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9
阅读:130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储能热管理系统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储能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pcs),逆变器用于对储能电池组的充电或放电进行交直流变换。大型储能系统采用集装箱形式,将储能系统模块化,以便于建设和应用。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中,由于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的工作特性和热管理需求不同,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通常分开放置,并且相关技术分别为储能集装箱和逆变器机柜配置单独的热管理系统,以进行针对性的热管理。例如,为储能集装箱配置大型风冷或液冷系统对其中的电池组进行热管理,同时在逆变器机柜内部集成热管理组件单独对逆变器进行热管理。这种热管理系统的设置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且不便于维护和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储能热管理系统,能够降低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成本。
4.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液流主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所述第一液流分路和所述第二液流分路分别与所述液流主路连接,所述第一液流分路和所述第二液流分路并联设置,
5.所述第一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储能电池组换热的第一换热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储能电池组的储能容器内,所述第二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所述第二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容器内;
6.所述储能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换热液提供冷量或热量的冷热机组和用于驱动换热液流动的液泵,所述冷热机组和所述液泵串联设置在所述液流主路上。
7.本技术的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并联设置,第一液流分路用于储能电池组的热管理,第二液流分路用于逆变器组的热管理,并将冷热机组和液泵设置在液流主路上,使得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能够共用冷热机组和液泵,相对于相关技术能够减少用于单独对逆变器进行热管理的组件的使用,降低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三维图。
9.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二维图。
10.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换热元件在储能集装箱中的位置示意图。
11.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分液装置的示意图。
12.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集液装置的示意图。
13.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冷热机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15.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储能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pcs),逆变器用于对储能电池组的充电或放电进行交直流变换。大型储能系统采用集装箱形式将储能系统模块化,以便于建设和应用。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中,由于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的工作特性和热管理需求不同,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通常分开放置,将储能电池组放置在储能集装箱内,将逆变器放置在逆变器机柜内。相关技术分别为储能集装箱和逆变器机柜配置单独的热管理系统,以进行针对性的热管理。例如,为储能集装箱配置大型风冷或液冷系统对其中的电池组进行热管理,同时在逆变器机柜内部配置热管理组件单独对逆变器进行热管理。这种热管理系统的设置集成化程度低,造价和运行成本高,且不便于维护和管理。
17.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早期以风冷散热方式为主流,即使用空调进行散热。风冷散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设置风道,空调对箱体内部空间进行整体散热。这种方式散热针对性差,散热效率较低,且能耗大。另一种是设置风道,风机与风道结合、将风吹入电池组或逆变器内从而进行温度调节。风机和风道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散热效率。然而,由于空气的换热系数较低,风冷散热的方式总体上冷却效率低,容易导致电池的均温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而言,由于其内部电池组分布密度大,逆变器转换功率大,电池组和逆变器的整体散热量都远大于一般的储能系统,风冷散热的方式难以满足散热需求。目前针对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式已逐渐由风冷转变为液冷。液冷散热使用冷却液作为换热介质,冷却液热容量大、换热系数高,应用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中能够有效降低电池温度,改善电池均温性。同样由于液体(例如水)的热容量和换热系数等要高于气体(例如空气),在电池组或逆变器温度过低、需要升温的情况下,采用液体换热的方式对电池组或逆变器进行加热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
18.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液流主路1、第一液流分路101和第二液流分路102,第一液流分路101和第二液流分路102分别与液流主路1连接,第一液流分路101和第二液流分路102并联设置。
19.第一液流分路101上设有用于与储能电池组换热的第一换热元件103,第一换热元件103位于储能集装箱4内。流入第一液流分路101中的换热液通过第一换热元件103与储能电池组41进行换热,从而对储能电池组41进行加热或冷却。第二液流分路102上设有用于与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第二换热元件位于逆变器机柜5内。流入第二液流分路102中的换热液通过第二换热元件与逆变器进行换热,从而对逆变器进行加热或冷却。
20.在本技术中,容纳有储能电池组或者用于容纳储能电池组的集装箱为储能集装箱,容纳有储能逆变器或者用于容纳储能逆变器的机柜为逆变器机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容纳储能电池组的储能容器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集装箱式或柜式容器,用于容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容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集装箱式或柜式容器。
21.本技术的储能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换热液提供冷量或热量的冷热机组2和用
于驱动换热液流动的液泵3,冷热机组2和液泵3串联设置于液流主路1。
22.本技术的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并联设置,第一液流分路用于储能电池组的热管理,第二液流分路用于逆变器组的热管理,并将冷热机组和液泵设置在液流主路上,使得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能够共用冷热机组和液泵,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用于单独对逆变器进行热管理的组件的使用,提高集装箱式储能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程度,降低造价和运行成本。
23.本技术的换热液可以是水、水溶液或者其他可用于热量交换的流体。
24.本技术的热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液泵3驱动换热液流动。从液流主路1分流至第一液流分路101的换热液,通过第一换热元件103与储能电池组换热;从液流主路分流至第二液流分路102的换热液,通过第二换热元件与逆变器换热。然后,从第一液流分路101和第二液流分路102流出的换热液汇流至液流主路1,流经液泵3,然后流入冷热机组2,冷热机组2为换热液提供冷量或热量。载有一定冷量或热量的换热液从冷热机组2流出后,流入液流主路1,并通过第一液流分路101和第二液流分路102分流。在制冷模式下,冷热机组为换热液提供冷量,换热液在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中将冷量至少部分传递给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对其进行冷却;在制热模式下,冷热机组为换热液提供热量,从而换热液在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中将热量至少部分传递储能电池组和逆变器,对其进行加热。
25.第一液流分路
26.第一液流分路用于对储能容器中的储能电池组进行热管理。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元件有多个,多个第一换热元件分布在至少两个储能容器内。
28.一些大型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储能集装箱。现有技术为每个储能集装箱配置单独的液冷系统,使液冷系统与储能集装箱一一对应。这种设置使得造价和运行成本高昂。本技术第一液流分路上用于与储能电池组换热的多个第一换热元件分布于至少两个储能容器内,对于集装箱式的储能系统而言,至少两个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组能够共用一个热管理系统,减少热管理组件的使用,降低造价,而且本技术将至少两个储能集装箱的热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便于维护和检修,降低运行成本。例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换热元件103分布在三个储能集装箱4内,每个储能集装箱4内均设置有第一换热元件103。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分路至少有两条,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分路之间并联设置,设置在同一条第一液流分路上的第一换热元件位于同一个储能容器内,第一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储能容器的数量。对于集装箱式的储能系统而言,由于设置在同一第一液流分路上的第一换热元件位于同一储能集装箱内,一条第一液流分路用于一个储能集装箱的热管理。对于储能集装箱而言,其与第一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即一个储能集装箱对应一条第一液流分路;也可以是一对多,即一个储能集装箱对应两条或多条第一液流分路。当第一液流分路的数量等于储能集装箱的数量时储能集装箱,储能集装箱与第一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为一对一;当第一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储能集装箱的数量时,至少部分储能集装箱与第一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对二或一对多。无论储能集装箱与第一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一对二或者是一对多,由于第一液流分路两两之间并联设置,各个储能集装箱中储能电池组的热管理效能只受到其所对应的第一液流分路内换热液的流量、流速等参数的影响,而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各个储能集装箱的换热需求单独
进行调节,因此可以实现各个储能集装箱的个性化热管理。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个储能容器内的第一换热元件设置在同一条第一液流分路上。对于集装箱式的储能系统而言,一个储能集装箱中的储能电池组的热管理仅通过一条第一液流分路实施,如此便于进行液流分路的区分和检修。此处所述的区分可以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的区分,也可以是不同第一液流分路之间的区分。
31.例如图1和图3所示,储能系统包括三个储能集装箱4,对应地,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三条第一液流分路101,每条第一液流分路101中的换热液流经其各自对应的储能集装箱4与其中的储能电池组41进行换热。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分路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并联设置,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的每一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也就是说,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对第一液流分路中的换热液进行进一步的分流。储能集装箱内通常排列有多个电池组或电池包,通过第一液流支路进一步分流,并且使每条第一液流支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元件,可以在一定空间内增加第一换热元件的数量。多个第一换热元件在储能集装箱内可以灵活分布,从而满足不同储能电池组的不同换热需求。此外,第一换热元件数量增加,还可以增加换热液与储能电池的换热面积,使换热液与储能电池的换热更加充分。而且第一液流支路并联设置减少不同第一液流支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33.类似地,可以通过设置并联分支流道的方式,对第一液流支路内的换热液进一步分流。例如,可以在第一液流支路上设置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子支路,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子支路并联设置。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元件是换热板,换热板设有供换热液流动的流道。例如,第一换热元件可以是吹胀冷板、埋管式冷板、真空钎焊式冷板、搅拌摩擦焊式冷板、腔体式冷板中的至少一种。换热板的流道与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一液流支路连通。换热板的流道具有用于换热液流入的入口和出口,第一液流分路或第一液流支路内的换热液从换热板入口流入,流经换热板流道后从换热板出口流出,从换热板出口流出的换热液又流到第一液流分路或第一液流支路中。为了使第一换热元件与储能电池靠近、实现热量交换,换热板可以与储能电池组交替层叠的方式安装,例如图3所示。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分路和/或第一液流支路上设有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能够对流入第一液流分路或第一液流支路的换热液流量进行调节,以满足各个储能集装箱的个性化热管理需求。例如,当检测到某一储能集装箱内电池发热量激增,根据发热量与换热液流量的关系计算出换热液流量的目标值,然后通过流量调节阀对该储能集装箱所对应的第一液流分路中的换热液流量进行调节,使其达到目标值。此外,流量调节阀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液流分路和/或第一液流支路内换热液的流量,适应不同储能集装箱、储能集装箱内不同储能单元或不同储能电池组的换热需求,以使储能集装箱和储能单元内的电池组具有良好的均温性。
36.第二液流分路
37.第二液流分路用于对容纳于逆变器容器内的逆变器进行热管理。
38.逆变器与储能电池组的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也就是说,可以设置一个逆变器对一个储能电池组的充电或放电进行交直流转换;或者,可以设置一个逆变
器对多个储能电池组的充电或放电进行交直流转换,例如,一个逆变器对一个储能集装箱内的所有电池组的充电或放电进行交直流转换;或者,可以设置多个逆变器对应多个储能电池组,其中的逆变器与储能电池以任意数量对应关系进行设置。逆变器容纳于逆变器机柜中,逆变器机柜可以位于储能集装箱内,或者,独立于储能集装箱设置。
39.在一些情况下,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逆变器容器。例如,储能系统包括两个以上储能集装箱,每个储能集装箱配置有一个逆变器机柜,逆变器机柜内的逆变器对其所对应的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组进行交直流转换,或者,储能系统包括逆变器集装箱,逆变器集装箱内用于容纳储能系统所有的逆变器。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元件有多个,多个第二换热元件分布在至少两个逆变器容器内。如此,通过第二液流分路可以对至少两个逆变器容器中的逆变器进行热管理。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流分路至少有两条,至少两条第二液流分路之间并联设置,设置在同一条第二液流分路上的第二换热元件位于同一个逆变器容器内,第二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逆变器容器的数量。
42.由于设置在同一个第二液流分路上的第二换热元件位于同一逆变器容器内,一条第二液流分路用于一个逆变器容器的热管理。对于逆变器机柜而言,其与第二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例如图1所示,即一个逆变器机柜对应一条第二液流分路,也可以是一对多,即一个逆变器机柜对应两条或多条第二液流分路。当第二液流分路的数量等于逆变器机柜的数量时逆变器机柜,第二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为一对一;当第二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逆变器机柜的数量时,至少部分逆变器机柜与第二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对二或一对多。无论逆变器机柜与第二液流分路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一对二或者是一对多,由于第二液流分路两两之间并联设置,各个逆变器机柜中逆变器的热管理效能只受到其所对应的第二液流分路内换热液的流量、流速等参数的影响,而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各个逆变器机柜的换热需求单独进行调节,因此可以实现各个逆变器机柜的个性化热管理。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个逆变器容器内的第二换热元件设置在同一条第二液流分路上。对于逆变器机柜而言,一个逆变器机柜中的逆变器的热管理仅通过一条第二液流分路实施,以便于进行液流分路的区分和检修。此处所述的区分可以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的区分,也可以是不同第二液流分路之间的区分。
44.在一些情况下,一个逆变器容器内容纳的逆变器可能至少有两个。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流分路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并联设置,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的每一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元件。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对第二液流分路中的换热液进行进一步的分流,每条第二液流支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元件,可以在一定空间内增加第二换热元件的数量,多个第二换热元件在逆变器机柜内可以灵活分布,从而满足两个以上逆变器的换热需求,实现至少两个逆变器共用一个热管理系统。例如可以根据需要将逆变器与第二换热元件的数量设置为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多。例如,当逆变器机柜放置有两个或多个逆变器时,在逆变器机柜中设置与逆变器相同数量的第二换热元件,第二换热元件与逆变器一一对应进行换热;或者,当逆变器机柜中放置的两个或多个逆变器功率不同时,可以设置为与功率相对较小的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的数量,小于与功率相对较大的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的数量。
46.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为每个逆变器单独配置热管理组件单独对其进行热管理的方
案,能够减少热管理组件的使用,降低造价和运行成本。而且第二换热元件数量增加,还可以增加换热液与逆变器的换热面积,使换热液与逆变器的换热更加充分。而且第二液流支路并联设置减少不同第二液流支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同一条第二液流支路的第二换热元件与同一个逆变器相邻设置,第二液流支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逆变器的数量。如此,设于同一第二液流支路的第二换热元件可以用于与同一逆变器换热。当第二液流支路的数量等于逆变器的数量时,逆变器与第二液流支路一一对应,也即一个逆变器的热管理通过一条第二液流支路上的第二换热元件实现;当第二液流支路的数量大于与第二换热元件换热的逆变器的数量时,至少部分逆变器与第二液流支路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对二或一对多,也即一个逆变器对应两个或多个第二液流支路,一个逆变器的热管理通过两条或多条第二液流支路上的第二换热元件实现。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元件是换热板,换热板设有供换热液流动的流道。例如,第二换热元件可以是吹胀冷板、埋管式冷板、真空钎焊式冷板、搅拌摩擦焊式冷板、腔体式冷板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元件与第二换热元件具有相同的结构。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流分路和/或第二液流支路上设有流量调节阀。与设置在第一液流分路和/或第一液流支路上的流量调节阀类似,在第二液流分路和/或第二液流支路上设置流量调节阀,有利于满足逆变器机柜的个性化热管理需求。
50.分液装置和集液装置
51.分液装置用于将液流主路的换热液分流至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集液装置用于将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的换热液汇流至液流主路。
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流主路上设有分液装置,分液装置包括分液主流道和至少两个分液支流道,至少两个分液支流道分别与分液主流道连通;液流主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分别具有各自用于换热液流通的流道,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与分液支流道中的至少一条连通,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与分液支流道中的至少一条连通,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和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分别与不同的分液支流道连通。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分路有至少两条,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分别与不同的分液支流道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流分路有至少两条,至少两条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分别与不同的分液支流道连通。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主流道和分液支流道均为管道。如图4所示,分液装置6包括一个分液主流道61和四个分液支流道62,分液主流道61与液流主路1的流道连通,分液支流道62的其中三个分别与三条第一液流分路101的流道连通,剩余的一个分液支流道62与一条第二液流分路102的流道连通。如此,从液流主路1流入的换热液,通过分液装置6分别从流入并联设置的三条第一液流分路101和一条第二液流分路102。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流主路上设有集液装置,集液装置包括集液主流道和至少两个集液支流道,至少两个集液支流道分别与集液主流道连通;液流主路的流道与集液主流道连通,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与集液支流道中的至少一条连通,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与集液支流道中的至少一条连通,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和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分别与不同的集液支流道连通。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流分路有至少两条,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分路的流道分
别与不同的集液支流道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液流分路有至少两条,至少两条第二液流分路的流道分别与不同的集液支流道连通。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液主流道和集液支流道均为管道。如图5所示,集液装置7包括集液主流道71和四个集液支流道72,集液主流道71与液流主路1的流道连通,集液支流道72的其中三个分别与三条第一液流分路101的流道连通,剩余的一个集液支流道72与一条第二液流分路102的流道连通。如此,分别从三条第一液流分路101和一条第二液流分路102流出的换热液通过集液装置7集流至液流主路1。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液装置和集液装置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
59.冷热机组
60.冷热机组用于使换热液载有一定的冷量或热量。
61.对换热液提供一定冷量或热量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自然冷却、风冷或液冷等。由于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能量密度大,在工作状态下储能电池和逆变器的散热量都非常大,利用通过自然冷却或风冷的方式使换热液载有的冷量,显然难以满足需求。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6所示,冷热机组2包括用于换热流体流动的流路,冷热机组的流路上设置有压缩机201、第三换热元件202、第四换热元件203、节流装置204和换向装置205。换热流体经压缩机201流入第四换热元件203,并在第四换热元件203发生热交换之后流入节流装置204,而后换热流体流入第三换热元件202并在第三换热元件202与换热液发生热交换后再次流入压缩机20。
63.第三换热元件202包括第一流体通道2021和第二流体通道2022,第一流体通道2021与液流主路1连通,用于换热液的流通,第二流体通道2022用于换热流体的流通。换热流体和换热液在第三换热元件中进行换热,从而使冷热机组中的换热流体将一定的冷量或热量传递给换热液。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热机组选自蒸汽压缩式冷热机组、热泵机组、吸收式冷热机组、吸附式冷热机组、喷射式冷热机组以及二氧化碳制冷机组中的一种。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换热元件选自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管板换热器的至少一种。
6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液流主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所述第一液流分路和所述第二液流分路分别与所述液流主路连接,所述第一液流分路和所述第二液流分路并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储能电池组换热的第一换热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储能电池组的储能容器内,所述第二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所述第二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容器内;所述储能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换热液提供冷量或热量的冷热机组和用于驱动换热液流动的液泵,所述冷热机组和所述液泵串联设置在液流主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换热元件分布在至少两个所述储能容器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流分路至少有两条,所述至少两条第一液流分路之间并联设置,设置在同一条所述第一液流分路上的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位于同一个所述储能容器内,所述第一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储能容器的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所述储能容器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元件设置在同一条所述第一液流分路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流分路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流支路,所述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并联设置,所述至少两条第一液流支路的每一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换热元件分布在至少两个所述逆变器容器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流分路至少有两条,所述至少两条第二液流分路之间并联设置,设置在同一条所述第二液流分路上的所述第二换热元件位于同一个所述逆变器容器内,所述第二液流分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容器的数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逆变器容器内的第二换热元件设置在同一条第二液流分路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流分路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所述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并联设置,所述至少两条第二液流支路的每一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液流分路和/或第二液流分路上设有流量调节阀。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液流主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第一液流分路和第二液流分路并联设置,第一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储能电池组换热的第一换热元件,第一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储能电池组的储能容器内,第二液流分路上设有用于与逆变器换热的第二换热元件,第二换热元件位于用于容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容器内;储能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对换热液提供冷量或热量的冷热机组和用于驱动换热液流动的液泵,冷热机组和液泵串联设置在液流主路上。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降低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成本。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成本。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尹斌 冯宇杰 高强 请求不公布姓名 吴义正 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15
技术公布日:2023/8/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保持架和轴承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处理外延片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检测外延片的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