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
未命名
09-03
阅读:25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由于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消费者多选择安全、健康、营养价值高得的食物,而鱼类恰好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由此导致我国鱼类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然而鱼肉的新鲜程度会直接影响鱼肉的品质,变质的鱼肉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如何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评估鱼肉品质和新鲜程度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目前,深海鱼多以塑料密封袋或真空包装分装售卖,以此来保证鱼肉的品质,但传统检测鱼肉新鲜度方法大多需要破坏产品的外包装、前处理耗时、检测方法复杂繁琐。近些年虽然已开发出许多分析方法用于鱼肉新鲜度的检测,但通常需要昂贵的仪器,不能实时显示鱼肉的新鲜度,无法满足零售商或消费者裸眼辨别的需求。开发不破坏产品外包装、低成本、操作简单、检测准确可靠的评价鱼肉新鲜度方法,仍然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3.近些年,智能包装在监测鱼肉品质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现有已用于智能包装设计的有化学或生物指示器、时间-温度指示器等。在这些不同方法中,通过设计智能包装分析鱼肉变质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来监测鱼肉新鲜度已被广泛报道,但是部分新鲜度指示包装受载体吸湿性差的影响或受包装内的湿度环境的局限,会直接影响传感标签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如文献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7, 26(1): 37-42;carbohydrate polymers 255 (2021) 117488中虽然制备了ph敏感型监测鱼肉新鲜度的传感标签,但比色识别的颜色变化不够鲜明,在应用时容易造成辨别误差。因此,开发比色和荧光双响应的传感标签,通过双通道显色综合判断鱼肉所处的鲜度水平,可减少误判。此外,开发对挥发性胺响应灵敏、速度快、发射波长位于600 nm~800 nm范围内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此类探针受背景荧光干扰小,荧光变化更显著,更具有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该探针可在dmf/h2o= 1:1 (v/v)体系中对多种胺类化合物可比色和荧光双响应,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具有近红外发射;将探针制备成传感标签,可实现对包装盒内鱼肉新鲜度定性分析,且无需破坏样品及复杂的前处理,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鱼肉新鲜度无损快速实时检测。
5.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该
荧光探针结构式如下:
6.进一步的,该荧光探针具体合成步骤如下:以乙醇为溶剂,将苯并吡喃衍生物与2-硫代巴比妥酸按照摩尔比1:(1~1.5)进行投料,所述苯并吡喃衍生物为6-(二乙胺基)-1,2-二氢环戊烷[b]苯并吡喃-3-甲醛,然后,按照苯并吡喃衍生物与哌啶的质量比100:1加入哌啶,加热回流搅拌2小时~4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收集固体用乙醇洗3次,得到荧光探针dca-tba。
[0007]
一种上述荧光探针制备的鱼肉新鲜度双通道指示卡,所述指示卡以鱼型为主体,由六个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比色卡和一个圆形传感标签组成,六个正方形分别为新鲜比色卡、合格比色卡和腐败比色卡,其特殊之处在于:比色卡分为自然光比色区和紫外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上半区域分别为新鲜自然光比色区、合格自然光比色区和腐败自然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下半区域分别为新鲜紫外光比色区、合格紫外光比色区和腐败紫外光比色区。
[0008]
传感标签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称取3.95 mg 的荧光探针dca-tba溶于10 ml dmso,将直径2cm的圆形滤纸放置上述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干燥,即可得到负载荧光探针的传感标签,该传感标签裸眼观察是绿色的,紫外光下呈现无荧光。
[0009]
进一步的,新鲜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绿色,新鲜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无荧光;合格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浅粉色,合格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粉橘色荧光;不合格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深粉色,不合格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橙色荧光。
[0010]
一种鱼肉新鲜度双通道指示卡在判定鱼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0011]
一种鱼肉新鲜度双通道指示卡在判定鱼肉新鲜度中的应用,将指示卡与鱼肉样品放置在包装盒内,且传感标签不与食品直接接触,根据传感标签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对鱼肉新鲜度进行实时监测,评价鱼肉所处鲜度等级。
[0012]
在可见光下,传感标签颜色为绿色表明为新鲜,传感标签颜色为浅粉色表明为合格,传感标签颜色为深粉色表明为不合格;在 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当传感标签颜色为无荧光时表明为新鲜,当传感标签颜色为粉橘色荧光时表明为合格,当传感标签颜色为橙色荧光时表明为不合格。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该荧光探针具有近红外发射的特点,最大发射波长可达到720 nm,受到散射和荧光背景干扰小,量子效率高,荧光信号稳定,可在dmf:h2o= 1:1 (v/v)体系种对多种胺类化合物响应。
[0014]
(2)荧光探针制备的传感标签可以比色和荧光双重通道检测鱼肉新鲜度,传感标签配合标准比色卡,可实时监测鱼肉的新鲜度。
[0015]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设计合成的荧光探针不仅可以检测多种胺类化合物,也可以制备成传感标签识别多种挥发性胺,传感标签制备过程简单,可比色和荧光双重通道检测鱼肉新鲜度,定性分析更准确可靠。该传感标签可非接触、无损化对鱼肉新鲜度进行实时监测,能为生产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及时提供有效的新鲜度信息,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的1h nmr谱图;图2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的
13
c nmr谱图;图3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的高分辨质谱图;图4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与胺类化合物作用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图;图5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与胺类化合物作用前后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图6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与不同浓度精胺作用后的荧光发射光谱;图7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与不同浓度精胺作用前后的紫外吸收光谱;图8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荧光强度与精胺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图9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吸收强度与精胺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图10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加入精胺前后在不同ph中的荧光强度变化图;图11是本发明荧光探针dca-tba加入精胺后600nm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图12是本发明制备的传感标签识别挥发性胺前后的日光颜色变化(上)和荧光颜色变化(下)的照片;图13是三文鱼鱼肉在4 ℃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肉的tvb-n含量与对应的传感标签在自然光和紫外光照射下的颜色照片;图14是根据鱼肉的tvb-n值与传感标签颜色之间对应关系制作的标准比色卡;标准比色卡上层从左到右分别为新鲜自然光比色区、合格自然光比色区、腐败自然光比色区,标准比色卡下层从左到右分别为新鲜紫外光比色区、合格紫外光比色区、腐败紫外光比色区;图15是本发明制备的传感标签与三文鱼样品在4 ℃下贮藏,标签的日光和紫外光颜色变化结合标准比色卡判定的三文鱼鱼肉鲜度;4 ℃ 贮藏第0天鱼肉属于新鲜品,当贮藏第4天时,此时鱼肉属于合格品,当贮藏第8天时,鱼肉属于不合格品;图16是标准比色卡与传感标签一体化集成,制备的可快速比色和荧光判定鱼肉新鲜度的集成标签;图17是本发明制备的集成标签与三文鱼样品在室温25 ℃下贮藏,通过日光和紫外光颜色快速判定三文鱼鱼肉鲜度;室温贮藏0 h鱼肉属于新鲜等级(上),当贮藏第18 h鱼
肉处于合格等级(中),当贮藏第32 h鱼肉处于不合格等级(下)。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8]
实施例1荧光探针dca-tba的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0019]
加入溶于10 ml乙醇的化合物dca(538 mg,2 mmol)和2-硫代巴比妥酸(288 mg,2 mmol),然后加入5.4 mg哌啶,得到反应混合物;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搅拌2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收集粗产物墨绿色固体,用乙醇洗涤,得到荧光探针dca-tba,该荧光探针产率为85%;1h nmr谱、
13
c nmr谱和质谱图如图1-3所示。
[0020]1h nmr (400 mhz, dmso-d6) δ 11.65 (s, 2h), 8.15 (s, 1h), 7.59 (s, 1h), 7.46 (d, j = 9.0 hz, 1h), 6.86 (d, j = 9.4 hz, 1h), 6.81 (s, 1h), 3.50 (dd, j = 15.9, 8.9 hz, 4h), 3.12 (s, 1h), 2.84 (s, 1h), 1.15 (t, j = 6.9 hz, 3h), 1.05 (t, j = 7.0 hz, 3h).
13
c nmr (101 mhz, dmso-d6) δ 176.81, 151.18, 139.57, 133.57, 131.96, 129.75, 118.91, 112.92, 111.80, 97.10, 55.14, 44.51, 28.74, 24.95, 18.79, 12.64.hrms (esi-) for c
21h21
n3o3s [m+h]
+ calcd: 396.1376, found: 396.1385。
[0021]
实施例2加入溶于50 ml乙醇的化合物dca(13.467 g,50 mmol)和对氨基苯甲酸(9.37 g,65 mmol),然后加入135 mg哌啶,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搅拌3小时,冷却至室温,抽滤,收集产生的粗产物,用乙醇洗涤,得到荧光探针dca-tba,产率为77%;本实施例荧光探针dca-tba的1h nmr谱图如图1,
13
c nmr谱图如图2,高分辨质谱如图3所示。
[0022]
实施例3加入溶于20 ml乙醇的化合物dca(2.6934 g,10 mmol)和2-硫代巴比妥酸(2.16 g,15 mmol)然后加入27 mg哌啶,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搅拌4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收集产生的粗产物,用乙醇洗涤,得到荧光探针dca-tba,产率为65%;本实施例荧光探针dca-tba的1h nmr谱图如图1,
13
c nmr谱图如图2,高分辨质谱如图3所示。
[0023]
一、荧光探针dca-tba对胺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在2 ml dmf/h2o= 1:1 (v/v)的体系中加入荧光探针dca-tba溶液配置成10 μmol/l的溶液待用,再分别加入 20 μl 50 mmol/l 环己二胺、二乙胺、正丙胺、异丙胺、三乙胺、乙胺、精胺、尸胺、腐胺、2-苯乙胺、酪胺、色胺和苯胺溶液,观察其荧光强度变化,如图4所示,除了苯胺外,其他12种胺类化合物溶液均引起600 nm附近处荧光强度增强,在365 nm
的紫外灯照射下观察到荧光从无荧光变为粉色或橘色荧光。测试的紫外-可见光谱图如图5所示,加入多种胺类化合物后,除了苯胺外,其他12种胺类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明显蓝移,颜色变化明显。以上结果表明荧光探针dca-tba在dmf/h2o= 1:1 (v/v)溶液中可对多种胺类化合物实现比色和荧光双通道识别,具有优良的选择性。
[0024]
二、荧光探针dca-tba对代表性胺类化合物精胺的识别性能首先,测试了dca-tba对胺类化合物的荧光和紫外滴定。以精胺为例,测试了10 μmol/l的荧光探针dca-tpa在dmf/h2o= 1:1 (v/v)中的荧光强度以及紫外吸收强度与精胺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当加入精胺溶液浓度(0~40倍)逐渐变大时,荧光探针dca-tba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当加入50 μmol/l的精胺溶液时荧光强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了饱和状态。如图7所示,当加入精胺的浓度为(0~20倍)逐渐变大时,荧光探针dca-tba的最大紫外吸收强度逐渐减弱,当加入200 μmol/l的精胺溶液时,紫外吸收强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了饱和状态。除苯胺外,其他胺类具有类似效果。
[0025]
其次,计算了dca-tba识别精胺的检测限。用10 μmol/l的dca-tba溶液,测试不少于11个平行样的荧光强度,根据公式:∑(x
i-x)2= (x
1-x)
2 + (x
2-x)
2 +
……
+ (x
n-x)2求出平方差的总和(xi为每次测量受体本身荧光强度值,x为荧光强度平均值,n为测试次数,n≥11),然后根据公式:s=[∑(x
i-x)2/(n-1)]
0.5
求出灵敏度s,再根据检测限公式:检测限=3s/k,k为所选直线部分的斜率(注:直线是根据滴定做点图,横坐标为离子浓度,纵坐标为荧光强度),求出检测限为1.091
×
10-5 mol/l(见图8)。根据紫外滴定的测试结果做直线的点图求出y=ax+b(a为所选直线部分的斜率,b为截距),当y=0时,求出的即时检测限,根据公式检测限=10-a/b
,(横坐标为log精胺浓度,纵坐标为(吸收强度最大值-吸收强度)与(吸收强度最大值-吸收强度值)的比值)求出紫外的检测限为3.528
×
10-6 mol/l(见图9),这说明该探针在水溶液中可检测含量较低浓度的精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潜力。
[0026]
再次,探究了ph对检测胺类化合物的影响,以精胺为例,不同ph条件下dca-tba的荧光强度如图10所示(注:纵坐标为600和700nm处的荧光强度的比值),探针dca-tba在ph为5-1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荧光强度,说明探针在弱酸性、中性、弱碱性中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探针中加入精胺溶液后均引起了比值的增大,说明600 nm处的荧光强度在逐渐增大,结合识别前后荧光变化的显著程度,我们可得出ph在5-11范围内,荧光探针dca-tba对精胺具有显著的识别效果,说明该探针具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
[0027]
最后,探究了荧光探针识别胺类化合物的响应时间,如图11所示,在含有荧光探针的溶液中加入精胺溶液后,通过荧光机器监测测试液在600 nm处的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观察到2小时内发生了明显的荧光信号增强直至平缓,为后续制备鱼肉新鲜度传感标签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推测荧光探针dca-tba识别挥发性胺的机理如下:
[0028]
不同挥发性胺与探针dca-tba发生了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生成的产物与探针dca-tba相比,共轭长度被缩短,推拉电子体系被破坏,导致荧光发射由长波发射向短波方向移动,并且导致吸收强度降低。
[0029]
三、传感标签在模拟环境中(高65 mm, 直径18 mm的圆柱形玻璃瓶),对挥发性胺的识别效果传感标签的制备过程:称取3.95 mg 的dca-tba溶于10 ml dmso,将直径2 cm的圆形滤纸放置上述溶液浸泡过夜,然后取出干燥,即可得到荧光探针dca-tba传感标签,该传感标签裸眼观察是绿色的,紫外光下呈现无荧光。
[0030]
在鱼肉变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代谢挥发物,如三乙胺、正丙胺、二乙胺等,检测这些代谢挥发物可以监测鱼肉新鲜度。为了验证制作的传感标签对挥发性胺是否具有选择性,我们先将含0.5%挥发性胺水溶液放置于小瓶中,然后将传感标签置于小瓶顶部,模拟鱼肉变质环境下传感标签对挥发性胺是否有响应。
[0031]
首先,取2ml浓度为50 mmol/l挥发性胺,加入 3ml蒸馏水中,配制成20 mmol/l挥发性胺溶液;分别选用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等12种挥发性胺作为实验组,纯水作为空白对照组。12个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传感标签自然光下观察是绿色的,紫外光下没有荧光。挥发性胺熏蒸1小时后,在自然光下,12个实验组传感标签颜色均发生了不同颜色的变化,紫外光下均呈现不同强度的粉红色或橘色(见图12),空白对照组无变化。这表明传感标签对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等这12种挥发性胺具有良好的比色和荧光双重响应,说明传感标签具备检测鱼肉新鲜度的潜力。
[0032]
四、传感标签标准比色卡的制备为了获得传感标签颜色变化与鱼肉实际所处鲜度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标签与鱼肉共同贮藏,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方法测定tvb-n含量,制备标准比色卡,用以辨别鱼肉所处鲜度水平。我们选用三文鱼鱼肉为实验对象,将三文鱼鱼肉做去皮处理,将鱼肉分割成多份5~6 g的小块鱼肉,分别放置在一次性圆形透明塑料培养皿中,在培养皿盖子顶空处放入传感标签,扣紧盖子,放置于4 ℃冰箱贮藏,每间隔24小时检测1次三文鱼鱼肉的tvb-n含量,并采集传感标签自然光照片和荧光照片。获得的数据如图13所示。新鲜的三文鱼鱼肉tvb-n含量从起始的6.53
±
2.13 mg/100 g整体呈上升趋势,tvb-n含量在第4天达到15.46
±
1.40 mg/100 g,之后开始迅速增加,到第8天达到了30.18
±
0.53 mg/100 g,而tvb-n可接受的极限为30 mg/100 g。因此,三文鱼鱼肉为在4℃贮藏第8天可视为贮藏变质的阈值。在自然光下,传感标签颜色由最初的绿色,变成浅粉色最终变成深粉色;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当传感标签由最初的无荧光,变成粉橘色荧光,最终变成橙色荧光。
[003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108-2019 (鲜海水鱼通则)中规定,海水鱼中tvb-n含量最高限量为30 mg/100 g。tvb-n值≤ 15 mg/100 g时样品为优级品;当15 mg/100 g 《tvb-n值≤30 mg/100 g时样品为合格品;当tvb-n值》30 mg/100g时,此时样品为不合格品。
[0034]
根据实测的tvb-n值及对应的传感标签自然光颜色和紫外光颜色照片,我们选取tvb-n值为6.53 mg/100 g和14.74 mg/100 g对应的传感标签在自然光下分别呈现为绿色、浅绿色,紫外光照射下均呈现无荧光和浅粉色荧光,作为标准比色卡中新鲜部分的参照标准,当传感标签显示上述颜色状态之一时,可判断此样品为新鲜产品(见图14中新鲜区)。选取tvb-n值为15.46 mg/100 g和27.46 mg/100 g对应的传感标签在自然光下分别呈现为浅粉色,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中等强度的粉橘色荧光,作为标准比色卡中合格部分的参照标准,当传感标签显示上述颜色状态之一时,可判断此样品为合格产品(见图14中合格区)。选
取tvb-n值为30.18 mg/100 g和32 mg/100 g对应的传感标签在自然光下分别呈现为粉色,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橘色荧光,作为标准比色卡中腐败部分的参照标准,当传感标签显示上述颜色状态之一时,可判断此样品为腐败产品(见图14中腐败区)。
[0035]
五、传感标签的实际应用使用传感标签对三文鱼新鲜度进行了实际监测应用。图15中显示了4 ℃贮藏下三文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传感标签的颜色变化。传感标签与新购买的三文鱼共同贮藏,在自然光下呈现绿色,紫外光下无荧光,与标准比色卡中新鲜部分相对应;当贮藏时间为第4天时,传感标签自然光颜色为浅粉色,紫外光下为中等强度的粉橘色荧光,与标准比色卡中合格部分相对应,表明此时鱼肉仍为合格产品。进一步增加贮藏时间到达第8天时,传感标签自然光颜色为明亮粉色,紫外光下为橙色荧光,与标准比色卡中腐败部分相对应,表明此时三文鱼鱼肉已经腐败,不可食用。
[0036]
为了更好的提高传感标签的便捷性,我们将传感标签与标准比色卡进行了集成,制作了可商品化使用的集成标签。如图16所示,集成标签以鱼型为主体,由六个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比色卡和一个圆形传感标签组成,六个正方形分别为新鲜比色卡、合格比色卡和腐败比色卡,其特殊之处在于:比色卡分为自然光比色区和紫外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上半区域分别为新鲜自然光比色区、合格自然光比色区和腐败自然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下半区域分别为新鲜紫外光比色区、合格紫外光比色区和腐败紫外光比色区。圆形区域即为传感标签,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观察集成标签中圆形区域的传感标签颜色变化,对照比色区的颜色,即可判定鱼肉的新鲜程度。
[0037]
以三文鱼为例,利用集成标签监测三文鱼的新鲜度。将超市购买的三文鱼放入餐盒内用塑料薄膜密封,将薄膜打出圆孔,将集成标签的传感标签对准圆孔贴在薄膜上,记录室温下标签颜色随贮藏时间的变化。从图17中可看出,刚开始贮藏的三文鱼鱼肉,传感标签的颜色与比色卡中新鲜部分的颜色是对应的,经测试,此时tvb-n值为6.27 mg/100 g,证明鱼肉此时确实是新鲜状态。当室温放置18 h小时后,传感标签的颜色与比色卡中合格区颜色是对应的,此时测试tvb-n值是16.8 mg/100 g,证明鱼肉在合格范围内。当室温放置32 h后,传感标签的颜色与比色卡中腐败部分是对应的,此时测试tvb-n值是31.36 mg/100 g,说明此时的三文鱼鱼肉确实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不能在食用。
[0038]
综上所述,无论在模拟环境和真实鱼肉的应用中,本发明的传感标签可非接触、无损化、比色和荧光双重通道检测鱼肉新鲜度,定性分析更准确可靠,能为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提供实时有效的新鲜度信息,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其特征是:该探针结构式如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具体合成步骤如下:以乙醇为溶剂,将苯并吡喃衍生物与2-硫代巴比妥酸按照摩尔比1:(1~1.5)进行投料,所述苯并吡喃衍生物为6-(二乙胺基)-1,2-二氢环戊烷[b]苯并吡喃-3-甲醛,然后,按照苯并吡喃衍生物与哌啶的质量比100:1加入哌啶,加热回流搅拌2小时~4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收集固体用乙醇洗3次,得到荧光探针dca-tba。3.一种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所述指示卡以鱼型为主体,由六个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比色卡和一个圆形传感标签组成,六个正方形分别为新鲜比色卡、合格比色卡和腐败比色卡,其特殊之处在于:比色卡分为自然光比色区和紫外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上半区域分别为新鲜自然光比色区、合格自然光比色区和腐败自然光比色区,在比色卡的下半区域分别为新鲜紫外光比色区、合格紫外光比色区和腐败紫外光比色区;传感标签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向10 mg荧光探针中加入10 ml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然后将切好的圆形滤纸片浸泡在探针溶液中,过夜后取出干燥,得到监测鱼肉新鲜度的传感标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其特征是:新鲜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绿色,新鲜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无荧光;合格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浅粉色,合格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荧光橘粉色;不合格产品自然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深粉色,不合格产品紫外光比色区对应的色相为橙色荧光。5.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判定鱼肉新鲜度中的应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判定鱼肉新鲜度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将集成标签中的传感标签对准包装开孔处,不与鱼肉直接接触,根据传感标签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对鱼肉新鲜度进行实时的监测,判定鱼肉所处等级;在可见光下,传感标签颜色为绿色表明鱼肉处于新鲜等级,传感标签颜色为浅粉色表明鱼肉处于合格等级,传感标签颜色为深粉色表明鱼肉处于腐败等级;在 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当传感标签颜色为无荧光时表明鱼肉处于新鲜等级,当传感标签颜色为中等强
度的橘粉色荧光时表明鱼肉处于合格等级,当传感标签颜色为橙色荧光时表明鱼肉处于腐败等级。
技术总结
一种挥发性胺荧光探针及其制备的双通道指示卡在鱼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荧光探针结构式如下:,荧光探针制备的鱼鱼肉新鲜度双通道指示卡,以鱼型为主体,由六个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比色卡和一个圆形传感标签组成,在比色卡上半区从左到右依次为新鲜、合格和腐败自然光比色区,在比色卡下半区从左到右依次为新鲜、合格和腐败紫外光比色区。优点是:该探针可在含水体系中对多种挥发性胺进行比色和荧光双响应,灵敏度高;将探针制备成传感标签,可用于鱼肉新鲜度无损快速实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结果准确可靠。结果准确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励建荣 钟克利 蒋圆圆 何雨晴 李学鹏 王当丰 崔方超 孙小飞 汤立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渤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6.16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带有消泡装置的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航空发动机喷管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