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93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把手装置,其包括把手主体,该把手主体能够在车门操作期间从初始位置拉出。
3.在该相关技术中,把手装置包括把手部分(把手主体),其可旋转地连接至由固定在把手基座上的电动机(电动致动器)驱动的操作杆的一端;以及锁定释放杆,其连接至与把手主体的连接到操作杆的一端相对的一端,把手主体的一端和锁定释放杆的一端上形成的导向部分可滑动地装配到把手基座上形成的具有狭缝的导向件。
4.当操作电动致动器时,把手主体从把手主体与门板位于同一表面的初始位置移动到把手主体从门板提升的操作位置,当把手主体在操作位置操作时,可以执行门闩锁装置的释放操作。
5.引文列表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jp2016-537532a
8.然而,在上述相关技术中,初始位置由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唯一确定,并且当存在尺寸误差等时,把手主体可能没有被保持在与门板相同的表面上。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即使在部件之间存在误差,把手主体和门板的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能够被调节到预定位置。
10.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包括固定到车辆上的把手基座;以及把手主体,其连接到把手基座并且被配置为能够从初始位置拉出。把手基座设置有调节部分。调节部分被构造成当把手主体从初始位置被拉出时通过暴露于外部而可操作,并且调节把手主体在初始位置处的位置。
附图说明
11.图1是示出车门把手装置的前视图。
12.图2是沿图1中的线2a-2a截取的剖视图。
13.图3a是车门把手装置的简图,并且示出了把手主体的初始状态。
14.图3b是车门把手装置的简图,并且示出了把手主体的弹出位置。
15.图3c是车门把手装置的简图,并且示出了把手主体的操作位置。
16.图4a是示出调节前的调节部分的调节状态的视图。
17.图4b是示出调节后的调节部分的调节状态的视图。
18.图5a是沿着图4a的线5a-5a截取的剖视图。
19.图5b是沿着图4b的线5b-5b截取的剖视图。
20.图6a是调节部分的前视图。
21.图6b是沿着图6a的线6b-6b截取的剖视图。
22.图6c是沿着图6a的线6c-6c截取的剖视图。
23.图6d是沿着图6a的线6c-6c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调节后的状态。
24.图7是示出把手主体被拉出到弹出位置并且调节部分被暴露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所示,车门把手装置包括把手基座1、把手主体2以及将把手主体2连接到把手基座1的第一连杆12和第二连杆13。把手基座1固定在车辆的车门上。
26.在操作车门时被握持的手握持部分2a沿纵向方向形成在把手主体2的中心部分中。把手主体2被配置为可在初始位置、弹出位置和闩锁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其将在下文进行描述。当把手主体2在把手基座1固定到车门上的状态下定位在初始位置处时,把手主体2的表面2b变成与车门面板(车门表面5)基本相同的表面,如图2和图3a所示,并且手握持部分2a容纳在车门内。当把手主体2定位在弹出位置处时(图3b),手握持部分2a从车门面板中弹出,并且可以通过将手放在手握持部分2a上来操作把手主体2。当把手主体2定位在闩锁操作位置处时,如图3c所示,把手主体2处于把手主体2的一端从弹出位置被向上拉动的状态。
27.第一连杆12的从动部分12a压靠由电机(未示出)旋转驱动的凸轮构件14,并且第一连杆12被驱动以围绕连接轴a112旋转到把手基座1。为了保持从动部分12a和凸轮构件14之间的压力接触状态,如图2和图3a所示,通过扭转弹簧15向第一连杆12施加顺时针旋转力矩m12。
28.第一连杆12的与第一连杆12连接到把手基座1的一端相对的端部围绕连接轴a212可旋转地连接到把手主体2的一端。
29.另一方面,第二连杆13的一端围绕连接轴a113可旋转地连接到把手基座1。长孔13a形成在第二连杆13的相对端,并且固定到把手主体2的另一端的连接轴a213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插入。
30.因此,如图3a所示,把手装置的组成构件构成五节点连杆机构,其具有作为固定连杆的把手基座1、通过连接轴a112、a113之间的间隔的转动副连接到固定连杆的第一连杆12和第二连杆13、通过滑动副连接到第二连杆13的滑块长孔13a、以及把手主体2,所述把手主体具有以转动副作为元件连接到第一连杆12和滑块13a的两端。
31.在第二连杆13上滑动的滑块13a的滑动行程末端预先确定为长孔13a的端部位置,除了上述施加到第一连杆12上的旋转力矩m12,图3a中的顺时针旋转力矩m113通过扭转弹簧16施加到第二连杆13上,从而滑块13a相对于把手基座1保持在第二连杆13的连接轴a113侧的行程末端位置上。
32.由于固定连杆和把手主体2的连杆长度彼此相等,并且处于行程末端位置的滑块13a和第二连杆13的固定连杆的连接轴a113之间的距离(图3a中的连接轴a113和a213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12的连杆长度,因此当使用第一连杆12作为驱动连杆执行电动旋转操作时,把手装置基本上作为四节点的平行连杆进行操作。
33.因此,当第一连杆12从图2和图3a所示的初始状态(其中把手主体2的表面2b与车门面板5齐平)被驱动以逆时针旋转时,把手主体2平行移动,并移动至图3b所示的弹出位置。
34.从这种状态开始,当把手主体2沿逆时针方向手动旋转并旋转至如图3c所示的闩锁操作位置时,由于第一连杆12沿逆时针方向围绕把手基座1的连接轴a112的旋转受到电机的限制,因此当把手主体2沿上述方向旋转时,基本上使用把手主体2、第二连杆13和滑块13a作为可移动连杆的滑块曲柄机构进行操作,并且第二连杆13从图3b的状态进一步旋转预定角度(θ)。
35.另一方面,把手基座1设置有闩锁操作机构(未示出),该闩锁操作机构通过第二连杆13的连接轴a113与把手基座1从图3b到图3c的旋转而操作,并且闩锁操作机构根据把手主体2到操作位置的旋转,通过适当的传动器件(比如线缆装置)释放固定到车门上的车门闩锁装置。
36.把手基座1设置有调节部分3。如图5a、图5b、图6a至图6d所示,调节部分3包括保持部分7和由保持部分7可旋转地保持的调节器4。保持部分7的横向尺寸基本上等于把手主体2的手握持部分2a的横向尺寸,并且包括柱状头部部分8和从柱状头部部分8的外周壁突出的连接部分9。止挡壁9a从柱状头部部分8的连接部分9的突出基部端伸出,并且弹性支腿9b从止挡壁9a的一端伸出。
37.弹性支腿9b在宽度方向上从止挡壁9a的两个端部部分伸出,并且通过将形成在弹性支腿9b的末端端部处的锁定爪9c弹性地锁定到形成在把手基座1中的锁定开口1a将保持部分7固定到把手基座1,如图5a和图5b所示。如图4a和图4b所示,保持部分7被固定成以下姿态,在该姿态中,连接部分9从柱状头部部分8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或者沿着车门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柱状头部部分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定位在最外侧。
38.调节器4由具有良好冲击吸收能力的材料制成,比如橡胶、柔性合成树脂材料等。如图6b所示,调节器4通过沿着保持部分7的侧壁部分突出从连杆接收部分4a的两个侧壁延伸的附接件4b而形成,并且固定在柱状头部部分8的中心轴线上的附接轴6插入附接件4b中并连接到保持部分7。
39.在固定至保持部分7的状态下,调节器4的连杆接收部分4a的后表面(内周表面)与保持部分7的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接触并由其支撑,连杆接收部分4a覆盖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并且连杆接收部分4a的后表面可以绕附接轴6旋转,同时在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上滑动。如图6c和图6d所示,邻接抵靠保持部分7的止挡壁9a以限制旋转角度的止挡件4c形成在调节器4中。
40.调节器4的连杆接收部分4a的后表面上具有突出形状的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10形成在调节器4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并且保持部分7的柱状头部部分8的周壁上具有凹槽形状的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11形成在保持部分7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当调节器4绕附接轴6旋转时,当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10装配到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11中时,产生点击感,并且调节器4的旋转停止。此后,当调节器4绕附接轴6旋转时,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10和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11展现出适当的阻力。
41.在该实施例中,限位停止位置(旋转停止位置)设置在旋转结束位置的两个位置(图6c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和图6d所示的调节旋转位置),在该旋转结束位置,止挡件4c邻
接抵靠止挡壁9a,但限位停止位置可以添加到这些中间位置。
42.连杆接收部分4a的外周壁具有凸轮形状,其中距附接轴6的距离根据旋转角度而不同。换句话说,调节器4形成为凸轮形状,其中调节器4的旋转中心(附接轴6)和调节器4的外周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调节器4的周向方向而不同。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邻接表面4d形成在对应于两个限位停止位置的两个位置处。每个邻接表面4d由倾斜表面形成,该倾斜表面被配置成邻接抵靠手握持部分2a的后表面上的脊线。
43.邻接表面4d与附接轴6的距离被设定为,使得当把手主体2的表面偏离预定位置时,例如,在把手主体2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把手主体2的表面与车门面板5的表面齐平的位置,准确地说,当把手主体2的表面处于从车门面板5的表面下沉的位置时,把手主体2可以被推出到预定位置。
44.在该实施例中,调节器4在初始设定时也用作把手主体2的初始位置处的缓冲器,并且邻接表面4d形成为在初始设定时邻接把手主体2的手握持部分2a的后表面。
45.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当把手装置在初始设定状态下固定到车门上并且把手主体2的表面处于下沉到车门面板5的表面中的状态时,如图4a和图5a所示,调节部分3的调节器4从初始旋转位置旋转到调节旋转位置。
46.如上所述,调节器4的邻接表面4d由倾斜表面形成,该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与把手主体2的手握持部分2a的后表面上的脊线相对于预定水平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当从图6c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向图6d所示的调节旋转位置执行旋转操作时,邻接表面4d从图6c中的实线指示的位置移动到由点划线指示的位置。
47.图6d中的点划线表示初始旋转位置处的邻接表面的位置。
48.因此,把手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推出一段距离(δ),如图4b和图5b所示,当把手主体2定位在初始位置时,把手主体2的表面与车门面板5的表面重合。
49.如图1和图2所示,当把手主体2处于初始位置时,调节部分3的调节器4被把手主体2隐藏并且不会暴露于外部,但当把手主体2移动至弹出位置时,调节器4暴露于外部并且可操作,如图7所示。
50.因此,即使在把手装置附接到车门的状态下,把手主体2和车门面板5之间在初始位置处的位置关系也可以通过暂时将把手主体2移动到弹出位置并将调节器4从初始旋转位置操作到调节旋转位置来进行调节。
5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与车门面板5在把手主体2的初始位置处的位置关系的偏离的趋势来确定调节器4的调节旋转位置处的邻接表面4d的位置,则通过初始旋转位置和调节旋转位置的这两个位置的改变操作,大多数把手装置的把手主体和车门面板5之间的相对关系可以保持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容许值的范围内,但是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设定第三和第四旋转限位位置并且使相应的邻接表面的位置不同来执行精细调节。
5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包括固定到车辆的把手基座1和连接到把手基座1并且被配置为能够从初始位置拉出的把手主体2。把手基座1设置有调节部分3。调节部分3被配置为当把手主体2从初始位置被拉出时通过暴露于外部而可操作,并且调节把手主体2在初始位置处的位置。
53.在把手装置的初始位置,根据设计要求等,把手主体2的表面需要相对于车门表面
5占据预定的相对位置。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把手主体2相对于车门表面5在初始位置处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操作调节部分3来调节。
54.因此,即使在把手主体2相对于车门面板(车门表面5)在初始位置处的相对位置由于附接位置或部件的误差而出现偏差时,把手主体2也能够被调节到预定位置。
55.由于调节部分3在把手主体2从初始位置移动的状态下暴露于外部,因此能够对调节部分3进行调节操作。因此,当把手装置固定到车门上时,把手主体2的位置可以调节。因此,提高了调节的可操作性。
56.调节部分3在把手主体2从初始位置移动的状态下暴露于外部,并且在初始位置处无法从外部识别。因此,不会在设计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57.调节部分3可以由例如调节把手基座1自身的位置的螺钉构成,只要调节部分3可以调节把手主体2相对于车门表面5的相对位置即可。当把手装置被配置成作为部件的连杆机构时,其中该连杆机构包括作为固定连杆的把手基座1和作为可移动连杆的把手主体2,调节器4可以被包括在调节部分3中。换句话说,把手主体2和把手基座1可以一起形成具有固定连杆和多个可移动连杆的连杆机构。把手基座1是固定连杆,并且把手主体2可以是多个可移动连杆中的一个。调节部分3可以包括调节器4。
58.调节器4设置在把手主体2或另一可移动连杆的移动范围内,通过邻接抵靠把手主体2等确定把手主体2等的初始位置侧的移动行程末端,并因此调节把手主体2的初始位置。换句话说,调节器4可以被构造成邻接抵靠多个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何一个,并且确定当把手主体2处于初始位置时与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何一个所定位的位置相对应的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何一个的行程末端。
59.调节器4可以绕平行于车门表面5延伸的附接轴6可竖直地旋转操作,并且可以形成为具有外周壁的凸轮形状,该外周壁与旋转中心的不同距离相差一旋转角度。换句话说,调节器4可以形成为凸轮形状,其中附接轴6和调节器4的外周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调节器4的周向方向而不同。
60.在这种情况下,当调节器4竖直旋转时,与外周壁接触的可移动连杆的初始位置侧的行程末端发生变化,并且因此,把手主体2的初始位置发生变化。
61.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紧固器件,以无级方式(stepless manner)将调节器4停止在适当的旋转位置,但是当调节器4由连接到把手基座1的保持部分7的柱状头部部分8保持以便能够被限制性地停止在适当的旋转角度时,结构简单并且调节操作也简单。也就是说,调节部分3还可以包括保持部分7,该保持部分7包括柱状头部部分8和连接部分9。附接轴6可以在柱状头部部分8的中心轴线上延伸,并且从柱状头部部分9突出。连接部分9可以从柱状头部部分8伸出并连接到把手基座1。调节器4可以连接到附接轴6,调节器4的内周表面可以支撑在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上,并且可以在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上滑动。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10和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11可以分别形成在调节器4的内周表面上和柱状头部部分8的表面上,并且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10和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11可以被构造成彼此配合,以使得调节器4可以被限制性地停止在任何旋转角度。
62.当调节器4由具有冲击吸收能力的材料制成时,调节器4用作将把手主体2返回至初始位置的缓冲器,并且可以有效防止碰撞噪音和冲击的发生。当缓冲器设置在除了调节器4之外的部分中时,缓冲器的功能可能不通过把手主体2的位置调节来施加,但是当调节
器4用作缓冲器时,无论把手主体2的位置调节的程度如何,都可以正常地展现作为缓冲器的功能,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碰撞噪音等的产生。
6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部件之间存在误差等,并且即使把手主体和车门表面偏离预定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执行位置调节而无需再次重新附接把手主体和车门表面。
64.本技术基于2020年12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2020-213423),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65.参考标记列表
66.1把手基座
67.2 把手主体
68.3 调节部分
69.4 调节器
70.5 车门表面
71.6 附接轴
72.7 保持部分
73.8 柱状头部部分
74.9 连接部分
75.10 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
76.11 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包括:固定到车辆的把手基座;以及把手主体,其连接到所述把手基座并且被构造成能够从初始位置拉出,其中,所述把手基座设置有调节部分,并且其中,所述调节部分被构造成当所述把手主体从所述初始位置被拉出时通过暴露于外部而可操作,并且调节所述把手主体在所述初始位置处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把手主体和所述把手基座一起形成具有固定连杆和多个可移动连杆的连杆机构,其中,所述把手基座为所述固定连杆,其中,所述把手主体是所述多个可移动连杆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调节部分包括调节器,并且其中,所述调节器被配置为邻接抵靠所述多个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一个,并且确定与当所述把手主体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一个所定位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可移动连杆中的任一个的行程末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调节器能够围绕平行于车门表面延伸的附接轴进行竖直旋转操作,并且其中,所述调节器形成为凸轮形状,其中所述附接轴和所述调节器的外周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调节器的周向方向而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调节部分还包括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包括柱状头部部分和连接部分,其中,所述附接轴在所述柱状头部部分的中心轴线上延伸并从所述柱状头部部分突出,其中,所述连接部分从所述柱状头部部分伸出并连接到所述把手基座,其中,所述调节器联接到所述附接轴,其中,所述调节器的内周表面支撑在所述柱状头部部分的表面上,其中,所述调节器的内周表面在所述柱状头部部分的表面上是可滑动的,其中,在所述柱状头部部分的表面上和所述调节器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和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并且其中,用于点击的凹形部分和用于点击的凸形部分被构造成彼此配合,使得所述调节器能够在任何旋转角度处被限制性地停止。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其中,所述调节器由具有冲击吸收性能的材料形成。

技术总结
用于车辆的把手装置具有配置为固定到车辆的把手基座,以及配置为连接到把手基座并从初始位置拉出的把手主体。把手基座设置有调节部分。调节部分在把手主体从初始位置被拉出时暴露于外部而可操作,并且调节部分配置为调节把手主体在初始位置中的位置。把手主体在初始位置中的位置。把手主体在初始位置中的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远山孝生 小野高志 西冢三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阿尔发
技术研发日:2021.12.13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