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9
阅读:11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
背景技术:
2.现阶段的经典微生物培养所用到方法,所有满足活菌细胞培养接种必须用到的工具有两种专业性工具,最早期使用的是金属如铂金、镍镉丝材料制成的可反复使用的接种环,包含手柄和可拆卸调节长短的金属接种环、接种针,手柄为铜或铝芯材质,包裹塑料外套,防止过热而烫伤,该方式加工工序繁复、成本较高,操作者动手调节接种环的长短,以镍铬丝加工制成接种环内径多在2.0—3.0mm范围,配以酒精或煤气灯反复烧灼达到反复或循环使用,但当受热过度时易影响接种环闭合导致无法挑取液体性标本,最终影响分离培养效果(一般有效接种的液体量应达10-20μl);
3.近20年来更替为塑料材质的一体式、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针。一次性接种环的产生使得接种量的稳定性达到预期控制效果,也能够按照不同接种菌液要求(可控制液体的接种量为1-10μl),并且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需要,缺点是手感较轻,挑取液体时容易溅出污染操作台面、废弃接种环容易戳破废弃物收集袋。
4.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包括:手柄、涂抹棒和取样头,所述手柄、涂抹棒和取样头一体制作,涂抹棒位于手柄和取样头之间,取样头表面开设有取样凹槽,取样头的顶部半圆弧状设计,且取样头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
7.优选的,所述手柄分为长短两种设计,手柄长度分别为30mm和60mm。
8.优选的,所述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制备采用模具成型法,用聚乙烯材料依次浇筑法成形脱模而成。
9.优选的,所述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的使用方法为:
10.第一步取样:标本经选择性增菌后取液体量,通过取样头垂直取样(平均取液量25μl)、斜度取样(平均取液量30μl);对于半固体标本(粪便、唾液、痰、尿残渣)可轻转一周裹取。
11.第二步接种和挑取:取样后进行划线接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分离琼脂平板,经过夜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等特征,根据预期典型性菌落进行相应的疑似菌落的接种与鉴定。
12.第三步质谱:质谱仪鉴定需使用纯培养物,使用镜面处理的取样头,挑取纯化培养
物后,在质谱仪配套的不锈钢进行涂均匀可控的涂抹,干燥后加反应液上机鉴定。
13.第四步染色:使用取样头挑取纯化培养物后,在玻璃片上制备菌悬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染色液进行染色与镜检。
14.第五步纯化;对于经鉴定后需要保存的菌落进行重新纯化或转种,使用取样头挑取1/2或1/4菌落转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或哥伦比亚斜面)划线接种,过夜培养。
15.第六步研磨:使用取样头挑取经o抗原特定培养基或h抗原诱导培养基过夜培养的培养物,与玻片上无菌生理盐水或诊断血清进行混匀研磨,根据特异性凝集颗粒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判断结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为微生物或生物安全专业领域使用的一次性材料、分为长(60mm)和短(30mm)两种手柄长度的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工艺独特、无锐角化外形设计保证在应用过程的安全、环保与便于灭废、并在技术上满足所有待检的生物性标本(液体和半固体)的取样接种与划线分离的技术要求;满足经选择性培养基生长的预期典型菌落的定位挑取进行染色涂片、质谱仪鉴定的技术要求;满足纯化菌落用到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或哥伦比亚斜面、碳源生化糖管鉴定)所用的鉴定与纯化的技术要求;满足所有需进行血清分型鉴定所需挑取培养物与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时、制备菌液研磨达到充分混匀的技术要求;
18.2、材料安全满足普通生物实验室和高等级生物实验室要求,更满足在生物安全柜内的活体操作与废弃物处置技术要求;外形无任何尖锐材料,不会导致人员受伤和生物安全包装袋破损,亦符合生物安全废弃物管理的技术要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流程图。
22.图中:1、手柄一;2、涂抹棒;3、取样头;4、取样凹槽;5、手柄二;6、手部防护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包括:手柄、涂抹棒2和取样头3,所述手柄、涂抹棒2和取样头3一体制作,涂抹棒2位于手柄和取样头3之间,取样头3表面开设有取样凹槽4,取样头3的顶部半圆弧状,且取样头3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保证液体与半固体样品的取样量和划线接种琼脂平板时的顺滑效果;
25.手柄主要由手柄一1构成,手柄一1长度为30mm,手柄一1和涂抹棒2的连接处一体设有手部防护挡片6,避免污染手部、提示操作者保护自身安全。
实施例
26.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主要由手柄二5构成,手柄二5的长度为60mm。
27.综上两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为一次性的有长短两种规格,在技术上可满足所有待检标本,包含液体和半固体的取样接种与划线分离的技术要求;
28.满足经选择性培养基生长的预期典型菌落的定位挑取进行染色涂片、质谱仪鉴定的技术要求,满足纯化菌落用到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或哥伦比亚斜面、碳源生化糖管鉴定)所用的鉴定与纯化的技术要求,满足所有需进行血清分型鉴定所需挑取培养物与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时、制备菌液研磨达到充分混匀的技术要求;无任何尖锐区域,不会导致人员受伤和包装袋破损,亦符合生物安全废弃物管理的技术要求;
29.本实用新型的制备方法为:
30.采用模具成型法,用聚乙烯材料依次浇筑法成形脱模而成。
31.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
32.第一步取样:标本经选择性增菌后取液体量,通过取样头3垂直取样(平均取液量25μl)、斜度取样(平均取液量30μl);对于半固体标本(粪便、唾液、痰、尿残渣)可轻转一周裹取。
33.第二步接种和挑取:取样后进行划线接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分离琼脂平板,经过夜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等特征,根据预期典型性菌落进行相应的疑似菌落的接种与鉴定。
34.第三步质谱:质谱仪鉴定需使用纯培养物,使用镜面处理的取样头3,挑取纯化培养物后,在质谱仪配套的不锈钢进行涂均匀可控的涂抹,干燥后加反应液上机鉴定。
35.第四步染色:使用取样头3挑取纯化培养物后,在玻璃片上制备菌悬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染色液进行染色与镜检。
36.第五步纯化;对于经鉴定后需要保存的菌落进行重新纯化或转种,使用取样头3挑取1/2或1/4菌落转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或哥伦比亚斜面)划线接种,过夜培养。
37.第六步研磨:使用取样头3挑取经o抗原特定培养基或h抗原诱导培养基过夜培养的培养物,与玻片上无菌生理盐水或诊断血清进行混匀研磨,根据特异性凝集颗粒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判断结果。
38.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包括:手柄、涂抹棒(2)和取样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涂抹棒(2)和取样头(3)一体制作,涂抹棒(2)位于手柄和取样头(3)之间,取样头(3)表面开设有取样凹槽(4),取样头(3)的顶部半圆弧状设计,且取样头(3)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分为长短两种设计,手柄长度分别为30mm和6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用途接种涂抹棒,包括:手柄、涂抹棒和取样头,所述手柄、涂抹棒和取样头一体制作,涂抹棒位于手柄和取样头之间,取样头表面开设有取样凹槽,取样头的顶部半圆弧状设计,且取样头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本实用新型工艺独特、无锐角化外形设计保证在应用过程的安全、环保与便于灭废、并在技术上满足所有待检的生物性标本的取样接种与划线分离的技术要求;材料安全满足普通生物实验室和高等级生物实验室要求,更满足在生物安全柜内的活体操作与废弃物处置技术要求;外形无任何尖锐材料,不会导致人员受伤和生物安全包装袋破损,亦符合生物安全废弃物管理的技术要求。管理的技术要求。管理的技术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艾流生物制品(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4
技术公布日:2023/8/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