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底盘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履带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底盘。
背景技术:
2.履带底盘一般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机械、雪地车等户外作业车辆,由于这类车辆的行走的条件都较为恶劣,且现有技术中的履带底盘其减震效果较差,导致这类作业车辆在通过起伏较大的路况时,车辆会出现较大的颠簸,从而容易造成车内人员会随着车辆进行较大幅度的颠簸,进而影响人员的体验感,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履带底盘其履带的松紧无法进行有效地调节,导致履带易出现磨损或者脱落,从而影响履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底盘能够在经过颠簸路况时,从多个方向对车辆进行减震,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提高车内人员的体验感,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递有效地对履带进行调节的履带底盘,大大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履带底盘,包括履带以及底盘本体,所述履带安装于所述底盘本体上,所述底盘本体包括底盘支架、驱动轮组、减震组件、调节组件以及至少一对支重轮组,所述驱动轮组安装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支重轮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架的下方,一对所述支重轮组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减震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所述减震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盘支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调节组件适于通过改变所述支重轮组的位置来调节所述履带的松紧。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重轮组包括第一支重轮、第二支重轮以及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安装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重轮,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重轮。
7.进一步优选,所述履带上设有一对挡板,一对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重轮以及所述第二支重轮之间,一对所述挡板适于避免所述履带从所述支重轮组上脱落。
8.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断面为梯形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履带的内表面上,所述挡板上设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一体地从所述履带的外端向所述履带的中间倾斜形成。
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挡板以及所述履带之间得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履带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一体地从所述履带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分设于所述履带的内外两侧。
11.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所述第二杆体的一
端铰接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当顺时针转动所述调节杆时,所述第一杆体以及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当逆时针转动所述调节杆时,所述第一杆体以及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距离变长。
12.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活塞、塞杆以及减震弹簧,所述活塞活动连接于所述塞杆,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活塞以及所述塞杆的外表面。
13.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支架上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支重轮组的上方,所述导向轮适于卡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1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组包括第一驱动轮以及两个第二驱动轮,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分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轮卡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在各个支重轮组的上方均设置减震组件,能够在行驶至颠簸路况时,在减震组件的作用下,车辆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颠簸,从而提高车内人员的体验感以及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17.(2)其设有调节组件,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履带的松紧进行调节,使得履带不会由于过松而从底盘支架上脱落下来,也不会出现因为履带过紧使得行走电动机与传动机构负荷过大而导致履带断裂的情况,大大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中履带底盘的立体图。
19.图2为本技术中履带底盘的主视图(底盘本体中些零件隐藏状态下)。
20.图3为本技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中履带与各个轮组组装后的立体图。
22.图5为本技术中履带与各个轮组组装后的主视图。
23.图6为本技术图5中沿a-a处的剖视图。
24.图7为本技术图6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中:1、履带底盘;10、履带;11、挡板;111、倾斜面;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20、底盘本体;21、底盘支架;211、导向轮;22、驱动轮组;221、第一驱动轮;222、第二驱动轮;23、减震组件;231、活塞;232、塞杆;233、减震弹簧;24、调节组件;241、第一杆体;242、第二杆体;243、调节杆;25、支重轮组;251、第一支重轮;252、第二支重轮;253、连接轴;26、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如图1-7所示的一种履带底盘1,包括履带10以及底盘本体20,履带10安装于底盘本体20上,底盘本体20包括底盘支架21、驱动轮组22、减震组件23、调节组件24以及至少一对支重轮组25,驱动轮组22安装于底盘支架21上,驱动件适于通过驱动轮组22来驱动履带底盘1进行行走,支重轮组25间隔设置于底盘支架21的下方,支重轮组25适于支撑车辆的重量,让履带10带着支重轮组25前进。一对支重轮组25之间设有连接杆26,连接杆26适于连接两个支重轮组25,减震组件23的一端连接连接杆26,减震组件23的另一端连接底盘支架21,减震组件23适于在履带底盘1经过颠簸路段时,对履带10和底盘支架21之间进行减震,从而减少行车过程中的颠簸,提高车内人员的舒适度。调节组件24设置于底盘支架21上,调节组件24适于调节支重轮组25的位置。通过设置调节组件24调节支重轮组25的位置,能够对履带10的松紧进行调节,使得履带10不会由于过松而从底盘支架21上脱落下来,也不会出现因为履带10过紧使得行走电动机与传动机构负荷过大而导致履带10断裂的情况,大大延长履带10的使用寿命。
31.其中,如图5-7所示,支重轮组25包括第一支重轮251、第二支重轮252以及连接轴253,连接轴253安装于连接杆26上,连接轴253的一端连接第一支重轮251,连接轴25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重轮252。第一支重轮251以及第二支重轮252能够分别对车辆进行支撑,同时也能让履带10沿着轮子前进。优选的,第一支重轮251设置于挡板11的左侧,第二支重轮252设置于挡板11的右侧,通过将第一支重轮251以及第二支重轮252设置于挡板11的两侧,能够有效地避免履带10从支重轮组25上脱落下来,大大提高履带底盘1的稳定性。
32.其中,如图7所示,履带10上设有一对挡板11,一对挡板11设置于第一支重轮251以及第二支重轮252之间,一对挡板11适于避免履带10从支重轮组25上脱落。此外通过设置挡板11能够对两侧的第一支重轮251以及第二支重轮252进行限位,使得履带10与支重轮组25之间不会发生偏移,提高履带底盘1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挡板11的断面为梯形结构。挡板11设置于履带10的内表面上,挡板11上设有倾斜面111,倾斜面111一体地从履带10的外端向履带10的中间倾斜形成。通过设置倾斜面111,能够在对支重轮组25进行限位的同时,由于倾斜面111从外端向履带10的中间方向倾斜,使得其不会干扰第一支重轮251和第二支重轮252的正常行走。
34.其中,如图4-7所示,两个挡板11以及履带10之间得以形成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适于对导向轮211进行限位,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能够有效地对导向轮211的运动进行限位,提高其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本技术中通过将第一支重轮251以及第二支重轮252设置在两个挡板11的外侧,导向轮211卡在两个挡板11和履带10围成的第一凹槽12内,能够大大提高履带10和底盘之间的稳定性,避免履带10发生脱落。履带10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3,第二凹槽13一体地从履带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2以及第二凹槽13分设于履带10的内外两侧。第二凹槽13适于在履带10经过路面不平的路段时,第二凹槽
13的两边相当于两个独立的个体,当其中一边由于路况影响而向上翘起时不会影响另一边,从而大大提高整个履带底盘1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5.其中,如图2-3所示,调节组件24包括第一杆体241、第二杆体242以及调节杆243,第一杆体241的一端铰接于连接杆26上,第一杆体24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调节杆243,第二杆体242的一端铰接于底盘支架21上,第二杆体24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调节杆243。当顺时针转动调节杆243时,第一杆体241以及第二杆体242之间的距离缩短,当逆时针转动调节杆243时,第一杆体241以及第二杆体242之间的距离变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履带10过紧时,可通过顺时针转动调节杆243,使得第一杆体241和第二杆体242之间的距离缩短,履带10得以变松;当履带10过松时,可通过逆时针转动调节杆243,使得第一杆体241和第二杆体242之间的距离变长,履带10得以变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调节杆243以达到随时对履带10的松紧进行调节的目的,整个调节过程简单便捷。
36.其中,如图2-3所示,减震组件23包括活塞231、塞杆232以及减震弹簧233,活塞231活动连接于塞杆232,减震弹簧233套设于活塞231以及塞杆232的外表面,当履带10受到外界作用力时,塞杆232得以往活塞231里运动,而减震弹簧233在弹力作用下又将塞杆232从活塞231中拉出,通过两者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履带10和底盘之间进行缓冲的目的,从而实现在经过颠簸路段时,减震组件23也能对受到的外界力进行缓冲,大大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同时也提升车内人员的体验感和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37.其中,如图4所示,底盘支架21上设有导向轮211,导向轮211设置于支重轮组25的上方,导向轮211适于卡入第一凹槽12内,导向轮211能够引导履带10进行正确的绕转,同时导向轮211卡入第一凹槽12内,可以防止履带10跑偏,提高履带10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8.其中,如图4-6所示,驱动轮组22包括第一驱动轮221以及两个第二驱动轮222,两个第二驱动轮222分设于第一驱动轮221的两侧,第一驱动轮221卡入第一凹槽12内。通过驱动轮组22能够带动整个履带底盘1进行行走,同时本技术中通过将第一驱动轮221卡入第一凹槽12内,能够有效的提高履带底盘1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支重轮组25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支重轮组25之间通过连接杆26进行连接,减震组件23的数量也优选为两个,其中一个减震组件23的一端铰接于底盘支架21上,减震组件23的另一端铰接于连接杆26上靠近左侧的支重轮组25的一侧。另一个减震组件23的一端铰接于底盘支架21上,另一端铰接于连接杆26上靠近右侧的支重轮组25的一侧。优选的,两个减震组件23均向左倾斜设置,调节组件24向右倾斜设置。其中一个减震组件23的下端与调节组件24的下端均铰接于连接杆26的同一点。两个减震组件23、连接杆26以及底盘之间得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如图1中左侧的支重轮组25受到冲击力时,其上方的减震组件23得以对外界力进行缓冲;当车辆玩翘头动作时,即右侧的支重轮组25受到冲击力时,右侧支重轮组25上的减震组件23得以对外界力进行缓冲;当车辆正常行驶时,履带底盘1上两个支重轮组25同时受力,由此两个减震组件23能够同时对外界力进行缓冲,由此达到减震的目的,提高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0.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履带以及底盘本体,所述履带安装于所述底盘本体上,所述底盘本体包括底盘支架、驱动轮组、减震组件、调节组件以及至少一对支重轮组,所述驱动轮组安装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支重轮组间隔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架的下方,一对所述支重轮组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减震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所述减震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盘支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调节组件适于通过改变所述支重轮组的位置来调节所述履带的松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重轮组包括第一支重轮、第二支重轮以及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安装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重轮,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重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上设有一对挡板,一对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重轮以及所述第二支重轮之间,一对所述挡板适于避免所述履带从所述支重轮组上脱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断面为梯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履带的内表面上,所述挡板上设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一体地从所述履带的外端向所述履带的中间方向倾斜形成。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板以及所述履带之间得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履带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一体地从所述履带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分设于所述履带的内外两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盘支架上,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当顺时针转动所述调节杆时,所述第一杆体以及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当逆时针转动所述调节杆时,所述第一杆体以及所述第二杆体之间的距离变长。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活塞、塞杆以及减震弹簧,所述活塞活动连接于所述塞杆,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活塞以及所述塞杆的外表面。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支架上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支重轮组的上方,所述导向轮适于卡入所述第一凹槽内。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履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组包括第一驱动轮以及两个第二驱动轮,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分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轮卡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履带底盘,包括履带以及底盘本体,履带安装于底盘本体上,底盘本体包括底盘支架、驱动轮组、减震组件、调节组件以及至少一对支重轮组,驱动轮组安装于底盘支架上,支重轮组间隔设置于底盘支架的下方,一对支重轮组之间设有连接杆,连接杆适于连接两个支重轮组,减震组件的一端连接连接杆,减震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底盘支架,调节组件设置于底盘支架上,调节组件适于调节支重轮组的位置,通过设置调节组件,能够对履带的松紧进行调节,使得履带不会由于过松而从底盘支架上脱落下来,也不会出现因为履带过紧使得行走电动机与传动机构负荷过大而导致履带断裂的情况,大大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杜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辉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2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