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9 阅读:185 评论:0

加载端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液压千斤顶,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
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悬臂跨的跨度小于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
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悬臂跨的端跨钢立柱的两侧设置斜拉杆,分别拉结加载端和纵向筋混凝土支撑。
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加强加载端,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的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加载端的实心端净截面宽度应按照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
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实心端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筑高强灌浆料。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加腋斜面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中轴线的夹角不大于30
°

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开在加载端的中间。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为两条,分别设置在加载端的两侧。
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厚度不小于150mm。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第一侧边围护体之间设置连接钢筋,形成整体连接。
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对应第二构造缝处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端部设置八字撑。
16.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优点在于平面内大刚度、布置形式限制小。在钢支撑上施加轴力主动控制变形但布置方式较为受限。本发明能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适用于各种形状、面积的深基坑工程。
17.首先形成钢筋混凝土支撑,而后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一侧的第一混凝土支撑端部和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施加轴力,使围护结构产生向坑外的变形,从而实现基坑和周边环境变形毫米级的控制。本支撑体系适用于有围檩体系,有围檩体系适用于离散型的周边围护体,如周边围护体为灌注排桩、咬合桩以及smw工法桩等;也适用于地下连续墙等连续型的周边围护体。对应边跨的混凝土支撑加载端通过设置加腋构造,便于千斤顶的安装、确保传力可靠与受力平衡,并在顶开的加载端与围檩之间的缝隙处及时插入钢板或浇筑灌浆料,实现保压功能及承载力双重储备之用。
18.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针对性的设计调整,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液压千斤顶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扩大了适用范围,用于不同形状、面积的深基坑,可有效控制保护环境侧的围护体位移,更因减少基坑施工内容而低碳、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19.图1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平面图。
20.图2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剖面图。
21.图3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第一加载端详图。
22.图4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第二加载端详图。
23.图5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加载端的剖面详图。
24.图中构件编号为:第一侧边围护体1;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加载端4;第一加载端41;第二加载端42;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凹槽7;液压千斤顶8;第一构造缝9;第二构造缝10;端跨钢立柱11;斜拉杆12;第一预埋件13;第二预埋件14;连接钢筋15;八字撑16;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第一实心端18;第二实心端19;钢筋混凝土托板20。
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本发明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和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达到减少土体扰动、扩大适用范围、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结合附图,具体描述如下:如图1至图5所示,基坑的外围为周边围护体,内部为由钢筋混凝土围檩、纵横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立柱构成的支撑框架。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1、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和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的一侧。
28.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一侧设置加载端4,加载端4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9,使加载端4成为悬臂跨。加载端4设有凹槽7;凹槽7内设置液压千斤顶8,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实现对基坑变形的控制及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10。对应第二构造缝10附近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端部设置八字撑16,以控制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的悬臂跨度。
29.凹槽7可开在加载端的中间,如第一加载端41所示。
30.凹槽7也可为两条,分别设置在加载端的两侧,如第二加载端42所示。
31.为加强液压千斤顶8与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的连接处,在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的第一加载端41或第二加载端42,液压千斤顶8设置于第一加载端4中部的凹槽7内或第二加载端42两侧的凹槽7内。凹槽7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20,厚度不小于150mm。
32.如图3所示,扣除凹槽部分,第一加载端41的第一实心端18净截面宽度根据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第一实心端18净截面宽度为图3中尺寸a的和。
33.如图4所示,扣除凹槽部分,第二加载端42的第二实心端19净截面宽度c根据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
34.如图3和图4所示,为改善加腋构造的受力状态,加腋斜面与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中轴线的夹角α不大于30
°

35.第一实心端18和第二实心端19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
筑高强灌浆料,作为保压及承载力双重储备之用。
36.如图5所示,对应液压千斤顶8作用处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上设置第一预埋件13,对应液压千斤顶8作用处的加载端上设置第二预埋件14。
37.为控制加载端4悬臂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端跨钢立柱11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的距离采用较小跨度,其余跨柱距仍采用常规跨度;即悬臂跨的跨度e小于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f。并在液压千斤顶安装完毕后,基坑继续往下开挖前,在端跨钢立柱11两侧采用斜拉杆12拉结加载端4和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
38.如图5所示,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第一侧边围护体1之间设置连接钢筋15,使二者形成整体连接。连接钢筋15也可用的常规的吊筋替代,或者连接钢筋15与吊筋同时使用。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基坑的外围为周边围护体,内部为由钢筋混凝土围檩、纵横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立柱构成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1)、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一侧;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一侧设置加载端(4),所述加载端(4)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9),使所述加载端(4)成为悬臂跨; 所述加载端(4)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内设置液压千斤顶(8),根据所述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端部对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17)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跨的跨度(e)小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f)。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跨的端跨钢立柱(11)的两侧设置斜拉杆(12),分别拉结所述加载端(4)和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加强所述加载端(4),在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的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所述加载端(4)的实心端的净截面宽度应按照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实心端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筑高强灌浆料。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 加腋斜面与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中轴线的夹角(α)不大于30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开在所述加载端(4)的中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为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加载端(4)的两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20),厚度不小于150m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所述第一侧边围护体(1)之间设置连接钢筋(15),形成整体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二构造缝(10)处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端部设置八字撑(16)。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建筑基坑支护领域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技术方案为: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一侧;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一侧设置加载端,加载端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使加载端成为悬臂跨;加载端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液压千斤顶,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该技术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简便且有效地解决了高环境保护区的基坑开挖变形问题,从而达到减少土体扰动、扩大适用范围、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翁其平 王卫东 苏银君 陈永才 戴斌 史志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普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3/8/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