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9 阅读:7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背景技术:

2.蚯蚓粪是蚯蚓消化分解有机废弃物产生的具有较高孔隙率的颗粒状物质,富含大量微生物,对臭气物质具有吸附和净化功能。近年来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蚯蚓处理废物,将其作为城市垃圾处理补充系统,解决环境污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蚯蚓粪本身有一定气味,且吸收没有那么彻底。
3.利用微生物进行除臭无疑是最环保的,它是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分解消除臭味源,除臭范围广泛,并且通过生物菌种平衡作用来抑制厌氧菌或别的有害菌的数量,使其无法产生臭味。
4.将蚯蚓粪、微生物等工艺结合起来无疑为垃圾除臭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制备工艺简单、除臭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6.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7.蚯蚓粪80~90份
8.硫细菌1~5份
9.脱氮硫杆菌1~5份;
10.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1.(1)将硫细菌、脱氮硫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培养;
12.(2)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10-120g/l的发酵培养基;
13.(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时间24~3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8℃,接种完成后得到a组分;
14.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15.锯末100~120份
16.柠檬酸1~3份;
17.加入柠檬酸,可以增强锯末酸性,增强过碳酸酰胺的氧化性,提高臭气去除率。
18.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9.(1)将b组分所有物质搅拌混合均匀。
20.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蚯蚓粪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式为暴晒0.3~2h。经过暴晒可以杀死蚯蚓粪中的少量虫卵,避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有幼小蚯蚓孵化死亡,腐烂,产生额外的臭气。
21.优选地,所述b组分包括1~2份过碳酸酰胺,过碳酸酰胺的氧化作用可以将h2s氧化为亚硫酸,进而氧化为硫酸,在除去h2s同时,能够和nh3反应,生成盐,同时除去nh3,增强nh3去除率。
22.优选地,所述b组分包括0.01~0.02份薰衣草香精,蚯蚓粪虽然有一定的除臭效果,但是本身有一定的臭味,在一些要求比较高的场景下,加入薰衣草香精,提升嗅觉体验。
2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所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1)将a组分和有机垃圾混合均匀;
25.(2)将b组分均匀分布在步骤(1)中混合后的有机垃圾上层。
26.本发明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7.制备工艺简单、除臭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0.实施例1
31.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包括a组分和b组分,
32.所述a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33.蚯蚓粪80份
34.硫细菌1份
35.脱氮硫杆菌1份;
36.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37.(1)将硫细菌、脱氮硫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培养;
38.(2)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10g/l的发酵培养基;
39.(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时间24小时,培养温度为25~28℃,接种完成后得到a组分;
40.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41.锯末100份
42.柠檬酸1份
43.过碳酸酰胺1份
44.薰衣草香精0.01份
45.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46.(1)将b组分所有物质搅拌混合均匀。
47.上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8.(1)将a组分和有机垃圾混合均匀;
49.(2)将b组分均匀分布在步骤(1)中混合后的有机垃圾上层。
50.实施例2
51.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包括a组分和b组分,
52.所述a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53.蚯蚓粪90份
54.硫细菌5份
55.脱氮硫杆菌5份
56.上述a组分中蚯蚓粪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式为暴晒1h
57.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58.(1)将硫细菌、脱氮硫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培养;
59.(2)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20g/l的发酵培养基;
60.(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时间24小时,培养温度为25~28℃,接种完成后得到a组分;
61.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
62.锯末120份
63.柠檬酸3份
64.过碳酸酰胺2份
65.薰衣草香精0.02份
66.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67.(1)将b组分所有物质搅拌混合均匀;
68.上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9.(1)将a组分和有机垃圾混合均匀;
70.(2)将b组分均匀分布在步骤(1)中混合后的有机垃圾上层。
71.对比例1
72.去掉实施例2中b组分中柠檬酸,其他同实施例2。
73.对比例2
74.去掉实施例2中b组分中过碳酸酰胺,其他同实施例2。
75.对比例3
76.去掉实施例2中b组分中薰衣草香精,其他同实施例2。
77.对比例4
78.去掉实施例2中蚯蚓粪暴晒预处理过程,其他同实施例2。
79.对比例5
80.将实施例2中,除臭剂a组分和b组分均和羊粪或鸡粪混合均匀,其他同实施例2。
81.采用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备的除臭剂进行除臭实验,结果见表1:
82.具体除臭过程为:将标号1~8号试验瓶,按照顺序分别采用空白(空白瓶中不加除臭剂),实施例1~2,对比例1~5制备的除臭剂,第一次装入鸡粪进行实验,第二次装入羊粪进行实验。具体过程为:
83.(1)取50g鸡粪或者羊粪和除臭剂a组分5g混合均匀。
84.(2)将步骤(1)中混合后的固体上面均匀撒上除臭剂中b组分2g。
85.(3)封闭试样瓶,72h后,取试样瓶中空气进行组分测定。
86.对以上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除臭剂,除臭效果见表1。
87.表1除臭效果
[0088][0089]
备注1.去除率=(空白对照nh3或h2s浓度-各试验瓶中nh3或h2s浓度)/空白对照nh3或h2s浓度
×
100%,
[0090]
2.nh3含量采用gb/t14679测定,h2s含量采用gb/t11742法测定
[0091]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1中去掉实施例2中b组分中柠檬酸,其他同实施例2,对于鸡粪和羊粪来说nh3去除率和h2s去除率均有一定降低,说明酸性环境,更有利于过氧酸酰胺氧化性的发挥;对比例2中去掉实施例2中b组分中碳酸酰胺,其他同实施例2,对于鸡粪和羊粪来说,nh3去除率和h2s去除率均明显降低,说明碳酸酰胺的氧化作用,具有显著效果,特别对h2s去除影响更大;对比例3中,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除臭要求比较高的去除场所,薰衣草香精可以掩盖除臭剂本身的味道,带来更好的嗅觉体验;对比例4中,除臭效果有一定的降低,因为蚯蚓粪中的少量虫卵,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有幼小蚯蚓孵化死亡,腐烂,产生额外的臭气,导致除臭率降低;对比例5的数据表明,使用方法不同,导致a组分和b组分接触混合后,b组分中过碳酸酰胺将a组分中部分细菌杀死,严重降低了除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蚯蚓粪80~90份硫细菌1~5份脱氮硫杆菌1~5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1)将硫细菌、脱氮硫杆菌分别进行活化培养;(2)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10-120g/l的发酵培养基;(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时间24~3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8℃,接种完成后得到a组分;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锯末100~120份柠檬酸1~3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1)将b组分所有物质搅拌混合均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蚯蚓粪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式为暴晒0.3~2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包括1~2份过碳酸酰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包括0.01~0.02份薰衣草香精。5.一种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条所述的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a组分和有机垃圾混合均匀;(2)将b组分均匀分布在步骤(1)中混合后的有机垃圾上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蚯蚓粪80~90份,硫细菌1~5份,脱氮硫杆菌1~5份;所述B组分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锯末100~120份,柠檬酸1~3份。该除臭剂制备工艺简单、除臭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何公毅 张冰 曲欣新 肖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中施龙泰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0
技术公布日:2023/8/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