为与两侧的斜幕墙结构安装衔接做准备。
20.步骤五,幕墙龙骨的施工:在主体结构b面向主体结构a的一侧斜面上安装幕墙龙骨。
21.步骤六,在完成幕墙龙骨施工后,开始进行幕墙面板和雨棚结构的顶板、底板的施工。
22.步骤七,对幕墙面板、顶板和底板完成校正和安装后,对板拼缝进行打胶封闭,至此施工完毕。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24] 1、本发明的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为主体系统,通过钢结构自身强度高,可造型多样化等特点,适用于各种悬挑或大跨度雨棚的施工;该结构相比普通混凝土结构,支模、绑筋、打灰、养护、拆模等繁琐工序而言,工序更简单,现场施工更快,造型更多样化。
[0025] 2、本发明中主体结构a的前侧的雨棚结构与其两侧主体结构b倾斜侧面上的幕墙结构整体施工,更能成为体系,方便幕墙结构施工,可降低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人工,为项目整体施工缩短工期,为项目带来更大的收益效果。
[0026] 3、本发明中过渡区钢支架的设置保障了建筑整体的美观性,也保障了主体结构a和主体结构b室内空间独立性和协调性;同时,主体结构a与主体结构b之间采用过渡区钢支架进行连接,且在钢框架上、靠近型钢混凝土柱的位置处设置有变形缝,这种结构的设计使连接部位的受力性能得以保证,变形缝两侧的钢支架及主体结构独立变形、互不影响,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结构破坏。
[0027] 4、本发明在主体结构a的前侧面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劲性柱,将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与劲性柱中的型钢骨架焊接连接,避免了传统的埋件位置容易出错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0031]
图3是本发明中钢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4是本发明中悬挑钢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5是本发明中幕墙结构倾斜安装在主体结构b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6是本发明中幕墙结构竖向切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7是本发明中过渡区钢支架与钢骨架连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8是本发明中过渡区钢支架与钢骨架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9是本发明中型钢混凝土柱与钢框架连接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0038]
图10是本发明中上弦杆与劲性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1是本发明中下弦杆与劲性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2是本发明中型钢混凝土柱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3是本发明中劲性柱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4是本发明中顶板和底板铺设在钢骨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5是本发明中型钢混凝土柱与钢框架连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1-主体结构a、2-主体结构b、2.1-楼板、2.2-立柱、3-劲性柱、4-过渡区钢支架、4.1-型钢混凝土柱、4.2-钢框架、4.2.1-横梁、4.2.2-纵梁、5-钢骨架、5.1-悬挑钢桁架、5.1.1-上弦杆、5.1.2-下弦杆、5.1.3-腹杆、5.1.4-水平连接杆、5.2-悬挑型钢梁、5.3-连接钢桁架、5.4-前端板、5.5-顶部剪刀撑、6-顶板、7-底板、8-斜条板、9-变形缝、10-斜天窗、11-挡板、12-保温层、13-幕墙龙骨、14-幕墙面板、15-防火封堵条、16-钢筋混凝土梁、17-第一栓钉、18-加强板、19-第一连接组件、19.1-第一转接板、19.2-第一插板、19.3-第一加劲板、19.4-埋杆、20-第二连接组件、20.1-转接杆、20.2-第二转接板、20.3-第二加劲板、21-第二栓钉、22-外环板、22.1-纵梁连接段、22.2-横梁连接段、23-托接端、24-搭接端、25-连接板、26-隅撑、27-聚四氟乙烯板层、28-弧形梁、29-雨水槽、30-防水卷材、31-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如图1-15所示,这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包括有主体结构a1、主体结构b2、雨棚结构和设置在雨棚结构两侧的幕墙结构;所述主体结构b2设置在主体结构a1的两侧,且主体结构b2与主体结构a1之间留有间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a1与主体结构b2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过渡区钢支架4;在主体结构a1的前侧面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劲性柱3;所述雨棚结构设置在主体结构a1的前侧,且雨棚结构的顶面和底面均呈向上凸起的曲面;所述雨棚结构的厚度由根部到前端、由中间至两侧逐渐减小;该雨棚结构包括有钢骨架5、顶板6和底板7;所述钢骨架5包括有悬挑钢桁架5.1、悬挑型钢梁5.2和连接钢桁架5.3;所述悬挑型钢梁5.2有两组,分别对应设置在主体结构a1两侧的劲性柱3上;所述悬挑钢桁架5.1有一组,一组悬挑钢桁架5.1沿横向间隔设置在两侧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且一组悬挑钢桁架5.1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3连接;所述连接钢桁架5.3连接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的前端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悬挑钢桁架5.1之间连接有前端板5.4;所述过渡区钢支架4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柱4.1和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4.1顶部的钢框架4.2;所述钢框架4.2标高与悬挑型钢梁5.2的标高一致,在钢框架4.2上、靠近型钢混凝土柱4.1的位置处设置有变形缝
9;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支撑在钢框架4.2的底部;所述顶板6铺设在钢骨架5的顶部,且顶板6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4.2的顶部;所述底板7铺设在钢骨架5的底部,且底板7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4.2的底部;所述主体结构b2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有楼板2.1和立柱2.2;所述主体结构b2中、下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超出上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所述楼板2.1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上、沿纵向通长设置有斜条板8;上下相邻两层楼板2.1上的斜条板8之间留有间距,且相邻斜条板8的外表面在同一斜面上;在斜条板8上安装有斜天窗10;所述斜条板8的上下边缘处分别设置有挡板11;在挡板11的顶部预埋有钢连接件;在斜条板8的外表面上、位于上下挡板11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保温层12;所述保温层12的顶部面与挡板11的顶面平齐;在保温层12的顶部铺设有防水卷材30;防水卷材30在保温层12的外表面铺设有两层,每层防水卷材30的厚度为3mm;所述幕墙结构倾斜安装在主体结构b2面向主体结构a1一侧,包括有幕墙龙骨13和幕墙面板14;所述幕墙龙骨13铺设在保温层12上,并且幕墙龙骨13与其底部的钢连接件焊接连接;所述幕墙面板14倾斜铺设在幕墙龙骨13的外表面上,且幕墙面板14与顶板6连接成整体;在幕墙面板14的内侧、沿幕墙结构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组防火封堵条15;每个防火封堵条15沿纵向设置。
[0046]
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劲性柱3之间连接有弧形的钢筋混凝土梁16;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6的弧度与对应部位的雨棚结构的弧度相适应。
[0047]
本实施例中,所述劲性柱3的钢骨截面呈工字形,在钢骨的外表面上分别间隔设置有第一栓钉17;在劲性柱3的钢骨上、位于腹板两侧分别沿竖向间隔设置有水平的加强板18。
[0048]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挑钢桁架5.1包括有上弦杆5.1.1、下弦杆5.1.2和腹杆5.1.3;所述上弦杆5.1.1有两根,两根上弦杆5.1.1的前端连接于一点,且上弦杆5.1.1的前端与前端板5.4连接;两根上弦杆5.1.1的末端分别位于劲性柱3的钢骨两侧,且上弦杆5.1.1的末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19与劲性柱3连接;在两根上弦杆5.1.1之间连接有水平连接杆5.1.4;所述下弦杆5.1.2有一根,设置在两根上弦杆5.1.1之间位置的下方;所述下弦杆5.1.2的前端向上弯折、且与前端板5.4连接,下弦杆5.1.2的末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20与劲性柱3连接。
[004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9包括有第一转接板19.1、第一插板19.2和第一加劲板19.3;所述第一转接板19.1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劲性柱3的左右两侧;每侧的第一转接板19.1均通过埋杆19.4与劲性柱3的钢骨连接;所述第一插板19.2水平连接在第一转接板19.1背离劲性柱3一侧的侧面上,且第一插板19.2插入对应一侧的上弦杆5.1.1中;所述第一加劲板19.3有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插板19.2的上下两侧;每组第一加劲板19.3沿纵向间隔连接在上弦杆5.1.1与第一插板19.2之间;在第一加劲板19.3的顶部或者底部、对应上弦杆5.1.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嵌入上弦杆5.1.1的弧形槽。
[005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0包括有转接杆20.1和第二转接板20.2;所述转接杆20.1的竖向切面呈十字形,连接在劲性柱3的钢骨前侧面上;所述第二转接板20.2连接在转接杆20.1的前端;所述下弦杆5.1.2连接在第二转接板20.2上,且下弦杆5.1.2的根部与第二转接板20.2之间、沿环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加劲板20.3。
[0051]
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中钢骨的外表面上部和下部间隔设置有第二
栓钉21;在型钢混凝土柱4.1的钢骨上、对应钢框架4.2的顶面和底面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外环板22;所述钢框架4.2包括有横梁4.2.1和纵梁4.2.2;所述外环板2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纵梁连接段22.1,外环板2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横梁连接段22.2;所述横梁连接段22.2的纵向切面与横梁4.2.1的纵向切面相适应,均呈工字形;在型钢混凝土柱4.1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端面下部设置有托接端23,与该横梁连接段22.2相连的横梁4.2.1端面上部设置有搭接端24;所述搭接端24搭接在托接端23上,且搭接端24与对应的横梁连接段22.2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9,托接端23与对应的横梁4.2.1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9;在托接端23的顶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板层27;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另一侧的横梁4.2.1腹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腹板通过连接板25连接,该横梁4.2.1的上下翼缘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的上下翼缘板之间对应对接焊接;所述连接板25两块,分别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4.1另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腹板与对应的横梁4.2.1腹板的前后两侧,且连接板25与左右两侧的腹板之间螺栓连接。
[0052]
本实施例中,纵梁连接段22.1和纵梁4.2.2的横截面均呈工字形,纵梁连接段22.1与纵梁4.2.2之间通过钢板和螺栓连接;钢板分别设置在纵梁4.2.2的腹板两侧,且钢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纵梁连接段22.1连接,钢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纵梁4.2.2连接;纵梁4.2.2的上下翼缘板与纵梁连接段22.1的上下翼缘板对应焊接连接。
[0053]
本实施例中,在上下外环板22之间设置有环形加劲板;在环形加劲板与上下两侧的外环板22之间、分别沿环向间隔设置有竖向加劲板;搭接端24与托接端23的纵向切面均呈工字形,在设置有托接端23的横梁连接段22.2中部、对应托接端23上翼缘的位置处设置有水平加劲板。
[0054]
本实施例中,在一组悬挑钢桁架5.1中,悬挑钢桁架5.1的长度由中间至两边逐渐减小,在相邻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以及悬挑钢桁架5.1与悬挑型钢梁5.2之间设置有顶部剪刀撑5.5。
[0055]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4.2.1与纵梁4.2.2之间、靠近型钢混凝土柱4.1的位置处设置有隅撑26。
[0056]
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形缝9的宽度为200mm;所述变形缝9在钢框架4.2上通长设置。
[005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a1和主体结构b2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58] 本实施例中,所述劲性柱3共有十根,悬挑钢桁架5.1的数量一共有六根,最中间的两根悬挑钢桁架5.1的根部高度均为2.4m,最端部的两根悬挑钢桁架5.1根部高度均为1m,位于最端部与最中间悬挑钢桁架5.1之间位置的悬挑钢桁架5.1根部高度为1.9m;所述悬挑型钢梁5.2的截面高度为0.7m;两根相邻劲性柱3之间的间距为8.4m。悬挑型钢梁5.2有四根,每侧设置两根;每侧的两根悬挑型钢梁5.2分别与边部的两根劲性柱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雨棚结构的竖向投影的外边缘为中间凸起、两侧凹陷的曲边,最中间的两根悬挑钢桁架5.1悬挑长度为9.45m,最端部的两根悬挑钢桁架5.1悬挑长度为6m,位于最端部与最中间悬挑钢桁架5.1之间位置的悬挑钢桁架5.1悬挑长度为8.05 m,两侧的悬挑型钢梁5.2的悬挑长度为5m~6m。
[0059]
本实施例中,在主体结构a1的左右两侧分别沿纵向间隔设置有结构柱;在最边部的劲性柱3与有结构柱之间设置有弧形梁28;所述弧形梁28的顶面标高与钢框架4.2的顶面标高相适应;钢框架4.2靠近主体结构a1的一侧与弧形梁28、最边部的悬挑型钢梁5.2、最边
部的劲性柱3分别连接。
[0060]
本实施例中,所述幕墙面板14和顶板6均由氟碳喷涂铝板单元通过螺栓连接而成;所述底板7为穿孔铝板单元通过螺栓连接而成;在顶板6上、靠近雨棚结构的根部位置处设置有横向的雨水槽29;在顶板上、有端部到根部设置有3%的坡度。
[0061]
本实施例中,所述劲性柱3在对应楼层板的位置埋设在主体结构a1的楼层板中,且劲性柱3的前侧面与楼层板的前侧面平齐;在本建筑中,雨棚结构下方的墙体为玻璃幕墙,雨棚结构上方的墙体也为玻璃幕墙,雨棚结构与主体结构a1的二层楼层板对应设置。
[0062]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条板3上、沿纵向通长设置有凸条31;所述凸条31垂直于对应位置处的幕墙面板14,且凸条31贯穿斜条板3;凸条31的底部与楼板2.1一体成型,凸条31的顶面超出斜条板3的顶面;斜条板3为grc板,保温层12为150mm厚的憎水保温岩棉板。
[0063]
本实施例中,幕墙龙骨13为由型钢连接而成的矩形网格结构,所述凸条31与幕墙面板14之间留有间距,防火封堵条15设置幕墙龙骨13的矩形格中,且填充在凸条31与幕墙面板14之间的间距中。
[0064]
这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65]
步骤一,施工主体结构a1和主体结构b2。
[0066]
步骤二,进行雨棚结构中悬挑钢桁架5.1和悬挑型钢梁5.2的安装,悬挑钢桁架5.1的端部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3连接,同时,将悬挑型钢梁5.2与主体结构a1两侧的劲性柱3对应连接主体柱子预埋连接组件固定焊接。
[0067]
步骤三,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连接前端板5.4和连接钢桁架5.3。
[0068]
步骤四,对主体结构a1两侧过渡区钢支架4的施工,为与两侧的斜幕墙结构安装衔接做准备。
[0069]
步骤五,幕墙龙骨13的施工:在主体结构b2面向主体结构a1的一侧斜面上安装幕墙龙骨13,幕墙龙骨13与突出的挡板11上的钢连接件进行焊接固定,在与过渡区钢支架4连接的部位幕墙龙骨13按圆弧施工进行缓慢过度,最终与过渡区钢支架4的钢框架4.2相连。
[0070]
步骤六,在完成幕墙龙骨施工后,开始进行幕墙面板14和雨棚结构的顶板6、底板7的施工,幕墙面板14通过自带角码与幕墙龙骨13通过栓钉固定;顶板6、底板7通过自带角码与钢骨架5通过栓钉固定;主体结构b2斜侧面与过渡区钢支架4交接部分通过定制弧形铝板进行安装。
[0071]
步骤七,对幕墙面板14、顶板6和底板7完成校正和安装后,对相邻板的拼缝进行打胶封闭,至此施工完毕。
[0072]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发明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包括有主体结构a(1)、主体结构b(2)、雨棚结构和设置在雨棚结构两侧的幕墙结构;所述主体结构b(2)设置在主体结构a(1)的两侧,且主体结构b(2)与主体结构a(1)之间留有间距;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a(1)与主体结构b(2)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过渡区钢支架(4);在主体结构a(1)的前侧面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劲性柱(3);所述雨棚结构设置在主体结构a(1)的前侧,且雨棚结构的顶面和底面均呈向上凸起的曲面;所述雨棚结构的厚度由根部到前端、由中间至两侧逐渐减小;该雨棚结构包括有钢骨架(5)、顶板(6)和底板(7);所述钢骨架(5)包括有悬挑钢桁架(5.1)、悬挑型钢梁(5.2)和连接钢桁架(5.3);所述悬挑型钢梁(5.2)有两组,分别对应设置在主体结构a(1)两侧的劲性柱(3)上;所述悬挑钢桁架(5.1)有一组,一组悬挑钢桁架(5.1)沿横向间隔设置在两侧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且一组悬挑钢桁架(5.1)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3)连接;所述连接钢桁架(5.3)连接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的前端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悬挑钢桁架(5.1)之间连接有前端板(5.4);所述过渡区钢支架(4)包括有型钢混凝土柱(4.1)和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4.1)顶部的钢框架(4.2);所述钢框架(4.2)标高与悬挑型钢梁(5.2)的标高一致,在钢框架(4.2)上、靠近型钢混凝土柱(4.1)的位置处设置有变形缝(9);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支撑在钢框架(4.2)的底部;所述顶板(6)铺设在钢骨架(5)的顶部,且顶板(6)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4.2)的顶部;所述底板(7)铺设在钢骨架(5)的底部,且底板(7)的两侧分别向两侧延伸、铺设在两侧钢框架(4.2)的底部;所述主体结构b(2)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有楼板(2.1)和立柱(2.2);所述主体结构b(2)中、下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超出上层楼板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所述楼板(2.1)靠近主体结构a(1)一侧的边缘上、沿纵向通长设置有斜条板(8);上下相邻两层楼板(2.1)上的斜条板(8)之间留有间距,且相邻斜条板(8)的外表面在同一斜面上;在斜条板(8)上安装有斜天窗(10);所述斜条板(8)的上下边缘处分别设置有挡板(11);在斜条板(8)的外表面上、位于上下挡板(11)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保温层(12);所述保温层(12)的顶部铺设有防水卷材(30);所述幕墙结构倾斜安装在主体结构b(2)面向主体结构a(1)一侧,包括有幕墙龙骨(13)和幕墙面板(14);所述幕墙龙骨(13)铺设在保温层(12)上;所述幕墙面板(14)倾斜铺设在幕墙龙骨(13)的外表面上,且幕墙面板(14)与顶板(6)连接成整体;在幕墙面板(14)的内侧、沿幕墙结构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有一组防火封堵条(15);每个防火封堵条(15)沿纵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劲性柱(3)之间连接有弧形的钢筋混凝土梁(16);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6)的弧度与对应部位的雨棚结构的弧度相适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劲性柱(3)的钢骨截面呈工字形,在钢骨的外表面上分别间隔设置有第一栓钉(17);在劲性柱(3)的钢骨上、位于腹板两侧分别沿竖向间隔设置有水平的加强板(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钢桁架(5.1)包括有上弦杆(5.1.1)、下弦杆(5.1.2)和腹杆(5.1.3);所述上弦杆(5.1.1)有两根,两根上弦杆(5.1.1)的前端连接于一点,且上弦杆(5.1.1)的前端与前端板(5.4)连接;两根上弦杆(5.1.1)的末端分别位于劲性柱(3)的钢骨两侧,且上弦杆(5.1.1)的末端通过第一
连接组件(19)与劲性柱(3)连接;在两根上弦杆(5.1.1)之间连接有水平连接杆(5.1.4);所述下弦杆(5.1.2)有一根,设置在两根上弦杆(5.1.1)之间位置的下方;所述下弦杆(5.1.2)的前端向上弯折、且与前端板(5.4)连接,下弦杆(5.1.2)的末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20)与劲性柱(3)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19)包括有第一转接板(19.1)、第一插板(19.2)和第一加劲板(19.3);所述第一转接板(19.1)有两块,分别设置在劲性柱(3)的左右两侧;每侧的第一转接板(19.1)均通过埋杆(19.4)与劲性柱(3)的钢骨连接;所述第一插板(19.2)水平连接在第一转接板(19.1)背离劲性柱(3)一侧的侧面上,且第一插板(19.2)插入对应一侧的上弦杆(5.1.1)中;所述第一加劲板(19.3)有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插板(19.2)的上下两侧;每组第一加劲板(19.3)沿纵向间隔连接在上弦杆(5.1.1)与第一插板(19.2)之间;在第一加劲板(19.3)的顶部或者底部、对应上弦杆(5.1.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嵌入上弦杆(5.1.1)的弧形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20)包括有转接杆(20.1)和第二转接板(20.2);所述转接杆(20.1)的竖向切面呈十字形,连接在劲性柱(3)的钢骨前侧面上;所述第二转接板(20.2)连接在转接杆(20.1)的前端;所述下弦杆(5.1.2)连接在第二转接板(20.2)上,且下弦杆(5.1.2)的根部与第二转接板(20.2)之间、沿环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加劲板(20.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中钢骨的外表面上部和下部间隔设置有第二栓钉(21);在型钢混凝土柱(4.1)的钢骨上、对应钢框架(4.2)的顶面和底面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外环板(22);所述钢框架(4.2)包括有横梁(4.2.1)和纵梁(4.2.2);所述外环板(2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纵梁连接段(22.1),外环板(2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横梁连接段(22.2);所述横梁连接段(22.2)的纵向切面与横梁(4.2.1)的纵向切面相适应,均呈工字形;在型钢混凝土柱(4.1)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端面下部设置有托接端(23),与该横梁连接段(22.2)相连的横梁(4.2.1)端面上部设置有搭接端(24);所述搭接端(24)搭接在托接端(23)上,且搭接端(24)与对应的横梁连接段(22.2)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9),托接端(23)与对应的横梁(4.2.1)之间留有所述变形缝(9);在托接端(23)的顶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板层(27);所述型钢混凝土柱(4.1)另一侧的横梁(4.2.1)腹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腹板通过连接板(25)连接,该横梁(4.2.1)的上下翼缘板与对应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的上下翼缘板之间对应对接焊接;所述连接板(25)两块,分别设置在型钢混凝土柱(4.1)另一侧的横梁连接段(22.2)腹板与对应的横梁(4.2.1)腹板的前后两侧,且连接板(25)与左右两侧的腹板之间螺栓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悬挑钢桁架(5.1)中,悬挑钢桁架(5.1)的长度由中间至两边逐渐减小,在相邻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以及悬挑钢桁架(5.1)与悬挑型钢梁(5.2)之间设置有顶部剪刀撑(5.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2.1)与纵梁(4.2.2)之间、靠近型钢混凝土柱(4.1)的位置处设置有隅撑(26)。10.一种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主体结构a(1)和主体结构b(2);步骤二,进行雨棚结构中悬挑钢桁架(5.1)和悬挑型钢梁(5.2)的安装,悬挑钢桁架(5.1)的端部与对应位置处的劲性柱(3)连接,同时,将悬挑型钢梁(5.2)与主体结构a(1)两侧的劲性柱(3)对应连接;步骤三,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5.2)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5.2)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5.1)之间连接前端板(5.4)和连接钢桁架(5.3);步骤四,对主体结构a(1)两侧过渡区钢支架(4)的施工,为与两侧的斜幕墙结构安装衔接做准备;步骤五,幕墙龙骨(13)的施工:在主体结构b(2)面向主体结构a(1)的一侧斜面上安装幕墙龙骨(13),幕墙龙骨(13)与突出的挡板(11)进行焊接固定,在与过渡区钢支架(4)连接的部位幕墙龙骨按圆弧施工进行缓慢过度,最终与过渡区钢支架(4)的钢框架(4.2)相连;步骤六,在完成幕墙龙骨施工后,开始进行幕墙面板(14)和雨棚结构的顶板(6)、底板(7)的施工;步骤七,对幕墙面板(14)、顶板(6)和底板(7)完成校正和安装后,对板拼缝进行打胶封闭,至此施工完毕。
技术总结
一种雨棚与幕墙一体化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步骤一,施工主体结构A和主体结构B。步骤二,悬挑钢桁架和悬挑型钢梁的安装。步骤三,在相邻的悬挑型钢梁之间以及悬挑型钢梁与对应的悬挑钢桁架之间连接前端板和连接钢桁架。步骤四,对主体结构A两侧过渡区钢支架的施工。步骤五,在主体结构B面向主体结构A的一侧斜面上安装幕墙龙骨。步骤六,进行幕墙面板和雨棚结构的顶板、底板的施工。步骤七,对幕墙面板、顶板和底板完成校正和安装后,对板拼缝进行打胶封闭,至此施工完毕。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主体混凝土内埋板预埋位置精度要求高、容易出现漏埋现象以及传统幕墙造型单一满足不了本项目设计的空间多曲面的造型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 杜鑫丹 韩阳 郑棋元 王依列 袁广波 焦昱程 秦超 赵龙 崔君君 杜梦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3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流通池涂覆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集群节点分流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