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9
阅读:9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
背景技术:
2.在患者完成动静脉穿刺后,需要对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进行加压止血,传统的穿刺加压止血方法是通过止血带绑固的方式对患者肢体的穿刺部位进行绑固加压,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然而,止血带绑固方式会对患者肢体环绕绑固,这样会导致患者肢体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较长时间的绑固会导致患者肢体受损。
3.为克服传统止血带绑固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专利号为:zl202222402038.4、专利名称为:一种穿刺口压迫止血固定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穿刺口压迫止血固定装置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放置台,安装架上开设有放置口,放置台正上方设置有止血套,放置台位于止血套上方设置有用于对止血套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安装架两侧设置有用于驱动止血套竖直升降的升降机构;具体的,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架两侧相对称的安装板,安装在安装板上的电机、转动设置在安装板上的丝杆以及螺纹连接在丝杆上的升降块,升降块与滑杆固定安装,电机输出轴端部与丝杆一端固定安装。使用时,需要将患者胳膊放置在放置台上,多余胳膊放置在放置口内,使得穿刺口正对止血套,启动安装板上的电机,电机输出轴转动带动与其固定安装的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升降块竖直向下移动,升降块向下移动带动与其固定安装的滑杆竖直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止血套竖直向下移动,使得止血套压持在患者穿刺口处。
4.需指出的是,对于上述穿刺口压迫止血固定装置而言,其存在以下缺陷,具体的:
5.缺陷1、止血套通过安装于安装架的升降机构驱动以实现升降调节,且升降机构包括电机、丝杆、升降块等,整体结构复杂;复杂的结构会导致该穿刺口压迫止血固定装置很笨重,不方便患者行走活动;
6.缺陷2、夹住患者肢体需要借助升降机构来实现,即在夹住患者肢体时,需要升降机构动作到位才可以,使用较为不方便;
7.缺陷3、不能够根据不同穿刺位置来进行加压止血位置适应性调节,使用时需要转动整个装置或者需要患者肢体转动,调节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该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10.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包括有主体部分、装设于主体部分的止血压持组件;
11.主体部分为一弹性夹结构,且主体部分设置有分别呈弧形弯曲形状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正对布置,且第一夹持臂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沿着
第一夹持臂弧形弯曲延伸的滑槽;使用时,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靠拢闭合并将患者肢体夹住;
12.止血压持组件包括有滑动装设于滑槽内的滑块,滑块装设有内端部延伸至第一夹持臂内侧的弹性压杆。
13.其中,所述弹性压杆包括有压杆主体、套装于压杆主体外围的压缩弹簧;
14.所述滑块对应压杆主体开设有压杆安装孔,压杆主体的外端部穿过滑块的压杆安装孔并延伸至滑块的外侧,压缩弹簧的外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内侧面抵接,压缩弹簧的内端部与压杆主体的下端部抵接。
15.其中,所述压杆主体的内端部设置有大头端部,所述压缩弹簧的内端部与大头端部抵接;
16.大头端部的外围包套有软胶套,软胶套完全覆盖大头端部的内表面。
17.其中,所述压杆主体的外端面螺装有限位挡片,限位挡片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外侧,且第一挡片的外径值较所述压杆安装孔的内径值大。
18.其中,所述滑块的左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左侧开口的左侧凹槽,滑块的右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右侧开口的右侧凹槽;
19.所述第一夹持臂的位于所述滑槽左侧的部分伸入至左侧凹槽内,第一夹持臂的位于滑槽右侧的部分伸入至右侧凹槽内。
20.其中,所述滑槽为朝前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前端部装设有用于阻挡滑槽前端开口的挡块,挡块通过螺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第一夹持臂的前端部。
21.其中,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内表面装设有沿着第二夹持臂弧形弯曲延伸的软胶防滑垫。
22.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有第一夹体、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置于第一夹体的前端部,所述第二夹持臂设置于第二夹体的前端部;
23.第一夹体设置有第一铰接部,第二夹体设置有第二铰接部,第一夹体的第一铰接部通过枢轴与第二夹体的第二铰接部铰接;
24.枢轴套装有扭簧,扭簧分别弹性抵压第一夹体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夹体的后端部。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包括有主体部分、装设于主体部分的止血压持组件;主体部分为一弹性夹结构,且主体部分设置有分别呈弧形弯曲形状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正对布置,且第一夹持臂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沿着第一夹持臂弧形弯曲延伸的滑槽;使用时,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靠拢闭合并将患者肢体夹住;止血压持组件包括有滑动装设于滑槽内的滑块,滑块装设有内端部延伸至第一夹持臂内侧的弹性压杆。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26.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30.在图1至图3中包括有:
31.1-主体部分;11-第一夹持臂;111-滑槽;112-挡块;12-第二夹持臂;121-软胶防滑垫;13-第一夹体;131-第一铰接座;14-第二夹体;141-第二铰接座;15-枢轴;16-扭簧;2-止血压持组件;21-滑块;211-压杆安装孔;212-左侧凹槽;213-右侧凹槽;22-弹性压杆;221-压杆主体;222-压缩弹簧;23-软胶套;24-限位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33.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包括有主体部分1、装设于主体部分1的止血压持组件2。
34.其中,如图1所示,主体部分1为一弹性夹结构,且主体部分1设置有分别呈弧形弯曲形状的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正对布置,且第一夹持臂1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沿着第一夹持臂11弧形弯曲延伸的滑槽111;使用时,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靠拢闭合并将患者肢体夹住。
35.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止血压持组件2包括有滑动装设于滑槽111内的滑块21,滑块21装设有内端部延伸至第一夹持臂11内侧的弹性压杆22。
36.需解释的是,对于采用弹性夹结构的主体部分1而言,该弹性夹结构能够实现自动闭合,即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会自动靠拢闭合。
37.在本实施例一的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主体部分1,并使得主体部分1在外力作用下而将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相对张开,张开后的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能够使得主体部分1具有足够的开口空间而使得患者肢体伸入至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之间;待患者肢体伸入至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之间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刺穿位置而沿着第一夹持臂11的滑槽111滑动滑块21,以使得弹性压杆22对准患者的刺穿位置;待止血压持组件2根据患者刺穿位置滑动调节到位后,松开主体部分1并使得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自动靠拢闭合,此时弹性压杆22对准并压住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以实现对刺穿位置进行加压止血。
38.需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一的弹性压杆22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弹力且能够实现弹性伸缩变形,在弹性压杆22对准并压住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时,弹性压杆22能够根据患者肢体大小来进行适应性调节,且弹性压杆22自身的弹力能够使得弹性压杆22稳定可靠地压紧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
39.需强调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采用弹性夹结构设计的主体部分1能够实现自动夹住患者刺穿肢体,整体结构简单,且并不需要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安装架、放置台、升降机构组合结构。
40.对于本实施例一的弹性压杆22而言,其只针对患者肢体的局部很小位置进行加压止血,这样不会导致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受阻的问题。
41.还有就是,在根据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时,本实施例一只需沿着第一夹持臂11的滑槽111滑动滑块21即可,调节非常方便。
42.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一的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
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且调节方便的优点。
43.实施例二,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弹性压杆22包括有压杆主体221、套装于压杆主体221外围的压缩弹簧222。
44.其中,滑块21对应压杆主体221开设有压杆安装孔211,压杆主体221的外端部穿过滑块21的压杆安装孔211并延伸至滑块21的外侧,压缩弹簧222的外端部与第一夹持臂11内侧面抵接,压缩弹簧222的内端部与压杆主体221的下端部抵接。
45.对于本实施例二的弹性压杆22而言,压杆主体221穿过滑块21的压杆安装孔211且压杆主体221可以沿着压杆安装孔211活动,针对不同患者且肢体大小不同时,压杆主体221能够适应性地沿着压杆安装孔211活动。
46.在本实施例二的弹性压杆22对准并压住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时,压杆主体221的下表面抵压接触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压缩弹簧222能够提供弹力并使得压杆主体221稳定可靠地抵压接触患者肢体。
47.实施例三,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压杆主体221的内端部设置有大头端部,压缩弹簧222的内端部与大头端部抵接;大头端部的外围包套有软胶套23,软胶套23完全覆盖大头端部的内表面。
48.在压杆主体221对准并压住患者主体的穿刺位置时,压杆主体221通过软胶套23来接触并抵压患者肢体,一方面能够提高加压止血时的舒适感,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止血效果。
49.实施例四,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压杆主体221的外端面螺装有限位挡片24,限位挡片24位于第一夹持臂11的外侧,且第一挡片的外径值较压杆安装孔211的内径值大。
50.第一挡片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避免压杆主体221从滑块21的压杆安装孔211内退出。
51.实施例五,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五的滑块21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滑动安装于第一夹持臂11的滑槽111内,具体的:滑块21的左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左侧开口的左侧凹槽212,滑块21的右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右侧开口的右侧凹槽213;第一夹持臂11的位于滑槽111左侧的部分伸入至左侧凹槽212内,第一夹持臂11的位于滑槽111右侧的部分伸入至右侧凹槽213内。
52.由于第一夹持臂11部分伸入至滑块21的左侧凹槽212、右侧凹槽213内,即在弹性压杆22抵压患者肢体的穿刺位置时,滑块21不会从第一夹持臂11朝外脱出;还有就是,在压缩弹簧222的弹力作用下,滑块21与第一夹持臂11之间会产生压力作用,该压力所引起的摩擦力能够使得滑块21滞留于所需位置,即使用时滑块21不会随意的滑动。
53.实施例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滑槽111为朝前开口结构,第一夹持臂11的前端部装设有用于阻挡滑槽111前端开口的挡块112,挡块112通过螺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第一夹持臂11的前端部。
54.滑槽111采用朝前开口设计,其目的在于:便于滑块21安装于第一夹持臂11的滑槽111内。对于第一夹持臂11前端部的挡块112而言,其能够对滑块21进行阻挡限位,以避免滑块21从第一夹持臂11的滑槽111内退出。
55.实施例七,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夹持臂12的内表面装设有沿着第二夹持臂12弧形弯曲延伸的软胶防滑垫121。
56.对于本实施例七的软胶防滑垫121而言,一方面能够提高夹持患者肢体时的舒适感,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防滑作用并避免夹持时主体部分1发生滑移转动。
57.实施例八,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主体部分1包括有第一夹体13、第二夹体14,第一夹持臂11设置于第一夹体13的前端部,第二夹持臂12设置于第二夹体14的前端部;第一夹体13设置有第一铰接部,第二夹体14设置有第二铰接部,第一夹体13的第一铰接部通过枢轴15与第二夹体14的第二铰接部铰接;枢轴15套装有扭簧16,扭簧16分别弹性抵压第一夹体13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夹体14的后端部。
58.第一夹体13可以为硬质塑胶件或者金属件,且第一夹持臂11、第一铰接部分别与第一夹体13为一体结构;同样的,第二夹体14可以为硬质塑胶件或者金属件,且第二夹持臂12、第二铰接部分别与第二夹体14为一体结构。
59.使用时,扭簧16的弹力作用能够使得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自动靠拢闭合。
60.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包括有主体部分(1)、装设于主体部分(1)的止血压持组件(2);其特征在于:主体部分(1)为一弹性夹结构,且主体部分(1)设置有分别呈弧形弯曲形状的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正对布置,且第一夹持臂(1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沿着第一夹持臂(11)弧形弯曲延伸的滑槽(111);使用时,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靠拢闭合并将患者肢体夹住;止血压持组件(2)包括有滑动装设于滑槽(111)内的滑块(21),滑块(21)装设有内端部延伸至第一夹持臂(11)内侧的弹性压杆(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杆(22)包括有压杆主体(221)、套装于压杆主体(221)外围的压缩弹簧(222);所述滑块(21)对应压杆主体(221)开设有压杆安装孔(211),压杆主体(221)的外端部穿过滑块(21)的压杆安装孔(211)并延伸至滑块(21)的外侧,压缩弹簧(222)的外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11)内侧面抵接,压缩弹簧(222)的内端部与压杆主体(221)的下端部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主体(221)的内端部设置有大头端部,所述压缩弹簧(222)的内端部与大头端部抵接;大头端部的外围包套有软胶套(23),软胶套(23)完全覆盖大头端部的内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主体(221)的外端面螺装有限位挡片(24),限位挡片(24)位于所述第一夹持臂(11)的外侧,且第一挡片的外径值较所述压杆安装孔(211)的内径值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21)的左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左侧开口的左侧凹槽(212),滑块(21)的右端边缘部开设有朝右侧开口的右侧凹槽(213);所述第一夹持臂(11)的位于所述滑槽(111)左侧的部分伸入至左侧凹槽(212)内,第一夹持臂(11)的位于滑槽(111)右侧的部分伸入至右侧凹槽(213)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111)为朝前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夹持臂(11)的前端部装设有用于阻挡滑槽(111)前端开口的挡块(112),挡块(112)通过螺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于第一夹持臂(11)的前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臂(12)的内表面装设有沿着第二夹持臂(12)弧形弯曲延伸的软胶防滑垫(12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1)包括有第一夹体(13)、第二夹体(14),所述第一夹持臂(11)设置于第一夹体(13)的前端部,所述第二夹持臂(12)设置于第二夹体(14)的前端部;第一夹体(13)设置有第一铰接部,第二夹体(14)设置有第二铰接部,第一夹体(13)的第一铰接部通过枢轴(15)与第二夹体(14)的第二铰接部铰接;枢轴(15)套装有扭簧(16),扭簧(16)分别弹性抵压第一夹体(13)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夹体(14)的后端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式动静脉穿刺后止血夹,其包括有主体部分、装设于主体部分的止血压持组件;主体部分为一弹性夹结构,且主体部分设置有分别呈弧形弯曲形状的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正对布置,且第一夹持臂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沿着第一夹持臂弧形弯曲延伸的滑槽;使用时,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靠拢闭合并将患者肢体夹住;止血压持组件包括有滑动装设于滑槽内的滑块,滑块装设有内端部延伸至第一夹持臂内侧的弹性压杆。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的优点。调节方便的优点。调节方便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袁慧贞 钟恺婷 庾晓君 尚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技术研发日:2023.04.21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新型平板式填料框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便于清理的铝合金门窗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