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消融系统以及等离子导丝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01 阅读:152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等离子消融系统以及等离子导丝。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作为引起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的心律失常等的治疗方法,已知有消融治疗。例如,在专利文献1~5中,公开了能够在这种消融治疗中使用的、使用等离子流来切断生物体组织(成为心律失常的原因的部分)的装置以及系统。
3.在此,在使用了等离子流的消融中,从电极放出的能量被生物体组织吸收,超过了沸点的生物体组织成为蒸汽、等离子而喷出。因此,已知在消融时,在电极的周围产生伴随冲击波、气蚀(液体中的因压力差产生的气泡)的蒸汽层,周围的物质振动。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5所记载的装置以及系统中,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将放出能量的电极设置在穿刺装置、探针、切断电极、导电性刀片那样的高刚性的部件,从而耐得住消融时的振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9179932号说明书
7.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6-517843号公报
8.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6135998号说明书
9.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6780178号说明书
10.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18-5241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2.另外,存在如慢性完全堵塞(cto:chronic total occlusion)那样,血管内被病变部堵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迫切希望通过对病变部进行消融,来容易地进行cto的疏通。但是,在专利文献1~5所记载的装置以及系统中,设有电极的部件(穿刺装置、探针、切断电极、导电性刀片等)的刚性比导丝的刚性高。因此,存在以下课题: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不推荐在复杂地弯曲的血管内将专利文献1~5所记载的穿刺装置等推进至病变部。此外,这种课题不限于血管系统,在向淋巴腺系统、胆道系统、泌尿系统、呼吸道系统、消化器官系统、分泌腺以及生殖器官之类的生物体管腔内插入来进行消融治疗的装置或者系统中普遍存在。
13.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在等离子消融系统中,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方案,能够作为以下的方案来实现。
16.(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等离子消融系统。该等离子消融系统具备:
等离子导丝,其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导管,其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等离子导丝插通的管腔;以及rf发生器,其分别与上述等离子导丝以及上述导管电连接,向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输出高频电力,上述等离子导丝能够通过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消融,上述rf发生器输出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上述高频电力。
17.根据该结构,等离子消融系统具备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的等离子导丝、以及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的导管。因此,在使等离子导丝插通在导管内的状态下,通过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输出高频电力,从而能够使用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而放出的能量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消融。另外,rf发生器输出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高频电力。因此,例如与穿刺装置、探针、切断电极、导电性刀片那样的现有的结构相比,即使在对柔软的(刚性低的)导丝设置有第一电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消融时在第一电极的周围产生的蒸汽层限制为最小限度,能够抑制伴随周围的物质的振动而引起的等离子导丝前端部的跳动。其结果,根据本结构,能够在等离子消融系统中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18.(2)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rf发生器输出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9.1%以上且13.0%以下的上述高频电力。
19.根据该结构,rf发生器输出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9.1%以上且13.0%以下的高频电力。因此,能够使消融时的蒸汽层为最小限度来抑制等离子导丝前端部的跳动,并且能够使由消融形成的孔的大小、深度更大。
20.(3)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等离子导丝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
21.根据该结构,等离子导丝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因此能够柔软地构成等离子导丝的前端部,提高安全性。
22.(4)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等离子导丝除了上述第一电极以外还具备:芯轴;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长条状的外形;线圈体,其具有导电性,且包围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以及包覆部,其具有绝缘性,且覆盖上述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上述第一电极分别固定上述芯轴、上述线圈体、以及上述包覆部的各前端。
23.根据该结构,等离子导丝具备包围芯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且具有导电性的线圈体,因此能够使芯轴的前端侧的趋肤效应降低,与基端侧相比,能够使芯轴的前端侧细径化。另外,等离子导丝具备覆盖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且具有绝缘性的包覆部,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其结果,能够更柔软地构成等离子导丝的前端侧,并且能够更加提高等离子消融系统的安全性。
24.(5)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导管除了上述第二电极以外还具备:基端侧电极,其具有导电性,形成于上述导管的基端侧,且与上述rf发生器电连接;以及连接部,其具有导电性,将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基端侧电极电连接,且埋设于上述导管的厚壁部。
25.根据该结构,导管具备连接部,该连接部是将形成于前端侧的第二电极与形成于基端侧的基端侧电极电连接的连接部,埋设于导管的厚壁部。因此,与连接部在导管的外侧
或者内侧露出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连接部缠绕在导管的外周面而阻碍操作、连接部缠绕在插通在导管的等离子导丝而阻碍操作。其结果,能够提高等离子消融系统的操作性。
26.(6)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导管还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是将线材编织成网格而成的网眼形状的加强部,埋设于上述导管的厚壁部。
27.根据该结构,导管还具备将线材编织成网格而成的网眼形状的加强部,因此能够抑制导管的挠曲,提高导管的形状维持性。
28.(7)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消融系统中,优选上述等离子导丝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导管的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29.根据该结构,等离子导丝的第一电极与导管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因此能够使通过消融而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孔的深度在良好的范围。
30.(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等离子导丝。该等离子导丝具备:芯轴,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长条状的外形;线圈体,其具有导电性,且包围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包覆部,其具有绝缘性,且覆盖上述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以及第一电极,其具有导电性,分别固定上述芯轴、上述线圈体、以及上述包覆部的各前端,等离子导丝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
31.根据该结构,等离子导丝能够利用具有导电性的线圈体使芯轴的前端侧的趋肤效应降低,因此与基端侧相比,能够使芯轴的前端侧细径化,能够柔软地构成等离子导丝的前端侧。另外,能够利用覆盖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且具有绝缘性的包覆部提高安全性。其结果,根据本结构,能够提供适合于使用了等离子流的消融的等离子导丝。
32.(9)在上述方案的等离子导丝中,优选上述等离子导丝的前端部被预成形。
33.根据该结构,等离子导丝的前端部被预成形,因此与未被预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等离子导丝的前端部与生物体组织所成的角度。其结果,能够使通过消融而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孔的深度在良好的范围。
34.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案来实现,例如能够以等离子导丝、rf发生器、具备等离子导丝和rf发生器的等离子消融系统、这些装置、系统的制造方法、对这些装置、系统输出高频电力时的rf发生器的控制方法、计算机程序等方案来实现。
附图说明
35.图1是表示等离子消融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36.图2是例示出图1的a-a线的导管的横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37.图3是例示出等离子导丝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38.图4是例示出图2的b-b线的线圈体的横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39.图5是表示消融的样子的说明图。
40.图6是对rf发生器的脉冲调制进行说明的图。
41.图7是表示与蒸汽层的大小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42.图8是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43.图9是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44.图10是表示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45.图11是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的方法的说明图。
46.图12是表示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结果的图表。
47.图13是对根据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结果和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结果的脉冲间隔的范围进行说明的图。
48.图14是表示与放电时电力相关的试验结果的说明图。
49.图15是例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50.图16是与电极间距离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51.图17是表示孔的深度的测量方法的图。
52.图18是表示与电极间距离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53.图19是与电极角度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54.图20是表示与电极角度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55.<第一实施方式>
56.图1是表示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等离子消融系统100是通过对生物体组织进行消融来使慢性完全堵塞(cto:chronic total occlusion)疏通、或者以对轻度~中等度的狭窄、有意狭窄、心律失常等进行治疗的目的来使用的系统。等离子消融系统100具备等离子导丝1、导管2、以及rf发生器3。以下,例示为了血管内的cto疏通而使用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不限于血管系统,能够插入到淋巴腺系统、胆道系统、泌尿系统、呼吸道系统、消化器官系统、分泌腺以及生殖器官之类的生物体管腔内来使用。
57.在图1中,用轴线o(单点划线)表示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中通过等离子导丝1和导管2的中心的轴。在图1的例子中,轴线o分别与通过除前端侧的一部分以外的等离子导丝1的中心和导管2的中心的轴一致。但是,轴线o也可以与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的各中心轴不同。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相互正交的xyz轴。x轴与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的长度方向对应,y轴与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的高度方向对应,z轴与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的宽度方向对应。将图1的左侧(-x轴方向)称为等离子导丝1、导管2、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前端侧”,将图1的右侧(+x轴方向)称为等离子导丝1、导管2、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基端侧”。将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中的位于前端侧的一端称为“前端”,位于基端侧的另一端称为“基端”。将前端及其附近称为“前端部”,将基端及其附近称为“基端部”。前端侧向生物体内部插入,基端侧由医生等做手术的人的操作。这些方面在图1以后中也通用。
58.等离子导丝1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1。等离子导丝1的详细的结构将于后文叙述。如图1所示,等离子导丝1以插通在导管2的管腔21l(图2)的状态来使用。
59.导管2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23,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使等离子导丝1插通的管腔21l。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具备轴部21、前端片22、第二电极23、基端侧电极24、以及电缆25。此外,在图1中,为了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别,在第二电极23和基端侧电极24标注斜线的影线。
60.图2是例示出图1的a-a线的导管2的横剖面结构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轴部21具有主体部211、加强部212、以及连接部213。
61.主体部211是构成导管2的厚壁部并且将加强部212与连接部213绝缘的部件。主体部211具有两端部开口的中空的大致圆筒形状。主体部211的内腔作为用于使等离子导丝1插通的管腔21l发挥功能。以下,将主体部211的基端侧的开口也称为“基端开口21b”。此外,主体部211的外径以及长度能够任意决定。主体部211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使用亲水性树脂、疎水性树脂来涂层。该情况下,主体部211的外周面和内周面既可以分别使用种类不同的树脂来涂层、也可以使用同一树脂来涂层。
62.加强部212是用于对主体部211进行加强的部件。加强部212具有将具有导电性的线材编织成网格而成的网眼形状。加强部212在主体部211的内部埋设在比连接部213靠内侧。通过具备这种加强部212,来抑制导管2的挠曲,能够提高导管2的形状维持性。此外,也可以做成导管2不具备加强部212的结构。
63.连接部213具有导电性,将第二电极23与基端侧电极24电连接。连接部213具有将具有导电性的线材沿轴部21的周向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线圈形状。连接部213在主体部211的内部埋设在比加强部212靠外侧。连接部213的前端部与第二电极23电连接。连接部213的基端部与基端侧电极24电连接。换言之,在导管2中,第二电极23、基端侧电极24、以及连接部213形成一个导电体。此外,连接部213既可以是将一根线材卷绕成单条而形成的单条线圈、也可以是将多根线材卷绕成多条而形成的多条线圈,也可以是将绞合多根线材而成的绞线卷绕成单条而形成的单条绞线线圈,也可以是使用多个绞合多根线材而成的绞线并将各绞线卷绕成多条而形成的多条绞线线圈。
64.前端片22设置在导管2的最前端侧(即、导管2的前端部)。为了使导管2在血管内的行进顺畅,前端片22从基端侧至前端侧具有缩径的外侧形状。在前端片22形成有在轴线o方向上贯通前端片22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与轴部21的管腔21l连通。以下,将前端片22的贯通孔的前端侧的开口也称为“前端开口21a”。此外,前端片22的外径以及长度能够任意决定。
65.第二电极23具有导电性,在与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之间产生放电。第二电极23是在轴部21的前端以包围轴部2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圆环状的部件。基端侧电极24具有导电性,经由电缆25而与rf发生器3的第一端子31电连接。基端侧电极24是在轴部21的基端侧的一部分以包围轴部2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圆环状的部件。此外,第二电极23以及基端侧电极24的长度能够任意决定。电缆25是具有导电性的电线。电缆25与基端侧电极24连接。
66.主体部211能够由具有绝缘性的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交联型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聚酰胺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硅橡胶、乳胶橡胶等形成。前端片22优选具有柔软性,例如能够由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等树脂材料形成。
67.加强部212、连接部213、第二电极23、以及基端侧电极24只要具有导电性就能够分别使用任意的材料,例如能够由sus316、sus304等不锈钢、镍钛合金、作为x线不透过材料的金、白金、包含钨的合金等形成。加强部212、连接部213、第二电极23、以及基端侧电极24既可以由同一材料形成、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68.图3是例示出等离子导丝1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具备第一电极11、芯轴14、线圈体15、包覆部17、前端标识器122、接合管18
(图1)、以及电缆19(图1)。
69.第一电极11具有导电性,在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之间产生放电。第一电极11设置在等离子导丝1的最前端侧(即、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为了使等离子导丝1在血管内的行进顺畅,第一电极11从基端侧至前端侧具有缩径的外侧形状。第一电极11分别固定芯轴14的前端、包覆部17的前端、以及线圈体15的前端。第一电极11通过激光焊接等而与芯轴14、以及线圈体15的各前端接合。
70.芯轴14具有导电性,是构成等离子导丝1的中心轴的部件。芯轴14具有在等离子导丝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的外形。芯轴14从前端朝向基端具有细径部141、第一锥形部142、第二锥形部143、以及粗径部144。细径部141是芯轴14的外径最细的部分,是从前端至基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第一锥形部142是设置在细径部141与第二锥形部143之间的部分,从基端侧至前端侧具有缩径的外侧形状。第二锥形部143是设置在第一锥形部142与粗径部144之间的部分,从基端侧至前端侧具有与第一锥形部142不同的角度且外径缩径的外侧形状。粗径部144是芯轴14的外径最粗的部分,是从前端至基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在粗径部144的基端部电连接有电缆19(图1)。
71.图4是例示出图2的b-b线的线圈体15的横剖面结构的说明图。线圈体15具有导电性,包围芯轴14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在图3的例子中,线圈体15分别包围细径部141整体和第一锥形部142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如图4所示,线圈体15是使用多个绞合多根线材而成的绞线151并将各绞线卷绕成多条而形成的多条绞线线圈。但是,线圈体15既可以是将一根线材卷绕成单条而形成的单条线圈、也可以是将多根线材卷绕成多条而形成的多条线圈,也可以是将绞合多根线材而成的绞线卷绕成单条而形成的单条绞线线圈。
72.线圈体15的前端通过第一电极11而与芯轴14的前端固定。线圈体15的基端通过固定部152而与芯轴14(具体而言,第一锥形部142)的一部分固定。固定部152是固定线圈体15和芯轴14的部件。固定部152能够通过由银钎料、金钎料等硬钎料进行硬钎焊来形成。此外,固定部152也可以通过利用激光焊接等对线圈体15和芯轴14进行焊接来形成。
73.包覆部17是从外部对线圈体15与芯轴14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绝缘的部件。包覆部17具有绝缘性,以包覆线圈体15的外周面和位于比线圈体15靠基端侧的芯轴14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包覆部17是从前端至基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包覆部17的前端通过第一电极11而与芯轴14的前端固定。包覆部17的基端部与芯轴14的基端部接合。在包覆部17与芯轴14的接合中,能够利用任意的接合剂、例如银钎料、金钎料、锌、sn-ag合金、au-sn合金等金属焊料、环氧系粘接剂等粘接剂。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包覆部17与芯轴14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包覆部17也可以是从前端至基端具有大致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包覆部17与芯轴14之间没有间隙,而是包覆部17的内周面与芯轴14的外周面接触。
74.前端标识器122具有绝缘性,而且以任意的颜色着色,作为表示第一电极11的位置的标记发挥功能。前端标识器122是在包覆部17的前端部以包围包覆部17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圆环状的部件。
75.如图1所示,接合管18设置在等离子导丝1的最基端侧,做手术的人把持等离子导丝1时使用。与芯轴14电连接的电缆19从接合管18延伸。电缆19是具有导电性的电线。
76.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前端载
荷是指在推压导丝时施加于病变部的最大的力。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能够设为在精准地按压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时测定的重量。
77.第一电极11能够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铬钼钢、镍铬钼钢、sus304等不锈钢、镍钛合金等形成。此外,第一电极11也可以通过利用激光等使芯轴14的前端部熔融来形成。该情况下,第一电极11作为芯轴14的前端的一部分而形成(换言之,芯轴14的前端的一部分作为第一电极11发挥功能)。
78.芯轴14能够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铬钼钢、镍铬钼钢、sus304等不锈钢、镍钛合金等形成。线圈体15能够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sus304等不锈钢、镍钛合金、作为x线不透过材料的金、白金、包含钨的合金等形成。
79.包覆部17、以及前端标识器122能够由具有绝缘性的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四氟乙烯和全氟烷氧基乙烯的共聚物(pfa)、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交联型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聚酰胺弹性体、聚烯烃弹性体、硅橡胶、乳胶橡胶、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砜、聚酰亚胺、聚醚砜等超级工程塑料等形成。
80.返回图1,继续说明。rf发生器3是向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之间输出高频电力的装置。第一端子31经由第一电缆33以及第一电缆连接器34而与导管2电连接。第二端子32经由第二电缆35以及第二电缆连接器36而与等离子导丝1电连接。第一电缆33以及第二电缆35是具有导电性的电线。第一电缆连接器34以及第二电缆连接器36是用于将电缆彼此物理地而且电地连接的连接端子。
81.因此,从第一端子31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第一电缆33、第一电缆连接器34、电缆25、基端侧电极24、以及连接部213传递至第二电极23。同样,从第二端子32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第二电缆35、第二电缆连接器36、电缆19、以及芯轴14传递至第一电极11。
82.图5是表示消融的样子的说明图。图5(a)是表示将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输送至cto200的附近时的样子。图5(b)表示未正确地进行消融的情况的样子。图5(c)表示正确地进行消融的情况的样子。
83.首先,如图5(a)所示,当做手术的人将导管2输送至cto200的附近之后,在使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从导管2的前端开口21a突出、而且位于cto200的附近的状态下,从rf发生器3输出高频电力。于是,由于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之间的电位差,而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23之间产生流光电晕放电。通过该流光电晕放电,能够对位于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的附近的cto200(生物体组织)进行消融。
84.在此,在使用了等离子流的消融中,利用从第一电极11放出的能量,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环境成为激励状态,生成等离子、蒸汽,生物体组织通过该能量而蒸发。因此,在消融时,在电极的周围,产生伴随冲击波、气蚀(因液体中的压力差而产生的气泡)的蒸汽层,周围的物质振动。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是柔软的。因此,在从rf发生器3输出以往那种高频电力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因伴随蒸汽层vl的振动而产生跳动,无法正确地进行cto200的消融。
8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中,将从rf发生器3输出的高频电力设为下一个放电条件a1或者放电条件a2。此外,与放电条件a1相比,更优选放电条件a2。
86.(a1)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
40.0%以下的高频电力。
87.(a2)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9.1%以上且13.0%以下的高频电力。
88.这样,如图5(c)所示,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蒸汽层vl的大小,而且能够得到足以消融的输出。其结果,如图5(c)所示,能够抑制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跳动,能够在cto200形成孔201。
89.图6是对rf发生器3的脉冲调制进行说明的图。在图6中,例示出将脉冲宽度pa设为2μs,将脉冲间隔pi调制为14μs后的脉冲作为1脉冲,并反复进行n次(n为自然数)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rf发生器3使用图6所示的那样的ac脉冲。以下,对在本实施方式的rf发生器3中,优选采用以上述的放电条件a1、a2说明的放电时电力和占空比(pa/(pa+pi)
×
100)的理由进行说明。
90.图7是表示与蒸汽层的大小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在该试验中,将rf发生器3的放电条件设为以下所示的放电条件b1~b3。
91.(b1)放电时电压:700v
92.(b2)脉冲宽度pa:2μs
93.(b3)脉冲数:200
94.然后,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在放电条件b1~b3的基础上使脉冲间隔pi变化时的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的样子,对蒸汽层vl的大小进行了测定。此外,蒸汽层vl的大小采用了蒸汽层vl的直径为最大的部分的长度。图7中,横轴表示脉冲间隔pi的值(μs),纵轴表示蒸汽层的大小的值(mm)。在图7中,如蒸汽层的大小的推移r1所示,可知蒸汽层vl的大小随着脉冲间隔pi变长而变小。
95.图8以及图9是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图8(a)表示消融前的等离子导丝1的样子。图8(b)表示消融后的等离子导丝1的样子。图9(a)是从上方观察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302的图。图9(b)是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302的剖视图。
96.首先,准备由聚氨酯海绵构成的生物体组织的代替模型300和模拟体液的生理盐水。以浸入生理盐水的状态载置代替模型300。然后,如图8(a)所示,以使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从导管2的前端开口21a突出的状态,使第一电极11接触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在本实验中,将导管2的中心轴o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所成的角度θ设为10度。另外,将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的直线距离l1设为10mm。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被预成形。
97.在该状态下,对在上述的放电条件b1~b3的基础上一边使脉冲间隔pi变化一边从rf发生器3输出高频电力而分别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302进行了调查。具体而言,关于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多个孔302,分别对孔302的直径hl和孔302的深度hd进行了测量。如图9(a)所示,孔302的直径hl采用了形成于表面301的孔302的直径为最大的部分的长度。如图9(b)所示,孔302的深度hd采用了孔302的深度为最深的部分中的距离表面301的长度。
98.图10是表示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图10中用虚线表示利用图8以及图9中说明的方法测定出的孔302的直径hl的推移,用实线表示孔302的深度hd的推移。图10的纵轴表示孔302的测定值(mm),横轴表示脉冲间隔pi的值(μs)。如图10所示,在脉冲间隔pi为13μs以上且25μs以下的范围内,与其它部分比较可知,孔302的直径hl相对地变大,
而且深度hd变深。
99.图11是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的方法的说明图。图11(a)表示消融的样子。图11(b)表示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勾挂于由消融形成的孔302的情况的样子。图11(c)表示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未勾挂于由消融形成的孔302的情况的样子。
100.首先,在与图8以及图9中说明的情况相同的条件(具体而言,角度θ=10度、距离l1=10mm、放电条件b1~b3)的基础上一边使脉冲间隔pi变化一边从rf发生器3输出高频电力,进行代替模型300的消融。然后,如图11(b)、(c)所示,使等离子导丝1向左右移动,对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是否勾挂于形成在代替模型300的孔302进行了评价。在此,插入到血管内的等离子导丝1受到血流、手边的细微的振动等的影响,如图11(b)、(c)所示,有前端部移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若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勾挂于孔302,则抑制前端部的位置偏移,cto200的疏通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在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未勾挂于孔302的情况下,前端部产生位置偏移,cto200的疏通需要劳力和时间。因此,如图11(b)所示,由消融形成的孔302优选为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勾挂的程度的大小和深度。
101.图12是表示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结果的图表。在图12中,示出了对于各脉冲间隔pi,将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产生勾挂的情况设为“a”、将未产生勾挂的情况设为“b”的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如图12所示可知,在脉冲间隔pi为3μs以上且25μs以下的范围内,即使如角度θ=10度那样,在导管2与代替模型300所成的角度为较浅的角度的情况下,也产生勾挂,cto200的疏通变得容易。
102.图13是对根据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结果和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结果的脉冲间隔的范围进行说明的图。通过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结果可知,只要将脉冲间隔pi设为3μs以上且25μs以下的范围内(图13:虚线框的范围内),就可得到有效性。另外,根据由消融形成的孔302的直径hl与深度hd的平衡可知,在将脉冲间隔pi设为13μs以上且20μs以下的范围内(图13:实线框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有效性特别高。在此,占空比如下求出:脉冲宽度pa除以将脉冲宽度pa和脉冲间隔pi相加得到的值再乘以100(pa/(pa+pi)
×
100)。因此,对于rf发生器3的放电条件,只要将占空比设为7.4%以上且40.0%以下,就可得到有效性(图13:虚线框的范围内、放电条件a1)。另外,对于rf发生器3的放电条件可知,只要占空比设为9.1%以上且13.0%以下,有效性就特别高(图13:实线框的范围内、放电条件a2)。
103.图14是表示与放电时电力相关的试验结果的说明图。在本试验中,使放电条件b1的“放电时电压”分别变化为400v、600v、800v、1000v、1200v,并且求出以下所示的c1、c2。此时,放电条件b2、b3设为上述那样(b2=2μs、b3=200),而且脉冲间隔pi设为14μs。
104.(c1)形成的蒸汽层vl的大小。蒸汽层vl的大小采用在用高速照相机拍摄的第一电极11的图像中蒸汽层vl的直径最大的部分的长度。
105.(c2)使电阻负载从20欧姆变换至5000欧姆时的电力值。电力值如下求出:在将电阻器(从20欧姆至5000欧姆的电阻器)分别连接在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之间的状态下,对从rf发生器3输出高频电力时的、流动于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23之间的电流分别进行测定来求出电力值。
106.图14(a)表示试验c1的结果。图14(a)中示出各电压(v)的蒸汽层vl的大小(mm)。如图14(a)所示,电压的大小与蒸汽层vl的大小成比例关系。在此,根据得到在图13中研究的
有效性的脉冲间隔pi的范围(3μs以上且25μs以下)、和与图7的蒸汽层的大小相关的试验结果,得到有效性的脉冲间隔pi的范围内的蒸汽层vl的大小为0.75mm以上且2.16mm以下。并且,根据图14(a)的试验结果可知,处于该范围(得到有效性的脉冲间隔pi的范围内的蒸汽层vl的大小的范围)内的放电时电压为400v时过低,为800v时过高,600v是适当的。
107.图14(b)表示试验c2的结果。图14(b)中对各电压(v)描绘出表示电阻负载的大小与电力值的关系的曲线。图14(b)的纵轴表示根据试验c2求出的电力值(w),横轴表示在试验c2中分别采用的电阻器的电阻负载的大小(ohms)。生物体组织、体液的电阻为大致1000欧姆以下。另外,根据图14(a)的研究结果,放电时电压比400v高,且比800v低,600v左右是适当的。因此,在图14(b)中,参照电阻负载为1000欧姆以下的范围的放电时电压600v的曲线(实线)可知,放电时电力优选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
108.如上所述,根据在图7至图14中说明的各试验的结果,在具备比现有的设备更柔软的等离子导丝1的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中,可知通过将从rf发生器3输出的高频电力设为上述的放电条件a1或者放电条件a2,可抑制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跳动,并且得到消融的效果。
109.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消融系统100具备:等离子导丝1,其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1;以及导管2,其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23。因此,在使等离子导丝1插通在导管2内的状态下,通过向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23输出高频电力,从而能够使用通过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23之间的放电而放出的能量,来进行cto200(生物体组织)的消融。另外,rf发生器3输出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高频电力(放电条件a1)。因此,例如与穿刺装置、探针、切断电极、导电性刀片那样的现有的结构相比,即使在柔软的(刚性低的)导丝1设置有第一电极1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消融时在第一电极11的周围产生的蒸汽层vl限制为最小限度,能够抑制伴随周围的物质的振动产生的导丝1前端部的跳动。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中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110.另外,rf发生器3也可以输出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9.1%以上且13.0%以下的高频电力(放电条件a2)。这样,能够将消融时的蒸汽层vl限制为最小限度来抑制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跳动,并且更大地增大由消融形成的孔的大小、深度。
111.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具备线圈体15,该线圈体15包围芯轴14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并具有导电性,因此能够降低芯轴14的前端侧的趋肤效应,与基端侧相比,能够将芯轴14的前端侧细径化。另外,等离子导丝1具备包覆部17,该包覆部17覆盖线圈体15的外周地配置并具有绝缘性,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其结果,能够更加柔软地构成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并且能够提高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安全性。
112.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因此柔软地构成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能够提高安全性。其结果,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适合于使用了等离子流的消融的等离子导丝1。
113.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2具备连接部213,该连接部213将形成于前端侧的第二电极23与形成于基端侧的基端侧电极24电连接,且埋设于导管2的主体部211(厚壁部)。因此,与连接部213在导管2的外侧或者内侧露出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连接部213缠绕在导管2的外周面而阻碍操作、连接部213缠绕在导管2内部的等离子导丝1而阻碍操作。其结果,能
够提高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操作性。
114.<第二实施方式>
115.图15是例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a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消融系统100具备图15所示的等离子导丝1a,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等离子导丝1。等离子导丝1a不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线圈体15和固定部152。
116.这样,等离子导丝1a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省略线圈体15。即使在具备这种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a的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a,不具有线圈体15,因此能够将等离子导丝1a的前端侧细径化,并且减少构成等离子导丝1a的部件的数量,能够降低等离子导丝1a的制造工时和制造成本。
117.<与电极间距离以及电极角度相关的评价>
1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8~图10中,进行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在图11、12中,进行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并且,在图13中,对根据这些图8~图12的试验结果的脉冲间隔的范围进行说明。在此,在图8~图10的试验(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以及图11、12的试验(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中,为了方便,对下述条件d1、d2固定为“距离l1=10mm、角度θ=10度”。以下,进行对这些条件d1、d2的评价。
119.(d1)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的直线距离l1(以下也称为“电极间距离l1”)。
120.(d2)导管2的中心轴o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所成的角度θ(以下也称为“电极角度θ”)。
121.图16是与电极间距离l1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首先,准备由聚氨酯海绵构成的生物体组织的代替模型300和模拟体液的生理盐水,以浸入生理盐水的状态载置代替模型300。然后,如图16所示,以使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从导管2的前端开口21a突出的状态,使第一电极11接触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此时,以使第一电极11对模型300的表面301的推入量d1成为1mm的方式,使第一电极11接触。如图16所示,推入量d1是指,代替模型300中未附加来自第一电极11的力的端部附近的表面301、与代替模型300中与第一电极11接触的部分的表面301之间的高度的差。此外,在本实验中,也将导管2的中心轴o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所成的角度(电极角度θ)设为10度,对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进行预成形。此外,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设为3.5gf。
122.另外,在本实验中,作为代替导管2的第二电极23的电极,使用了返回导丝4的返回电极41。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中,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是柔软的。因此,在直接变更图16所示的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23之间的距离l1并进行评价的情况下,由导管2赋予的支撑力(提高刚性)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到评价结果。因此,在本试验中,代替导管2的第二电极23,而使用返回导丝4的返回电极41进行评价。
123.返回导丝4在具有导电性的线圈体42的前端部设有具有导电性的返回电极41。线圈体42的基端侧利用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包覆部43包覆。在本试验中,视为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返回导丝4的返回电极41之间的直线距离l1a和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之间的直线距离l1(即电极间距离l1)相同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对一边使第一电极11与返回电极41之间的直线距离l1a变化,一边在上述的放电条件b1~b3的
基础上从rf发生器3输出200脉冲
×
60次的高频电力,而分别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302进行了调查。
124.图17是表示孔302的深度hd的测量方法的图。图17(a)表示形成有孔302的代替模型300。图17(b)表示切断代替模型300的样子。孔302的深度hd如下进行测量。首先,如图17(a)所示,使用刀片5沿孔302的长度方向切断形成有孔302的代替模型300。然后,使用数字显微镜,进行代替模型300的切断片300a或者300b的一方的截面拍摄,得到截面图像。通过使用周知的图像处理软件(例如,imagej)对得到的截面图像进行解析,来测量孔302的深度hd。通过消融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302不限于必须形成为在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垂直的方向上最深,有时形成为在相对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倾斜的方向上最深。根据上述测量方法,不仅对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垂直的方向的孔302,对相对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倾斜的孔302也能够正确地测量其深度hd。
125.此外,关于将推入量d1设为1mm这方面、使用前端载荷为3.5gf的等离子导丝1这方面、从rf发生器3输出200脉冲
×
60次的高频电力这方面、以及孔302的深度hd的测量方法,对于图8~图10的试验(与消融的效果相关的试验)、以及图11、12的试验(基于勾挂的有效性评价试验)也相同。
126.图18是表示与电极间距离l1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图18的纵轴表示孔302的深度(mm),横轴表示电极间距离l1a(即电极间距离l1)。图18的线条ra表示以相同条件进行了多次(在本试验中为三次)试验时的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的范围,点ce表示标准偏差的范围的中心点。根据图18的结果可知,只要设为电极间距离l1=10mm以上且30mm以下,就能够使孔302的深度hd更深。另外,可知通常的手术中使用的电极间距离l1的范围在l1=10mm以上且50mm以下时,可得到良好的孔302的深度hd。此外,即使在使电极间距离l1比10mm小的情况下,根据图18所示的试验结果也能够容易地预测能够使孔302的深度hd更深的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中,在比第二电极23靠前端侧配置有中心轴o方向的长度为数mm左右的前端片22。这样,在实际的手术中,在观察确认性不太好的x线透视下,需要一边观察确认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可靠地从导管2的前端片22突出一边进行消融,鉴于上述情况,难以设想使电极间距离l1比10mm小。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手术中,一边进行基于等离子的消融,一边使等离子导丝1和导管2双方而并非其中任一方前进,因此难以设想使电极间距离l1比50mm大来进行消融。
127.图19是与电极角度θ相关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首先,准备由聚氨酯海绵构成的生物体组织的代替模型300和模拟体液的生理盐水,以浸入生理盐水的状态载置代替模型300。然后,如图19所示,以使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从导管2的前端开口21a突出的状态,使第一电极11以推入量d1成为1mm的方式接触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在本实验中,使用前端载荷为3.5gf的等离子导丝1,将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的直线距离l1(电极间距离l1)设为10mm,使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侧以45度预成形。此外,如图19所示,预成形角度θ1是导管2的中心轴o与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中心轴o1所成的角度。
128.在该状态下,对一边使导管2的中心轴o与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所成的角度θ(电极角度θ)变化,一边在上述的放电条件b1~b3的基础上从rf发生器3输出200脉冲
×
60次的高频电力,而分别形成于代替模型300的孔进行了调查。孔的深度的测量方法使用了图17中说明的方法。
129.图20是表示与电极角度θ相关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图20的纵轴表示孔的深度(mm),横轴表示电极角度θ。在图20中,分别用黑圆点描绘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三次试验时所得到的结果。根据图20的结果可知,随着电极角度θ变大,孔的深度也变深,但在通常的手术中使用的电极角度θ的范围即θ=10度以上且50度以下时,得到良好的孔的深度。此外,当考虑等离子导丝1以及导管2在血管内使用的情况时,难以设想使电极角度θ比10度小。另外,但考虑一般使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预成形的情况时,难以设想使电极角度θ比50度大。
130.如上所述,根据图16~图18的试验(与电极间距离l1相关的试验)的结果可知,在通常的手术中使用的电极间距离l1的范围内,通过将rf发生器3的放电条件设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放电条件a1或者放电条件a2,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只要将等离子导丝1的第一电极11与导管2的第二电极23之间的直线距离l1(电极间距离l1)设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就能够使通过使用了等离子导丝1的消融而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孔的深度在良好的范围。
131.另外,根据图19、20的试验(与电极角度θ相关的试验)的结果可知,在通常的手术中使用的电极角度θ的范围内,通过将rf发生器3的放电条件设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放电条件a1或者放电条件a2,就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此,如上所述,第一、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被预成形,因此与未预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与生物体组织(在图19的例子中为代替模型300)所成的角度θ2,因此能够得到与增大电极角度θ相同的效果。其结果,能够使通过消融而形成于生物体组织的孔的深度在良好的范围。此外,如图19所示,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与生物体组织所成的角度θ2是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部的中心轴o1与生物体组织的表面(在图19的例子中为代替模型300的表面301)所成的锐角。
132.<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33.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在各种方案中实施,例如也能够如下变形。
134.[变形例1]
[0135]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结构的一例。但是,等离子消融系统100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代替导管2,而使用具有相当于第二电极的电极的焊盘、具有相当于第二电极的电极的导丝等其它设备。例如,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也可以构成为包含未图示的其它输入输出设备(例如,脚踏开关、输入输出用触摸面板、操作杆、操作按钮)等。例如,等离子消融系统100也可以构成为包含未图示的其它检查装置(例如,ct装置、mri装置、x线摄像装置、超声波摄像装置等)。
[0136]
[变形例2]
[0137]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等离子导丝1、1a的结构的一例。但是,等离子导丝1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等离子导丝1的前端载荷也可以小于0.3gf,也可以比20.0gf大。例如,上述的芯轴14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也可以省略细径部141、第一锥形部142、第二锥形部143中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电极11的形状能够任意变更,能够为箭头状、球状、圆柱状、棱柱状等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省略前端标识器122、基端侧电极24。
[0138]
[变形例3]
[0139]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管2的结构的一例。但是,导管2的结构能
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例示了导管2是在轴部21的前端和基端具有开口的、所谓otw类型(整体更换型)的导管。但是,导管2也可以是具有用于使输送导丝、等离子导丝1等设备快速出入的端口(开口)的、作为rx类型(快速交换式)的导管。该情况下,端口能够在轴部21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成为将外部与管腔21l内连通的贯通孔。另外,导管2也可以作为具有多个管腔的多腔导管而构成。
[0140]
[变形例4]
[0141]
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导丝1、1a、以及导管2的结构、以及上述变形例1~3的等离子导丝1、1a、以及导管2的结构也可以适当组合。
[0142]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变形例对本方案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方案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方案的方式,不限定本方案。本方案可在不脱离其主旨以及技术方案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方案包含其等价物。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是作为必要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则能够适当删除。
[0143]
符号说明
[0144]
1、1a—等离子导丝,2—导管,3—rf发生器,4—返回导丝,5—刀片,11—第一电极,14—芯轴,15—线圈体,17—包覆部,18—接合管,19—电缆,21—轴部,22—前端片,23—第二电极,24—基端侧电极,25—电缆,31—第一端子,32—第二端子,33—第一电缆,34—第一电缆连接器,35—第二电缆,36—第二电缆连接器,41—返回电极,42—线圈体,43—包覆部,100—等离子消融系统,122—前端标识器,123—包覆层,141—细径部,142—第一锥形部,143—第二锥形部,144—粗径部,151—绞线,152—固定部,200—cto,201—孔,211—主体部,212—加强部,213—连接部,300—代替模型,301—表面,302—孔。

技术特征:
1.一种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等离子导丝,其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导管,其具有长条状的外形,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等离子导丝插通的管腔;以及rf发生器,其分别与上述等离子导丝以及上述导管电连接,向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输出高频电力,上述等离子导丝能够通过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消融,上述rf发生器输出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上述高频电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rf发生器输出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9.1%以上且13.0%以下的上述高频电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等离子导丝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等离子导丝除了上述第一电极以外还具备:芯轴,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长条状的外形;线圈体,其具有导电性,且包围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以及包覆部,其具有绝缘性,且覆盖上述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上述第一电极分别固定上述芯轴、上述线圈体以及上述包覆部的各前端。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管除了上述第二电极以外还具备:基端侧电极,其具有导电性,形成于上述导管的基端侧,且与上述rf发生器电连接;以及连接部,其具有导电性,将上述第二电极和上述基端侧电极电连接,并埋设于上述导管的厚壁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管还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为将线材编织成网格而成的网眼形状,且埋设于上述导管的厚壁部。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等离子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等离子导丝的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导管的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8.一种等离子导丝,其特征在于,具备:芯轴,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长条状的外形;线圈体,其具有导电性,且包围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地配置;包覆部,其具有绝缘性,且覆盖上述线圈体的外周地配置;以及第一电极,其具有导电性,分别固定上述芯轴、上述线圈体以及上述包覆部的各前端,
等离子导丝的前端载荷为0.3gf以上且20.0gf以下。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导丝,其特征在于,上述等离子导丝的前端部被预成形。

技术总结
等离子消融系统具备:等离子导丝,其在前端部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导管,其在前端侧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电极,并且在内侧形成有用于使等离子导丝插通的管腔;以及RF发生器,其分别与等离子导丝以及导管电连接,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输出高频电力。等离子导丝能够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放电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消融,RF发生器输出放电时电力为50W以上且100W以下、而且被脉冲调制为占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高频电力。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高频电力。空比为7.4%以上且40.0%以下的高频电力。


技术研发人员:西尾阳太郎 真柄隆彰 吉武骏平 三原翔大 坂田贤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2.13
技术公布日:2023/8/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