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流量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流量检测装置也称电磁流量检测计,是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流量测量仪表。电磁流量计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根据导电流体通过外加磁场时感生的电动势来测量导电流体流量的一种仪器,电磁流量检测计在现有的技术中都是很成熟的设备,转换器采用国际最新最先进的单片机和表面贴装技术,性能可靠,精度高,功耗低,零点稳定,参数设定方便,这种现有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就比如;
3.现有的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在使用时,需要与管道进行对接后进行使用,往往在对接管道时采用法兰与多组螺栓螺母进行固定,安装流程时间较长,降低效率,且现有的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的流量检测计在发生故障时,一般都是流量检测计都是固定焊接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上,导致无法拆卸进行检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无法快速与管道进行对接,无法将流量检测计拆卸进行检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包括:电磁流量检测管、管道、快装机构和连接管;
6.所述电磁流量检测管一侧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上设置有快装机构,所述电磁流量检测管上方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方连接有流量检测计,所述流量检测计内设置有快拆机构,且电磁流量检测管作为连接基础。
7.优选的,所述快装机构包括:安装板、放置腔、连接杆、中空块、弹簧、工型杆、第一通槽、开口板、密封胶圈和卡板,所述管道上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开设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侧壁上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转动连接有中空块,所述中空块内侧壁上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连接有工型杆,所述工型杆一端贯穿连接在中空块内。
8.优选的,所述工型杆一端贯穿第一通槽连接在安装板内,所述第一通槽开设在安装板一侧表面。
9.优选的,所述工型杆贯穿连接在开口板内,所述开口板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上,所述工型杆一端卡合连接在开口板一侧,所述管道一端卡合连接有密封胶圈,所述密封胶圈一侧卡合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内壁上。
10.优选的,所述快拆机构包括:空腔、丝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圆形把手、内螺纹块、转动杆、j型卡杆、第二通槽、限位块、第三通槽和卡槽,所述流量检测计下方内部开设
有空腔,所述空腔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另一内侧壁上。
11.优选的,所述丝杆上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上方连接有圆形把手,所述圆形把手一端贯穿连接在流量检测计下方内部。
12.优选的,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内螺纹块,所述内螺纹块下方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下方连接有j型卡杆,所述j型卡杆内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内卡合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连接在空腔内壁上。
13.优选的,所述j型卡杆一端贯穿第三通槽卡合连接在卡槽内,所述第三通槽开设在空腔下方,所述卡槽开设在连接管上方内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管道与电磁流量检测管一端进行对接,转动工型杆卡合连接在开口板一侧,通过设置密封胶圈防止泄露,实现了使用者可以通过快装机构,对管道与电磁流量检测管进行对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转动圆形把手带动丝杆进行转动,丝杆通过内螺纹块带动转动杆一端进行移动,转动杆带动j型卡杆另一端脱离卡槽,实现了使用者可以通过快拆机构快速对流量检测计进行拆卸,方便在流量检测计发生故障时进行检修维护,具体内容如下:
15.1.拿起管道与电磁流量检测管一端进行对接,手动转动工型杆带动中空块通过连接杆进行转动,拉动工型杆带动弹簧拉伸受力,当工型杆贯穿开口板后,松开工型杆,使弹簧回弹带动工型杆一端卡合连接在开口板一侧,管道通过卡板卡合连接密封胶圈防止泄露,从而达到了快速进行对接的作用;
16.2.手动转动圆形把手带动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丝杆进行转动,丝杆带动内螺纹块横向移动,内螺纹块带动转动杆进行移动,转动杆带动j型卡杆一端进行移动,j型卡杆另一端通过限位块在第二通槽内滑动进行圆周运动,并带动j型卡杆另一端脱离卡槽,从而达到了拆卸进行检修的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型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形把手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结构放大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b部结构放大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c部结构放大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d部结构放大图。
24.图中:1、电磁流量检测管;2、管道;3、快装机构;301、安装板;302、放置腔;303、连接杆;304、中空块;305、弹簧;306、工型杆;307、第一通槽;308、开口板;309、密封胶圈;310、卡板;4、连接管;5、流量检测计;6、快拆机构;601、空腔;602、丝杆;603、第一锥齿轮;604、第二锥齿轮;605、圆形把手;606、内螺纹块;607、转动杆;608、j型卡杆;609、第二通槽;610、限位块;611、第三通槽;61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包括:电磁流量检测管1、管道2、快装机构3和连接管4;
27.电磁流量检测管1一侧连接有管道2,管道2上设置有快装机构3,电磁流量检测管1上方连接有连接管4,连接管4上方连接有流量检测计5,流量检测计5内设置有快拆机构6,且电磁流量检测管1作为连接基础。
28.快装机构3包括:安装板301、放置腔302、连接杆303、中空块304、弹簧305、工型杆306、第一通槽307、开口板308、密封胶圈309和卡板310,管道2上连接有安装板301,安装板301内开设有放置腔302,放置腔302内侧壁上连接有连接杆303,连接杆303一端转动连接有中空块304,中空块304内侧壁上连接有弹簧305,弹簧305一端连接有工型杆306,工型杆306一端贯穿连接在中空块304内,工型杆306一端贯穿第一通槽307连接在安装板301内,第一通槽307开设在安装板301一侧表面,工型杆306贯穿连接在开口板308内,开口板308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1上,工型杆306一端卡合连接在开口板308一侧,管道2一端卡合连接有密封胶圈309,密封胶圈309一侧卡合连接有卡板310,卡板310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1内壁上,管道2与电磁流量检测管1一端进行对接,转动工型杆306卡合连接在开口板308一侧,通过设置密封胶圈309防止泄露。
29.快拆机构6包括:空腔601、丝杆602、第一锥齿轮603、第二锥齿轮604、圆形把手605、内螺纹块606、转动杆607、j型卡杆608、第二通槽609、限位块610、第三通槽611和卡槽612,流量检测计5下方内部开设有空腔601,空腔601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丝杆602,丝杆602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601另一内侧壁上,丝杆602上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03,第一锥齿轮603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604,第二锥齿轮604上方连接有圆形把手605,圆形把手605一端贯穿连接在流量检测计5下方内部,丝杆602上螺纹连接有内螺纹块606,内螺纹块606下方转动连接有转动杆607,转动杆607下方连接有j型卡杆608,j型卡杆608内开设有第二通槽609,第二通槽609内卡合连接有限位块610,限位块610连接在空腔601内壁上,j型卡杆608一端贯穿第三通槽611卡合连接在卡槽612内,第三通槽611开设在空腔601下方,卡槽612开设在连接管4上方内部,转动圆形把手605带动丝杆602进行转动,丝杆602通过内螺纹块606带动转动杆607一端进行移动,转动杆607带动j型卡杆608另一端脱离卡槽612。
30.综上所述:如图1-7所示,在使用该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时,对本装置进行简单的一个了解,首先,拿起管道2与电磁流量检测管1一端进行对接,转动工型杆306贯穿开口板308后,松开工型杆306,使弹簧305回弹带动工型杆306一端卡合连接在开口板308一侧,管道2通过卡板310卡合连接密封胶圈309防止泄露,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快装机构3对管道2与电磁流量检测管1进行对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然后,转动圆形把手605带动丝杆602进行转动,丝杆602通过内螺纹块606带动转动杆607进行移动,转动杆607带动j型卡杆608一端进行移动,j型卡杆608另一端通过限位块610在第二通槽609内滑动进行圆周运动,并带动j型卡杆608另一端脱离卡槽612,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快拆机构6快速对流量检
测计5进行拆卸检修维护,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1.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包括:电磁流量检测管(1)、管道(2)、快装机构(3)和连接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流量检测管(1)一侧连接有管道(2),所述管道(2)上设置有快装机构(3),所述电磁流量检测管(1)上方连接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上方连接有流量检测计(5),所述流量检测计(5)内设置有快拆机构(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装机构(3)包括:安装板(301)、放置腔(302)、连接杆(303)、中空块(304)、弹簧(305)、工型杆(306)、第一通槽(307)、开口板(308)、密封胶圈(309)和卡板(310),所述管道(2)上连接有安装板(301),所述安装板(301)内开设有放置腔(302),所述放置腔(302)内侧壁上连接有连接杆(303),所述连接杆(303)一端转动连接有中空块(304),所述中空块(304)内侧壁上连接有弹簧(305),所述弹簧(305)一端连接有工型杆(306),所述工型杆(306)一端贯穿连接在中空块(304)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杆(306)一端贯穿第一通槽(307)连接在安装板(301)内,所述第一通槽(307)开设在安装板(301)一侧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杆(306)贯穿连接在开口板(308)内,所述开口板(308)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1)上,所述工型杆(306)一端卡合连接在开口板(308)一侧,所述管道(2)一端卡合连接有密封胶圈(309),所述密封胶圈(309)一侧卡合连接有卡板(310),所述卡板(310)连接在电磁流量检测管(1)内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机构(6)包括:空腔(601)、丝杆(602)、第一锥齿轮(603)、第二锥齿轮(604)、圆形把手(605)、内螺纹块(606)、转动杆(607)、j型卡杆(608)、第二通槽(609)、限位块(610)、第三通槽(611)和卡槽(612),所述流量检测计(5)下方内部开设有空腔(601),所述空腔(601)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丝杆(602),所述丝杆(602)一端转动连接在空腔(601)另一内侧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602)上连接有第一锥齿轮(603),所述第一锥齿轮(603)上方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604),所述第二锥齿轮(604)上方连接有圆形把手(605),所述圆形把手(605)一端贯穿连接在流量检测计(5)下方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602)上螺纹连接有内螺纹块(606),所述内螺纹块(606)下方转动连接有转动杆(607),所述转动杆(607)下方连接有j型卡杆(608),所述j型卡杆(608)内开设有第二通槽(609),所述第二通槽(609)内卡合连接有限位块(610),所述限位块(610)连接在空腔(601)内壁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j型卡杆(608)一端贯穿第三通槽(611)卡合连接在卡槽(612)内,所述第三通槽(611)开设在空腔(601)下方,所述卡槽(612)开设在连接管(4)上方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包括:电磁流量检测管、管道、快装机构和连接管,所述电磁流量检测管一侧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上设置有快装机构,且电磁流量检测管作为连接基础,该稳定可靠的管道流量检测装置,管道与电磁流量检测管一端进行对接,转动工型杆卡合连接在开口板一侧,通过设置密封胶圈防止泄露,实现了使用者可以通过快装机构,对管道与电磁流量检测管进行对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转动圆形把手带动丝杆进行转动,丝杆通过内螺纹块带动转动杆一端进行移动,转动杆带动J型卡杆另一端脱离卡槽,实现了使用者可以通过快拆机构快速对流量检测计进行拆卸,方便在流量检测计发生故障时进行检修维护。护。护。
技术研发人员:杨传高 陈联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坤凌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9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