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3
阅读:132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2.在高度城市化地区,鱼类作为重要的河流生物,其河流生境受损、萎缩。首先河流面临着人为因素的破坏、污染,现实中为了防洪的需要、控制下游流量和保持上游水位用于休闲旅游或是商业开发用途,建设人工堰、水坝、水闸,河道部分被填和拉直,使正常溪流的河流流量和形态多样性被破坏,阻碍了生态保护价值高的物种——鱼类及其产卵对象——软体动物的栖息繁衍和自然河流过程,河床基质和一些鱼类依附生存的水生植物同时也受到不良的影响其次,城市化加速了河流中微塑料在沉积物中的积累,尤其是极端天气如台风等,会影响河流水动力,使得河涌微塑料等污染物大量累积,如此极大地影响到了河流鱼类等水生物的生存及繁衍,恶化了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提供了适于河流鱼类等水生物的生存及繁衍的栖息地,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4.本发明提供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包括侧流道、间隔地形成在侧流道上的若干池塘、以及增氧净化体系,所述增氧净化体系包括机械增氧结构与生物增氧净化体系,安装机械增氧结构的池塘作为机械增氧池,布局生物增氧净化体系的池塘作为生物净化池,所述机械增氧池与生物净化池交替分布,所述机械增氧池池底排列地分布有微孔管,通过将空气送入微孔管释放气体,生物净化池通过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达到水体增氧。
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在河道设置侧流道,形成一个“自然”的供鱼类及其产卵对象软体动物栖息地,可主动摄取和被动黏附可聚集微塑料、增加溶氧并以形成鱼类“卵-幼鱼-成鱼”全生命周期的适宜栖息地。“类似自然的鱼通道”除了允许通过外,它还模拟了一个自然的侧通道,增加了由于河流蓄水而缺失的栖息地(尤其是幼鱼),侧通道同时具有水体自净功能、增加溶氧以及提供鱼类适宜的栖息环境,且可进行调控修复,以此来平衡在半自然区域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发明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平面示意图;
7.图2为本发明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河床断面图;
8.图3为本发明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中池塘结构断面图。
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河道;2-侧流道;3-板边堰;31-水闸;11-水坝;13-主堰池;112-闸门;411-河道基础;412-池底壁;413-池侧壁;414-河卵石;42-机械增氧池;45-生物净化池;43-输气管道;44-微孔管;431-进风主管;432-连接软管;433-铺坡管;434-铺底管;435-盖帽;425-连接歧管;51-浅滩;52-河床垫层;53-倒伏木;54-石笼或沙袋;55-壁桩结构;551-原木桩;552-挡土条;553-树枝束;554-麻绳。
具体实施方式
1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2.如图1所示,一种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包括河道1、连接在河道1上的侧流道2、以及设置在侧流道2上的水生态调节系统。侧流道2的入水端与出水端均连接在河道1上,通过设置侧流道2增加了由于河流拉直改造而缺失的供鱼类生存的栖息地。侧流道2可通过挖掘现有的淤积排水沟渠改造,如,挖掘一个长为110米、平均宽度为2米作为河道1的侧流道,挖掘出的材料散布在林地内,或在河漫滩平原之外植物种植价值不高的地方,在侧流道2与河道1连接的入水端处,侧流道2的底面与河道1的底面大致平齐或略低,以便河道1的水可以充分流入侧流道2。水生态调节系统包括板边堰3、传感器(图未示)、若干池塘、增氧净化体系以及生态构造体系,板边堰3设置在侧流道2连接河流1的入水口处,所述板边堰3的顶面低于河道1的平均水位200-400mm,如,若堰顶高度设置为3.7m,低于平均水位300mm,则河道1平常水位在4m左右。板边堰3上安装有水闸31,水闸31包括可升降的挡板,在供侧流道2低水位流动时使挡板升至板边堰3顶面,在侧流道2需要大水量进入侧流道2内时下降挡板,河流1内大量的河水可进入侧流道2,通常,侧流道2平时维持在低水位流动,通过使用挡板控制,便于维护。
13.所述河道1上于邻近连接侧流道2的出水口处设置水坝11,且侧流道2的出水口位于水坝11下方,并且河道1内于水坝11下方形成有主堰池13,主堰池13具有一定的深度且向河道1的侧边扩展一定的弧形状空间,从而在河侧形成缓水区,可避免水坝11水流的急冲,便于鱼类聚集。侧流道2的出水口可连接主堰池13的缓水区,水坝11上设置有闸门112,以供蓄水或放水。
14.侧流道2的入水端与出水端具有一定的梯度(可视为坡度),侧流道2具有上游段、下游段,上游段的梯度可为0.1%-0.5%,下游段为邻近出水端的一段,下游段的梯度为1%-3%,以产生0.8-2m/s范围内的引水水流速度,入水端与出水端都适合所有在该流域栖息的鱼类能够通过,并侧流道2上形成的梯度足以产生引诱水流流入主堰池13。
15.传感器设置在邻近板边堰3的河流1内底部且鱼类较集中的区域,或者设置在主堰池13缓水区的底部,以通过传感器检测河水水温来控制水闸31启闭,当天气炎热持续高温或出现极端天气时,传感器检测河水水温达到开闸温度,板边堰3上的水闸31自动开闸,会引导鱼类通向侧流道2,可以理解,在侧流道入水端的鱼可顺水游入侧流道2,在侧流道2出水端的鱼可逆水游入侧流道2,顺水游鱼游得轻松不费力气,在鱼类繁衍的季节,鱼类更喜欢逆水游。
16.可以理解,传感器亦可在邻近板边堰3的河流1内底部与主堰池13缓水区的底部均
设置,或者在河流1内多处设置,在某处水温达到水闸31开闸温度时,则水闸31自动开闸;同理,也可以设置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水温达到某个温度值时,则水闸31自动开启,在某一时间段的平均温度低于某个温度标准值时,水闸31自动关闭。
17.若干池塘间隔地形成在侧流道2上,给鱼类提供更为理想的栖息繁衍地,尤其是在水温较高时鱼类可进入池塘内避热。池塘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结构,即池塘顶面开口宽,底端比开口窄,每一池塘的大小可设计为10m长x 2m宽x《0.7m深。具体地,请参阅图3,所示为池塘的截面示意图,池塘包括河道基础411、池底壁412及池侧壁413,河道基础411围成池塘轮廓,池底壁412、池侧壁413沿河道基础411砌筑,池底壁412位于池塘底部,池侧壁413构成池塘周侧,为斜坡结构,池塘内容置有河卵石414,河卵石414上会自然生长细菌将其覆盖,细菌可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18.增氧净化体系配合池塘设置,用于给池塘水体补偿氧气,及净化水体;增氧净化体系包括机械增氧结构与生物增氧净化体系,安装机械增氧结构的池塘可视为机械增氧池42,布局生物增氧净化体系的池塘可视为生物净化池45。机械增氧结构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罗茨鼓风机、输气管道43以及微孔管44,微孔管44排列地分布在池塘底部,通过太阳能发电驱动罗茨鼓风机将富含氧气的空气送入输气管道43,输气管道43将空气送入微孔管44,微孔管44管壁上四周的微孔便在微孔管上下左右均匀释放气体,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含氧空气从池底往上向水体表面散气,从而实现对池塘的水体内补充氧气。
19.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3,机械增氧结构的输气管道43包括进风主管431、连接软管432、铺坡管433、以及铺底管434。进风主管431连接罗茨鼓风机的吹风口,连接软管432一端连接进风主管431,另一端连接铺坡管433,连接软管432可绕卷实现长度调节,利于调节罗茨鼓风机与铺坡管433之间的安装距离,铺坡管433沿池塘两侧的坡面而安装在池塘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侧的铺坡管433上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432,并在连接处安装有阀门(图未示),另一侧的铺坡管433的上端出口安装有盖帽435,作为进水清洁口;铺底管434安装在池塘的底面且两端分别连接池塘两侧的铺底管434下端,较佳地,铺底管434距池底10~15cm设置。微孔管44垂直地连接在铺底管434上,若干微孔管44在铺底管434上等间距设置,每一微孔管44的管壁上沿管长方向间距地开设有微孔,使得微孔管44管腔内连通池塘,且微孔在管壁的四周开设,以在罗茨鼓风机启动后,可通过微孔管44的管孔往池塘底部吹送空气。在吹送空气增氧过程中,可以造成水流的旋转运动和上下对流,水流的上下对流将上层富含氧气的水带入底层,同时将底层有害气体带出;水流的旋转运动又将微孔管周围富含氧气的水向外扩散,实现了全池水的均匀增氧。鼓风机连接太阳能供电板或光伏供电板,开机后,空气便从进风主管431、连接软管432、铺坡管433、铺底管434、再经微孔管44扩散于水体,实现增氧。
20.可以理解,机械增氧结构可以设置为自动定期启闭或者人工根据气候操控,如天气闷热时开启,平时未增氧时,池塘里的水经过微孔管44的微孔进入到输气管道43内,进入到输气管道43内的水位与池塘里的水位平齐,在启动增氧时,通过空气压力先将输气管道43内的水从微孔挤入池塘内后,进行注气。
21.在微孔管44未进行增氧工作(不出气)时候,会有杂物进去微孔管44管腔,可能造成微孔管44或者输气管道43堵塞,通过打开池塘另一侧的铺坡管433的上端出口安装的盖帽435,连接外部水泵,将水注入铺坡管433,同时,关闭相对侧的连接软管432与铺坡管433
连接处的阀门,如此,注入的水将从微孔管44内排出至池塘内,实现对微孔管44的清洗。
22.可以理解,需要清洗铺坡管433、以及铺底管434时,可将相对侧的铺坡管433与连接软管432分开,使得水从相对侧的铺坡管433排出,实现对铺坡管433、以及铺底管434的清洗。
23.可以理解,通过打开池塘另一侧的铺坡管433的上端出口安装的盖帽435,连接外部水泵,可以实现外部水源注入微孔管44对池塘进行换水,在极端炎热天气下,通过微孔管道对池塘区域进行换水,换水量和换水频率根据池塘温度进行调节,具体地可在微孔管44安装水温监测器,通过换水来起到降温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水体的活度。
24.生物增氧净化体系通过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达到水体增氧。具体地,水草或者浮游植物种植在水池中,构成生物净化池45。水草品种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空心菜、青萍等。一般依据生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种植,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40%。并且人为周期性地施用生物肥料,使水体中高等产氧单胞藻类(绿藻为衣藻、小球藻等、金藻为棕鞭藻、单鞭藻等、硅藻为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成为优势种群。生物增氧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植物生长时需要吸收水体中一些营养物质,又起到改善水质和底质的功效。另一方面在某些虾、蟹类池塘中种植植物,还可以利于虾蟹避暑、脱壳、食用。但是水草容易疯长,影响池塘的光照度,水草腐烂上浮,造成池水恶化。因此,侧流道2平时以低水位运行,避免水草疯长。
25.较佳地,机械增氧池42与生物净化池45在侧流道2交替分布,充分实现对池塘水体的溶氧。可以理解,此处的交替分布不局限为一一轮流交替分布,可为数量不限的交替分布,如上游连续五个机械增氧池42然后一个生物净化池45,然后上游再连续三个机械增氧池42然后再接一个生物净化池45,或者再接连续的三个生物净化池45,因此,交替的数量不作限制,此处的交替分布可理解为只是一定数量的机械增氧池42后再接一定数量的生物净化池45。
26.此外,生物净化池45除了生物增氧的作用,相较于机械增氧池42,生物净化池45还具有进一步的净化河水的作用。为了利于机械增氧池42的水体的活性以及对其净化,机械增氧池42的水体引入至生物净化池45进行净化。
27.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3,生物净化池45设置于机械增氧池42的下游,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进一步设置有连接歧管425,连接歧管425铺设在侧流道2底部,连接歧管425一端连接在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另一端连接至下游的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如此,连接歧管425两端形成梯度,便于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的水体流入至下游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实现了机械增氧池42底部的水体的流动,提高了机械增氧池42水体的活性,亦通过生物净化池45进行了净化。
28.可以理解,机械增氧池42的底部设置连通水体的底流管,连接歧管425一端连接至底流管,另一端延伸至生物净化池45底部。
29.生态构造体系包括浅滩51、河床垫层52、倒伏木53、石笼或沙袋54、以及边缘植物。
30.浅滩51设置在侧流道2内相邻池塘的连接处,浅滩51基底可以采用土石混填土,由(20~100mm)的黏土块和(10~20mm)级配碎石组成,浅滩51顶面可置入砾石堆坡,提供了《1.4米/秒的引水速度,最大速度为2米/秒,如浅滩约的大小可设计为10米x2米宽x《0.4米
深。砾石或岩石块可随机放置在河道中浅滩51,为鱼类提供合适的避难所,并创造栖息地的异质性。
31.河床垫层52设置在侧流道2入口端、出口端两侧的河岸,用河床挖出的余土形成,并在上面铺设碎石,为侧流道2入口端、出口端提供稳定性和控制侵蚀。河床垫层52上可种植黄麻(本地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黄麻纤维是最廉价的天然纤维之一,种植量和用途的广泛都仅次于棉花。),作为侵蚀垫被固定在河岸可能有初始冲刷的地方,直到植被形成。
32.倒伏木53来自现场受损生境的倒伏木,被放置在突出于到河道的河岸上或镶嵌入河岸,目的是偏转水流并保留碎石,便于鱼类可将卵产于石砾,鱼类所产鱼卵沉于水质澄清,底质为石砾的场所,鱼产卵至水底后,使用石砾掩盖卵粒。
33.请参阅图2,石笼或沙袋54可设置在池塘的池侧壁413,池侧壁413设置为台阶式,便于石笼或沙袋54堆放;可将受损生境的碎石块储存于石笼或者沙袋54中,作为冲刷区域的回填,并为鱼类、河贝提供栖息地。
34.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池侧壁413的稳定性防止滑坡,以及防止沙袋54堆叠到一起,池侧壁413上设置有壁桩结构55,壁桩结构55包括间隔设置的原木桩551、挡土条552、树枝束553以及麻绳554,原木桩551在池侧壁413的坡面方向间距设置,若干原木桩551形成一排,与相邻的另一排原木桩551间隔地立设在池塘侧壁413上;挡土条552采用树枝或较小尺寸的树干,若干挡土条552垂直地紧密地排布在每一排原木桩551的两侧,每一侧的若干挡土条552形成为挡土栅;树枝束553亦采用树枝或较小尺寸的树干束成,每一束树枝束由若干树枝束成一束,若干树枝束紧贴地置入在相邻两排原木桩551之间,与挡土条552平行,麻绳554用以将原木桩551、挡土条552、树枝束553牢固地捆扎在一起。如此,形成壁桩结构55,利于鱼类繁殖,河床挖出的泥土可置入池侧壁的壁桩结构55上方,可防止池侧壁上方的泥土掉入池底,也提高了池侧壁53的稳定性。壁桩结构55的上方可以成为双壳贝栖息地,下方可以成为鱼类、河贝栖息地。整个壁桩结构55采用木质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水泥等加固结构,更有利于鱼类繁衍,这是一种模拟自然的方法,鱼卵具有次级卵膜或卵膜丝,遇水后产生黏性,下沉时附着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物体上。在自然条件下,鱼类大多都在水草茂密的浅水区繁殖,一般将鱼卵产在树根、草根和水草上。通过木质的壁桩结构55为鱼类提供适宜的产卵场,产出后的鱼卵黏附于植物性附着物上进行胚胎发育,否则容易脱落至水底,会窒息死亡。
35.边缘植物设置在池塘或侧流道的边缘,边缘植物从邻近的河道和河缘迁移,以加快扩繁的进程,增加池塘或侧流道边缘稳定性,通过种植苦草等沉水植物,投放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放养白鲢和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构成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草净水,等形成完整的食物网,发挥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控藻作用,以及沉水植物释放氧气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综合改善河道及塘库水质,恢复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36.本发明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方法如下:
37.在河道1外侧开设侧流道2,提供给鱼类栖息繁衍地,且侧流道2进水端与出水端均连接至河道1上;
38.在侧流道2连接河流1的入水口处设置板边堰3,板边堰3上安装有水闸31,所述板边堰3的顶面低于河道1的平均水位200-400mm,平时水闸31关闭,确实平时侧流道2低水位
流动;
39.所述河道1上于邻近连接侧流道2的出水口处设置水坝11,在邻近板边堰3或者水坝11的河流1内底部设置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检测河道1的水温,控制水闸31自动启闭,以在河水水温过高时,通过打开水闸31引导鱼类从河道1进入侧流道2;
40.在侧流道2上挖掘若干池塘,给鱼类提供冬暖夏凉的生存环境,在池塘安装机械增氧结构或生物增氧净化体系,形成交替分布的机械增氧池42与生物净化池45,机械增氧池42池底排列地分布有微孔管44,通过将空气送入微孔管44释放气体,生物净化池45表面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机械增氧池42的机械增氧结构来实现实时可控增氧,确保池塘水体内氧气充足。
41.进一步地,微孔管44连接外部水泵,实现外部水源注入微孔管44对池塘进行换水,换水量和换水频率根据池塘温度进行调节,通过换水降温及增加水体活度。
42.进一步地,在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设置有连接歧管425连接至下游的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以供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的水体流入至下游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提高了机械增氧池42、生物净化池45水体的活性。
43.综上,本发明通过在河道设置侧流道,形成一个“自然”的供鱼类及其产卵对象软体动物栖息地,可主动摄取和被动黏附可聚集微塑料、增加溶氧并以形成鱼类“卵-幼鱼-成鱼”全生命周期的适宜栖息地。“类似自然的鱼通道”除了允许鱼类通过外,它还模拟了一个自然的侧通道,增加了由于河流蓄水而缺失的栖息地(尤其是幼鱼),侧通道同时具有水体自净功能、增加溶氧以及提供鱼类适宜的栖息环境,且可进行调控修复,以此来平衡在半自然区域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44.在设计鱼的侧流道时,必须确保下游进入的侧流道位于鱼类聚集的河段区域,鱼的通过入口尽可能靠近主堰池,并在河床设计足够的高差梯度来产生水流流速,形成一个明显的吸引鱼的通道(沿着障碍物游泳积极寻找向前的通道)。由于人工堰、水坝、水闸的建设,可供作为鱼侧通道的水质一般较差,采用生物-生态修复联合技术,通过重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完成水质净化,恢复水体自净功能。通过鱼类通道的河床梯度设计以确保其未来被鱼类及其产卵对象——软体动物使用,并提供稳定性的栖息地。侧流道上游的梯度为0.1%,下游连接的梯度为2%,以产生0.8-2m/s范围内的引水水流速度,两者都适合所有在该流域栖息的鱼类能够通过,并足以产生引诱水流流入入主堰池(深水池或水塘)。引入粗砾石的混合物,形成一个具有水池和浅滩的可变宽度河道。该侧流道平时以低水位运行,驱动底泥深层厌氧反硝化作用。低水位运行下,在光照、溶解氧、水温、流速等关键环境因子改善和好氧硝化-厌氧反硝化协同驱动下,底泥中耗氧有机物高效分解,实现底泥的自我修复。修复后的底泥对上覆水中污染物的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化学吸附等吸附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吸附(水体污染物)-降解(底泥污染物)-吸附(水体污染物)”的污染物处理闭环。此外,低水位运行构建了更适合底泥污染物降解的“菌藻共生”系统,中试水槽试验数据表明,产氧性光合作用的蓝藻门丰度占比由60cm水深下的2.5%增加至10cm水深下的5.6%,被用作生态质量评价的真核轮虫丰度相对比例由60cm水深下的10%增加至10cm水深下的32%,“菌藻共生”系统内部复杂的物质交换路径和生物交互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净化效率。
45.当天气炎热持续高温或出现极端天气时,板边堰3的水闸31通过传感器实现自动
开闸,引导鱼类通向人工开挖的水更深的侧流道,绕过现有的人工堰、水坝、水闸,人为制作池塘深水区以降低水温,并通过带有生物+微孔管道相结合的一系列池塘来增加溶氧,使所有现有的鱼类能够自由通行,同时恢复和加强本地关键生物的适宜栖息地。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
技术特征:
1.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包括侧流道(2)、间隔地形成在侧流道(2)上的若干池塘、以及增氧净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净化体系包括机械增氧结构与生物增氧净化体系,安装机械增氧结构的池塘作为机械增氧池(42),布局生物增氧净化体系的池塘作为生物净化池(45),所述机械增氧池(42)与生物净化池(45)交替分布,所述机械增氧池(42)池底排列地分布有微孔管(44),通过将空气送入微孔管(44)释放气体,生物净化池(45)通过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达到水体增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流道(2)形成梯度结构,上游的梯度为0.1%,邻近出口端的下游梯度为2%,以在侧流道(2)产生0.8-2m/s的水流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增氧结构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罗茨鼓风机、输气管道(43)以及所述微孔管(44),通过太阳能发电驱动罗茨鼓风机将富含氧气的空气送入输气管道(43),输气管道(43)将空气送入微孔管(44),微孔管(44)的管壁上的微孔释放气体,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道(43)包括进风主管(431)、连接软管(432)、铺坡管(433)、以及铺底管(434),进风主管(431)连接罗茨鼓风机的吹风口,连接软管(432)一端连接进风主管(431),另一端连接铺坡管(433),铺坡管(433)沿池塘两侧的坡面而安装在池塘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侧的铺坡管(433)上端连接所述连接软管(432),另一侧的铺坡管(433)的上端出口安装有可拆卸的盖帽(435),作为清洁进水口;铺底管(434)安装在池塘的底面且两端分别连接池塘两侧的铺底管(434)下端,微孔管(44)垂直地连接在铺底管(434)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管(44)上设置有监测池塘水温的水温监测器,铺坡管(433)安装有盖帽(435)的一端连接外部水泵,通过水温监测器监测启动外部水泵,对池塘进行换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软管(432)与铺坡管(433)连接处设置有阀门,在输气管道(43)送气时打开,在清洗时关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游的所述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设置有连接歧管(425)连接至下游的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以供上游的机械增氧池(42)的池底的水体流入至下游生物净化池(45)的池底。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侧流道(2)上的生态构造体系,池塘的池侧壁(413)具有池侧壁(413),池侧壁(413)设置为台阶式,生态构造体系包括石笼或沙袋(54),石笼或沙袋(54)设置在池塘的池侧壁(413)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侧壁(413)上设置有壁桩结构(55),壁桩结构(55)包括间隔设置的原木桩(551)、挡土条(552)、树枝束(553)以及麻绳(554),原木桩(551)在池侧壁(413)的坡面方向间距设置,若干原木桩(551)形成一排,与相邻的另一排原木桩(551)间隔地立设在池塘侧壁(413)上;挡土条(552)采用树枝或较小尺寸的树干,若干挡土条(552)垂直地紧密地排布在每一排原木桩(551)的两侧,每一侧的若干挡土条(552)形成为挡土栅;树枝束(553)亦采用树枝或较小尺寸的树干束成,每一束树枝束由若干树枝束成一束,若干树枝束紧贴地置入在相邻两排原木桩(551)之间,与挡土条(552)平行,麻绳(554)用以将原木桩(551)、挡土条(552)、树枝束(553)牢固地捆扎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构造体系包括浅滩(51)、河床垫层(52)、以及倒伏木(53)、浅滩(51)设置在侧流道(2)内相邻池塘的连接处,河床垫层(52)设置在侧流道(2)入水端、出水端两侧的河岸,用河床挖出的余土形成,倒伏木(53)被放置在突出于到河道的河岸上或镶嵌入河岸。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水文设施约束下的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系统的侧流道结构,包括侧流道、间隔地形成在侧流道上的若干池塘、以及增氧净化体系,所述增氧净化体系包括机械增氧结构与生物增氧净化体系,安装机械增氧结构的池塘作为机械增氧池,布局生物增氧净化体系的池塘作为生物净化池,所述机械增氧池与生物净化池交替分布,所述机械增氧池池底排列地分布有微孔管,通过将空气送入微孔管释放气体,生物净化池通过种植适量的水草或人为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量,通过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达到水体增氧。本发明河流的侧流道结构提供了适宜鱼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许哲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3/8/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