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航空工业成都所顾行涛:心有所愿 行而成力

航空头条 > 航空工业成都所顾行涛:心有所愿 行而成力

 

顾行涛的家里有张“特殊的”地图, 他的女儿很喜欢趴在沙发上对着这张地图指指点点,这让她感觉离爸爸“很近”。顾行涛经常出差,每次女儿都会好奇地问妈妈“爸爸又去哪儿了”,回答得次数多了,妈妈干脆给女儿弄了张地图,把每次顾行涛去过的省份都标上一颗红星。一年下来,地图已经密密麻麻,广阔的中国版图上繁星点点。

顾行涛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与航空结缘,直到10年前鼓起勇气做了那个决定。顾行涛大学学的是铁路工程专业,当时铁路行业遇上大发展的机遇,留在铁路系统工作对于他来说算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恋人毕业后选择了航空工业,“为中国研制先进战斗机”的想法在他心底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顾行涛也想干同样的事业,但毕竟自己所学的铁路专业是“地面上”的工程,一下子跨越到飞机这种“天上”的工程,自己究竟能不能行呢?顾行涛纠结万分,直到那天导师告诉他一句话:“小顾,选择了就不要回头,坚持下去。”导师显然像自己孩子那样了解顾行涛,他早看出“小顾”心有所愿, 也知道这个年轻人即使踏上了本不熟悉的路,也会踩出一路的光明来。

成长不挑剔土壤

刚来到航空工业成都所的顾行涛发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研究所的环境与自己的想法非常契合,虽然自己和周围航空院校科班出身的同事们并没在一条起跑线上,但他冥冥中知道,这就是他一辈子要为之奋斗的地方。当然,孤独感也会不时侵袭而来, 当身边的同事常常聊起航空院校那些事时,他都插不上嘴,他默默告诉自己, 唯一能做的只有埋头苦干。

顾行涛把部门里配发给每一位新员工的学习手册视如瑰宝,好在工程力学的理论基础相通,他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手册知识了然于胸。但这相比型号研制还是太基础了,顾行涛对照着学习手册寻找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来消化吸收。他渐渐发现,部门里的每一位老同志都是一座经验的富矿, 他诚心地把每一位老同志当作老师, 虚心请教,不懂就问。来到研究所以后,顾行涛再没想过“该不该来”“能不能行”的问题,自己虽然是非航空专业毕业,但他坚信“一张白纸的基础, 也许新知识还吸收得更扎实、更牢固”。渐渐的大家再没把“小顾”当作非专业人士,交给他的事他总能做得踏踏实实,原本没有专业基础的劣势也被他转化成了海纳百川的优势。

机会很快赐予了有准备的人,部门为了锻炼年轻员工,把某型机机身一整段部件的发图工作交给了顾行涛, 这让他有点“受宠若惊”,他欣喜之余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负众望。相比以前跟着部门同事完成零散的研制任务, 一整段部件的发图工作更加系统,涉及全方位的统筹协调工作,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把已有知识和实践任务融为一体。他珍惜接下来的每一天, 全身心投入在发图任务中,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协调试验……事儿很多, 琐碎又平凡,但顾行涛却发现自己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办公室夜晚的灯光下,镌刻了他苦思冥想的身影,回到家睡前他脑海里依然是任务的点点滴滴……最终,发图任务顺利完成。这段经历让顾行涛刻骨铭心, 发图任务像熔炉一样锻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纵使困难重重,闯出来,前进的路已是别有一番风景。

越是艰险越向前

无论做什么,顾行涛的思维习惯都是“先人后己”。为此,他常常死磕自己把事情做到最好,不给别人添麻烦。2017年底,在部门选举中顾行涛被大家推举为科室副主任,这令他颇为意外,越过大家的信任他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如何服务好这个团队。也正是新角色的降临,让他邂逅了接下来为期一年都朝夕相处的新型号:“翼龙”ⅠD,并担任了机体强度专业该型号负责人。

“翼龙”ⅠD,中国首款全复材多用途无人机,为了让这款小巧、轻量、灵动的无人机早日首飞,成都所工程师们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首飞前最后的冲刺阶段,“翼龙”ⅠD机体将由合作企业生产完毕后运回研究所进行静力试验。顾行涛深知,首飞前的每一天,都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日子,为了确保后续静力试验的顺利展开,顾行涛主动申请出差前往飞机生产现场,他想看着飞机顺顺利利地打包送回研究所。谁曾想,从未预料过的问题不期而遇——“翼龙”ⅠD翼身连接孔径出现了重大超差,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没想到,看似都按着步骤进行的操作, 结果机翼和机身却无法实现紧密连接。“翼龙”ⅠD采用的是全复材,这让机身更加玲珑小巧,但也正因为是全复材, 机体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里稍有改动,都会连带着全局的变化。离交付只剩下了一周的时间,返工重来已经不可能,偌大的厂房里,机体静悄悄地安放着,一个念头无声地冲击着所有人:回不去了,只能继续朝前走。

顾行涛这已不是第一次和复合材料打交道,入职以来,他已经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办公桌上,几本厚厚的复合材料书籍,他一有空就会翻一翻,他知道,复合材料唯其特别, 也更容易出问题,与其抱怨问题的出现,不如把问题当作通往新知识的大门。顾行涛迅速集结参试人员把问题反馈回研究所,同时群策群力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整整一个下午,机库的会议室里充斥着大家激烈的讨论声, 超差的孔径每个大小不一,每个孔都要特事特办。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大家伙达成了共识,决定用填充材料修补的方式解决超差问题,这种方法以前从未采用过,对其效果更是无人知晓。但是无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顾行涛马不停蹄地带领现场工作人员一个孔接一个孔地修补起来, 这些孔大小只容得下一只手操作,上胶、填充……每一个细小的步骤之后, 顾行涛都要反复确认操作无误,此时此刻他不能保证结果,但必须保证过程的万无一失。顾行涛每天在现场和大伙一起都坚持干到凌晨两三点,简单回住处补个短觉,然后第二天早上8点又准时进厂继续修补。时间压缩了再压缩,仅仅用了3天时间,超差问题全部处理完毕。随着飞机的顺利打包,顾行涛的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好几页纸。借着问题的处理, 他已经把飞机机体装配掌握得透透的, 为后续静力试验做好了充足准备,他相信,所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毫无所获。

世间没有白费的努力

飞机回到研究所的那一天,是国庆节的第一天,顾行涛似乎从未有过要休息几天的念头,一大早,他就和往常一样来到了试验厂房。眼前是他期待已久的“翼龙”ⅠD静力试验机, 他和试验人员们一起,拆包、组装、制定方案,对于飞机怎么恢复到试验状态,他的脑海里早就浮现出了清晰的流程图,他紧盯着现场装配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任何一点人为的操作误差,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带来未知的后果。

当试验人员把飞机装配好, 一切就要达到试验状态的时候,顾行涛的眉头突然皱起来,他的目光锁定到了机身上的试验贴片画线上,这个贴片,能行吗?他的心里顿时一紧,“翼龙”ⅠD不比之前的有人机和其他无人机,它的机身小巧得多,一般的静力试验胶布带放到“翼龙”ⅠD上, 恐怕所覆盖到的空腔蒙皮区域要被拉坏,机体可能都会变形……顾行涛不敢继续想下去,他紧急暂停了试验进程,并把相关情况汇报给了部门。经过群策群力的讨论,结果正如顾行涛所预判的那样,“翼龙”ⅠD只适合采用面积更小、数量更多的试验胶布带。当时如果不紧急叫停试验,胶布带一旦粘到了飞机上,想要撕下来,再清理、返工……增加不少工作量不说,试验周期势必会受影响,首飞节点也会因此耽搁。

“我只是和飞机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熟一点罢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顾行涛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可以想象, 这份简单的“熟悉”背后,他查阅了多少资料,预想了多少问题,加过多少班,熬过多少夜。自从他被确立为“翼龙”ⅠD机体强度负责人那一刻起, 他的工作频率就调到了“白+黑”模式, 白天,他把自己牢牢地“焊”在试验厂房,和飞机寸步不离,等忙完了试验的事儿,晚上他还要回办公室处理岗位上的其他事情……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翼龙”ⅠD的成功首飞, 也是无数个像顾行涛这样“背后英雄”心无旁骛、合力攻坚的结果。他们把热爱变成斩钉截铁的目标,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时光砥砺着他们的信念: 心有所愿,行而成力。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变革:航空工业上电建厂六十五周年纪实 下一篇:浅谈民航客机雷电防护的重要性